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表演者的“自画像”

2022-05-26 08:33文/刘
艺术启蒙 2022年5期
关键词:化装北京人艺自画像

艺术贵在创造,更有互通之妙。画家的自画像呈现的是一幅幅静态的绘画作品,但画家们往往不满足于复刻自己的模样,总是希望通过自画像寻找到自己的“另一面”,或冷峻、或高傲、或呆滞、或狂放……那些久久凝视着我们的画像,何尝不是画家一次次的自我表演呢?

专业的心理辅导能够对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但人员配备远远不足,而朋辈心理辅导能够用自己的资源去帮助别人,为专业心理辅导承担部分工作压力。二者相互合作可以产生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还可以在校园里建立一种人文关怀和同辈支持的行为和氛围。因此建议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将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性心理辅导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有充足的保障。

对于戏剧表演者来说,他们在登台前要对镜化装,比方说粘胡须、戴头套,直至镜中出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形象——这其实就是表演者为角色“绘制”自画像的过程。如果你觉得这句话不太好理解,那么请跟着我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后文简称“北京人艺”)的后台转一转,或许你就能有所领悟!

想方设法“变个脸”

夸奖一个演员的戏演得好,你可以称赞他的表演“形神兼备”。而“形似”是基本的要求,演员的外部造型和肢体语言都要准确、生动。

董行佶曾饰演契诃夫名作《三姊妹》中有钱人家的看门老头儿。他在化装造型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晚上的演出,他下午就早早坐到化妆镜前,用纱布、棉花、胶皮糖、橡皮膏给自己来了个“大变脸”——未经修剪的胡须盖过了嘴唇,眉毛垂到眼皮上,双手枯瘦,身穿一件宽大的翻皮大衣,脚蹬一双破旧的毡靴,再加上一双顽皮的小眼睛,一个活灵活现的外国老头儿形象就这么诞生了。

董行佶曾总结过塑造人物的诀窍:知己知彼。他把自己的身形条件和角色的特征进行对比后,有意识地克服个人自身条件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差距,主动寻求角色所需要的“形象感觉”和外形特征。这就是他想方设法“变脸”的原因!

戏剧舞台距离观众比较远,加上打光的原因,演员的妆容要浓重些才能建立角色的年龄感,增强情感的表达。说到这里,你有没有联想到京剧脸谱?京剧演员所饰人物都有一定的谱式,特别是花脸的“勾脸”程序非常复杂。因此京剧演出的后台流传着“早扮三光,晚扮三慌”的说法,说的是演员勾脸谱、换戏装一定要赶早,演出时才能从容不迫。

选择适应性强的彩叶树种,树种有紫叶绸李、金叶榆、中华太阳李,栽植规格2.5-3m。苗木规格∶选栽大规格苗木,定干高度0.6米,树形采用纺锤形整枝。提升绿化效果和视觉感受。

声音和动作也要“模仿”

我一听到“最大限度”就发冷笑。无限不是更好吗?干嘛给个限度?鼓号队马上就有模有样地投入了排练,下午放学后练一小时,李支书差不多每天都来检阅,只是表情一天比一天严峻。六一那天的议程首先是升旗,接着李支书致欢迎词,来宾讲话,学生队列操,最后是类似现在叫亲子游戏的活动。我以为他对村小准备的欢迎词不满意,亲自修改了几稿,把村委会的重视、学校近年的成绩全堆上去了。我以为他对主席台正好面向厕所不开心,而且厕所墙上的猪牯图案隐约可见,这好办,树起巨幅喷绘公益广告牌挡住它,“再穷不能穷孩子”,打上三个感叹号,衬托大字的是欢呼着迎面扑来的烂漫笑脸。彩排后,李支书嘴总算歪了一下,我还以为他会情不自禁打打油呢。

与京剧相比,话剧演出对化装的要求没有那么程式化,但每部戏都有专业人员对角色的服装和造型进行统一设计。当然,演员也会与专业人员随时沟通想法,共同完成人物的造型和最后的定妆。

“我想要拍一张柔道摔的照片,然后我绕着整个健身房试了各种角度和场地。我发现要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背景很困难,最后我选择了让Dylan和Carys在格斗笼里进行拍摄。”

可是你知道吗?“庞太监”这个角色在全剧中仅出场了一次,只说了十几句台词!即便饰演一个小小的配角,童超也能演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原本剧本设置的“庞太监”的年龄是四十多岁,童超却给他“长”了二十岁,变成了六十多岁的老者。因为这种角色的年龄差距越大,其体貌特征就越明显。童超将年入花甲的“庞太监”处理成双肩下垂、胸部塌陷、满脚掌落地、腿发直、嗓音细声细气的形象,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像而“不顾形象”

由于演员和人物的形象反差太大,很多观众完全没有看出秀才的饰演者就是濮存昕。牺牲自己的形象换来更精准的艺术形象,这正是好演员的自我修养。

之后,他又给古月宗设计了“秃顶”和“鼠须”,并且自己画了人物的肖像。第一次试妆时,他还想到用美目贴把自己贴成了三角眼,再穿上满是褶皱的作旧服装,直接把自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落魄书生。

在北京人艺,像董行佶一样敬业的演员不在少数。为了演好《茶馆》中的“庞太监”,童超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为追求语调上的相似,他专门跟着饰演过西太后的女演员学习说话的语调。他用音符做记录,逐字逐句地学,慢慢摸索出“庞太监”特有的语调——阴柔为主,柔中带刚,尖酸刻薄,阴阳怪气。

在话剧《窝头会馆》中,濮存昕饰演的是落魄秀才古月宗。演惯了李白、哈姆雷特的他,还能适应这次角色的转变吗?有一天,他在洗牙时忽然灵机一动:不如给穷秀才做个豁牙托、加厚牙床吧!牙医表示这很容易,一个星期就能给他做好。一周后,濮存昕戴上模具去排练厅,龇牙一笑,大伙儿都乐坏了!他也一下找到了饰演穷秀才的感觉。

有了“神似”,自然“形似”

于是之酷爱书法,数十年勤习不辍,在北京人艺赴外演出时,他的书法作品常被作为礼物赠送给国外的同行;郑榕从小就喜爱漫画,中学毕业后在当时的北平艺专西画系学习了一年,后来他又迷上了人物画,那些呼之欲出的形象使他心醉神迷;蓝天野自幼对京剧扮相、绘本小书感兴趣,读完高中后他考入北平艺专油画系,后来参加了学生剧团,走上了话剧表演的道路,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画,为精进画艺,还曾特地拜李苦禅、许麟庐等国画大家为师。

还记得老版《茶馆》里的王掌柜、秦二爷和常四爷吗?这三位老者的饰演者分别是于是之、蓝天野和郑榕,他们可都是北京人艺的老牌演员。

这些人生经历使他们在表演时能够更自如地观察生活、理解人物,特别是对于书画的学习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趣味和表演境界。在表演时,他们讲究传情写意,形成了含蓄蕴藉、不直不露的表演风格。

想要达到这种表演的层次,只是对生活进行简单的模拟显然是不够的。演员需要与被塑造的角色“会心”,有了“神似”,“形似”自然不在话下。

仪器设备:高通量测序平台(美国Illumina HiSeq 2500)、PCR仪(美国Bio-Rad S1000)、荧光定量PCR仪(美国Bio-Rad CFX96)、凝胶成像系统(美国Bio-Rad Gel Doc™XR+)、低温冷冻离心机(德国Beckman Allegra X-22R)。

演员是这样为角色画像的

曾在《茶馆》中饰演松二爷的冯远征说:“我们进剧院就学化装,这是基本课程。演员自己化装更能增进对人物的理解,每当化装完成,我们的身心也就随之进入人物了,就是他了!”这便是我前面说的戏剧表演者的“自画像”。

在探索美的途中,不同的艺术形式常常互相激发、映照。于是之曾说:“一切艺术创作,无论是美术家运笔作画,提琴家拉琴,或是小说家去写他的作品,在创作的当时,大体上总是要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那要表现的对象的,并且这情感便成为一种支配的力量,驾驭着其他纯熟的技巧。”可以说,演员不能只是演得像就行了,演员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艺术的、文学的形象,是一个可以入诗、入画的形象。

猜你喜欢
化装北京人艺自画像
北京人艺:“富二代”的财富和压力
五月·自画像
波比化装
谁是那个化装的接头者
我的自画像
动物狂欢节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