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丝绸之路永昌道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考察研究
——以保山水寨村为例

2022-05-28 08:33杨宇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杨昆明理工大学
建筑与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马帮街巷古道

文/杨宇华 昆明理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杨 毅 昆明理工大学 教 授

引言

在中国的西南地区自古有一条北起于四川成都,西经云南保山,通往缅甸、印度、巴基斯坦至中、西亚的中西古商道,古代称之为“蜀身毒道”,现学术界称为西南丝绸之路[1]。这条古老的商道以四川成都为起点,分别沿东南面的五尺道和西南面的灵关道,最后汇合于大理,再从大理往西,从永平翻博南山、渡澜沧江,进入保山地区。保山是古时的永昌郡、永昌府的治所,通过这一地区的古道便有“永昌道”的名称(图1)。古道向西跨过澜沧江后的第一个驿站便是水寨,也称水寨铺[2]。古商道作为一种内地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以及国外民族经济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是商务交流的要道,更是西南边夷和内地文化、思想交流的纽带。永昌古道的水寨等驿站因具备文化纽带的地理优势,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留下了珍贵的文化真迹。

图1 西南丝绸之路简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 水寨村概述

水寨村位于保山市隆阳区东北部,坐落在罗岷山系主峰大顶山北麓山腰一带,是博南古道进入永昌古道的第一站。从史料研究中可以发现,水寨驿站最早开辟于汉晋时期,秦时通五尺道于西南夷,汉初远渡澜沧,水寨村是专司管理澜沧江“兰津渡”的驿站[3]。明代铁索霁虹桥建成之后,为加强管理,保障通行,对古驿进行了必要的扩建,增加街巷店铺和军户,使之具有一定的食宿保障能力,并从此延续下来,成为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邮驿站点[3]。直至民国时期,水寨仍是通往省城的咽喉之地,随着驿道通行规模的扩大,除政府原来设置的驿站得到扩充加强外,先后有南京籍的陶、万、马、郭、杨等姓的汉族来此定居设店,开展商业经贸活动,由此形成一个辐射周边地区的山间集镇。

1.1 水寨村的马帮文化

马帮,是古商道上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而水寨马帮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运输队伍。自蜀身毒道开通以来,水寨马帮就一直活跃在西南丝路的永昌大道上,成为丝路上一支经久不衰的强大运输力量。到汉唐之时,随着中、缅、印使节交流的日益加深,中外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水寨马帮更是队伍壮大,逐步走入鼎盛时期,沿至明清之时,随着霁虹桥及水石坎梯云路的贯通,水寨驿的马帮驮运更能长驱直入。而且从如今存留的修桥修路碑中可考,途经水寨的马帮规模宏大,促使水寨成为了中外物流的中心纽带[4]。在古代,马帮的收入较为可观,所以为水寨带来了无限商机和巨大财富,水寨村开设马店、商铺和烟馆接待行人,马店比一般民居更为宽敞,建筑装饰也更为精致。如今陶家大院、郭家大院、杨家大院、马家大院等仍然看得到马帮壁画、马厩、拴马石等一些马帮留存的影子。马帮除了带来商机外,也将来自中原的汉文化和来自边疆的少数民族文化汇集于此,思想文化的碰撞也就孕育出了永昌文化。

1.2 村落整体布局

水寨村整体布局顺应地势地形,坐东南向西北而建,三面环山,一面为田园坝子,村中有一条随山南下的水渠,村口和村尾各有两棵大树,是古道在村内的起始点。古道自北向南穿寨而上,形成村落的主轴线,其他的巷道向两侧延伸,整体呈鱼骨状,民房均沿古道两侧建设(图2)。村落沿着丝绸古道两侧形成了良好的建筑风貌,幽深的街巷将一栋栋不同时期、不同工匠建筑的民居串联在一起,形成了动态的时代发展脉络。

图2 水寨村街巷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水寨村内部道路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主要巷道和次要巷道(图2)。主要巷道:宽约3.0 ~6.0 米,铺设石板和石块。次要巷道:宽约1.5 ~3.0 米,至今仍未铺设。主要巷道的设计有着明显的古代官道设计的特点,道路中心用长条石块铺心,两侧用不规则的块石铺设,街面似板瓦,街心稍微比两侧高,街巷两侧有排水沟道,街面的雨水和污水顺着坡度排到两侧的沟内。街巷沿着山势由北向南而上,在遇到坡度时会砌三五步石台阶;街巷中段长约100 米,较为平缓,在这段街巷两侧民房多面街而建,形成铺面,原来的马店、烟店多分布在这一段街巷两侧。

1.3 水寨村建筑的特征

水寨村民居的院落布局具有西南民居坊院的共性特点,主要形式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建筑以两层为主,正房一般为三开间,面宽在12 米左右,进深6 ~8 米,正房一层之上均有向外出挑的挑檐,起到遮挡雨水的作用。水寨建筑的传统建筑建造工艺水平独特,包含了大理白族工匠、保山本土工匠的不同做法,建筑手法和建筑语汇异常丰富。建筑结构以土木结构为主,基座为石材,在基座上砌筑土坯墙作为围护结构,整体屋架结构为抬梁式构架,并且主梁宽厚,以一整块木材制成。建筑外墙立面围闭,只在正立面开窗,利于防火防盗;建筑的材料以土坯墙为主,少数采用砖石与夯土结合的方式,部分房屋的建造者为大理白族的工匠,会将外墙面刷白或者使用绘画进行精美的山花和腰线装饰,有着明显的白族建筑特点。建筑的屋面以双坡屋面为主,色系以灰色居多,屋顶铺设材料主要以灰瓦、板瓦为主。其中,瓦当与滴水的造型优美多变,表面有精美的装饰纹样(图3)。

图3 水寨村建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 水寨古道与建筑的关系

古道是水寨村街巷的重要组成,并与周边其他建筑、环境、空间等产生同气连枝的关系。古道根据走向并结合地形,与其他街巷构成主次分明、纵横有序的村镇交流空间,并连接到每一栋建筑之中,对建筑的布局、立面、空间、装饰都有一定的影响。

水寨建筑总体布局与古道的关系:保山坝区的传统民居朝向多坐西朝东[5]。而水寨村位于山的西面,半山腰的位置,建筑为顺应地势,坐东朝西、平行于等高线的布置,这一段的古道相对平坦,利于交通、生产、生活的便利。街道两侧的建筑具有商业属性,或是前店后宅,或是下店上宅的形式,古时各种商业贸易活动都汇聚于此段之中;村落前后两段古道具有连接竖向交通的功能,街道垂直或倾斜于等高线,院落布局以台地为主处理高差过大问题。建筑层层跌落,街巷空间高低起伏,上下采用石台阶联系,难以汇集人流,因此建筑多以民宅为主,不做商业用途。两种不同的方式都是对原始地形的协调,体现出与自然的合一,而建筑与古道街巷关系的相互作用,使得村落空间变得曲折多样,高低错落。

2.1 水寨建筑立面与古道的关系

沿着古道带来的商业影响着建筑并使之产生多种样式的立面形式,水寨的建筑夹路成街,两侧的建筑立面围合形成了街道的界面。两侧的建筑多为两层,大多都有坡屋顶,坡屋顶下压的屋檐缩小了建筑的尺度感,而屋顶的高低起伏形成了街巷的天际线。在调研总结中发现,古道两侧的立面有四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立面形式是一层有挑檐的店铺,店铺开间为两到三间,一层有出挑的挑檐将立面分为上下两部分,建筑立面用木板为墙,一层中间的木板可以拆卸下来形成柜台窗口,二层主要为木格窗(图4);这种立面形式主要集中在古道中段的位置,有多栋建筑相连,中间用马头墙做分隔,起到挡风防火的作用,整个立面连续而又舒展,丰富了两侧的立面层次。第二种立面也位于古道中段,立面中间部分以木材为主,一二层通高,一层开设有门和柜台窗口,门柱等木构件均漆为黑褐色,营造出古朴的氛围,立面两侧的山墙为砖墙或是土坯墙,立面中间部分向内凹,形成更多的商业空间(图5)。第三、四两种立面位于古道的上下两段的位置,这两段商业氛围较弱,建筑沿街立面较为封闭,仅有一小部分人家会在立面上开设门洞或是小的窗口,作为出入口或是零散的商铺窗口(图6、图7)。

图4 建筑立面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5 建筑立面二(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6 建筑立面三(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7 建筑立面四(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 水寨建筑空间与古道的关系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认为,对建筑高度与间距的量化比较方式可以更加清晰地评价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6]。水寨主要街巷两侧的建筑高度和街巷宽度的d/h 比值约在0.9 ~1.4 之内(图8),使得空间感受较为均衡,这样的尺度在保持人流纵向交通顺畅的同时,也适当地将人流引向街巷两旁的商铺中,可以看出街巷空间尺度在功能性上较为适用和合理。街道空间有一个特殊点,部分商铺有挑檐空间,檐深在1.5 ~2 米左右,这段挑檐使得建筑增加了立面的层次,而且给街道扩展了上部空间,给人们开阔舒展的感觉。这段檐下灰空间也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起到延伸交通空间的作用,过往的路人可以在此段空间中遮风避雨,而且具有延伸商业空间的作用。在赶集的日子,这段可以遮阳蔽日的檐下空间就会被利用作为商业交易的空间,在这段空间内流动商贩会在此摆摊,商铺也可以将铺面进行延伸。

图8 街道及建筑剖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 水寨建筑装饰与古道的关系

在古道两侧的建筑上都有各具特色的装饰物,建筑上的屋檐、山墙、马头墙等是最为明显的装饰物,共同构成了街道空间的天际线轮廓;在转角的部位,匠人会对墙进行“转弯抹角”的做法,为街道留出足够转弯的空间,在临街面的山墙上会绘制出漂亮的山花和腰线;而在各家大门上的飞檐翘角,形式看似统一又各有特点,却是每户村民识别家的标志。

古道带来的不止是民居建造方式的改变,也产生了一种由民居改造而形成的特殊建筑类型——马店。马店是古道上的马帮住宿休息、餐饮娱乐、货物交易、资源补给的站点。水寨的陶家大院、杨家大院是保留较好的马店,这两处大院均为前铺后院的形式,院落较为宽敞,有主次两个不同的院落,主院为人休息,次院为马棚。在进入马店的大门前有一块空旷的场地,马帮来到时会先在此停留卸货,货物会被搬到主院中用防雨的篷布盖好或是放在正房的挑檐下,一些重要的货物会被锁在一层的房间中,一些重要的马匹如头马会被牵到主院的单独的马厩里管养。马店的客房在厢房和铺房的二层,马店的客房并不大,二层没有隔断,为大通铺,但对于常年在野外的马帮人来说已经很满足,一般只有马锅头们才可以睡上客房,而一般的赶马人因为要时刻照看货物,只能睡在院子里或是挑檐下;而从二层可以清楚地看到院内货物的情况。在客房里一般会有一个大的柜子,用来存放马帮的钱财和一些贵重物品。但随着古道的衰落,原本热闹的马店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风采,仅能凭借梁柱上的雕饰来显示曾经的繁华。

结语

水寨村的整体构成与它悠久的历史文化、一代代村民和工匠共同付出的智慧和努力是无法分割的。远古的丝绸之路为其带来了文化,悠悠的马帮为其带来了财富,一代代匠人的智慧为其带来了精美的建筑。拂去表面的尘土,遗留下来的大量的古建筑,其整体肌理、建筑结构、窗花雕饰、文化记忆都具有极大的价值。而古道和建筑是水寨最具价值的部分,从古道与建筑的关系中反映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村寨历史布局、工匠工艺等的多重信息。古道与建筑的关系仍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从中获得未来村落发展的核心内涵。

猜你喜欢
马帮街巷古道
王纬华
走古道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边走边唱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雨中的街巷
访茶马古道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