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伟 贾先奎 张荣贵
摘 要:综合审视、考察和解读《申报》《时报》《新闻报》《上海青年》等多份文献资料可以断定,学术界普遍认为的百年名校上海浦光中学的前身是上海青年会中学的观点并不准确。本文的研究结果是:在1908~1915年7月期间,上海浦光中学的校名被称之为“上海(中国)青年会附属中学堂”。溯本正源,不仅可以澄清历史真相,避免以讹传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重塑、构建和再现这一历史阶段的办学历程图景,也有助于推动学界对上海浦光中学百年校史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上海浦光中学;校名;变迁;考略
一、研究背景
上海浦光中学创办于1901年,办学历史悠久,横跨中国近现代两个历史阶段。在1949年之前,曾经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被称为上海青年会中学,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青年会中学被人民政府所接收,改名为上海浦光中學,成为一所公办中学。在其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办学生涯中,“浦光,名师荟萃。韦悫、洪深、邹韬奋、沈雁冰、郭沫若、陶行知、江泽民等一些名人曾在校任教或讲学”。“浦光,人才辈出”,毕业于本校的一大批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学者、社会活动家遍布海内外;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以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为上海浦光中学增光添彩。例如,中国近现代油画大师陈抱一、电影著作家、慈善家邵逸夫以及曾经获得建筑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大师贝聿铭、音乐指挥家司徒汉、中国思想史学家肖公权、新闻出版家汪英宾、话剧艺术家田鲁等众多社会各界精英都曾求学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很显然,上海浦光中学是一所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中学。
鉴于上海浦光中学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办学主体是上海青年会,在此很有必要对近代青年会进行简单介绍。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最早发端于英国,发展于美国,并伴随着19世纪后期美国资本主义扩张、对外经济文化扩张,逐渐发展到许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青年会是一个超宗教的基督教机构,不属于任何基督教派,但同任何宗派都有联系,在众多宗派的基督教界担负着团结和桥梁作用,是许多基督教宗派的联合体。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由城市青年会和学校青年会两大部分构成。天津青年会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城市青年会,创建于1895年12月8日;上海青年会位居其次,成立于1900年1月6日。在其成立初期,“本会的宗旨是在发展青年的‘德、智、体三育;凡品行端正的青年,都可以入会为会员”。为达到上述宗旨,近代上海青年会先后开办了数量众多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至1920年12月,“青年会附设之各种学校共有学生一千五百人,其数之多为中国各地学校所仅有者”。在其开办的各种学校中,上海青年会中学取得的办学成就格外引人瞩目。
在近代中国开办的“中学校之中,如一八六三年设立的兵工中学”和“私立南洋中学、私立青年会中学等都很早”。“四川路青年会自开设中学以来”,“成绩之优美在沪上各中学中素负盛名,其学生之先后毕业者,或投入商界、现居要职,或递入大学、咨送出洋” “上海青年会中学,成立迄今已三十七载,于教会学校中具有极悠久之历史”“上海青年会中学开办以来”,“人才辈出,声誉卓著”。
上海青年会中学办学特色鲜明,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教会学校,也有别于一所普通的公立、私立学校,它呈现出了较强的本土化、世俗化、现代化等诸多特点。它不强迫学生上宗教课和举行宗教仪式,也没有国民党强加的党化教育,“校方开明办学,以服务社会、注重教育质量为宗旨,师生和睦,校风朴实”。由此可见,上海浦光中学在中国近现代中等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它所具备的个案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我们曾经在2021年6月出版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撰文指出,上海浦光中学的办学源头有两个,即上海青年会(附属)灯晚课馆、上海青年会(附属)白书课馆(1901~1907年)。也就是说,上海浦光中学在1901年至1907年期间,其校名先后被称为上海青年会(附属)灯晚课馆、上海青年会(附属)白书课馆。受制于选题及篇幅所限,上述这篇文章(即《上海浦光中学办学源头考略》)仅仅考证了上海浦光中学的办学源头,未对其在1908至1949年期间的校名变迁进行论证。根据此篇文章的论述内容,我国学术界对上海浦光中学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校名变迁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其一,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上海浦光中学创建于1901年的上海青年会中学,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其校名未有任何变化。
其二,上海青年会中学在1901年创办之际被称呼上海青年会商业学校,后易名为上海青年会中学。1951年11月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为上海浦光中学。
其三,上海青年会中学创办于1901年,其前身为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开办的英文夜校,后来改为全日制。1928年,经“中华民国”政府立案正式命名为上海青年会中学。1951年底学校脱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并与文昌中学合并,1953年改称为上海浦光中学。
根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各种原典文献,可以发现上海浦光中学在1908年至1949年期间的办学生涯中,其校名历经多次变化,这种校名沿革的情况与当前学界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不同。
截至目前,综合考察我们所能掌握的近代文献资料,未发现有任何一份文献资料专门论及、探讨上海浦光中学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校名变迁历史,仅有少量的几篇专文在概况性介绍、回顾、总结其办学历程的时候,顺便提及了其校名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所发生的变动,且言语不详。
鉴于上述各种原因,在认真梳理、解读各种相关的原典文献基础之上,很有必要将上海浦光中学的校名变迁做以详细考证,避免以讹传讹,还原历史真相。同时,以此作为切入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视其办学历史沿革,以期为推动学界对上海浦光中学百年校史的深入研究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尽管探讨一所学校的校名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办学历程的发展轨迹,但是两者并不等同。回顾、总结及反思一所学校在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内的办学历程所遵循的发展主线、历史逻辑,应该是自身办学的兴衰史,与前者相比,它所涉及的论述内容较为具体、复杂、系统、全面,既有办学领域的精神层面,又有办学领域的物质层面。它所描述、构建及再现的历史画面应该是一个更加多维、多元、立体的教育历史图景。因此,受制于论文主题及篇幅的束缚,本文的重点论述对象是上海浦光中学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校名变迁沿革,出于行文需要,也会提及其他相关的重要办学信息。
三、在1908~1915年7月期间校名的有关史实考证
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上海青年会开办了灯晚课馆与白书课馆两个非正规商业补习教育机构。在1907年之后,共同衍生出两个办学机构:一个是上海(中国)青年会附属中学堂,另外一个是上海青年会商业夜校。其中的一个办学分支机构之所以被称为上海青年会附属中学堂,应该是受到了晚清“新政”时期所制定、颁布的中国近代一个学制——《壬寅·癸卯学制》(1902~1904年)的影响。在《壬寅·癸卯学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有一條规定:改书院为学堂,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那么,下面我们将要探讨的问题应该是:这一校名的正式使用从1908年沿用到何时为止呢?
上海青年会经常在其主办的会刊《上海青年》杂志上发布、报道青年会中学堂的一系列办学动态。在1915年7月2日出版的第26号《上海青年》上刊发了一条标题为《本会中学堂休业志盛》的报道,相关细节如下:
本会附属中学堂于昨日(七月一号)上下十时举行暑假休业礼,敦请沪海道尹杨小川先生主席;济济盈盈,颇极一时之盛,兹将顺序补述如下……
然而,1915年7月9日发行的第27号《上海青年》并未提及有关青年会中学堂的任何信息。就在一个月后,1915年8月13日出版的第28号《上海青年》刊发了一则标题为《本会之中学校》的信息报道,详情见下文:
“本会附设之中学校定于九月一号开学。现来报名者日有数起,即将额满,为此布告吾会会员:诸君如有亲友愿来就学者,务请从速来会报名,向校长曹雪庚君接洽……”。
很显然,根据上述两份《上海青年》的记载,可以推断,上海青年会附属中学堂的校名沿用至1915年7月,到了1915年8月,校名已经改为上海青年会中学(校)。在此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近代在上海一地出版的《申报》《时报》也印证了上述这一说法。上海青年会中学堂为了扩大办学影响力,经常在《申报》《时报》等当地报纸上刊登大量的招生广告,翻阅1915年8份之前公开发行的《申报》《时报》上刊登的相关招生广告,未发现“青年会中学”这样的称呼。直到1915年8月份,《申报》《时报》发布的相关招生广告的标题才开始使用“青年会中学”这一称呼。例如,8月21日出版的《申报》刊发了一条标题为“青年会中学校”的招生广告,其详情如下:
青年会中学校广告——本校定于新历八月二十七号、即旧历七月十七日上午考试;新生准新历九月一号、即旧历七月二十二日开学。有志就学者,从速来校报名;随付证金五元,取后扣作学费,不取发还。报名以考试前一日为止,过期不收。校址在上海英租界四川路青年会。
由于《申报》《时报》报社的地点均位于上海,所以在行文中自然就省去了“上海”二字。
四、结语
由是观之,我们完全可以做出这样的断定:上海浦光中学在1908~1915年7月期间被正式称呼为“上海(中国)青年会附属中学堂”。
在上海青年会附属中学堂办学期间,也就是在1912年以后,其教学目标、课程模块、课程性质等诸多办学层面均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民国元年以还,增辟宿舍,招接住读生;毕业生之升学复旦大学及华东基督教所办之各大学者,均承特予优待;且附设商业专修、美术专修及手工练习各班,以为提倡职业教育之先声。”辛亥革命的胜利、晚清政府的轰然解体、“中华民国”的创建加速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变革历程。政体的嬗变直接导致了教育领域的革故鼎新。在“民国”初年,为改变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实际状况,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极力倡导实用主义教育,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此后,职业教育开始从西方引入到近代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萌芽、初步发展阶段。
“民国”初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上海的工商业发展水平已经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已经成为全国的工商业中心,对中等商业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但是,相对于初等商业学校教育,上海中等商业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了明显的滞后性,数量相对有限的中等公立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专门人才根本无法满足民国初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在此种特殊历史背景下,上海中国青年会中学堂顺应历史潮流,主动求新求变,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其教育属性呈现出了以素质教育(或基础教育)为主体、兼顾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以期更好迎合、适应“民国”初期上海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惠娟.浦光记忆——浦光中学一百一十周年校庆纪念文集[R](内部培训资料),2011
[2]本埠新闻——青年会之二十五周年庆典[N].申报,1920
[3]骆维廉.追本溯源——本会三十五年的历史沿革[M]∥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三十五周年纪念册.(内部刊物),75
[4]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西总干事骆维廉先生.基督教青年会圣诞之精神[N].申报——星期增刊圣诞号,1920
[5]教育消息——市教育局局长潘公展讲演[上海的教育]——本月七日晚在上海西人青年会演讲(一)[N].申报,1933
[6]本埠新闻——青年会中学组织同学会[N].申报,1920
[7]基督教中学新闻——上海青年会中学概况[J].教育季刊,1938
[8]基督教学校新闻——上海青年会中学改办实科训练专校之先声[J].教育季刊,1937
[9]任民鑑.根据青年会的特点开展党的工作——记中共青年会中学支部[G]∥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火红的青春——上海解放前中学学生运动史实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10]丁 伟,冯明伟,马 楠.上海浦光中学办学源头考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
[11]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2]本会中学堂休业志盛[J].上海青年(Shanghai Young Men),1915
[13]本会之中学校[J].上海青年,1915
[14]青年会中学校广告[N].申报,1915
[15]本会学校部三十五周(年)纪念[J].上海青年,1936
[16]谢长发.中国职业教育史[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17]常国良.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