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毕业生需求调查的《军人心理健康促进》课程设计

2022-05-28 08:02路惠捷武圣君李逢战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军人心理学心理健康

路惠捷,武圣君,梁 伟,李逢战,毋 琳

(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系,陕西 西安 710032)

在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心理学服务在部队中的运用将更加实际,目标于如何提升作战水平,如何为战育人、如何帮助个体提升个体价值感与使命感。教学组对毕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医学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的反馈,从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出发,教学环节中需要一门桥梁式的课程,将理论与实践融合,指导学生面对现实基层的心理服务需求,以及在不同情形下可以运用的心理技术。经过多轮的论证与讨论,决定于2021年春季学期开设《军人心理健康促进》课程,帮助心理学专业学生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落地,更好服务部队。经过了第一轮的授课周期,现将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设计做简单梳理,并对下一步的改进方向做出讨论。

1 调查与结果分析

调查对象为某军医大学2013级医学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若干,通过在线问卷发放与收集,整理结果如下。

从医学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反馈实用性上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78%)认为本科心理课程内容与未来的工作需求具有强烈的关联性,少数学生(22%)表示无法发掘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毕业生的知识内容反馈数据显示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以及情绪调试的内容需求最广。学生在基层面对这三类的问题最为突出,虽然在本科教学中,学习过该模块的知识理论,但是与基层需求有一定差异。学生希望在学习相关知识理论时,加入基层实例,提高知识与实际的匹配度,为日后的工作可以奠定基础,见图1。

图1 本科毕业生对心理知识需求排序反馈

技术层面上(如图2),角色转换与PPT制作,以及科普短文撰写有着普遍需求。除角色转换更多是共情能力的提升以外,PPT制作与短文撰写则均与心理健康宣教有关。毕业学员表示基层有很多的宣传任务,上级希望通过短文、板报、讲课等方式加强心理建设的普及度和重视度。但是实际的学习课程中,该方面并未涉及,导致学生在工作中通过自我摸索来进行实践总结。

图2 本科毕业生对心理技术需求排序反馈

调查分析:毕业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普遍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上手应用。但是,应用率并没有达到教育的预期,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毕业生普遍反映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发挥出来,遇到不同的情形没有清晰的应对思路,希望本科时期可以学习到梳理基层潜在需求以及多样的心理学普及的方法。知识方面,现将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以及情绪调试列入必须项。毕业学生作为心理服务工作者面对的服务对象集中为青年战士与士官。青年人群普遍面临着思考自身的定位与职业发展,虽然也面临着环境上的变化,但其根本是自我认知不够清晰。另一方面,部队的局部环境相对封闭,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的远程联系与关系维持,以及日夜相处的战友间的关系都可能给个体带来影响。此外,即便毕业学生对生命教育与家庭并为表现出明显需求,但是在课程安排上却不能忽视现实潜在的问题。一方面,在重大的自杀事故发生后,上级往往也会派遣专家干预,学生作为基层服务者普遍参与较低,但他们面临需要做好转介工作;另一方面基层中婚姻家庭带来的现实问题比例较高,但传统观念下个体很少去找咨询师的介入,所以咨询师需要应对有需求的个体。希望通过课程可以让学员遇到以上情形时,对所在状况有大致背景了解、明确的指导方向并简单处理做好铺垫性工作。在此基础上,课程的知识主题基本明确。而技术方面,根据调查反馈,将学生的需求摆在首位,从多媒体等各个方面加以引入,丰富学生们的选择,也提升课程的前瞻性。在此基础上,教学组对课程设置进行明确梳理。

2 课程设计与实施

《军人心理健康促进》既有心理健康促进的理论知识,促进的相关方法,还有带领学员在不同的主题下运用各异的技术实践等,是集知识、和实践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员实际应用能力。本门课程的教学初衷是将教学基于前期的专业知识之上,贴切部队生活,引导学员在不同宣教技术下的知识输出。基于毕业学生的调研反馈,通过论证,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准则。

2.1 教学目标

通过《军人心理健康促进》教学,一方面为学生梳理实际的基层需求问题,如人际交往、个人职业发展等等;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去了解和实践心理学在基层的宣教等技术,例如演讲、宣传报制作等。希望通过学习,学员实现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①理论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了解心理健康促进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心理健康促进的方法与技术;②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提升幸福感,加强情绪管理;③实践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掌握心理健康促进的基本技能。如宣讲技能、办展板技能、排心理剧技能、写心理健康科普文章等。与部队需求为主导,加强学员实操能力。

2.2 课程性质

在完成《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预修课程后,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了基础的掌握,引入《军人心理健康促进》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该课程是面对医学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课时设计30学时,其中理论为12学时、实践为18学时。通过介绍心理健康促进的概念、部队常见心理健康促进方式,基于不同实践技术的训练,旨在帮助学员了解如何推动部队的心理健康,掌握如何实施不同方法,培养学员学以致用,提升心理健康宣教能力,达到更好服务部队的目标。在主修完《军人心理健康促进》后,学员将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变态心理学》等后续专业技术的进阶课程。

2.3 课程设计

从毕业生的反馈数据可以看出相关内容与基层工作联系紧密,并且在相关知识的实践运用有缺口。即便具体的心理学知识在前期的专业课程上都有具体讲解,但是面对具体的基层工作,毕业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如何去展开,怎样组织心理专题活动,如何设计板报进行心理宣传等。由此,我们将前期调研的知识内容与技术进行合理化搭配,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技术载体的引入。具体的课程设计见表1,课程由对心理健康促进的概述展开,从宏观概念上带领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目的与设置,加强学生对基层工作的认识,提升学生作为未来部队心理医师的责任感与荣誉感。随后,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促进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指导学生在基层工作中的基本方向。再次,将演讲等贯穿各个环节的技术作为理论授课内容,在深入剖析学习后,学生可以直接带入后续的实践课程进行练习与应用。实践课的授课模式为授课教员先对心理知识点进行梳理与回顾,再引入心理技术并进行详细讲解。根据每节课在不同的知识主题下对心理技术进行实践,将心理健康促进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军人心理健康促进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表1 《军人心理健康促进》课程设置

2.4 教学准备

为了保障教学任务的实施,前期需组建教学组,召开教学会议,完成教学分工,提出教学改革与实施计划。对已毕业的本科学生进行调研,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技能盲点。结合教学内容、基层问题与学生的需求,梳理出课程的基本设置。充分考虑了知识的贯通性与实用性,在整体教学规划中加入思政与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使命感与兴趣。在教学实施阶段,督促教员完善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幻灯、视频、图片、举例和讨论等辅助手段,深入浅出地讲解有关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师生互动、体验和以问题为中心,提升课程的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反馈和整改,及时根据评价信息改进、完善和总结相关教学内容、过程和效果。在教学结束后,通体总结,对第一轮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改进教学,提升下一轮的授课质量。

2.5 授课原则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内容进行合理整合。①讲授基础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合理取舍,注意知识点的分配,适当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②把握重点、难点:在学生掌握了相应基础知识后,注重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使每次课贯穿思政建设,课程内容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实践性突出,便于学生理解。

理论课程从宏观角度入手,通过实际的基层案例导入心理知识宣教的必要性与实际意义。融入思政建设,将课程从根本上与基层紧密关联。对基层的需求紧迫性、宣教的重要性与多样性进行分析与讲解。其中,理论课程中也将演讲等最基本的技术做剖析与知识点输出,做到理论实用化。

实验课程主要通过:①常见基层心理服务项目引入。通过理论回顾、串起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架,强调知识网络的建立并架起不同维度的关联性;加入基层实例分析与讲解相关内容的实际性与需求要素。②宣教技能。从技能层面的理论解析到实践要点,结合典型案例经行解析,帮助学生快速地抓住技能的本质、快速运用到实践。③实践练习。学生将内容与技能相结合,迅速地投入模拟情境中进行实践,有效地加强记忆深化。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通过实践增强学生作为部队服务者的使命感与任务感,促进学生目标感的建立。

3 教学反馈与评估

整体上来讲,经过2021学年春季学期的第一轮授课,学员对课程的反映良好,通过问卷调查与座谈,有83.3%的学生认为,通过《军人心理健康促进》课程的学习,可以对未来的工作需求有大致的了解,更好地建立知识体系间的关系,形成网络化,并有了清晰的学习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反馈中,近90%的学生被调动起兴趣,主动全身心参与教学与实践过程,其余学生可以较高的投入学习。从数据反馈来看,学生在课程中可以做到积极参与,课程涉及的板块与技术满足其学习需求。

《军人心理健康促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了实际基层的工作需求。使学生认识到了心理学的理论学习与实际间的联结,让知识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帮助到个体和集体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在实践过程中也增强了心理知识的落地转化,学员掌握了心理宣教的各类方法。学生们从最初的“宣教即宣讲”的想法到短视频、演讲、辩论等多元化的手段方法,打破了普及心理学知识的常规边界,提升了现实中解决问题的应对能力。同时,主观能动性是学习的基础,从学生的参与度上可以看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较高,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高效的参与在课堂当中并在实践环节表现活跃。参与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掌握力、把控力均得到了调动,符合课程目标设定。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设计初衷与教学目的。

4 课程创新与展望

《军人心理健康促进》作为知识应用与工作需求间的联结纽带,从课程内容安排上,理论课共安排六个主题,主要包括心理健康促进概述、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宣教、如何演讲、PPT制作与读书引导。实践课在理论课之后进行,分别针对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婚姻家庭、挫折教育、环境适应、关爱生命与职业发展进行讨论。心理技术实践上,课程选择了角色互换、科普短文撰写、心理剧编排、设计主题辩论、平面设计(小报制作)、电影赏析以及短视频拍摄。通过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的混合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操能力,打造实用、高效的学习氛围。

首先,知识具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将知识落地,学生认为实践环节可以有效地将理论概念类知识实体化,提升学习效率,并建议可以在其他课程上进行推广。其次,技术多元化。《军人心理健康促进》课程理论层面涉及演讲、读书引导和多媒体制作技术,实践层面涉及了科普文章撰写、平面(小报)设计、心理剧编排、角色转换、主题辩论、电影赏析以及短视频拍摄等七项心理知识的推广技术,紧跟需求和时代要求。学生们普遍认为打开了传统的宣教视角,不再局限于“宣传=演讲”的框架,对宣教手段有了新的认识。最后,实际需求明朗化。经过了四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对专业知识如何在基层中实践,还存在着迷茫,象牙塔与现实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基层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倾向与有效的宣教方法有了大体的了解,做到了对未来工作有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与实习期引导了更加清晰的方向。最后一年的学习中,提升了学生的目标感,帮助他们找到未来工作的需求点,并融汇所学的理论知识为其支撑,更高效地服务基层、服务部队。

由于课程的创新性以及实践过程仅为一个周期,《军人心理健康促进》也存在着明显不足。现有的教材与课程定位不匹配、课程的内容丰富但条理性欠缺等。前者将通过课程组成员自编教材来解决,后者需要在后续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与实践。为了贯彻习近平主席“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坚持把军队基层需求和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军事医学人才。通过进一步的优改课程,《军人心理健康促进》能很好地达成桥梁目标,帮助学生成长为满足部队需求的合格心理服务军医,为部队的心理建设提供有效并多元的心理服务。

猜你喜欢
军人心理学心理健康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军人伪装效果逆天
跟踪导练(二)5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