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厚莉
(重庆市铜梁区水利设施管理事务中心,重庆 402560)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健康水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越加重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涉及日常基础生活如饮用水、天然气、电的基础设施都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现如今,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地区供水工程都建设完善,运作稳定。但在部分农村地区这方面还比较落后,基础设备不完善,运行不稳定、水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这些都降低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了居民生命健康问题。因此,农村供水工程需要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这也间接影响到我国乡村复战略的实施。针对农村供水工程,应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体系,借鉴其他成功案例经验,加强对水质的管理,从而保证供水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农村供水问题也根据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某些山区,当地发展水平因交通不便比较落后,且年降雨量少,这种地区用水主要靠地下水,当地建设的水库也因为人口少而建设的规模较小,所以农作物灌溉水水流很小[1];如某些县级市农村都建立了农村供水专管机构,管理主体不仅是政府,还有当地企业、村集体、用水户协会、个人和其他等机构[2]。其中,一般村集体由于管理方便,占比较大。水价制定合理,水费回收率良好。村镇集中供水工程的水处理工业一般采取常规处理,净水器处理占比较少,不少农村也保留了较原始的处理方式,如沉淀、消毒、过滤等。日常水质监测设备主要对pH、余氯等常规指标进行监测;在建设相对更好一些的市级农村,供水工程基础建设较完善,运行情况良好,基本可以保障当地居民饮水的持续性和安全性,当地的供水系统管理也配合得当,职责包括抗旱救灾、供水工程维护和管理、水质定期监测等多项内容[3]。
针对某些山区供水工程来分析,山区供水有如下特点:①公益性强。因为山区农村的供水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农村企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思想下,政府投资建设山区农村集中供水站,对部分供水完全纯公益性供水,农民受益较多,尤其在极旱季节,公益性用水保障农民的农作物有水可用,减少农民经济损失。②管网分散。山区农村因地形受限,往往规划设计存在很多困难,所以现实情况一般一个集中供水站要服务多个村子,同时,村子里人员居住也很分散,用水量不均,这些种种因素导致水管网分散,维修养护的成本很大。③运行管理人员待遇差。山区农村集中供水站规模小、维护难,且当地没有优质产业,这都导致很难吸引优秀的运行管理人员。在职的运行管理人员多是临时聘请的编外人员,技术能力不够,只简单培训就上岗工作,待遇较差,素质较低。这些导致农村供水运行难管理,难提升。④投资回报不成正比。以上4 点都可以得出,山区农村集中供水是一项投资成本低回报小的工程。当地政府投资建设供水基础设备,这其中需要极大的投资金额,而且山区的实际情况也导致后期的维修、养护工作耗资大、难度大。所以各种综合因素可看,山区农村集中供水运行和管理成本更高。
县级农村主要问题还是供水工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在工程基础设备竣工后,后续的具体管理制度没有细化落实好、相关日常维护管理人员责任分配不到位、水费收缴制度和水质监测制度都没有文字明确落实。所以后续工作的开展缺乏理论支持,可操作性差。部分区县农村供水基础工作也没有落实到位,直接影响了基金的筹建,致使后续工作混乱。相关管理负责人员都不是专业管理人亚运,简单培训上岗导致他们不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对管理工作力不从心。
市级农村地区与山区和县级差异较大,经过调查,市级农村大多因为小型供水工程缺少净水设备而导致水质下降,这是水质隐患之一,极易给居民造成生活困扰,小到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生活,大到影响居民生命健康,滋生传染病源,常见水污染如图1 所示。水源的品质无法得到保障,经济必定会造成落后,整个供水工程建设的价值也没有了意义,所以为了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水源品质是关键一步。具体来看,一方面,当地政府针对此情况进行整改,为该地区各供水站配备了水质检验、净化和消毒的设施;另一方面,要明确水资源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主体,一旦发现水质问题就立即追究溯源,避免出现各方推诿责任无法追责的情况。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供水工程其中涉及的技术创新,创新技术、优化流程降低供水成本。
图1 自来水水污染
山区农村常见管理模式有集中供水管理模式、完全公有管理模式、共有水务公司管理模式。集中供水管理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助二级泵站的变频调速机的功率来提供水源,另一种是利用地势差高位水池向低位水池,两者相比,后者成本低,运行管理难度低,是主要推荐的管理方式。
完全公有管理模式是主要由当时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缺少农民参与,很多用水问题难以及时反馈到政府,不符合我国三农发展理念,所以又出现共有水务公司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供水管理公司管理供水系统,但该公司为政府所有,这样既可以保障政府的指导方向不变,也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县级市农村常见管理模式为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联村集中供水系统、单村集中供水工程系统、分散供水工程系统[4]。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系统管理是分级管理模式,上级是供水公司负责维护水管网络,下级是各个村成立供水协会负责村内水管的维护工作。联村集中供水系统采用统一管理、分级经营的管理手段。每个村都设立村供水分站,这样便于管理监督。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分布分散,难以集中管理,一般由政府指导进行管理,村民进行监督。分散供水工程一般由私人所有,所有规模较小,政府可以对其进行技术支持和监管。
做好农村供水工程的工作,首先应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有政策方向的指引,才能落实开展后续工作。针对目前农村供水现状来看,供水工程出现基础设备老化、水的漏失率高、人员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会造成供水工程的经济效益低下、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农村供水工程系统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了。当地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精神,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工程供水建设的主要内容,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卫生管理部门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检测的工作,若发现有不合格的水质,要严惩相关部门。在宏观方面,将市场机制代入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中,以市场的力量来调节合理的水价,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使农村供水工程逐步走向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供水工程的配套设施是开展农村供水工程的基础,并且这方面涉及较大的投资,所以应引起重视[5]。相关部门可以提高资金投入成本,引进新技术的设备来提高供水运行效率,降低后续流程成本,将无法维修的老旧设备淘汰,减少老旧设备中的损耗率。另一方面,设备后续的维修养护工作也十分重要,高额的设备需要日常做好维护工作才能最大价值发挥作用。
在部分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分散,水管网庞大,这些都意味着更高的资金投入。考虑现实农村地区建设资金短缺的现状,所以要制定合理的规划来落实供水工程工作。①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备建设的资本投入。②合理规划用水,根据用水用途不同,针对性提供不同的供水方案,制定不同的用水价格来实现水资源最高价值利用,避免浪费,例如分为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以及居民用水,不同用水都有各自的用水规划来解决不同场景下的问题。③可以加大水费征收管理力度,实现资本快速回流,回流资本可以加快后续工程建设维护工作,实现良好的系统循环。④提高市场运行合作意识,因为部分农村地区难以吸引优秀专业管理人才,可以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为优秀的人才提供合理的报酬,也适当增加设备的维护费及折旧费等费用。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水源都缺乏保护措施和污染防治检测设施,即使有相关水质消毒监测设备,也十分老旧落后。根据我国《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的相关规定,水质化验室是必备的基础设备,远水、出厂水和供水管末梢水要日常进行监测,重点化验的内容有细菌含量、水质pH 等21 项指标,相关人员要严格尊重监测流程,准确记录检测数据,分析检测结果,并借助检测系统检验水质是否达标[6]。这些严格措施都是为了防止水质污染的出现,一旦发生严重的污染,后续需要高额资本投入,长时间周期才能恢复水质,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为居民造成生命健康伤害则是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相关部分对水质污染问题要高度重视。一方面,必须加强对水质的管理,坚持引进新技术设备来处理需要排放的水源,完善消毒设施和净化设备。另一方面,从用水角度,提倡节约用水,积极开展多项活动来宣传节约水、爱护水、珍惜水的口号,例如可以通过新媒体来带动居民参与水资源保护活动,学校可以开展相关活动让孩子画海报、拍短剧等方式来加强人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4]。政府也要坚强监管力度,对于发现的水资源污染行为,要依据相关法律严惩,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
农村供水工程的服务对象是千家万户的老百姓,为了保证百姓利益,水价制定必须公开、公正、合理。不同地区制定水价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关部分要走访当地居民,了解用水情况以及居民的实际收入情况,作为制定水价的参考数据,也要收集群众的用水意见为日后改善做基础[6]。群众的角度来辅助决策。资金充足、管理科学的供水站可以实行更加复杂的用水分类计价,这样既可以为各用水对象提供合格的水质,也可以达到防止浪费水资源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山区农村和县级市农村供水工程管理运行管理情况,探讨结果表明,山区供水情况仍然要重视供水设备建设问题,采用集中供水方式来解决目前农村水资源短缺问题,其中凸显出来的问题是山区农村集中供水运行管理难度大,所以需要针对供水流程进行优化,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水资源供水管理。县级市农村供水情况比山区来说好得多,但也存在水质容易污染等问题,相关部门要引起新技术来加强水质监测和检测工作,重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规范各项制度,创新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并发现其优势,积极借鉴其他先进管理经验,保障农村居民都很喝上、用上好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