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登科
《嫩绿的羽毛》是一本让我惊喜的书。诗人傅天琳在世的时候,我没有听她谈过此书,但我知道,她希望在适当的时候编选自己的抒情诗、儿童诗,为自己几十年的诗歌创作做一个较为满意的总结。就在她离去之后不久,我突然见到她用心编选的这本儿童诗集,见到了熟悉的《荷花湖》《月亮》,见到了久違的《中秋月》《玉兰》,见到了时刻萦绕耳畔的《让我们回到三岁吧》,这些都是我喜爱的作品啊,怎能不惊喜!
人们一直称傅天琳为“果园诗人”,这个称呼一点儿没错,因为她的诗歌创作起步于重庆北碚的缙云山园艺场,她获得诗名是因为她写果园生活的诗,而且,“果园”这个意象一直流动在她的作品中,是她打量现实、思索人生、反思岁月、展望未来的载体。她认为抒写自己人生经历与价值观念的最厚重的作品《柠檬黄了》,也和果园有关。“果园诗人”这个称呼影响太大,致使她的很多其他题材的诗在很长的时间里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其实,她在诗歌创作中涉及的题材、主题非常丰富。在创作“果园诗”的同时,她也写了很多儿童诗,在成名作《绿色的音符》之后,她的第二部诗集《在孩子和世界之间》就是儿童诗集。她还写过大量的关注现实、感悟人生、思考命运的优秀诗篇。
大概在十多年之前,我在私下和她说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艺术的淘洗,她的儿童诗可能会越洗越亮,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母爱永远是人类最纯洁、真诚的爱,优秀的儿童诗可以超越时代、超越文化甚至超越语言,成为一种永恒的艺术存在。
她当时对我的这个看法有点儿吃惊,因为很少有人这样说过。我的理由是,她早期的“果园诗”虽然有着明显的个人元素,但也有着比较深厚的时代印记,随着时间远去,生长诗意的根基会发生变化,承载其诗意创造的精神因素、物质因素会发生变化,最终会导致对这些作品的关注度的变化。而她的儿童诗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情感取向都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不会随着时间的远去而在艺术价值上遭遇时空错位。
傅天琳诗歌创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和现实、生活、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她在谈到自己的儿童诗创作时说过:“我与孩子一起成长,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从自家孩子到很多孩子,尤其是大山里的孩子,我从孩子那里获得的是植物一样向上生长的蓬勃气息。”她的儿童诗其实也是她的经历、情感、命运的记录,带女儿夏夏、儿子炜炜的时候,她写出了诗集《在孩子和世界之间》;带外孙女“妹妹”的时候,她写出了《星期天山就长高了》;在带孙女元元的时候,她写出了《幽蓝幽蓝的童话:傅天琳儿童诗集》。当然,她也有一些作品是写别的儿童的,比如山里的孩子、留守儿童、校园里的孩子、地震中受灾的学生等等,或者是为儿童写的,涉及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等,还有一些作品是通过儿童反思成人世界,《让我们回到三岁吧》就具有代表性,从孩子身上感悟生命的单纯、灵性、成长,反思成人世界的复杂。可以说,傅天琳的儿童诗是她面对几代“儿童”的生活所记录的现实点滴、心灵感悟和人生启迪,其间也包含着对自我的反思、净化、升华。傅天琳从来都有一颗孩子的心,总是在生活中发现美好,追求美好,抒写美好。而且,她把所有的孩子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傅天琳是一位有着大视野、大爱心、大情怀、大悲悯的诗人。
傅天琳的创作从来都非常投入,甚至投入了她的生命和全部的爱。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她天天都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地震带来的灾难和救援情况。灾难让她心痛、心碎,泪水不停地流。尤其是见到儿童受灾甚至遇难的信息,她更是悲伤不已。创作《我的孩子》的时候,她一个晚上没有睡觉,早上写完之后,心跳加速,服了七颗速效救心丸才稍微稳定,躺在沙发上,像是重病了一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傅天琳总是悉心观察、体验孩子的言行,以儿童的眼光打量世界,孩子的一句不经意的言语、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以触动她细腻而柔软的内心,落笔成诗便成为流淌着童心的优美诗篇。她在给孩子们谈到她的儿童诗创作的时候说:“今天来的这个诗人就是你家的外婆,提着篮子,一边走一边把星星点点的生活捡拾起来,比如苹果、草莓、带泥的萝卜,回家用清水洗洗,她便发现这一天多么明亮。”她一直在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的单纯、干净、梦想和无忧无虑,她的诗也因此拥有了这样的品质。
在《月亮》中,我们读到了孩子对母亲的想念:“妈妈你走了多久我真的记不清了/你走了我天天晚上趴在窗口念月亮/念月亮从D字到O字到C字/也不知究竟是念月亮念字母还是念妈妈”;在《一根树枝》中,我们读到了孩子的爱心和别样的期待,“一根树枝/被大风刮断了/上面压着很多雪//我使劲地刨啊刨/我想刨去那些雪……我想把树枝扶起来/让它们重新回到树上”;在《写<春天>》中,我们读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我刚想起那只蝴蝶/就嗅到了空气中一片斑斓//刚想起那群蜜蜂/就看见无数勤劳的翅膀/在眼前飞来飞去”;在《让我们回到三岁吧》中,我们读到了成人的反思,也暗示了儿童的纯真:“让我们回到三岁吧/回到三岁的小牙齿去/那是大地的第一茬新米/语言洁白,粒粒清香……//我们这些锈迹斑斑的大人/真该把全身的水都拧出来/放到三岁去过滤一次”……这样的诗,是清新的、朴实的,也是优美的、饱满的。
傅天琳对自己的创作一直比较苛刻,总是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创作之路。最近几年,她说如果有机会编选诗选,她一定要苛刻一点儿来总结自己的创作之路。她出版了《傅天琳诗歌99》,从她的数以千计的作品中选出了99首,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是她的抒情诗的精选。她编选了这本《嫩绿的羽毛》,收入69首堪称完美的儿童诗作品,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应该是她儿童诗的精选本。
从创作者身份看,儿童诗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成年人为儿童写的诗,或者写儿童的诗,一是儿童自己写的诗。在众多的儿童诗作品中,前者的数量占有更大的比例。但我们也发现,有些儿童诗存在较为严重的成人化倾向,虽然写的是儿童,但作品抒写的感情、思想、言行都带成人化特征,超越了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方式。傅天琳的《嫩绿的羽毛》是成人写儿童的诗,但里面涉及的儿童是真正的儿童,有儿童的行为、儿童的心理、儿童的情感、儿童的梦想;使用的语言是儿童的,清新、自然、口语化。儿童读了这些作品,似乎读到的是自己随时都在经历的事情,自然有一种独特的亲近和新鲜;即使成年人读了,也可以顺着诗人建构的意象、语言和表达的情感,回到从前的美好,回到儿童时代的天真,回到面对丰富世界的成长历程,幼稚而单纯,纯真且天真。在这些诗中,春天的蓓蕾一般的日子、山间的清泉一般的感受,仿佛会展开翅膀,扑闪扑闪着从我们的记忆中飞回来。
《嫩绿的羽毛》中的作品涵盖了傅天琳的儿童诗涉及的所有题材、主题,拥有她的儿童诗所具有的主要特色。这些作品抒写了儿童的生活、心灵、情感,抒写了一个拥有阳光般笑容的“姐姐”“妈妈”“外婆”对儿童的深爱。无论是春天的花还是秋天的果,无论是天上的雨雪还是地上的草木,无论是断裂的树枝还是奇妙的纸张,无论是蚂蚁、大雁、鸟鸣,还是石刻观音、火龙表演、神鹰石,通过诗人的深情抒写,我们都可以读出童心童趣,读出童年的单纯与梦想,读出生命的阳光与活力。这些作品想象丰富,丰富得和儿童的世界一样博大、广阔、悠远,丰富得超越了我们普通人的想象,丰富得每每细读,都会使我们眼前一亮!这些作品没有先入为主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口号,诗人写出的感受都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来自深爱,来自对生命的惊喜和期盼。因为拥有源自生命深处的爱的引领,这些作品所指向的都是纯真的人生梦想,可以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爱的指引、美的熏陶,使他们从小就拥有向善向美向上的人生品质。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期刊、图书编辑和出版的人,我还想对《嫩绿的羽毛》这本书的设计、装帧表达我的喜爱。该书编辑对图书非常用心,每首诗都配上了画家吴雅蒂精心绘制的精美插图,风格灵动又沉稳,想象奇妙,和作品体现的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表达相匹配,真正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这种设计方式正是儿童所喜欢的。阅读好诗,欣赏好画,甚至可以在阅读和欣赏的同时模仿着写、模仿着画,一举多得。这或许正是傅天琳创作儿童诗的初衷:让孩子在美的熏陶中得到健康、愉快的成长。
遗憾的是,我们敬重的诗人傅天琳已经无法见到她用心创作并编选的这本《嫩绿的羽毛》了,但是,我相信,读到这本书的人,尤其是孩子,一定会在她用心建构的美妙世界里健康、愉快地生活、成长,成为诗人所期待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