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姚森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速增长,郊区耕地面积日趋缩小,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严重恶化,城市人口对休闲观光的精神需要和城市生态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在这个情况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本文从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分析了沈北新区的休闲农业状况,试图提出沈北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相关政策,建议沈北新区充分发挥优势,开展沈北新区农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沈北地区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沈北新区;休闲农业;品牌效应
沈阳市沈北地区辖13个街道、4个农场、1个林场、1个种畜场,自然资源丰富,有70万亩肥沃的土地,是真正的“鱼和大米”,中部地区蕴藏丰富的煤炭和优质的矿泉水。2019全年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73.4亿元,同比增长1.1%。沈北新区内旅游资源丰富,13家A级景区遍地开花,不仅有震撼世界、蔚为奇观的怪坡,稻梦空间领秀于前,更有百花齐放的蒲河生态廊道、城市花海、石佛寺水库、辽河湿地、方特欢乐世界尽展风姿。随着沈北新区生态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生态布局。
沈北新区共有23所大中专院校,拥有一大批科研院所,这是该区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希望所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示范片区全面启动、“政产学研金”平台加快建设,全面释放沈北新区创新创业活力,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基于此沈北新区也格外重视观光农业的品种、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设。
一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没有形成品牌,吸引力不强。沈北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运营者忽视或无力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和利用,导致主打品牌较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沈北新区内多数休闲农业知名度不高。目前沈北新区内休闲农业主要模式为农家乐以及观光旅游,缺乏创新,自身的文化挖掘不够,吸引力弱。二是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和经营水平低。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较少,从业的门槛较低,文化素質整体偏低,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较少及管理水平有限。如景区的员工不守时,不遵循员工的规章制度,多次违反员工的规章制度,由于从业人员较少,大多数情况管理者不会对员工过多的惩罚。三是宣传意识落后,渠道单一。休闲农业的宣传方式单一,导致消费者只能通过传统的宣传方式,例如朋友推荐以及旅行社的方式了解到休闲农业。没有利用新的传播渠道,比如电视节目、微信小程序、支付宝、美团、大众点评等方式,缺乏网络宣传,缺乏宣传自然会导致前往休闲娱乐人就会减少,知名度下降,进而导致营销效果差。四是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一些农家乐旅游点单纯以接待、住宿为主,娱乐性、参与性不强。部分旅游景区或农家乐的接待设施不健全、不规范。例如部分景区的道路十分狭窄崎岖,道路不能直接通向景区。部分农家乐旅游点没有真正做到为游客服务、以游客为中心,将景区内的路标、指示牌、公共卫生间等牌子放到不显眼的位置,严重影响游客的游玩兴趣。
第一,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同一村内各休闲农业园由全村统一也策划安排,根据全村接待规模和产品定位,统筹考虑整体效果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沈北新区不同乡镇应本着求异的原则,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产品或服务,这些特色产品或服务间密切联系又各具特色。第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经营管理的水平。加强员工培训,培养具有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提高操作人员管理水平,开展人才培养。一方面留住现有的人才,加强休闲农业的职业培训;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吸引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从事发展休闲农业,为沈北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增强沈北地区休闲农业的竞争能力。第三,加强宣传意识,拓宽宣传的渠道。要加强旅游宣传,提高村民的宣传意识。具体要把提升沈北旅游形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依托新媒体和现代传播手段,不断推出休闲农业新的宣传模式,树立沈北休闲农业的整体形象。另外,还应完善旅游官方网站、推广官方微信,加强网络营销推广质量、保证信息服务品质,进而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第四,加强公共设施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有关部门要坚持沈北新区的休闲农业转型升级与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改善安全管理体系。所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应通畅通水、通电、通讯网络。提高景区内的文化建设,多建指示牌来增加游客的好感度,使游客更加便捷地参观景区。加强各村之间的合作,杜绝各自为战,进行科学规划。
综上,沈北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不断构建模式,创新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还存在上文所述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没有形成品牌,吸引力弱、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和经营水平低宣传意识落后、渠道单一、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然阻碍了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希望本文谈及的基本解决对策能为沈北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完善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作者简介:
张帆(1981-),女,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企业管理和农村城镇化。
姚森,经济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读大三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