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翱 肖宁菲
入口拉索膜艺术装置 © 关江驰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肉菜市场成为连接社区情感的重要场所。民以食为天,肉菜市场不仅串联起城市中的烟火气,而且为外来务工者提供了工作机会,成为保持城市多元化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的城市微更新相比,肉菜市场的更新改造注重解决“日常性”问题,帮助周边使用者放松地社交,增加邻里沟通机会,从而激活社区文化,增加归属感,焕发活力。
在广州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项目中,东山肉菜市场的“建筑—室内—景观”一体化设计充满对城市日常生活的考量。基于在城市微更新领域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学术思考,挖掘文化底色、塑造日常性、厘清空间脉络、打造激活点、提炼地域元素等设计策略在项目中得到应用,力求改善空间品质,再塑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
东山片区(今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留存了诸多历史遗迹、政治遗址、文化名人故居,是广州近代文化名片。东山也是最具有“广州精神”的地方,自古就有对外通商贸易文化。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传统的岭南风光、骑楼街等近代文化景观,与居民聊天、买菜等市井生活场景,共同述说着城市的“日常性”。
项目建设于20 世纪20—30 年代,临近东山肉菜市场的龟岗大马路在20 世纪中旬商业贸易活动频繁,道路两边的传统骑楼建筑风貌特征明显,成为重要的空间节点。肉菜市场位于两栋居民楼之间,服务于居民,体现出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气息。
以三大会址历史文化区构成的红色革命建筑文化、侨资开发社区蕴含的侨资文化,以及以龟岗大马路商业街为主的市井文化,共同构成设计的三条线索。合理处理三种文化的关系、提升建筑的基本品质成为设计的重点。东山肉菜市场嘈杂、凌乱的空间与红色文化、侨资文化以及现代高品质生活空间的诉求相差甚远,周边使用者不愿意在此过多停留,购物体验较差;局促、缺乏标识性的入口空间,导致肉菜市场内部交通流线混杂;电线管道随意架设,通廊空间昏暗、潮湿、局促,空间品质亟需提升。此外,业主要求在不停业的情况下快速改造更新,施工只能在晚上进行。所以,预制化、快速安装的建造方式成为首选。
广州常见的骑楼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提供了一种可停留驻足、聊天的灰空间,是典型的岭南空间形态,适合当地炎热的气候条件。设计在沿街立面加建了一组传统拱廊形骑楼空间,提升建筑立面形象,增加可遮荫、停留的交往空间。在主入口处增加雨棚,采用广州传统缓顶宽檐建筑形态,提升建筑标志性,膜结构选材轻盈,呼应广州气候特点。清理入口处违章搭建,扩大使用空间,形成一个放大的空间节点,植入公共艺术装置,既满足通行要求,又增加了休憩场所,同时预留出社区艺术共创空间,为未来引进更多商业创造条件。采用彩色水磨石掺杂彩釉的玻璃材料,呼应广式彩色玻璃窗的传统文化元素。复合性的功能空间也可举办一些商业性艺术活动,吸引年轻人加入,为丰富周边社区功能提供空间可能性。
肉菜市场不应该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就本义来说,市场就是集市,肉菜市场即农副产品买卖的集中场所。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交换农产品的活动,自古以来,我国对肉菜市场的设立条件就十分考究,《周礼·考工记》记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但在过去的住区规划设计中,肉菜市场的建设并未被充分考虑,多以自发建造、未经规划的面貌存在。直至20 世纪80 年代,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一大举措,我国政策才明确提出将肉菜市场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与超市相比,肉菜市场不仅拥有低廉的价格、新鲜多样的本地食材,更能体现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同时,肉菜市场也是社区内重要的社交场所,周边的常住居民与零售菜贩往往熟悉,相熟的居民也会在这里驻足和交谈,具有浓浓烟火气和人情味。此外,肉菜市场的从业人员多半是低收入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化进程中为这部分人口保留低端需求空间,可以积极促进城市功能正常运转,防止“绅士化”现象。
传统空间更新不仅关乎物质性场景,还有对日常生活场景的重构。一个融入使用需求和当代生活方式的历史场所,就是对东山肉菜市场的再定义。碉楼冷巷是广州园林典型的空间形态,东山肉菜市场位于两栋居民楼之间,是由居民自发建成的“冷巷”,通风良好,但采光不足。在对传统冷巷空间进行研究、调整顶部采光、优化杂乱的内部空间、梳理招牌设计后,设计团队优化了原有市场通道,营造出舒适的内部空间。
我们采用对比的设计策略向厚重的文化致敬,摒弃了具象的传统建筑元素,用神似替代形似,通过轻松愉快的视觉处理,让使用者耳目一新。沿着整个片区的交通流线,增加一条五彩、流动的彩色走廊。在重要的空间节点,如建筑入口、院落出入口、廊道,使用覆盖全部路线的彩色荫蔽系统。大胆使用膜结构、鱼鳞网等现代材料,用时尚、简约、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几何图形,营造漂浮的感觉,让诗意成为真实。
拱廊的彩色膜结构装置采用了肉菜市场常见的蔬果颜色,空间环境充满着勃勃生机。拉索的使用使荫蔽系统更为轻盈,符合肉菜市场的空间意向。彩色陶管作为定制化排水系统,结合可拆卸的膜结构,灵活可变,利于场地排水,且呼应了传统肉菜市场的市井气息。由于施工时间过短,后期将彩色陶管更换为成品雨链,在使用和更换上更为高效和便捷,呈现生态可持续的建筑细节。
室内天花亦采用蔬果的颜色,运用补色原理制造强烈的色彩对比,明丽、轻快,充满跳动感与上升感,结合鱼鳞网材料,呈现时尚的韵律感。
由于原建筑在空间规划与标准化设施方面有所欠缺,对此,项目引入本地特色饮食元素和艺术创意,根据不同类型的商贩(肉类、鱼类、粮食、蔬果、杂货、干果、牛奶、烟酒、熟食等),决定岛台和台面材料。譬如,鱼类商贩不需要大台面,但需要挡台和冰箱;果蔬商贩需要水磨石台面围挡,并用木纹板材包裹。对于单间商铺,项目与广告公司合作,采用拉丝不锈钢等当代材料与传统红砖拱廊、木制招牌相结合,使肉菜市场内部的展陈方式灵活可变且颇具本地特色。
在肉菜市场入口处,拉索膜艺术装置整合了原本较为杂乱的建筑界面,形成统一的视线连接。设计将原有室外特色饮食店面和拱廊、传统红砖元素结合,消解了街道的繁杂感。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在现场确定拉绳固定点,布好拉绳网,使用CAD 结合现场的色彩与光影试验,选取呼应场地周边红色文化的彩色挂膜。在膜结构拉索之下,阳光投射于地面,呈现五彩斑斓的光影,成为“日常的诗”。
树池无障碍入口的花砖地面具有传统广式风格,围合场地古树打造舒适的氛围。考虑到当地居民老龄化现象严重,我们在建筑细部采用了无障碍设计和地面照明处理,便于居民行走和停留。与拉索膜结构一致,红色文化的色彩和空间元素也是对基地不远处三大会址的致敬。
项目伊始,肉菜市场租户及周边社区居民大多采取观望态度。伴随调研工作的开展,通过多次上门走访,使用者逐渐与设计团队熟络起来,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在施工阶段,他们更乐意参与监工,提出自己的诉求,图纸上没有考虑周全的细节问题,在相互磨合中变得更为完善。
由于时间久远和资料缺失,东山肉菜市场的改造过程经历了多次修改。例如,主入口拱廊的高度根据店面招牌进行了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使用需求;室外主立面镜面不锈钢板,由于材料扭曲不挺,更换为阳光板,使其更通透和干净;由于预留制作时间不足,阳光板由钉子拼接而成,建造工人就势将钉子排布形成韵律感,达到美观效果。
室内廊道天花屋顶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也经历了三次修改:初版方案将拱顶改为平顶,最终方案呈现为优化后的拱顶;在施工过程中,室内天花原本采用拱廊膜结构,根据现场梁柱情况改为鱼鳞网,并定制鱼鳞网尺寸,根据CAD测算弯弧角度并制做样品进行现场试验,最后在鱼鳞网成品表面喷绘搭建,以更好地适应场地条件;由于现状建筑年代久远,拉索膜艺术装置在施工过程中无法判断结构管线,导致最终结构固定点选取了一处唯一解,设计范围缩小,原有的两层拉索减少为一层。
更新后的肉菜市场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外来艺术家前来了解广州东山的地域文化,使用人群的多样化提升了社区活力,使一个脏乱的传统肉菜市场转变为传播地域文化的当代活力公共空间。在后现代旅游社会的话语范式下,居民、务工人员、往来的游客、外来艺术家等借助亲身体验以及社交媒体对东山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方式进行感知,东山肉菜市场改造实现了对“日常性”景观叙事的当代建构。
1 沿街立面
2 街景鸟瞰
设计在沿街立面加建了一组传统拱廊形骑楼空间,在主入口处增加雨棚,采用广州传统缓顶宽檐建筑形态,提升建筑标志性,膜结构选材轻盈,呼应广州气候特点。
The design adds a group of traditional arcaded arcade space on the street facade,and adds canopy at the main entrance,which adopts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orm of slow roof and wide eaves in Guangzhou to enhance the landmark of the building,and selects light materials for membrane structure,echoing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zhou.
3 外部拱廊店面节点详图4 无障碍坡道节点详图
入口清理了违章搭建,扩大使用空间,形成一个放大的空间节点,植入公共艺术装置,既满足通行要求,又增加了休憩场所,同时预留出社区艺术共创空间,为未来引进更多商业创造条件。
Illegal construction is cleared at the entrance to expand the use space,forming an enlarged space node,and planting public art installation,which not only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raffic,but also increases the rest space,and reserves the space for community art co-creation,creating condition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more business in the future.
5 骑楼界面轴测图
6,7 模型照片
8 拱廊及无障碍坡道建成效果
9 拱廊及无障碍坡道建成效果10 膜结构建成效果
业主:广州盛高投资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龟岗大马路
设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
项目负责人:张海翱、徐航
设计团队:渠基建、杨格、潘文琪、肖宁菲、刘静茹、钱琨、王唯亚
施工单位:广州市番禺大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膜结构单位:法拉利技术织物工业集团、广州凯诺毕尔
总建筑面积:400m
建成时间:2021.07
摄影:关江驰(广州力驰视觉)
沿着片区的交通流线,增加一条五彩、流动的彩色走廊。在重要的空间节点,如建筑入口、院落出入口、廊道,使用覆盖全部路线的彩色荫蔽系统,用时尚、简约、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几何图形,营造漂浮的感觉。
Along the traffic flow line of the area,add a colorful,flowing color corridor.At important spatial nodes,such as building entrance,courtyard entrance and corridor,color shading system covering all routes are used to create a floating feeling with fashionable,simple and visually striking geometric shapes.
11 轴测图
12 彩色结构示意13 冷巷改造内部轴测图
对于单间商铺,采用拉丝不锈钢等当代材料与传统红砖拱廊、木制招牌相结合,使肉菜市场的内部空间在展陈上灵活可变且颇具本地特色。
For single-room shops,contemporary materials such as brushed stainless steel ar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red brick arcades and wooden signboards to make the interior of the meat market flexible and local in its presentation.
14 摊位单元模块
15 入口拉索膜艺术装置
16 室内彩色渔网天花
17 改造后的廊道18 改造后的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