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一个村庄有多大?方圆几里?有多少间房舍,多少座桥?数字概念是模糊的,让一架无人机飞升到村庄上空,传回的图片轮廓清晰,一目了然。
友人陈老大这几年迷上了无人机摄影,透过小小的视窗,从高空看地面,拍到的东西,与我们平时看到的不太一样。
厨房屋脊上升腾起的一缕炊烟,有多美?平时在地面上看,炊烟是袅袅上升的。现在从空中往下看,炊烟乱,乱成一团烟花:浓烟、淡烟,粗烟、细烟,乱成狂草书法,以蓝蓝的天幕做衬托,最后被风吹散。
在这样的距离,无人机抓拍到的场景,既有点,又有面,清晰客观,甚至有人的面部表情。
有一次,去水乡古村采风。无人机在村子上空“嗡嗡”地飞,几个闲着的老人好奇地走出家门,站在自家的田地,仰着脖子朝天空张望,像几个站立在风中的稻草人。
从传回来的图片看,古村分三块,翡翠绿玉般漂在水面上。被分割的地块由细绳状的小桥串联,水中垛田上站着好些高大的柳树,几个人高高低低地走在田埂上。
古村有寺庙,这样的建筑是独特的。从高处看,它宛若一朵盛开在田畴之上的青素莲花。乡间阡陌,南一条,北一条,东一条,西一条与它相连。乡人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寺庙燃一炷香,祈祷风调雨顺。
在湖荡深处,女子坐在小木盆中,素手采菱。她们头上扎着遮阳的红头巾、绿头巾,一行木盆,排成鸟的一对翅膀。随着手起手落,小木盆慢慢地在田田菱叶间移动。画面上,菱草青碧,木盆轻盈,映现灵动的人间大美。
离迷人的人间烟火最近的地方,也是鸟儿经常飞行的高度。一只鸟的角度,能看到什么?
看见一头牛,被农人牵着,走过村头古树。逆着光的背影周围,是千丝万缕的光线,宛若透明的绿蝴蝶,在光影里翻飞。
看见万亩荷田,接天莲叶无穷碧。以前,拍荷田是爬到树上,现在,无人机在高空,看到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水荡。荷花密密匝匝,像巨大的屏风,将水面严严实实地遮罩。风拂过,碧叶翻卷,荷花仙子翩翩欲飞,起舞弄清影。
看见一个水汊河湾,河流拐弯往远处流。河岸麦苗青青,流势蜿蜒,映显一川大水,浩浩荡荡,鼓涌而歌,相互扶携在赶路。一波水涌着一波水,天风浩荡,那些赶路的水,步调老迈,仿佛是凉风吹开了额角,聚起皱纹,涌向时间之外。
看见村外的彩色水稻田。稻田画,你在地面上无论怎么东奔西跑,都不如在空中看得真切,看得泾渭分明,看得立体。稻子们在风中站立,沉默不语,站出一幅多彩的画。
看见十几只麋鹿,以天光云影做背景,在泅水渡河。我们这地方,是古麋鹿的故乡。在祥云缝隙筛下的千万缕光线中,带头的那只跳进水中,其余的也纷纷跳入,清亮的水激起浪花四溅。它们用四蹄刨水,奋力地游向彼岸——必要的高度,拉开了天地的开阔度,有纵深感,能看清楚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从容相处的空间。
有些东西,要隔着一段距离看,才能产生美,才能看出一种韵致,一种气势。
那是乡村的底片。
(選自2021年6月27日《光明日报》)
—— 鉴赏空间 ——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母亲的苦难与幸福,荒凉与美丽,儿女感同身受。土地的至美,是水彩画般的明媚,也是烟火里的气息。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温馨、喜悦的氛围,反映了当下中国乡村平淡而美好的幸福生活。
本文与《土地的誓言》最大的不同,是主题上的差异。《土地的誓言》表达的是“抗战者”的愤慨,而《乡村的底片》披露的是“主人翁”的自豪。时代不同,见闻迥异,但两位作者心中燃烧着同样的爱国情怀。
—— 读有所思 ——
1.对比阅读本文和《土地的誓言》,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并简要阐述理由。
2.说说本文和《土地的誓言》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