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
摘要:琵琶曲《渭水情》是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任鸿翔先生于1984年创作的作品。这首作品以秦腔牌子曲《永寿庵》为素材创作的琵琶独奏曲,曲调旋律中无不洋溢着关中地区的风格特点,音符中浸透了对故乡由衷的眷恋和刻骨的思念之情。这首作品从问世起距今已有38年,经过时间的打磨和考验,这首作品历久弥新,至今仍被琵琶演奏者所喜爱。《渭水情》无疑是琵琶曲中经典的、极富生命力的作品。
關键词:任鸿翔 渭水情 演奏体会 分寸感
1958年,任鸿翔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已经习笛多年的任鸿翔遇到了平湖派琵琶大师杨少彝先生,于是投其门下学习琵琶演奏。1966年,任鸿翔从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了他教书育人的生涯。他历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副院长兼附中校长。任鸿翔是一个学者型兼创作型的琵琶教师,在从事琵琶教学的同时,他潜心于学术研究和琵琶作品的创作。《渭水情》就是其诸多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琵琶作品。任鸿翔在长期的琵琶教学与演奏中,极力传承和发扬平湖派琵琶艺术风格和特点。1990年,任鸿翔倾尽心力整理出版的《平湖派琵琶曲13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成为后人研究、学习及演奏平湖派琵琶艺术的重要范本之一。《平湖派琵琶曲13首》后被收录于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
《渭水情》具有鲜明的关中地域特色
《渭水情》是任鸿翔于1984年创作的,作品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旋律优美而广泛流传于世。整首乐曲以秦腔牌子曲《永寿庵》为音乐素材,有着鲜明的关中地域特色。古老的秦腔中最为丰富的“欢音”“苦音”以及西北地区风格的音阶、曲调,在《渭水情》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曲作者任鸿翔是陕西蒲城人,作品中所散发出来的浓郁的关中风情,表达出作曲家对三秦故土血脉相连的思恋与怀念之情。陕西地方音乐种类极为丰富,如果按区域划分,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区域都有民歌、戏曲、器乐等,如果说西安鼓乐具有唐宋宫廷音乐的遗响,那么任鸿翔创作的《渭水情》则是用琵琶跌宕起伏的旋律,演绎了世代生活在黄土地上、渭水河畔的关中百姓对过往苦难的哭诉和对幸福生活向往之情。
对《渭水情》的演奏体会
《渭水情》这首作品的结构为:慢板—快板—慢板。慢板具有秦腔婉约细腻的风格,演奏中除了推、拉、吟、揉以外,同时运用甩音、重压揉、滑音等诸多技法以诠释秦腔戏曲中的声腔风格,这首作品的独特之处是大量运用了琵琶的轮指,以点为线,运用音乐长线条语言加之左手的行韵描绘出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创作者的留白也是为演奏者提供的留白。作品开始,右手运用了琶音、长轮,带给人豁然开朗的意境,音级往上是推进型的。琶音,轮指,情绪往上推进,收在拉弦的挑音上;之后是特别明朗的泛音出现,犹如春日里推开一扇窗,满眼鹅黄翠绿映入眼帘,一派勃勃生机、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具有特别鲜明的陕西风格的曲调。接下来就是左手的一个滑音,虽然这段旋律并不快,但左手要快速滑上去,又慢速滑下来,用速度体现乐曲情绪的变化,这个段落“7”这个音是很有特点的。作品开头用的是G调,清丽明朗,后面的段落是叙述性的,情绪转入慢板,改用D调,把人物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聆听这段旋律的人仿佛都能勾起内心蛰伏的情感和曾经经历过的种种人生遭际,令人唏嘘。乐曲突出了一个“情”字,是曲作者对渭水之畔山川风物的赞美与倾诉,也给聆听者提供了情绪铺展和想象的空间。
快板的中部段落苦音多用“4、7”,演奏中运用了典型的秦腔剁音,也是典型的西北音调。作品中间部分完全是速度与激情相融合,是西北风格特别浓郁的部分,扫弦、弹挑、轮指等诸多技巧的运用,仿佛国画中的皴、擦、点、染,描绘出渭水之滨的自然风貌和淳朴勤劳的人们达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快板充分体现出速度与激情。十六分音符不断地叠加,单弹到扫弦由弱渐强地叠加,激扬的情绪达到了极点,之后是急收,而后运用由高音到低音将急骤的情绪慢慢宣泄出来,运用长篇幅的轮指,有层次的一点点宣泄,似河水归于平静,化作涓涓细流。
在演奏这首作品时,左手的推拉吟揉非常丰富,颤音、甩音、压揉和滑弦以及拉弦、推弦的长短与幅度,都是演奏乐曲时内心的真实感受的外在表现。我觉得音乐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然而自然流淌出来的真实感受才能够打动人。
正如拉赫玛尼诺夫所说:音乐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最后也要回到心灵中去。不论是爱情、痛苦、悲伤还是虔诚,都在音乐的自供状里。
对分寸感的把握方能准确表达作品内涵
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流经关中平原。任鸿翔老师的《渭水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关中平原百姓曾经经历的悲苦生活的哭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将陕西风格的民族音乐与平湖派艺术有机结合,创作出西北风格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的琵琶曲《渭水情》,将南方细腻温婉清丽与北方热烈粗犷奔放的风格融合在一起,拓宽了音乐的宽度和广度,补充了更加华丽坚实的内容。
任鸿翔老师的这首作品不仅为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也对陕西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看出音乐的共融性。
笔者过去在弹奏这首作品时,主观想把它演奏得更好,总想努力做些什么的痕迹比较明显,效果反而事与愿违,大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而现在弹奏这首作品,不再情绪外漏,无须华丽的词藻,真情流露“此时无声胜有声”,依旧清新自然。因此,演奏者把握分寸感十分重要,这种分寸感是琵琶演奏者内心音乐感悟和表现形式的综合状态。音的高低,韵的厚薄,都要求演奏者在弦上、指尖上以及左右手默契配合中合理的拿捏以及高度契合,方能体现从而达到高度完美、高度自然。
不同年龄段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年龄段演奏老师的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年纪尚小、阅历尚浅时,对作品的理解难免会不深刻、平铺直叙。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多年生活的历练,不知不觉就会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乐曲之中,因而使自己的演奏变得立体和饱满,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随着弹奏这首作品数量的增加,就越能理解任鸿翔老师的创作心境。
这首曲子有很长的慢板,慢板的旋律不同于弦乐,需要无数个颗粒点组成长音,这就要求演奏者的气息连接不能断开,轮指演奏大篇幅的长音,以点带面叙情叙事,加之左手行韵的处理,就是这首作品的独特之处。
将充沛感情与演奏技巧相融
宋代诗人辛弃疾《贺新郎·赋琵琶》词中有这样的句子:“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刻画了弹琵琶的女子演奏技巧与情感紧密相融的形象。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千古名篇《琵琶行》中,有“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动人的诗句,形象再现了琵琶女弹奏琵琶前就已感情充沛,进而才能将真情实感带入动人心魄的旋律中。
琵琶演奏者除了要具备高超、熟练的演奏技巧外,还应该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用丰富的感情驾驭演奏技巧,这样才能使音乐作品得以完美呈现。情感表现的外化催生了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人体动态变化的感觉,但是在演奏者与作品展开对话的初始阶段,这种动态表现的感觉只是演奏者在自然的层面上,即兴释放了音乐演奏的听觉印象,或者说演奏者在诠释音乐的过程中,所传递出的音乐信息与本人的内心感悟上,存在着差距,存在着准确性深度和分寸感方面的差异。这种距离与差异,只有在情感表达的同时,演奏技巧完全实现之后才会消失,原生状态下的音乐冲动,是一种极为美妙的心理体验,是演奏作为表现情感的第一动力,以什么样的方式把这种氛围转化为高层次艺术创造的能量,并且以器乐化的形式和技巧驾驭它们,是中国琵琶演奏艺术与演奏技术的关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内涵。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意味着对音乐作品的驾驭能力。要把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二者最自然、最完美的结合,才能给音乐作品留下美的印记,总之作为专业琵琶演奏者,在演出实践中和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重视演奏的技巧,还要注重情感及创造力的培养,惟其如此,我们的演奏才能以情动人,手中的乐器才能抒发内心情感,诠释音乐内涵,从而成为讴歌善良美好、鞭笞龌龊丑恶的利器。
结语
作为平湖派琵琶的继承人,任鸿翔老师曾整理出版过《平湖派琵琶曲13首》,为平湖派琵琶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除了《渭水情》以外,他还创作过《明妃怨》《雁》,创作并移植了琵琶二重奏《柳青娘》《赶牲灵》《王三姐赶集》等許多琵琶作品。任鸿翔老师的作品音乐风格都很细腻,内容刻画舒展流畅,有着鲜明的个性。常言道:作品即人品。通过这些作品,足能窥见任鸿翔老师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奔涌的才情和成熟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