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围城》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022-05-26 10:21王文华
文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钱锺书围城

王文华

内容摘要:《围城》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钱锺书通过聚焦知识分子群体,集中深刻的刻画出形色各异的知识分子形象,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动荡社会时期病态知识分子的人生百态图,从而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撞击下的精神危机。作者以独特的社会视角、细腻的心理描写、精湛的讽喻艺术,剖析和批判了病态知识分子的劣根性,成功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塑造了一批“新儒林”。本文将对《围城》中的方鸿渐、赵辛楣、李梅亭、苏文纨、孙柔嘉五位主要人物逐一简析,通过去探索分析《围城》中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进一步对其人性弱点和荒凉人生进行反思,寻找这座围城终究摆脱不了悲剧命运背后的根源。

关键词:钱锺书 《围城》 知识分子 中西文化 人性

钱锺书的《围城》著于1944年至1946年,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文化反思小说。作者从文化层面出发,以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背景、知识分子为题材、爱情婚姻生活为主线,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在内忧外患的动荡社会里知识分子的人生百态图,主在揭露和批判这群“新儒林”在中国封建旧学和西洋文化错综交融下的病态人性和荒凉人生。

《围城》中的人物,身为知识分子群体,在国难面前,他们毫无民族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在学问面前,他们崇洋媚外、不学无术;在生计面前,他们勾心斗角、拉帮结派;在名利面前,他们虚荣庸俗、阴险狡诈;在婚姻面前,他们工于心计、妥协懦弱。当然,他们也有不少闪光点,追求独立、尊重爱情、不乏透彻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但外有社会和家庭环境的重压,内有自身的劣根性,终究摆脱不了围困自己的城。钱锺书通过塑造极具特色的异类知识分子,为读者展示出当时一类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在特殊社会环境下造成的无奈与妥协。作品中成功塑造的异类知识分子不但启迪了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使其反思自身弱点,更是昭示世人对社会风气深刻思考,成为世人反省的一面明镜。其中的方鸿渐、赵辛楣、李梅亭、苏文纨、孙柔嘉五位主要人物各代表了社会中的某一类人,极具特色和社会典型性,本文将通过对这五位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对他们的劣根性进行探究和反思。

一.中西败品——方鸿渐

整篇小说是以方鸿渐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展开的。方鸿渐是中西合璧的衍生品,既有根深帝固的封建传统思想,又沾染了不少西方习性。中西交融的影响使方鸿渐的内心无不充斥着种种矛盾,也正是这些矛盾使他在围城中苦苦挣扎,挣脱一座、又坠入另一座,始终摆脱不了围困自己的城,终究是一个悲剧人生。

1.旧学问和洋文化的衍生品。方鸿渐出生于传统的封建家庭,父亲方遯翁是前清举人兼乡野绅士,因此他自幼便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后留学欧洲,又沾染了不少西方习性,四年换三个大学,四个专业,学无心得、生活懒散,一事无成,极具享乐主义。中西合璧的影响致使方鸿渐面对封建文化和传统家庭即厌恶又依附。他内心抗议父亲的陈腐教导,可又对妻子说父亲的意见在国外很时髦,认为妇女应在“教堂、厨房、保育室”运动,还曾对心仪的唐晓芙说“唐小姐,现在的留学跟前清的科举功名一样,我父亲常说,从前人不中进士,随你官做得多大,总抱着终身遗憾”。可见,他虽留学西方,但依旧对父亲所代表的封建文化有所依附。

2.上层知识分子中的阿Q。鲁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农民阿Q,一针见血地暴露出国民愚昧软弱的病根——精神胜利法。而钱锺书的《围城》,通过剖析远离烽火之外灰色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挖掘出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劣根性,同样具有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不同的是,鲁迅的阿Q是大众国民的典型,钱锺书刻画的是受过西洋教化的高级知识分子阿Q——方鸿渐,通过幽默讽刺的手笔展示出腐朽社会知识阶层的丑陋与症结。方鸿渐因反抗不了父母安排的婚姻,便常对同学发表见解“恋爱只是生殖冲动”;因不学无术无法获得文凭,便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意义;因买了假博士文凭,便运用哲学法则“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以求心安;因和没怎么恋爱的孙柔嘉订婚,便自我解释是好事,留有感情发展的余地。种种现象说到底,都是自欺欺人、贪慕虚荣,只不过身为知识分子,自然比农民阿Q手法要高级些,露出一个咬文嚼字的阿Q洋相。有思想觉悟的学者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活在腐朽社会的普通大众了,钱老以极深的讽刺力度折射出当时社会精神世界的一角。

3.无所用处的可造之才。方鸿渐身为留学深造的高级知识分子,谈吐幽默、思維敏捷、言论犀利、见解透切,实为可造之才。他聪明地赢了爱尔兰骗子,却是为了低价买到假文凭;他在省立中学能即兴演讲,却留下了公开提倡抽烟嫖妓的丑态;他在三闾大学对刘东方先发制人,以及对范小姐设下圈套的巧妙应对,无不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可笑的是,这样一位高觉悟的聪慧之人,却只会用自己的学问和机智制造充满讽刺性的胜利,从未去思考探索过国之危难,毫无实际意义。在爱情城,他不敢反抗苏小姐的恩威并施,粉碎了自己的爱情;在学问城,对所修哲学与诗文谈不上丝毫,大学伦理课上得无精打采,东拼西凑掐时间,英语课更是漏洞百出,遭了投诉;在婚姻城,他不知不觉就掉进了孙柔嘉的圈套;在事业城,从挂名岳父的银行失业后,饭碗问题全依附于赵辛楣。方鸿渐的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崇高的理想,加之在特定坏境下扭曲的性格,造成了他人生的种种悲剧,成为一个全无用处的多余人,本是可造之才,却又全无用处,这不仅暴露了灰色知识分子的人性弱点和滑稽丑态,更是社会和国家的悲哀。

钱锺书通过细致的刻画,向我们展示了“洋文化”和“旧学问”错综交杂环境下造就的一个矛盾衍生品,即没有真正吸收到西方文明的先进,又无法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只能是一个失败的衍生品。

二.有识有义——赵辛楣

赵辛楣出自世家大族,身材高大,神气轩昂,举止傲兀,可谓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他同方鸿渐一样,本应是一个大有作为之人,却游离于生活主潮之外,虚度光阴,也具有“多余者”的身影。但他和方鸿渐又有不同,少了一些坎坷悲苦,多了一份风流洒脱。

1.有知有识。赵辛楣自幼受良好教育,又留学美国,不像方鸿渐不学无术,是实在的高知识分子。他机智聪慧、见解独到,对生活有着深刻的观察、本质的认识。他说:“我想教育制度是值得研究的,好比做官的人未必都知道政府组织的利弊。”当方鸿渐对前去教书无所谓甚至厌恶时,他却认为办报和教书是开发民智,但教育影响的程度更深,自愿想教书,比方多了一份胆识和报国之心。

2.精明能干。相对方鸿渐的懦弱无用,赵辛楣多了一份精明能干,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尤为可见,行程安排、购买车票、吃穿住行,处处操心指挥,出面接洽,安排得当。

3.有情有义。他对方鸿渐就业多次拔刀相助,虽说三闾大学是让方歪打正着的,但方失业后,赵辛楣马上介绍他到报馆工作,当得知方再度失业,又让方去重庆找他谋事。方鸿渐结婚拮据时,赵辛楣毫不犹豫准备一份厚礼,后自己结婚,怕方回不起厚礼难堪而末告知,可谓心思细腻,重情重义。

4.迷信封建邪说。赵辛楣虽受良好的高等教育,但仍摆脱不了腐朽社会的封建侵蚀。小时相面,说他有“贵宦之相”,从此他自以为政治家。听说苏文纨有官太太命,就武断苏小姐命里该帮助的丈夫就是自己。尽管他学识不低、见识不少、出路交友甚多、没有方的坎坷多磨,却仍冲破不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禁锢,亦是一个洋文化和旧学问冲撞的衍生品。

就是这样一位貌好才高、富有人情味的世家子弟,一位良心未泯、有胆有识的知识分子,且比方鸿渐道路通畅,完全可大有作为,但终同方一样,游离于水深火热的国难外,虚度年华,无所作为,成为一个多余之人。

三.丑陋的代表--李梅亭

李梅亭是《围城》中的重要人物,他不但在《围城》中恶的异彩纷呈,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生成的文化败类,是现代文学史上丑恶知识分子的典型。作者通过他可怜、可悲的生存困境,可笑、可耻的生存状态,将这类人物的人格缺陷暴露无遗。

李梅亭四十来岁,戴副墨黑眼镜,一副道貌岸然的学者形象,却有着万恶的丑状:一、淫邪。他主动和妓女闲聊瞎扯,有意想和寡妇苟合,身为教授,在大学嫖娼满足淫欲。这样寻花问柳的色鬼,嘴上却念着男女之大防,一副十足的伪君子嘴脸。二、自私。买船票时,他主動请缨,借机省钱捣鬼;大家余钱充公时,他暗藏私钱;大家都挨饿时,他偷吃烤山薯;孙小姐生病时,怕拆开新药损市价,便拿个不相干的油丸糊弄,这是他唯一的“不吝啬”。三、虚伪。他喜受恭维,常引导顾尔谦抬举自己一番。精印的名片故意少掉“文学系”,给外人造成是整个大学主任的效果。四、封建。他出门前会算八字,并说:“做大事业的人都相信命运的。”五、庸俗。他口出脏话,辱骂车夫,还和寡妇佣人“猪猡、猪猡”地对骂。当行李箱找不到时,急得上踹下跳,完全没有一副师者的样子。

这样全身长满封建文化毒瘤的教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之栋梁?李梅亭洋相百出,集各种劣德恶习于一身,狡猾奸诈到让人难以启齿,自私小气到让人嗤之以鼻,是个让人不齿的丑角和笑料。

四.多面贵女——苏文纨

苏文纨是《围城》中重要的女性人物。她生于名门望族,是娇生惯养的官宦小姐,受高等教育的法国博士。中西合璧的教养,使她成为一个性格多面的矛盾体,苏文纨表面矜持高雅,可高雅之下尽是庸俗、庸俗之下更有阴冷自私。

1.既崇洋又封建。一方面,她崇洋媚外,归国之际,就在报纸上宣扬自己是洋博士,着衣更是讲究时髦洋气。另一方面,她又腐朽封建,她嫌恶鲍小姐着衣暴露,认为有伤国体,她还有阶级观,瞧不起地位低下的孙太太。苏文纨亦是外患内乱时代背景下中西交融的产物。

2.既高傲又庸俗。苏文纨有着世家小姐的习性,而今身为女博士,反觉得崇高的孤独,没有人敢樊上来。她享受驾驭别人,还企图所有仰慕者须卑屈地向她求爱,十足的高傲自负。而在风雅高贵的表象下,却尽显庸俗。她表面一副谁都配不上自己的高傲模样,却总迫不及待地迎合讨好方鸿渐,还不时故作顽皮、娇痴之态。她背地里反复催促唐晓芙拒绝方鸿渐的饭局,表面却一本正经的满不在乎。苏文纨表面矜持高贵,却时常自毁身价,暴露丑态。

3.既阴冷又自私。苏文纨故意挑逗方、赵两个男人为自已厮杀,又担心交战太猛烈只剩一人。当自己得不到方鸿渐的爱,便不遗余力、添油加醋地扼杀方的爱情。她不嫁赵辛楣,却潜意识里企图赵耐心等到丈夫死后候补,内心世界极其阴冷自私。

苏文纨作为名门贵女,当有更大的价值或更美好的人生,可终迷失方向下嫁曹元朗,坠入自己的围城。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个洋博士、阔小姐,却倒运私活,大发国难财,高贵尽失、丑态尽出。

五.平凡女性——孙柔嘉

孙柔嘉是一个平凡的知识女青年,正是她的平常普通,所以在那个时代还有许多为追求个人幸福而陷于泥潭的柔嘉式人物,有意或无意的走进了自己的围城,成为世俗的挣扎者和妥协者。孙柔嘉是中国三四十年代青年知识女性的典型,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富有时代意义。

孙柔嘉虽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但却追求独立,以个人生活幸福为理想,在艰苦磨难的生活道路上拼搏奋斗、苦苦挣扎,同时也铸就了她双面的矛盾性格。一面是温顺体贴、情真意切,独立有追求,另一面则是暗藏心机、虚荣妒忌、野蛮粗暴。雨天黑夜过窄桥,她看出方鸿渐害怕,主动走在前,而给旁人方在后保护她的印象,让方感受到无微不至的细腻体贴。她要求女佣人尊重丈夫,尽量将好东西给他吃,足见她对丈夫有着真情实意。她独立自主,不愿只做家庭的“老妈子”,以个人幸福为目标不懈追求。不过,她追求爱的方式却是工于心计的,她装软弱、装可怜,受欺负后常找方鸿渐哭诉,潜移默化激起方的保护欲。她编造谎言、添油加醋、步步为营,终把方引入自己婚姻的围城。随着订婚虚荣妒意也不断显露,本衣着素净的她开始追求体面时髦,婚礼更是不能寒掺。婚后更暴露出粗暴野蛮的本性,时常因家庭琐事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致使感情破裂。

不可否认,孙柔嘉身上有许多闪光点,有主见、有追求、独立自主,是个有志青年。只是她把自己的命运之宝完全压在方鸿渐身上,她的理想只限于自己的婚姻生活,眼光只落在生活琐碎上,在复杂多变、充满腐朽的社会和家庭重压下,终妥协于现实,理想破灭,造成婚姻生活的悲剧。

《围城》中除上述人物,还有众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满肚肥肠的曹元郎、自命非凡的董斜川、趋炎附势的顾尔谦、圆滑世故的高松年、狭肠算计的刘东方......这些粉墨登场的知识分子形象各异、个性鲜明、丑态百出,共同展现出新儒林的众生相。那么,在这风云巨变时代下病态知识分子的症结到底是什么?追根究底有以下几方面:

1.崇洋媚外的热潮。西方文明随着国门打开走进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土壤上,经历闭关锁国的国民带着好奇的求知上进心瞬间掀起了崇洋媚外的热潮,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并没有吸收到西方文明的先进,引到中国后全变样了、变坏了,作品中的“导师制”就是最好的例证,畸形的模仿只能是滑稽之谈。

2.贪慕虚荣的脸面观。可以说“面子”自古以来在中國人的心中具有关键地位。林语堂认为,面子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第一位女神,中国人正是为她而活着。作品中无论是传统知识分子李梅亭、新知识女性孙柔嘉,还是受西洋教化的方鸿渐和苏文纨,都有极强的虚荣心。作为知识分子,为了脸面和虚荣心,以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演绎出的只能是一场场充满讽刺性的笑料。

3.懦弱无志的庸才。作为知识分子,他们不乏独立的思想、深刻的见解,本应成为内忧外患祖国的急需人才,可惜他们的追求不够崇高,眼光只落在个人生活上,完全游离于国难之外,毫无民族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只活在自己的围城中,无论如何挣扎,其人格缺陷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是一个悲剧。

钱锺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以旧中国的知识分子为标本,对在西方思想冲击下的人性进行反思和批判,更折射出了畸形的社会风气所促成的悲哀。钱锺书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成功塑造了不少典型形象,而且这种对人性的分析也有着普遍意义,在当今世界仍能找到同类,使《围城》成为世人自我反省和思考社会的一面明镜,铸就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

参考文献

[1]钱锺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李春林.围城诠释与解读[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3]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M].湖南出版社,1986.

[4]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说面子”[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5]林语堂.中国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陆辉.灰色知识分子阿Q——《围城》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人性探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5(06):112-114.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钱锺书围城
钱锺书的幽默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最短的情书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社交电商的“围城”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