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文
摘要: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受蝗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作物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压力巨大,因此,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只有这样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才会有保证。本文对现代科学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了介绍,分析并制定出一套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
粮食安全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而言意义重大。因此笔者在多年农业工作中的管理与技术推广经验和近期的一些研究,就如何科学地种植农作物和如何有效地防治病虫害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1 病虫害防治手段单一
农民在种植农作物的时候,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工作经验,在农作物生病的时候不能准确作出准确、及时的判断,这样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如果在关键时期,还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最终可能会导致减产甚至绝产,造成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所以病虫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部分农民缺少专业的预防知识,预防的措施及手段比较单一,过多依靠化学手段进行防治,利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经验比较少。
1.2 使用农药不合理
当前农业种植人员大都未受过专业的种植技术培训,所以当农作物生病时不能准确地找出原因和发病机理,因此只能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盲目地购买和喷洒农药以达到防治的目的。但由于对药物不够了解,如果喷洒少了,药效不明显,不能够完全防治病虫害;喷洒多了或者喷洒错了,容易造成农作物损伤甚至死亡,造成一定的损失和浪费,还可能会使农作物受到二次伤害。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1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的手段有很多种,如给覆膜、挂网、人工耕地除草、种子拌药等。这些物理方法被经常运用,一是因为不用投入太多成本,二是不会给农作物带来伤害,对土壤的质量也没有影响,可行性很高,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比如效率比较低,工作量大的话还会损耗大量的人力,幼虫虫卵不易被发现等。所以仅仅使用物理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并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还需要进一步对技术进行创新。
2.2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能从发病机理和根源上实现对病虫害的精准防治,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但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比如防治不彻底、隐秘的虫卵不易被杀死、药效过后容易复发、病虫会出现耐药性、对土壤和水质会造成污染、产生的残留对食品安全存在隐患等。所以新一代的节能环保农药备受种植着的关注和期待。
2.3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能从“基因工程、生物协同作用、生物拮抗作用”等方面入手,改变原有农作物的抵抗力和抗病虫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优点在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协同作用。但我国的生物防治技术起步较晚,在有些方面还不成熟,防治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国的生物学家曾前往台湾引进过大红瓢虫,这种瓢虫能够把卵产在吹棉介壳虫的卵壳或蜡膜上,孵化后大红瓢虫的幼虫能把吹棉介壳虫的幼虫吃掉。我国的生物学家利用生物界天敌的抑制作用,把捕捉的瓢虫放到被吹棉介壳虫侵害的橘子园里,利用这个方法,成功阻挡了吹棉介壳虫对橘子园的侵害。这是我国农业上第一次运用生物的技术防治了病虫害。此外还有利用转基因技术扰乱棉铃虫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来抵抗该病虫的成功案例。
3.1 加大监测力度
病虫害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应加大对病虫害的监测力度。若等病虫害爆发后再用药物进行治疗,虽然能够有效地把害虫杀死,但是容易出现反复的情况,多次使用还会增加害虫的耐药性,使用药更加困难,同时也对周边的土壤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因此,加大监测力度,在病虫害发生之前便进行干预才是最佳手段。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要关注农作物自身的生长,病虫害应及时发现及时防治,尽量把对农作物的伤害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在农作物收获之后,还需要及时清理残留的果实的和农作物,以免引发鼠害虫害,也为接下来的播种打基础。
3.2 对种植人員进行技术培训
种植者在种植农作物的时候,种植经验和种植水平对植物的生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种子播种到土壤的深浅、播种仪器的使用等因素,都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对种植人员的进行技术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在对种植人员进行培训时,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技人员共同完成。及时解决种植人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互相分享经验,增加沟通交流,信息互通有无。培训可形成机制,相关单位也应加大对此方面的支持力度。
由此可见,农作物的产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离不开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积极的防治措施。病虫害的防治在不污染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十分艰巨。因此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要秉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大监测与扶持力度,合理、科学地选择防治方法,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