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婧,金淑娴,俞 芳
(海警医院 浙江嘉兴314000)
顶层视角下前瞻性急诊抢救方案旨在充分调动护士参与急诊救护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护士应对多项风险性事件,并通过前瞻性眼光应对在急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高危风险因子,进而加以干预与管理,使被动的症状管理转变为主动层面的临床照护,保证急诊救治显得更规范化,最终使临床抢救成效得以提高[1]。由于该项干预模式对护士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加之临床护士的顶层管控理念相对薄弱,使该项干预举措尚未全面在急诊科室推广与普及[2]。为强化急诊护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使患者更快参与急诊病种的救治中,从而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2019年8月1日~2021年7月1日,我们对收治的50例急诊脑出血患者实施顶层视角下前瞻性急诊抢救方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8月1日~2021年7月1日收治的99例急诊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颅脑CT检查,结合其体征表现明确为脑出血,参照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急危重症医学》教材中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者;②心、肝、肾功能等重要脏器的基础功能处于正常水平者;③首次发生脑出血,且在本次来院就诊前2周未采取相应治疗者;④至少有1名家属陪伴者;⑤家属对本研究流程及内容知晓,并同意开展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者;②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者;③自身免疫系统疾患者;④心源性休克者;⑤存有精神神经异常者。选取2017年8月1日~2019年7月1日收治的49例急诊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6例(53.06%)、女23例(46.94%),年龄(55.07±5.16)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30.61%),高中11例(22.45%),大专及以上20例(46.94%)。选取2019年8月1日~2021年7月1日收治的50例急诊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组,男29例(58.00%)、女21例(42.00%),年龄(53.61±4.89)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7例(34.00%),高中13例(26.00%),大专及以上20例(40.0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开展传统护理干预举措,具体干预内容如下:就诊后,根据常规急诊救护基本原则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联系急诊医生开展救护,并为其开放静脉通路。待护士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后,并告知家属有关入院挂号的程序,让家属落实挂号手续。经临床救治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向平稳,护士联系病房为其安排入住手续。涉及入住流程涵盖如下:患者来院接受急诊挂号,由护士协助家属进行挂号,并安排预缴纳入住费用,进行血生化、影像学检查,对各项检查开展多元化剖析,最后协助家属办理入住病房的手续。
1.2.2 研究组 开展顶层视角下前瞻性急诊抢救方案,具体内容如下。①构建绿色急诊救护渠道:护士在接听“120”救护车拨打电话后,简单地询问患者基本信息,及时开启预先设计的绿色急诊救护渠道。该渠道涵盖急救物品与设备的前瞻性布置与安排,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做好精神情感安抚,全方位激发护理同伴之间参与急诊救治积极性与集体性,使彼此之间共同参与到急诊救治的协作式管理中。②“120”救护车接诊手续办理:当“120”救护车将患者送至急诊科后,由专人护送患者进入急诊救治区域,立即通知急诊科医生开展急诊救护,并妥善做好各项接诊事宜。各项接诊事宜以抢救患者生命作为第一要素,及时对患者在临床救护中产生的医疗费用进行核算与分析。当家属按照流程办理各项入住手续后,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做好心电监护、吸氧等操作,在必要时进行血糖管理与监测。根据医嘱抽取患者静脉血作为血样,通过各项生化检测获取相应指标,尽快为患者开放静脉通路。③基于前瞻性设计视角下的急诊管理:护士将患者在临床急诊救护中所用各类急诊设备或器械进行备份,保证患者在急诊救护过程中始终处于应急水平,使医生与护士在精神心理层面获得舒适水平。为患者实施急诊救护时,使医生与护士之间始终维护较佳的配合默契度,医生为患者开展各项生命体征评估,护士开展各项常规性操作,根据医嘱为患者提供各类临床急救药物进行干预。在完成临床救治后1 h以内,护士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若发现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异常时,及时向医生汇报,使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均处于平稳水平。④前瞻性视角下的诊疗介护管理:在患者进入急诊科后30~60 min内实施诊疗介护管理,在该时间段内可实现最佳的临床救护成效。
1.3 评价指标 ①急诊救治时间:比较两组自收治入住急诊科室起,直至进入病房接受后续治疗所需花费的时间。②生存质量:在干预前与干预后第14天末对两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涵盖6个方面,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存质量越好。③负性情绪:当患者各项基础性体征趋于稳定及意识状态恢复正常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评价工具测评两组家属负性情绪。
2.1 两组临床急诊救治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急诊救治时间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比较(分,
2.3 两组家属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家属SAS、SDS评分比较(分,
目前,脑出血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危重疾病之一,具有起病突然、发展迅猛、并发症多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其预后和抢救时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发展和完善急诊抢救方案对脑出血患者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急诊医学主要目的是挽救生命,并恢复患者生理功能。本研究采用顶层视角下前瞻性急诊抢救方案,主要包括构建绿色急诊救护渠道,“120”救护车接诊手续办理,进行基于前瞻性设计视角下的急诊管理和前瞻性视角下的诊疗介护管理。
急诊救治所花费时间能反映医疗应急水平,本研究将该项指标作为评价项目,研究组临床急诊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项干预举措能有效提高护士应对疾病的救治成效。对该项结果多维度剖析,发现从前瞻性视角予以着手,对各项护理程序展开设计与管理,能帮助个体从统筹意识下凝聚对急诊救治的规范化架构,借助预见性设计程序的落实,能降低或消除潜在危险因素对人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促进个体的病情向着良性与积极的方向发展[3]。若脑出血患者接受的急诊救治时间越早或所用时间越短,越能促进个体病情向着正面方向发展[4]。为使脑出血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临床救治,本研究借助管理学的核心内涵展开多元化管理,对各项急诊救治的流程展开分析,进而使顶层视角下的举措得以凸显与优化,保证急诊救治的护理成效获得最大化呈现[5]。前瞻性视角下的顶层设计思路旨在为患者接受急诊救治时获得良好的外部急诊氛围,因此,对患者来院入住登记、接诊程序、挂号办理、病情转述、病患转移等程序展开前瞻性管理,进而缩短患者急诊救治时间[6-7]。
患者清醒后的情绪与家属情绪能间接反映医护人员的急诊救护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家属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该项干预举措能使患者消极情绪处于稳定状态。由于前瞻性设计的思路模式更侧重于患者之间的沟通管理、症状管理与对话管理,并对多项危险因子展开多元化分析,在急诊救护实践中展开真实情境的铺设,能实现不同科室、不同领域之间的交互性沟通成效,最终获得良好的急诊前、急诊中及急诊后效果[8-9]。由护士为家属对接绿色生命急诊渠道,为其办理住院手续,拉近医患之间距离,对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与缓解起着正向推进效果。伴随着急诊救治效果的提升与改进,能降低负性事件的发生率,最终帮助患者及家属在急诊救护中获得身心层面的双重舒适度,从而改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10-11]。
伴随患者在急诊救治时间的缩短,能明显提高急诊救治效率,对个体的精神情感状况改善均有所助益。所以,从个体当前所感知的生存状况出发。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从前瞻性视角层面的顶层管理模式能明显改善个体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对急诊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从前瞻性视角下开展顶层管理设计,能规范急诊流程,规避潜在风险因素的发生风险,提高抢救成功率,并改善患者及家属创伤后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