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红,李清源
(1.四川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2.四川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课程思政育人的根本方向与重点,也开启了全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探索的新篇章。“课程思政”是从大思政格局中出发的一场教育改革实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激发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立德树人[2]。大学阶段是学生迈入社会的重要过渡期,是决定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是否能够安身立命的重要准备期。他们不仅需要增加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培养人格、塑造品性和培育公共精神。由于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具有隐性的特征,常常被学生们所忽视,而“课程思政”正好可以通过其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来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外语课程相较于历史、地理、医学、经济、数学、计算机等专业课程而言,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共通之处,但因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的学科特性而具备了润物无声开展思政育人的先天优势。
“课程思政”与“德育”“人文道德教育”有着相似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德育”关注一直都没有缺位过。Brown[3]指出由于有关道德和意识形态的信息通常都隐含在教材和课程材料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相关道德问题。一些教育学者在进行教材研究时也认识到英语教学材料不仅承载语言知识,也蕴含着情感态度、社会文化价值与意识形态[4-7]。只是教材研究者更多地从批判教育理论出发,聚焦其负面价值的批评分析,很少探讨正面人文道德价值。有鉴于此,香港学者冯德正探讨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多模态资源实施人文道德教育。研究一方面系统阐释了正面价值观在多模态教学材料中的建构方式,为教师深入解读教材中的人文价值观提供了元语言框架;另一方面运用多元读写理论设计了道德教育元素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理解、认同并践行正面价值观。
国内大陆学者关于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掀起了热潮。首先,“外语课程思政”的目标导向性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8]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9]中均有明确表述[10]。例如,《国标》和《指南》在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素质要求”中明确提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11]这些素质要求契合了“立德树人”的基本含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基,传承世界优秀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键[12]。其次,关于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诠释。基于融合互补的“课程思政”理念观、课程观、体系观和方法观,立足外语教学的人文社科属性,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为“与语言文化知识同根共存的育人养料,与外语交际能力同生共长的价值体系,与外语教学方法相辅相成的育人方法,与外语教学能力相融相嵌的育人能力”[13]。徐锦芬[14]认为“英语课程思政就是要将育人的内容、要求、原则与英语课程有机结合,与课程知识的建构系统科学地融合”。文秋芳[15]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将其解读为“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尽管角度不同,但是学界已形成共识,外语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不是简单地做“加法”,也不是将专业课程“思政化”。厘清了外语“课程思政”“是什么”,那么对课堂上的外语教师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做”。肖琼、黄国文[16]认为,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要做好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就必须拥有“一支能够理解课程思政意义和其重要性并有能力在实践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外语教师队伍。”关于这一点,已经有不少专家型学者在外语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做了引领性的尝试。刘正光、孙玉慧[12]在梳理“立德树人”的传统与时代内涵基础上,借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的“五术”阐释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方式:道术—掌握规律,思政无痕;学术—教研相长,课程思政自信的底气;技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艺术—陶冶情操,润物细无声;仁术—情怀与坚守,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追求梦想。这样的探索为外语教师提供了实施“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另有学者通过具体课程及大赛微观教学设计为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路径参考。例如,杨金才[17]以“当代西方人文精神概论”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为例,阐发了外语教育如何把握中国立场,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引领。杨华[18]将“外语讲述中国”作为高校外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培养外语技能与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意识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胡杰辉[19]以首届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大赛的微观教学设计为例阐释了“教学目标的精准性、内容组织的体系性、流程设计的渐进性和评价反馈的整合性”四个设计策略有机协调的重要性。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基于专业课程《基础英语》的“育人”特点,本着“育人有温度,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了基于“文本(Text)—拓展(Expansion)—彰显(Demonstration)”(简称TED)的进阶思政育人模式,践行将思政之“盐”,融入外语课程之“汤”,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
在广泛的社会领域深入开展涵养公民个人优良价值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实践活动被看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高校学生公民层面的价值观培育通常以润物无声、和风细雨的双向互动方式贯穿于一线课堂中。作为英语专业低年级的必修课程,《基础英语》除了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外,还承载着培养学生为人处世、职业认同和公民素养的育人功能。
《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一二年级所有专业课程中教学时间最长、密度最大、所占学分最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和重要的核心基础课。该课程充分考虑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和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材以经典文和现代文为主,兼顾中外文化,大部分题材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或社会现实相关,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材料和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与领会其中隐含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正能量视点。考虑到大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应该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和培养个人品格,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因此,《基础英语》课程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培养其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聚焦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将职业认同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开展“TED”进阶模式下的“思政育人”实践探索。
外语课堂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以隐性的方式融入青年学子的生活中,既能赋予传统的思政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又能丰富英语课程本身的内涵。《基础英语》“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首先基于教材文本分析提炼材料中蕴涵的思政元素,进而通过材料和活动拓展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最后在学生的思想碰撞中彰显“思政精髓”。本课例选用的教材是上外社出版、梅德明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A New English Course)》(第三版)第三、四册,上课时间为2019—2020第二学期。
大一和大二的《基础英语》课程都要求完成6个单元的学习,两个年级的团队成员经过文本分析和讨论,提炼出了各个单元的思政元素,具体内容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情和教材文本的主题内容适当补充热点时事或外刊阅读材料。例如,大一新生经历过第一学期的兴奋、困惑与迷惘之后,第二学期开头的课程导论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上学期的得失,学会规划新学期的学习与生活,避免出现虚度光阴的“颓废”现象。但如何引导学生做规划,为什么要做规划?怎么做规划?笔者选取习近平主席的2020新年致辞(英文版)作为阅读材料,因为该新年致辞实际上就是一篇很好的学习规划的范文:在总结2019年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做出2020的新年规划—脱贫攻坚奔小康,与时俱进促发展。学生们不仅可以学到很多有关中国各行各业取得成就、获得发展的英文表达,了解到很多国际热点问题,拓宽视野,同时还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深入思考,做出恰当的规划。此外,对致辞的结尾“只争朝夕,不负韶华(seize the day and live it to the full)”的理解,可以激发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梳理中国2019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并思考自己作为大学生的历史担当。
这些有关规划意识、奋斗和爱国情怀的“思政内容”并没有“闪亮”出现在文本解析中,而是通过教师设置的教学活动如问题回答、重要表达翻译、主题思想归纳以及文章结构分析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熟悉文章内容并掌握相关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基础上进入讨论环节:“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Let′sseizethedayandliveittothefull,and greet the arrival of the year 2020 together’?”“In this speech,which part impressed you most? Why?”“What is your new-year resolution?”答案是开放性的,但从学生提交的投稿或线上讨论来看,有75%以上的同学不同程度地明确提到新年贺词中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强大的军事装备等激发了自己的爱国热情,为自己能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环境中感到自豪;大部分学生被那些为国家繁荣强盛而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所感动,表示作为青年学生的自己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富强做贡献。这些学生主动表达了奋发向上的热情和自己的历史担当,潜移默化中无疑会给其他学生带来同辈影响(peer influence),本课程的德育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此外,学生通过文本学习了解到新年规划不是随意制定的,必须基于过去一年的成绩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计划,要具体可行。
虽然课程组提炼了相关文本的“思政元素”,教师也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拓展材料与活动融入了“思政内容”,但是学生的言行能否彰显“思政精髓”,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段和特点设置高阶的学习任务进行检测,最常用的方法包括相关主题的讨论、辩论、写作、反思、视频制作等。前面新年致辞的学习实例就采用了讨论和写作两种方式。鉴于2020春季学期线上授课的特点,笔者为自己的教学班级设计了一个检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培育效果、需要一个学期才能完成的任务。具体而言,该班是英语系的陶行知实验班,汇集了全系各班最优秀的学生。这批零零后的学生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会关注什么?思考什么?《基础英语》的“课程思政” 育人模式对他们的思想能产生多大的影响?为此,笔者在开学之初布置了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学期任务:Chinese Stories under the COVID-19微视频大赛,具体要求如下:
微视频可运用抗击疫情中的优秀事迹、身边感人的人物故事、个人体验及感悟等多种形式展现作品。
视频需全外语讲解并展示外语字幕,每个组的参赛视频需控制在10分钟以内(外部视频截取时间控制在1分钟之内)。
所有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要求以抗击疫情下的中国故事为题材、主题突出鲜明,价值观正确,有较强的感染力。
到第16周最后一堂成果展示课时,该班6个小组制作的微视频反应了与新冠疫情相关的不同主题,例如“Chinese Flash Speed under the Epidemic(疫情下的中国速度)”、“Responsibilities under the War without Gunpower(“疫”不容辞)”、“The Most Beautiful Women in the Epidemic(疫情下的最美女性)”、“Post-00s are in Action under the Epidemic(“零零”后在行动)”、“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under the Epidemic(疫情下的命运共同体)”、“Hilarious Souls won’t Die from Tortures(苦中作乐)”。每个人都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亲历者,每个人都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这群零零后大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去观察、倾听和感受新冠疫情肆虐下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有的甚至亲自参与了“抗疫志愿者”行动。他们为武汉方舱医院、“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创建的“闪电速度”而震撼,为全国各地紧急抽调人力物资驰援武汉的“神速”而惊叹,也为无数社区志愿者的快速集结而欣慰。“China Speed(中国速度)”体现的不仅仅是效率,更多的是国人在疫情大灾面前的爱国情怀。无数女性医护人员、医疗专家舍弃小家,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抗疫第一线,只因为职责所在,“疫”不容辞。基层防疫工作者、社区工作者、交通警察、教育工作者等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构成了防疫、抗疫的坚强后盾,为战胜疫情构筑了一道坚实的“后防线”。铿锵有力的誓言、告别亲人的泪眼、伤痕累累的面颊以及不厌其烦的抗疫宣传、喋喋不休的谆谆教诲和严寒霜冻中的岗位坚守让他们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敬业,也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零零后的担当。武汉新冠疫情爆发后很多国家伸出援手,紧急调集防护物资驰援中国,而中国政府除了及时采取隔离措施,也通报疫情,提醒国际社会及早采取防护措施。当其他国家爆发大规模疫情时,中国人民也及时地伸出援手。这种“睦邻友好”、“唇齿相依“的互帮互助向学生们诠释了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友善”。当然,零零后大学生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也捕捉到了抗疫前线存在的不和谐,一些国家和政府的“不诚信”导致了疫情的蔓延和失控。他们相信,只要大家团结起来,积极乐观地采取措施应对疫情,人类一定能战胜新冠病毒。学生们制作的视频都充满了正能量,不同程度地诠释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认识和理解。
本研究的效果测试采取了多维评价的方式:授课过程中单元育人目标的达成度通过具体活动的完成度来衡量,如前文提到的新年致辞学习中的问题讨论及学期规划的写作;学期育人效果则通过小组或个人的学期任务完成度来检测,如前文提到的小组视频拍摄、小组关于诚信、友善等主题的讨论汇报、个人学习成效反思等,这些任务的完成能够充分体现思政育人元素的渗透度。此外,为了更直观地体现思政育人效果,笔者还就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对学生(来自 “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的班级)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基于《基础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并参照了张梅等2018年制作的问卷,具体内容包括学生对《基础英语》课程在落实课程思政过程中课程内容、师资水平、授课效果、授课形式 4 个维度的满意度以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 个维度的培育认可度[20]。所有问题陈述均采用李克特5 级量表进行评定:完全不同意(不认同)、不太同意(不太认同)、不确定、比较同意(比较认同)、非常同意(非常认同),依次赋以 1-5 分,获得分数越高,代表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越明显,反之亦然。有172位学生参与了匿名调查,除去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的问卷,有效问卷161份,问卷有效率93.6%。本研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测,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表2 问卷效度检测
从表1可知:该问卷的信度系数值高达0.922,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非常高。
表1 问卷信度检测
研究数据分析表明所有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均在0.7以上,高于标准0.4,说明研究项信息可以被有效的提取。另外,KMO值为0.944,大于0.6,意味着所有数据具有很好的效度。
根据表3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英语》课程组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满意度相当高。虽然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但由于课程组前期的精心研讨以及各位教师的合理设计,思政育人效果显著。学生对该课程在课程内容、师资水平、授课形式及授课效果等4个方面的满意度平均得分均在4.7以上(满分5分,P< 0.05),这说明教师在思政育人的切入点选择上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良好状态。
表3 《基础英语》课程思政相关项目满意度分析
表4反应学生对本门课程本学期实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培育的认可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维度的认可度平均分值都在4.7以上(满分5分,P< 0.05),这说明教师在课堂内外开展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明白了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关注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初步学会了正确评价他人和新生事物的方法以及通过团结协作和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学期任务完成情况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基础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基本达成。
表4 《基础英语》课程思政相关项目认同度分析测试维度项目名称样本量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
在综述教育专家和学者对外语“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性阐释、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探讨以及“课程思政”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引领性尝试基础上,根据《基础英语》课程的育人特点,构建了基于“TED”进阶体系的思政育人模式:遵循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原则,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领会”思政育人”内容,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践行价值观。多维评价结果显示,该模式使学生在收获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能培育健全人格、提升国际视野、培养家国情怀。不过,立德树人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各门课程长期联动、协作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