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波,王登峰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山东 淄博 255000)
山东地区自古以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宋代,登州、莱州、胶州等地是重要港口,古运河从山东经过。同时,淄博、泰安、济宁等地区的瓷土等制瓷原料和煤炭资源,带来了人力物力的聚集,陶瓷业逐渐发展起来。
山东地区是古代北方重要的瓷器生产地区,瓷窑遗址集中在淄博、泰安、枣庄等地,有年代较早、时代连续、分布广泛、技术精湛、精品繁多的特点。[1]黑釉粉杠瓷是山东地区古代瓷器的代表之一。冯先铭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中称赞黑釉粉杠瓷是淄博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藏的三件黑釉粉杠瓷器均为山东淄博窑生产。现就淄博陶瓷琉璃馆藏黑釉粉杠瓷器加以介绍,并浅析山东地区黑釉粉杠瓷年代、特点、历史背景等情况。
1.黑釉线条尊(图1)。通高22.5 c m,口径13.5 c m,腹径13 c m,底径10 c m。葵形四瓣花口,口外撇,口沿有残缺,高颈。圆鼓腹,腹下部内收,圈足外撇无釉。除外足部,器身内外施黑釉,釉色黑亮。腹部有凸起白竖线58条,线条分布较为均匀。2.黑釉花口线条瓶(图2)。通高21 c m,腹径8 c m,底径7.3 c m。五瓣花口,瓣尖向上挺立,长颈,丰肩,喇叭状圈足。通身内外施黑釉,釉面光亮,瓣尖及瓣卷处釉面呈酱色。腹部有白棱线,三条一组与单条间隔分布,与黑釉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图1 黑釉线条尊
图2 黑釉花口线条瓶
3.黑釉粉杠双系罐(图3)。通高16.8 c m,口径15 c m,腹径17.8 c m,底径9.5 c m。直口,尖唇,矮颈,双系置于颈肩两侧,深腹,微鼓。釉色黑亮,器身内外施釉,外不及底,内满釉,有涩圈。腹部饰有77 条竖凸线纹,凸线纹间距均匀,略倾斜。
图3 黑釉线条罐
目前,山东地区出土黑釉粉杠瓷器的地点主要是淄博、泰安、青岛、滨州等地。笔者根据山东地区发现黑釉粉杠瓷的古窑址和墓葬中发掘(试掘)报告,考订出了黑釉粉杠瓷的年代。
1.淄川坡地窑试掘报告。1956年至1977年间,淄博文物部门曾三次进行调查和试掘。根据地层关系,将出土遗物分为两期:第一期年代大致在金代前期,第二期年代为金代后期至元代。出土黑釉粉杠瓷为Ⅰ式器盖(图4)、Ⅲ式和Ⅴ式罐(图5、图6),均属第一期,年代为金代前期。出土报告表述,两件黑釉粉杠瓷均为白胎、黑釉、凸线呈酱色。[2]Ⅰ式器盖,口径17 c m,高5.3 c m 米,白胎,外饰黑釉,酱色凸线,内无釉。Ⅲ式罐,口径17 c m,腹径21.5 c m,残高17 c m,曲腹,双系,腹外饰6组竖凸线,白胎,黑釉,竖凸线呈酱色。Ⅴ式罐,口径15.6 c m,腹径14.5 c m,高13.8 c m,足径8 c m,白胎,黑釉,内腹下部及腹外近足处无釉,外腹部饰6足竖凸线。坡地窑出土的黑釉粉杠瓷的年代为金代前期。这是山东地区发现最早的黑釉粉杠瓷的窑址。2.淄川磁村窑出土报告。1976年,山东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对磁村窑进行了重点挖掘,将出土器物分为五期:第一期年代为唐代中期,第二期年代为唐代晚期或稍晚,第三期年代为五代-北宋早期,第四期年代为北宋中期-晚期,第五期年代为金代。出土的黑釉粉杠瓷为第五期金代,黑釉粉杠瓷为Ⅲ式罐(图7),该罐高16 c m,口径14.6 c m,足径9 c m,白胎黑釉,釉下用护胎釉画竖杠,器内黑釉刮线,外腹近足部无釉。淄川磁村窑出土的黑釉粉杠瓷的年代为金代。[3]3.博山金代壁画墓发掘报告。该墓是在1990年建筑施工中发现的,出土了一批瓷器,其中有一件黑釉粉杠瓷罐。该罐口径14 c m,圈足颈8.6 c m,高17 c m,圆唇,直颈,鼓腹,圈足,颈部有两耳,内外施黑釉,外腹壁下部及圈足无釉,外腹施釉处施纵向粉杠纹。发掘报告断定墓的年代为金代完颜永济时的大安二年(公元1207年),且墓中出土的这件黑釉粉杠罐(图8)为本地博山窑生产。[4]所以,博山金代壁画墓出土的黑釉粉杠瓷的年代为金大安二年,为金代后期。
图4 Ⅰ式器盖
图5 Ⅲ式罐
图6 Ⅴ式罐
图7 Ⅲ式罐
图8 黑釉粉杠罐
4.青岛即墨东障墓地发掘报告。2010 年6月,即墨市进行基础建设时发现该处墓葬,青岛市文物保护机构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墓葬6座。墓葬M1共清理出5件瓷器,其中一件为黑釉瓜棱小口罐(图9)。该罐口径6.2 c m,圈足径12.6 c m,腹径18 c m,高16.3 c m,厚0.6~0.8 c m,小口,尖唇,敞口,束颈,球腹饰瓜棱,矮圈足,黑釉,底部有墨书痕迹,似为“邬宅”。发掘报告判断该黑釉瓜棱小口罐的年代为金代,同时为淄博磁村窑所产。[5]5.泰安中淳于窑址调查报告。1977年,山东大学历史系对山东泰安中淳于窑址进行了调查,发现了黑釉粉杠瓷片,外施黑釉,有凸起的粉杠五条,器内无釉,胎呈黄红色。工作人员认为该窑址的年代为北朝隋唐至元明,年代跨度较大,其中黑釉粉杠瓷与淄博磁村窑、坡地窑同属金代。[6]
图9 黑釉瓜棱小口罐
综合山东地区黑釉粉杠瓷器出土情况可以看出,山东地区黑釉粉杠瓷的生产年代为金代。因生产年代跨度较短,笔者依据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窑址调研资料及相关学术文章,简要做黑釉粉杠瓷的历史分期,认为山东地区黑釉粉杠瓷从试烧成功到消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发生期:金代前期。山东淄博坡地窑出土瓷器残片(图10:坡地窑瓷片标本),胎体的颗粒感较强,釉色不均匀,线条两侧釉层较厚呈现黑色,薄处呈现青色,线条为化妆土,表面不平处有黑色铁锈斑。由此分析,此时山东窑口已经在探索黑釉粉杠瓷的烧制,但没有完全掌握烧制工艺,呈现发生期的特征。此后,随着山东地区窑炉燃料由柴向煤改进,逐渐掌握了这种制瓷技术,在淄博坡地窑、淄博磁村窑、泰安中淳于窑等窑口开始烧制生产。发展期:金代后期。随着山东地区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山东地区窑口已经能够批量生产这类瓷器。黑釉粉杠瓷呈现出线条有力、釉色均匀、线条装饰种类较多,制瓷技术完全成熟。在沿海港口窑址如胶州板桥镇遗址、垦利海北遗址出土的山东当地的黑釉粉杠瓷(图11、图12)均应属于发展期。衰弱期:金末元初。从山东地区各窑口出土瓷器情况看,金末元初,山东地区战乱不断,山东各地的瓷器生产都走向了没落,制瓷业遭到严重破坏,有的窑口一度停烧,制瓷业的许多制瓷技术失传。
图10 坡地窑瓷片标本
图11 胶州板桥镇遗址出土黑釉粉杠瓷
根据山东地区古窑址和墓葬的发掘报告,可以推断山东地区的黑釉粉杠瓷烧制年代为金代。同时,结合制瓷工艺沿革来看,部分黑釉粉杠瓷使用了剔刻法,如山东淄博巩家坞窑址的瓷器残片(图13:巩家坞窑剔刻线条纹瓷片标本),采用剔刻法制作线条,高起线条处呈现出了酱黄色,但整体上呈色效果较差,当属工艺探索阶段的产品。当地文博学者先后三次调研考察该窑址,确定该窑址烧制年代为北宋。综合来看,山东地区黑釉粉杠瓷的上限或在北宋时期,烧造年代为北宋至金末。
图13 巩家坞窑剔刻线条纹瓷片标本
关于山东地区历史上烧制黑釉粉杠瓷的情况,不见正史和地方志记载。从目前的黑釉粉杠瓷出土情况来看,山东地区黑釉粉杠瓷的生产地主要集中在淄博、泰安地区,因泰安地区中淳于窑址的黑釉粉杠瓷并没有明确的出土信息等资料,故本文所述特点以山东淄博地区黑釉粉杠瓷的特点为主。
从窑址的调查发掘来看,历史上山东地区烧制黑釉粉杠瓷并无专门的烧制作坊,如在淄博磁村窑址、坡地窑址都有出土,且淄博窑的粉杠瓷器内普遍存在涩圈,应是伴随着其他品种瓷器生产而烧制的。
山东地区黑釉粉杠瓷呈现出精细化生产趋势,即可分为精品和大宗商品。黑釉粉杠瓷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线条呈白色的粉杠瓷(图14、图15)[7],另一类是线条呈酱黄色、红色等其他颜色的粉杠瓷。白色线条的粉杠瓷为高端产品,该类产品采用沥粉工艺在施黑釉坯体上绘制线条,后罩以透明釉烧制。该工艺较为复杂,色彩对比鲜明,是黑釉粉杠瓷中的精品。这一类产品数量较少。酱黄色线条的粉杠瓷为大宗商品,该类产品采用沥粉工艺在坯体上绘制线条,后施黑釉,利用黑釉釉层厚薄呈色不同的原理烧制出酱黄色线条,该类工艺相对简单,利于大量制作。在垦利海北遗址和胶州板桥镇遗址出土的黑釉粉杠瓷中多为第二类产品。地方学者认为,黑釉粉杠瓷的制作工艺随着需求量的增多,制作工艺逐渐由第一种简化为第二种。馆藏黑釉粉杠瓷属第二种制作工艺产品。山东地区黑釉粉杠瓷器型及釉面色彩呈多样性。淄博窑黑釉粉杠瓷器多是黑釉,也有结晶釉、酱釉,线条有白色线条、红黄色线条、酱色线条等,这种颜色的变化是因为烧制瓷器时窑内温度不同以及釉料中含铁成分不同所致。[8]多样性也表现在线条制作方法上,有剔刻法、沥粉法和泥条贴塑法等。泥条贴塑法即为“白泥或浆状化妆土揉搓成条状的方法做杠,搭成规则状纹线组、凸贴胎体上、罩透明釉,其余器表则涂施黑釉”。[9]剔刻法即为采用剔刻的工艺在坯体上剔刻出线条,然后再施釉烧制(图16:剔刻线条纹瓷片标本)[10]。沥粉法即为采用沥粉的工艺在坯体表面绘制线条,再施釉烧制。
图14 黑釉凸白线花口瓶
图15 篱笆纹线条罐
图16 剔刻线条纹瓷片标本
黑釉粉杠瓷在宋金时期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促进其发展的推动因素。笔者从社会环境、制瓷技术、港口贸易等方面简要阐述黑釉粉杠瓷产生和流行的原因。
山东地区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为黑釉粉杠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制瓷业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它的发展趋势与社会的安定与否、经济的发展状况,亦是有着直接的关系”。[11]自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建都临安始,至1234年金灭亡的百余年间,宋金之间长期处于南北对峙状态,双方之间的军事活动多为讨价还价性质的军事较量,发生实质性战争的次数较少。更是在1161 年金世宗完颜雍继位后,宋金间签署«隆兴和议»,开启了双方四十余年的和平局面,双方进入和平发展轨道。金朝统治者在内政和经济方面实行了大量勤政节俭、选贤治吏、轻赋重农的政治举措,开创了“大定盛世”的繁荣鼎盛局面。据«三朝北盟汇编»卷一百十九载:山东的济南府淄州两地投降金人,东平府知府弃城而去,未受战争影响,其余城池均遭焚掠,加之宋金战争的主战场处于淮河长江流域且宋金隆兴和议后的四十余年的和平期,所以山东地区受到战火的影响相对较小,该地区的陶瓷制造业并没有因南北分裂而衰落,反而恢复了社会生产。特别是在淄博地区“不仅宋代许多瓷器品种继续烧造,还创烧了多种新的瓷器品种,许多瓷器的质量甚至超过了北宋时期。”[12]
相对成熟的制瓷技术为黑釉粉杠瓷的流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窑内烧造温度的提高和制瓷工艺的改进是陶瓷生产进步的关键科技因素。山东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是柴窑向煤窑转变的自然条件。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淄博、枣庄、泰安、济宁等地,这些地区也是制瓷业集中的地区。淄博地区“北宋中期以前的窑炉是以柴为燃料,北宋晚期始用煤作燃料。”[13]枣庄地区中陈郝窑址发现了金代的窑炉及煤渣。燃料的变化促使窑业其他方面如窑具、窑炉结构及施釉装烧等工艺也随之变化。这项重要技术的突破,使得炉温得到提高和控制,从而使得瓷器烧制进一步发展。
港口贸易的兴盛促使金代山东地区的制瓷业兴盛。山东半岛环渤海的垦利海北港是金代重要的与朝鲜半岛、日本贸易的港口,在日本和朝鲜于金代同时期的遗址中,常有山东磁村窑等北方窑口的产品出土。[14]这说明金代时期山东淄博地区的制瓷业受到朝鲜、日本出口贸易的影响而繁荣。制瓷业的兴盛使山东地区成为战乱人口聚集地,或许其中就有大批外地窑工。北宋灭亡之前,金兵多次抢掠河北、河南、山西等地,造成当地窑口大批窑工外逃至山东地区。“河北、河南地区的窑工带来了定窑、鹤壁集窑、当阳峪窑的诸多陶瓷制作和烧成工艺,如覆烧工艺、装饰工艺、绞胎工艺等。”[15]金代山东地区生产规模较大的窑口有淄博磁村窑、枣庄中淳于窑、泰安西磁窑口等,山东的制瓷业持续发展,产量提高,质量提升,产品不但在本地域销售,而且河北、河南地区也有出土。在古代港口类遗址胶州板桥镇遗址和垦利海北遗址出土的瓷器说明,宋金时期山东地区的制瓷业对外出口,影响力较大。
陶瓷上间色线条纹饰在宋金时期出现,必然是受到当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金灭辽宋之后,逐渐占据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北方地区,这一地区远比原统治区大许多。为了巩固对占领区的统治,金进行了贯穿朝代始终的移民活动。最重要的是将金朝北部的女真、契丹等部族的人口向占领区移民,并以猛安谋克为单位分别驻守在交通军事重地,即“猛安谋克南下”。同时,将占领区的辽地、宋地人口“移民北上”,移民北上呈现出渐进式特点。从而实现对占领区的统治与充实原领地人口的战略目的。据«大金国志»«三朝北盟会编»等文献记载,金国移民时,“尽起本国之土人,棋布星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连村,屯结而起。”据史料记载,金南迁移民的主迁地集中山东两路、河北两路,即如今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地区。据«燕云录»记载:“河东、河北州县镇防守,每州汉人、契丹、奚家、渤海、金人多寡不同。”天会十年“沿河、沿淮及陕西、山东等路,皆驻北军。”[16]黑釉粉杠瓷的发现地同样是集中在这些地区。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人口组成复杂,必然影响到当地的生产生活。女真、契丹等少数民族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生产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在驻地必然借助汉民族先进技术制作各种生产生活物品。从出土的金代瓷器来看,出现了较多的少数民族风格器物,粉杠瓷即是其中之一。间色条纹装饰风格是从古代波斯地区经古丝绸之路流传过来的一种西域装饰风格,以波斯裤和间色裙为代表。考古发现,这种间色纹的服饰广泛出现在俑类、绢画、壁画等古代艺术品中,如:唐昭陵新城长公主墓壁画«侍女图»中侍女穿各色条纹长裙,昭陵陪葬墓郑仁泰墓胡装女立俑等。同时,黑釉粉杠瓷黑白相间的色彩搭配所具有的汉民族文化属性,使其具有了更广泛的生命力。两宋时期,水墨画技法成为中华传统绘画的主流技法,黑白二色其所代表的简约之美更是奠定了传承至今的中华民族审美基调。黑釉粉杠瓷正是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才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宋金时期,山东地区社会环境较为稳定,瓷器出口贸易的需求,吸引了许多陶瓷生产人才和技术力量,从而使得山东地区陶瓷业在金代繁荣发展。黑釉粉杠瓷在这一时期出现并流行,是制瓷工艺进步及金代移民外来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黑釉粉杠瓷在金代初期数量不多,金代中后期大量出现。河北省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发掘中发现,二期出现少量宋代黑釉凸线纹器,在金代中后期不仅数量增加,品种亦有多种,出现了凸线加背彩、分组凸线、均匀凸线等,器型多为罐类。同时期,豫北冀南及山东地区,发现有注壶、瓶、碗、深腹钵等器型。[17]这种出土器物的器型纹饰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说明金代移民与粉杠瓷出土数量之间的正相关性,更间接证明了其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
总而言之,宋金时期是山东地区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诸如釉彩和瓷胎等都发生深刻变化。黑釉粉杠瓷不但采用了沥粉、剔刻等坯装饰技法,而且利用了含铁釉颜色变化的釉彩装饰技法,体现了瓷胎装饰和釉装饰等制瓷工艺的进步,是山东地区宋金时期古陶瓷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