摘 要:近年来,欧美流行声乐教学与实践中盛行SLS歌唱训练体系,该体系是由美国流行声乐教育家赛斯·里格斯自创,这套歌唱训练体系不仅影响力近几十年的欧美流行乐坛,同时还影响了一批华语流行歌手。以华语流行歌曲为例,详细讨论SLS歌唱训练体系在华语流行声乐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方式、演唱特点,并结合相关教学实践,以具较强操作性的实践方案对华语流行演唱中SLS歌唱训练体系的实践应用进行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SLS歌唱训练体系;流行声乐;华语流行演唱实践;歌唱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2)02 -0139-06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2.02.016
SLS歌唱训练体系,全称为Speech Level Singing,为美国流行声乐教育家赛斯·里格斯(Seth Riggs,1930—)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创立并不断完善的一种致力于为流行歌手提供合理技术手段,由此建立自己个人风格的声乐训练的体系化方法。赛斯·里格斯作为一名流行声乐老师,他向音乐界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声乐技巧,让演唱者找到一种自由掌握自己的声音,以说话、演讲的方式歌唱。他曾出版Singingin a speech position(《以演讲的姿势歌唱》)、How to Become a Star(《如何成为明星》),讲授其自创的SLS歌唱训练体系在作品与演唱中的运用。①Speech Level Singing常被流行声乐界称为“像说话一样歌唱”或“语言级的歌唱”等。美国流行声乐界普遍认为,正是借助于SLS训练体系,里格斯培养出了包括杰克逊、麦丹娜、瑞奇·马丁、亚当·兰伯特等巨星。华语流行歌手李玟、王力宏、林俊杰、张杰等也纷纷登门求教,均拜里格斯为师学习流行演唱。现在,SLS歌唱训练体系因上述歌手的成功实践经验而备受中国流行声乐界的重视。
以下笔者将首先梳理学界对SLS歌唱训练体系所做的理论讨论,阐述其定义与特点;而后,结合笔者歌唱实践经验与教学体会,分析华语流行歌曲的演唱技术,探讨SLS歌唱训练体系在华语流行演唱中的应用情况。
一、SLS歌唱训练体系及其特点
虽然一位非音乐专业的人士也能读懂“像说话一样歌唱”的字面意思,但却不能说明SLS歌唱训练体系的特点。一些初入门的歌唱学习者过分注意“说话”而忽略了歌唱技巧。反之,在流行声乐界,为强调某位歌手演唱技术高超,把一些在歌唱中出现的普遍技术要素归结于使用了SLS的演唱方法,并出现将其定位为“唱法”。对此,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讨论中,如知乎网上,一些具有歌唱经验的讨论者持坚决的否定态度,认为SLS只是一种发声方法,而不是唱法。与此类似,据笔者统计选择国内研究中10篇相关研究成果论文,其中有5篇文章将SLS定位为“唱法”,①另5篇文章分别将称为“声乐教(学)法”或“声乐训练方式(法)”。②
从歌唱技术方面看,唱法的核心在于发声方法与技巧的差异,而出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划分,如果一位歌手在自己的演唱中混合使用了上述唱法,往往就会将其称为“跨界”。但“唱法”这一术语还包含着浓郁的文化内涵,即不同唱法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具有强烈风格指向性的歌唱体系。唱法指的是运用一整套逻辑贯通的歌唱技术与模式来实现某种特定的歌唱风格。如果将SLS定位成一种“唱法”,就意味着它必然与某种特定的歌唱风格相联系,但“像说话一样歌唱”并不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特殊指向,它是一种纯粹的演唱技术。因此,虽然唱法的字面意思指的是“歌唱的方法”,但将SLS定位成一种“唱法”显然是错误的。不过,笔者亦不赞同将SLS仅视为一种纯技术性的“歌唱训练的方式”,毕竟声乐界对SLS的讨论只出现在流行唱法领域,加之里格斯是在流行演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SLS的,我们有理由将SLS放置在流行唱法的概念层次之下、作为次级概念来理解。笔者将其称为歌唱训练体系,主要因为,SLS并不是流行演唱中的一种方法,而是贯穿在整个流行演唱中的技术调整与增益的一套方法。同时,笔者也不赞同将SLS视为一种全新的、迥异于流行唱法的演唱技巧(并将它与流行唱法以新、旧区分)。从本质上说,SLS只是一套提升流行演唱技术、以完成更高的演唱要求的训练体系,这种要求既是作品内容提出的,也是听众的审美需求提出的,更是歌唱者建立个人演绎风格而提出的。而从演唱者的角度看,流行唱法的演唱技术是SLS得以实现的基础。
當下,无论在中国许多网络平台的讨论中、还是在学术表达中,将SLS作为一种特殊的流行声乐演唱技术,主要涉及声带闭合、边缘震动、头声、真假声、喉位、音色、唇舌颤音等技术性术语;此外还涉及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唱词吐字训练方式,如元音窄化处理,运用英文单词进行喉位训练等。呼吸、共鸣、发声是歌唱发声学的3个基本构成要素,它们构成歌唱发声法的普遍要素,这是划分3种唱法的基本依据。SLS的体系性就表现在它能够从呼吸、共鸣与发声3个方面全方位提升流行演唱技术。
1.呼吸
相比美声、民族唱法而言,流行唱法在呼吸方面并没有过分强调胸腹式呼吸的重要性,反而强调的是不同呼吸方式在特定音乐语境中的正确运用。对此,SLS并无更新的技术创见,它只是把这种演唱中随情感表达而变化的呼吸技巧与说话的呼吸相比拟,这其中蕴含的技术理念是呼吸的自然与平衡。
2.共鸣
在胸腹式呼吸的联动下,以头、鼻腔共鸣为核心的面罩唱法曾是美声共鸣的特点;相比而言,民族唱法虽亦强调头、鼻、喉腔的共鸣,但由于唱词发声机制的不同,腔体结构较小。与上述二者不同,在流行演唱中共鸣腔体的运用是适时加入、而非持续性存在的。这是由于,前两种唱法都是混声唱法,而后者则是以真声为基础的,在高音部分适当使用头、鼻腔共鸣。对此,SLS更强调头腔共鸣(头声)的重要性、并结合特殊发声机制指出真假声转换的自然性要领。其内在技术理念,依旧是平衡性的把握。
3.发声
流行唱法在发声技术上强调音色的本真性,真声演唱是其基础、而气声、喊叫式、柔和性歌唱技术在不同的具体运用中对真声演唱予以补充与润饰。对此SLS强调了声带闭合、边缘震动、喉位、音色、唇舌颤音5个关键技术点。
以上,是狭义发声法所指,即以特定的呼吸与共鸣技巧,对特定固定音高的精准性表达,这是歌唱发生学的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即是将唱词吐字纳入其中,不同语言表意系统的音响结构的差异本质是发音机制的差异,这同样也涉及呼吸、共鸣、发声3个环节。将上述两个方面联合起来,共同作用才能形成一种独特的唱法。从这一角度看,除民族唱法外,美声唱法、流行唱法都必须面对发声法中语言要素的“本土化”问题,其技术关键在于发音吐字。要指出的是,流行音乐曲风多样,演唱方式、技术难点各不相同,由于SLS歌唱体系强调声音的平衡稳定、自然流畅,它的技术性内涵更适宜于应用在抒情性作品中,而不能将其运用在具有特殊审美风格、反传统演唱方式的歌曲中(如:摇滚乐的叫喊式歌唱),这也决定了SLS歌唱体系的技术性是为抒情性美学效果的完美呈现而服务的特质。以下,笔者将结合相关实例,具体分析SLS歌唱训练体系的应用。
二、SLS歌唱技术及其应用方式
(一)核心方法:喉位稳定、声带闭合与头腔共鸣
流行演唱主要采用胸式呼吸、口腔(口、咽喉)、鼻腔共鸣,这与日常说话的生理机制相同;在相对高潮与抒情段落,通常会采用胸腹式呼吸,使气息下沉。这不仅与流行歌曲典型的主副歌二部性曲式结构布局相一致,也是流行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显著技术特点。里格斯所创立的SLS歌唱训练体系强调在演唱中获得稳定、自然的音响效果,需要建立在上述两方面的技术基础上,通过保持喉位稳定来获得,这对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里格斯所谓的“喉位稳定”强调的不是演唱时喉头位置的固定不变,而是喉位随演唱音响形态(强弱、大小、快慢等表情因素)变动的自然规律。“自然”才能获得演唱音响无杂质、音高与吐字准确、音色集中统一;“规律”才能使乐曲情感张弛有度,不突兀而顺畅无碍。
从曲式结构看,抒情性流行歌曲的主歌部分承担着叙事作用,在中低音区、以较为平静的语调进行叙述是其普遍形态特质。胸式呼吸、口腔共鸣的说话式演唱能轻松完成主歌部分。此时喉位稳定在较低位置,呈现自然、放松状态。当然,过分地强调喉位放低,将使音色变得粗糙,并影响吐字发音的清晰性。以上所述,即使没有接触过SLS演唱技术体系的歌者也能够做到。SLS更进一步,它要求演唱者关注主副歌情感表达的关系、在保持较低喉位的自然放松状态下,关注唱词内容与乐音运动逻辑,保持呼吸均匀、共鸣充分,为副歌的抒情积蓄情感力量。如华语歌手林俊杰在演唱《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背对背拥抱》两首歌曲时,在主歌部分,前者多用三十二分音符,词曲关系是典型的一字一音,旋律进行以级进、小跳为主;后者以八分音符时值为主,音符流速较慢,且句与句、句内各乐节尾部都有拉长时值的顿逗感,旋律进行突出句首的八度上行跳进与随后的级进式下行。为获得自然、放松的演唱状态,演唱前曲需注意在平稳的呼吸转换中,保持快速流动的咬字与旋律的准确;演唱后曲需注意声腔肌群的稳固,使呼吸不至于松散泄气,并使用装饰性技巧使乐汇、乐节片段的顿逗感形成情感的积蓄。
此外,典型的二部性情歌的主歌部分,旋律幅度极小,常以同音反复及该音上下二、三度音的环绕装饰构成几乎平直的旋律线。如华语歌手李佳薇在演唱《煎熬》主歌部分时,要唱好这种更近说话的、叙述的旋律,就要注意在喉头放松、自然均匀地呼吸前提下,通过力度变化与节奏顿逗的微调等技术使音乐生动,且尤要善于运用核心肌群巩固音色的一致性,使演唱不呆板、又具有丰沛的情感内涵。进入副歌(高潮)后,一方面,流行歌曲的审美特质要求演唱者保持主歌部分说话式的叙述性演唱特质;另一方面,演唱又必须充分表现出高音抒情的形态特点,使主副歌音色统一,情感表达完整。在一般的技术性方案中,这被认为是高音演唱的技术难点,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往往片面强调高音演唱的稳定性,而忽视了主副歌音色的统一。为完成这一难点,里格斯提出高喉位、声带闭合、使用头腔共鸣(头声)的演唱技术,这是SLS歌唱训练体系在处理高音问题的独特技术手段。
SLS强调的高喉位主要是针对传统声乐演唱中胸腹式呼吸联动下、较低喉位的演唱技术而提出的,它也是为了保证音色的自然、本真。若采用较低喉位、气息下沉、使用胸腹式呼吸、联动口、鼻、胸、头腔共鸣,虽能准确唱出高音,但更偏向于美声唱法的厚重立体,易造成主副歌情感表达的不一致。反之,过高喉位、喉头受到挤压而导致出现尖锐、嘈杂性音色在演唱时必须避免。在这基础上,闭合声带,使发音点集中到一处,联动胸腹式呼吸、下沉气息、以头腔共鸣发音,同时注意声音位置靠前不靠后。如李佳薇演唱的《煎熬》,歌曲的副歌部分旋律在比主歌高八度的音区上呈现。SLS所提倡的平衡性,要求演唱者在处理此类片段时气息下沉、喉位上提,使声音集中靠前、明亮而又保持着主歌部分的音色基底;在以混声音色表现的同时,最高音以上行纯五度跳进出现,这时转换为假声演唱,当高音下行后又转入混声演唱,头腔共鸣使得声音得到自然的润饰。
又如,在《背对背的拥抱》主副歌连接的片段中,主歌尾部为开放终止,在上主音(属和弦五音)上延长两拍停留,并在同小节的半拍休止后迅速进入副歌部分,也是全曲最高音g2。为使两个部分衔接自然,林俊杰在主歌末音就率先采用了高音气息下沉、真假声混合的办法,并保持進入到副歌部分的演唱。只不过他并未使用假声转换来演绎最高音,这完全符合于该曲唱词内容。
如果说副歌部分采用头腔共鸣是为了高音的准确动人,那么在主歌部分,乐曲低音区的旋律片段演唱中就需格外注意胸腔共鸣的使用。华语歌手邓紫棋在演唱《回忆的沙漏》主歌部分时,出现的大量低音,这要求演唱者放松咽喉肌群,使声带自然振动时,注意气息流动,切忌喉部出现“下坠”的不适感,使音色失真、音高失准。
(二)其他技术手段
使喉位稳定、呼吸均匀自然,保持演唱各部分情感表达的平衡自然,是SLS歌唱训练体系的核心技术要求,是处理高音混声演唱、真假声转换技术的绝佳帮手。在这总原则下,诸如气声、颤音等流行演唱技术难点也能在演唱实践中获得更有效地表现。这些唱法作为辅助、装饰的色彩性因素,进一步凸显歌曲情感表达的层次感。
气声是在演唱发音时声带闭合不完全、振动不充分时发出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与多余气流组合而成的特殊音响效果。气声和说话时的音响效果接近,气流所造成的某种独特音色,诸如叹气、快速呼吸等都能造成表情上的特殊效果。如林俊杰演唱的《背对背的拥抱》主歌部分,第一乐句中的第一乐汇,在主音八度跳进之后的三度进行中使用了气声技术表现。本部分其他相同位置也采用气声技术,形成技术点的呼应关系,使得旋律结构走向与演唱技术的结构性布局统一起来。
除使用气声外,林俊杰还常在乐句结构尾部、乐节停顿处以较小幅度的颤音音色进行润饰,使音乐结构的顿逗感更富有层次。由于颤音要求声带、喉头的协调运动,因而演唱高质量的颤音就必然要做到喉头稳定,咽喉肌群轻松自然地在气息流动过程中给予发音点力量支持,同时唇舌做相应的调整,以满足颤音音色的自然流畅。当然,在流行演唱中气声技术与颤音技术不仅作为润饰性的技术手段,还为一些歌手大量采用,并形成他们个人风格的技术特点、也由此获得了清晰的声音辨识度。如华语歌手许茹芸就擅长气声技术、张学友则以颤音为其主要的歌唱特色。演唱技术是为歌曲内容而服务的,无论这些技术手段是否成为一首歌、一位歌手的主导性技术特色,它都必须在喉位稳定、呼吸均匀、共鸣使用得当的前提下使用,这必然都将SLS歌唱训练体系强调的声音平衡作为技术与审美的追求。
三、SLS歌唱训练体系的教学要点
由以上诸例可见,喉位稳定、声带闭合与头腔共鸣可谓是SLS歌唱训练体系中最具特色的、能迅速提升流行唱法表现力的有力技术手段,这也为流行歌曲在演唱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不过,SLS歌唱训练体系的运用也必须遵守3个前提条件,首先,SLS歌唱训练体系针对的是抒情流行曲风的演唱;其次,SLS技术的运用必须以流行唱法的基本发声法为基础;再次,SLS技术的运用必须以唱词情感内容、旋律构成方式的正确理解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里格斯提出的不同训练方法来掌握上述不同技术要点。这里笔者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将从SLS歌唱训练体系中获得的相关技术经验融会贯通在一首曲目中,以完满解决学生演唱时所遇到的诸多疑难问题?对此,笔者提出3个教学要点并做简单说明,相关技术训练方案可参考里格斯本人的论述,以及前文所举相关研究成果,在此不做赘述。
(一)呼吸控制
在歌唱中,呼吸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动作,而是在咽喉肌群的作用下,联动声带振动、闭合方式,以及口舌反应而形成的连贯性技术。对呼吸进行控制,是在掌握呼吸的快慢、呼吸量的多少、换气的方式等的基础上,保持喉位稳定、声带振动充分,这是SLS歌唱训练体系所强调的技术内涵。一切歌唱发声法的基础是呼吸,想要获得完美的歌唱效果,对呼吸进行自然而有规律的控制是优秀歌手的必备条件之一。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强调良好的呼吸控制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演唱中遇到的声音表情问题,诸如力度、速度、音色等要素都能够通过呼吸控制得到强化或弱化,并能迅速纠正不适宜的歌唱表现。提高呼吸控制的能力,可以从3个层面、4种方式着手,3个层面即控制呼吸的快慢、流量、流速,4种方式即是静默呼吸训练、说话式呼吸训练、固定音高发声呼吸训练、特定词汇呼吸训练。这些训练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灵活展开,并无特殊的教学方法与要求,只需关注训练中稳定、均匀、平衡的呼吸技巧的自如纯熟。
(二)音域拓展
SLS歌唱訓练体系在发声法的训练中尤其强调头腔共鸣、唇舌颤音的训练方法,这些训练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音域拓展。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唇舌颤音的训练应结合胸腹式呼吸法与头腔共鸣的使用,采用元音哼鸣的方法、运用音阶上下行、琶音分解和弦以及不同音程跳进进行的联系能够快速有效地拓展演唱者的音域。进一步,音域的拓展还应结合音色的转变使用,即真声、混声与假声之间的自如转换。在学习演唱特定歌曲的过程中,可将该曲中的疑难片段抽取出来,做转调模进练习,这是拓展演唱者音域的另一有效手段。
(三)唱词吐字
对于华语流行歌曲的演唱而言,唱词吐字尤为值得关注。一般认为,流行唱法与传统声乐、民族唱法都有所不同,后二者都强调发音准确、声韵关系清晰。当这种强调字正腔圆的戏曲式、唱腔式的唱词吐字技术运用在流行演唱中就会显得做作、生硬与不自然。究其根本原因,依旧与流行唱法的基本特点——生活化、语言化与本真性有关。这也与SLS歌唱训练体系的基本观念是相统一的,除运用该体系中提出的不同英文语音进行发声练习,借此巩固流行唱法唱词吐字的基本口型外,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地指导学生在具体作品中体会唱词吐字的正确演唱方式。以普通话为基本参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表意清晰的前提下,尽量排除四声调值的影响,使咬字自然、松弛地呈现出来,切忌由调值的过分强调而造成“把字咬死”的生硬感。
第二,汉语中经常出现的翘舌音、后鼻音等音素,都需要酌情给予平舌化、前鼻化的适当处理,不能过分强调这些音素而使口腔肌肉紧张。
第三,对于容易形成口腔扁平化的发音,需要将口腔稍做调整,向椭圆形靠近,以使得发声更为自然松弛而不紧绷。
结 语
作为当代流行声乐表演中十分强调的技术方法,SLS歌唱训练体系的技术核心是为获得自然、平衡的演唱服务的。里格斯所强调的高音关闭、头声使用、音色转换等概念,需进一步结合流行演唱的基本技能,在理解作品情感表达逻辑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增益效能。对尚处于学习阶段的演唱者而言,完整呈现作品风格(曲风)是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能够借助于相关演唱技术建立起自己的风格特点是第二要务。运用哪一种演唱方法、哪一套演唱技术体系取决于个人生理结构特点、演唱审美表达的取向和具体作品内容与情感意蕴,任何脱离作品谈论演唱技术的歌唱训练,都只是基础性的。在演唱时,需要结合作品的表达转换为解决歌唱问题的手段,SLS歌唱训练体系正因具有这样的实践性品格而为人们所广泛使用和传播。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收稿日期:2021-09-15
基金项目:2020年四川音乐学院院级学术科研项目“华语流行演唱中SLS歌唱训练体系的实践应用”(CYXS2020046)。
作者简介:潘重霖(1979— ),男 ,硕士,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讲师(四川成都 6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