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支部建设 堡垒作用 优良传统 基本遵循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重视支部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鉴于党的工作的发展,很快开始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925年1月在上海虹口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首次明确将支部确立为党的基本组织,并对党的支部制度与活动方式作出了具体规定,由此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重视支部建设的历史大幕。革命战争年代,“支部建在连上”是党的战斗力量不断壮大的基本经验;和平发展时期,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辉煌的根本途径。从实践历程中总结支部建设的历史经验,梳理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具体体现,把握党在新时代加强支部建设的基本遵循,为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中加强党的建设提供经验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攻坚克难。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每当遇到急难险重任务,作为最基层战斗堡垒的党支部党员同志从来都是冲锋在前。不论前面横亘着多么巨大的困难,不论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党支部都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都能将尽责担当化为一种勇往直前的信念、一种乐观主义的情怀。建党初期,面对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国革命运动之所以能轰轰烈烈地开展,与支部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方面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1921年10月和12月,毛泽东同志两次来到安源煤矿,考察安源工人阶级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开展工人运动的条件基础。经共产党人在工人群众中的启蒙教育和领导发动,1922年2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安源路矿支部。当年9月,安源路矿支部领导并发动煤矿工人,取得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重大胜利。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提高了党组织在工人群众中的威信,被誉为“无产阶级的大本营”。新中国成立后,每当遇到急难险情,支部党员同志都会冲在前、干在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各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特别是一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25000多名优秀分子在火线上宣誓入党,危急时刻党组织成为主心骨,团结带领群众构筑起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铜墙铁壁”。各地党支部在大战大考中经受了考验、发挥了作用、彰显了价值,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和风骨。
在基层工作开拓中担当作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努力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在基层工作中,支部党员同志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像吸铁石一样把群众牢牢吸引起来,确保党始终成为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史来贺,一个农民出身的党员,在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担任了50年的支部书记,曾经9次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16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4次当选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代表,7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4次担任全国人大常委,这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发展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誉为“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作为支部书记,史来贺特别注重加强支部自身建设,将刘庄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史来贺一生不忘群众,一生也没离开过群众,彰显了基层党支部领头雁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史来贺的先进事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史来贺的事迹和精神很感人……可集中宣传一批各类党员干部正面典型人物,使大家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在服务中心大局中砥砺前行。支部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举足轻重,是各级党委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支部建设发展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在服务中心大局中彰显其战斗堡垒作用。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实现“工农武装割据”是当时最大的政治,是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在指导根据地地方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党支部是党的基础,它就像房子一样,基础不牢,房子就会倒掉。党支部办不好,党也是不坚固的。”为了加强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工农革命军中抽调了一批有政治工作经验的党员,到农村基层开展建党工作。我们党正是紧紧围绕根据地创建这一中心任务加强支部的执行力建设,才使得革命根据地得以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建立、发展,并日益壮大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在改变中国命运的脱贫攻坚伟大决战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桥头堡”的功能,推动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為决胜决战脱贫攻坚注入不竭动力。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名村干部一道奋战在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飘扬,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是党支部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党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不管在什么时期,党支部只有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严格支部生活,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迅速,到1938年底,全国党员人数从全国抗战爆发时的4万多人增加到50多万人。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中央决定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的落实者是党支部,所有党员按党支部编为基础单位,在学习文件的基础上,检查自己的工作、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出错误产生的根源及克服错误的方法。当时,远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心重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遵照中央规定,开展整风运动,时任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同志参加支部组织生活时,结合自身经历,多次向党员同志讲述党的历史,总结党在过去斗争中的经验教训,每当讲到党的历史上一些重大错误时,他总是把自己摆进去,当众作深刻的自我批评。1943年3月18日在参加组织生活会后撰写的《我的修养要则》,1943年4月22日向党员同志报告的《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都是周恩来同志工作经验的总结,使大家深受教育,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延安整风运动,是我们党集中性教育的开始,也给日后党支部的组织生活确立了基本规范。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党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5次集中教育。各党支部严格按照党中央要求,严肃组织生活,加强自身建设,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教育,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支部工作的根本组织原则。党支部之所以能够将支部党员紧紧团结在一起,把党员组织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让同志们攻坚克难有动力,干事创业有激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坚持和实行了民主集中制。1927年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正式确立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同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此后,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都明确写入民主集中制,都对坚持民主集中制作出具体规定,提出明确要求。处于最基层的党支部,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的质量不仅决定着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还直接影响支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党中央到达陕北后,开始系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党内民主进一步得到倡导,支部的战斗力也进一步增强。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黄火青回忆延安时期党内生活时,感叹道:当时党内民主生活特别好,大家有啥说啥,敢说真话。他举例说,有个战斗中负过7次伤的老团长窦商初,对看不惯的事情敢于直抒胸臆,有什么说什么。开党小组会他讲,开支部大会他还上去讲。他讲完了,支部同志一起讨论,分析哪些讲得在理,哪些讲得不对,跟他讲事实摆道理。他有气的时候,你说啥他也听不进;他缓过来了,你再给他提意见,他知道自己讲错了,就虚心接受了。抗战时期,我们党内民主得到很好地倡导。回顾我们党1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发展成就备受瞩目,而民主集中制无疑是党的制胜法宝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健全民主集中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带领全党不断取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胜利,充分证明民主集中制始终是我们党实现决策科学民主高效、保证团结统一和战胜重大困难风险的强大武器。
践行群众路线,是党支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最基层的组织,建在人民群众的身边,与群众联系最紧密。党支部只有把群众路线作为自己工作的生命线,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才能与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才能赢得民心、获得支持。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赢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就是深入群众、依靠群众。1921年1月召开的党的四大对党的基本组织进行了探讨,强调支部工作:“不能仅限于教育党员,吸收党员,要在无党的群众中去煽动和宣传,帮助他们组织俱乐部,劳动学校,互助会”。在领导和指挥群众参加革命运动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自身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后,仍然需要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只有这样,党才具有坚实的执政基础。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发展都充分说明,基层党支部是党的根基,也是党的形象,只有努力做好基层工作,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才能得到群众的爱戴拥护,我们党的事业才能有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坚持用先进理论指导支部建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印刻在每一个共产党员心中,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支部建设。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会议明确指出,党支部的任务最为重要的就是用“共产主义的鼓动和宣传”,在工农群众中“实行党的口号与决议,使工农站到党方面来”。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强调“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基层党组织要“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党的经验和政策,提高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先后开展了“三讲”主题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活动。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提升支部能力的重要内容,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党的支部建设,既要“塑造良好形象”,更要“铸魂育人”,要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党支部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永远摆在首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提出“支部是教育党员的学校,重点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坚定党员的革命人生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党支部要“在群众中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又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长期存在而且日趋复杂的形势,面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始终突出政治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把握政治方向,加强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锤炼政治品格、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基因,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要求落到每一个基层党支部。
坚持创新支部建设的路径方式。新形势新任务决定了加强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也决定了党支部建设创新的紧迫性。历史经验表明,全面提高新时代党支部建设质量,既要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又要注重创新建设。在继承和发扬支部建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努力创新和改进党支部的方式和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支部建设逐步实现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的统一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功能上的一个要求,但总的是战斗堡垒,不能变成纯服务的组织。在创新支部建设过程中,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把发挥政治功能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到实处。同时党支部也不断加强“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纳入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从落实基本规范抓起,进一步推动基本制度落地生根。利用“学习强国”“网络+党建”等成功经验,运用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发布和推送学习内容,开展互动式情景式党课,打造“指尖上的课堂”,把“键对键”与“面对面”结合起来,激发党支部的创造活力,实现分层分类指导,通过信息化平台由点带面,充分發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了党支部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通过创新党建工作,小岗村的事业也进一步得到发展,先后荣获中国幸福村、全国第三批文明村镇、全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全国民兵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安徽省第二批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作者为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西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教授、博导;西南大学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郭亮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
②桂玉麟:《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
③张明楚主编:《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④丁先军:《感动中国人物:史来贺》,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
⑤《见证红岩——回忆南方局》(上),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
责编/韩拓 美编/薛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