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蝶
摘 要:韩城行鼓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行鼓近些年飞跃发展,在宣传和比赛方面屡获殊荣。本文从韩城行鼓目前的发展现状、方向、措施等方面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韩城行鼓;非遗;传承;发展
韩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异彩纷呈。最具代表性的有韩城行鼓、韩城秧歌、徐村司马迁祭祀、韩城抬神楼、韩城古门楣题字、韩城阵鼓等。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项目12个,渭南市级项目22个,韩城市级项目67个。已逐步形成中、省、市三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其中,最能代表韩城民间文化艺术特色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韩城行鼓。
一、韩城行鼓的历史沿革
韩城行鼓俗名“挎鼓子”,因鼓手将鼓挎于腰间而得名。据传,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元灭金后,蒙古骑兵敲锣打鼓,欢庆胜利。韩城百姓沿袭模仿,将其继承下来,作为祭祀法王的民间鼓乐。如今,韩城行鼓已成为韩城传统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向世人展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韩城行鼓是中国鼓乐中极富地域特色的鼓种。它独特的历史传承形成了特有的鼓乐特色。传统的表演,其鼓阵、鼓谱、鼓手的着装都带有蒙古军鼓乐的特色。在演出风格上,韩城行鼓在保留原有军鼓乐艺术风格的同时,其鼓点丰富多样,强劲刚烈。据统计,韩城行鼓的鼓谱有20余种。樂器主要由鼓、锣、铙、钹组成,音色铿锵质朴。
二、当地群众参与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情况
韩城人是在锣鼓声中长大的。127个村、39个社区都有或大或小的锣鼓队。近年来随着韩城行鼓的发展,行鼓队已经遍布各个镇办的村、社区,随着产业化发展的日益成熟,十几支突出的韩城行鼓队因鼓艺高超而声名鹊起。
三、韩城行鼓的传承情况
韩城职专和龙门镇西原中心小学为韩城行鼓传承基地,行鼓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文化馆定期选派行鼓代表性传承人给学生们授课,参加行鼓培训的学生有800余名,已成为韩城行鼓传承发展的有生力量。韩城市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韩城行鼓)代表性传承单位,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2017年2月与韩城职专联合举办为期4年的全日制艺术学校,由公司提供经费支持,在全省范围招收了40余名10岁至17岁的学员,除全面学习戏曲基本知识外还进行韩城行鼓和韩城秧歌等民俗艺术专业的定向培训,为我市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韩城行鼓加强了镇村、学校、企业、社区的传承人培训,还鼓励传承人跨区域教授,国家级传承人应邀远赴新疆、贵州等地进行授课推广。目前各个镇村及社区,在行鼓队伍愈来愈壮大、人员基数越来越多、年龄跨度越来越大的发展态势下,韩城行鼓已摸索出一条产业化发展之路,众多的锣鼓队在韩城老百姓的结婚、开业等隆重庆典中成为标配,市场的需求形成了竞争机制,促进了行鼓的良性发展,形成了村村有鼓队、男女皆上阵的盛况。
省属国有企业陕西省龙门钢铁集团公司抽调精兵强将成立职工鼓舞艺术团,对团员进行定期常态化培训,并多次参加大型比赛及文化交流活动,韩城行鼓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精气神已成为企业文化强有力的核心构成。
四、韩城行鼓的品牌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韩城的文化工作者加强了对韩城行鼓的保护和发展,在表演的艺术效果上进行了深加工,增强了宏伟气势。鼓阵排开,令旗挥舞,锣鼓齐鸣,击声如雷,吼声震天,似黄河咆哮,如峡谷惊风,气势恢宏,扣人心弦。敲到得意时,狂跳狂舞,如醉如痴,醉鼓醉镲,狂敲狂拍,酣畅淋漓,身处忘我之最佳境界,狂放不羁,野味十足,尽显黄河汉子热情、粗犷、豪爽、彪悍之英气。
现在韩塬大地上处处可闻韩城行鼓粗犷、激昂的鼓点,无论节日、婚嫁,还是各种庆典活动都少不了它,其早已融入韩城人的灵魂中。几支突出的锣鼓队,在全国各地受邀演出,广受赞誉。技艺杰出的鼓手、锣手、镲手层出不穷,还有的被民众授以“鼓王”“锣王”的美誉。随着韩城各村的行鼓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有的村甚至有两三支行鼓队伍,韩城市民间艺术团成员由建团初期的100人迅速发展壮大到现在的500余人。
优秀鼓队的参赛演出,使韩城行鼓走向了品牌化、精品化之路,优秀鼓队在全国各地受邀演出,屡获大奖。1997年,韩城行鼓赴香港参加庆回归大型庆祝活动,为韩城人赢得了“中华第一鼓”的美誉。2008年北京奥运会,韩城行鼓以骄人的丰姿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演出,拉开了韩城行鼓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序幕。2009年5月,韩城市人民政府批准韩城市民间艺术团正式成立,翻开了韩城特色文化发展史上新的一页。2010年9月16日至18日,韩城市人民政府组织举办了中国·韩城“司马迁杯”首届全国锣鼓大赛,18个省、市的35支锣鼓队参加了比赛。2011年,在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复查中,文化部以韩城行鼓命名韩城市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韩城行鼓节目先后赴北京、新疆、山西、吉林、河南、河北等地大、中、小城市进行对外交流演出活动百余场。赴上海世博会、香港东亚运动会、台湾新竹、英国爱丁堡、俄罗斯军乐艺术节、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丹麦哥本哈根等地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开创了韩城民间艺术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为行鼓的对外展示、扩大韩城对外的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创新体制机制和服务方式情况
韩城在加强文化交流的同时,旨在把韩城行鼓“品牌化”“精品化”,将韩城行鼓做大做强。近年来,在韩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非遗项目韩城行鼓获得了长足发展。在保护工作中,始终坚持“挖掘是基础、传承是关键、创新是发展”的工作理念,把保护工作立体化、多元化,践行推广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在项目保护、推广、发展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市政府为了打造韩城锣鼓,传承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于2010、2014、2016年举办了三届“司马迁杯”全国锣鼓大赛,以锣鼓为媒介,搭建起共传优秀文化的大舞台,邀请全国各地优秀非遗项目及国内外优秀鼓队参加比赛,此项活动不仅成为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成为中国打击乐界一大品牌活动。
为了进一步挖掘黄河流域沿岸民间文化,市政府投资举办了“黄河金三角民间社火大赛”,成为国内首个将全国高水平社火表演队伍集中展示的盛会。大赛通过评比、巡游、展演、论坛等方式,展示民间艺术魅力,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为不断宣传、树立行鼓文化形象,更新旅游宣传新观念,融文化和旅游于一体,在春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于韩城各大景区开展了“文化进景区”系列活动。全市发动各镇办、村、社区力量,将多年举行的社火进城闹元宵活动从城区扩展至景区,把行鼓艺术表演、景区宣传促销和旅游资源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在市民中树立“人人争做韩城旅游宣传员,人人都是韩城形象代言人”的理念,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加大对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宣传,树立我市民间文化旅游的形象,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为了积极贯彻国家扶贫政策及乡村振兴战略,韩城市文化馆与市扶贫办、图书馆、剧院公司、影业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联合开展“扶贫扶志基层行”“扶贫文化行欢乐送基层”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为全市八个镇办送上韩城行鼓、秧歌、器乐、曲艺等节目,给贫困村民送去了关爱。文化扶贫由传承人进行行鼓教学,使贫困村的锣鼓队组建实现从无到有,这些锣鼓队成员参与婚庆喜事的商业表演,在个人经济收入增加和精神生活愉悦上得到了双丰收。
2020年,市文化馆以韩城行鼓为主体,对行鼓的元素大胆创新,用舞蹈大写意的方式将行鼓粗犷、豪邁、洒脱、热烈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行鼓艺术和现代舞蹈艺术结合起来,推出了舞蹈《行鼓行》。2020年11月作为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舞蹈类五件获奖作品之一,独特而豪迈的表演成为艺术节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六、目前发展状况
经过多年发展,韩城行鼓已经在国内外进行了多地域和场次的演出和比赛,对韩城行鼓文化的宣传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但是就目前发展来看,情况没有预期的乐观。前些年,因有民间艺术团的带领,行鼓发展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现在随着民间艺术团发展方向的改变和剧团性质的改变,行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以前的民间艺术团有大部分队员都是农民出身,在行鼓没有演出的时候,队员还要做其他工作以维持生计。近年来,在一波又一波的演出和比赛的洪流过后,迎来了瓶颈期,行鼓的演出和比赛相比少了很多,这对演员来说在经济上有很大影响。随着社会发展,有些队员已经离开团队,自行发展,民间艺术团面临解散和转型。行鼓也难以凝聚强有力的冲击力继续向前发展。就目前行鼓发展状况来看,急需有宣传力度、有政治方向、有创新思路、有编导和演员的新团体成立,来带动行鼓继续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要保留原有行鼓的本土特点,还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人的欣赏水平,让这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得到保护的同时继续传承发展。2021年6月,唯一一位韩城行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程勤祥老师辞世,这对行鼓队员的壮大和行鼓的发展是很大的损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吉胜虎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在行鼓发展和传承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基于此,急需一个新团体的成立来带动传承人培养更多的行鼓新生力量。
七、发展方向和措施情况
(一)理论研究方面
1.在确保活态传承和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应对韩城行鼓的鼓谱、表演技艺等进行系统性发掘。2.召集韩城民俗专家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对韩城行鼓的所有鼓谱进行重点研究及编排创新,编撰出版《民间音乐资料汇编》第二部、《韩城行鼓研究》等学术专著。3.邀请专家编写具有普及性的中小学韩城行鼓音乐教材,使韩城行鼓进入更多的中小学课堂,全面开展行鼓教学,使学校行鼓教学制度化、规范化。4.建立韩城非遗博物馆,并在其中设立韩城行鼓展厅,用于相关文物的展示,同时设立融表演、互动、数字体验为一体的非遗线上线下即时共享互动区域。
(二)活动扩展方面
1.在我市建立西原村、上峪口村等多个韩城行鼓文化生态保护村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统筹规划。优先发展韩城行鼓生态保护村基础设施建设,在韩城市西原生态村中围绕韩城行鼓编排节目,创设情境,吸引游客亲身体验,以其带动整个韩城文化的发展。2.通过文化生态村的建立和韩城市民间艺术团及陕西省龙门钢铁集团公司的职工鼓舞艺术团等一批实力强、有特色的鼓队的带动,使韩城行鼓呈辐射状发展,加大韩城行鼓原生态的保护力度和活动扩展。
(三)传承和培训方面
1.韩城行鼓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龙门镇西原行鼓队是韩城行鼓中富有特色的一支队伍,在建立更多行鼓文化生态保护村的基础上,对西原行鼓队乐手实行重点保护。2.在原有基础上,大力发展其他村的行鼓队,重点培养和扶持实力强、有特色的队伍,对优秀鼓手、队伍在外出表演、授艺方面给予政策优惠。3.从人才、演奏水平等方面提高韩城行鼓的艺术水平。4.在原来行鼓表演次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并上升规格,以促进韩城行鼓的传承与发展。5.对从事韩城行鼓的传承人实施重点保护,创办以韩城行鼓为主要内容的“韩城民间文化培训班”,提高传承人对韩城行鼓的理解能力。6.争取保护经费,打造韩城非遗中心传承基地,建立融行鼓表演、展示、互动、数字体验及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中心传承基地。
(四)宣传方面
1.依托韩城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文物旅游资源,以文化助推旅游,开发韩城行鼓文化产业,使韩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成规模,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司马迁文化旅游品牌。2.推进文化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在城市建设中,着力融入韩城行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品牌,使城市文化“神、形”兼具。3.大力宣传,树立韩城行鼓文化形象。更新旅游宣传观念,融演出和旅游于一体,把宣传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促销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加大对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宣传,树立我市民间文化旅游的形象。4.鉴于韩城行鼓目前精品节目较少、许多鼓点未充分利用、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节目编排数量及质量达不到韩城行鼓发展速度的需要等状况,有待由专业人士对行鼓表演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民众了解韩城行鼓,拓展市场。
八、结 语
韩城行鼓是激荡在黄河西岸的一个文化绝响,经过多年发展,日趋成熟。虽已扬名中外,广受赞誉,创造了一个品牌亮点,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审美及精神文化生活方面需求的提高,群众对行鼓的热衷程度慢慢趋于淡漠。韩城行鼓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希望得到政府和社会力量更多的支持,使其更好地传承和传播韩城传统文化;使其闪亮的名片继续发光发热;使其和韩城人的生活相互映衬,熠熠生辉。
(韩城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