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寻找,看见未来两条路

2022-05-25 08:18李玖婧
大学生 2022年5期
关键词:麻木专业学生

李玖婧

2019年3月1日,南京浦口,大一的我把微信密码改成了20220301XXX。那时的我正站在大学阶段的第一个分水岭前,憧憬着3年后的自己——有没有更瘦更好看,会不会喜欢新的专业,有没有走进理想的大学或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2019年5月20日,收到转专业拟录取通知,转入植物保护学院。

2021年7月16日晚8点,南京卫岗,收到浙江大学农学院拟录取通知。

2022年3月1日,疫情封校,备考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

这条时间线看起来有些跳跃:大一时因为不喜欢工科专业,选择转到植物保护专业,重新开始;大四保研成功后,选择备考教师资格证,因为在研究生毕业后我可能会做一名数学老师。这所有的选择与取舍,都是因为我陷在同一个困境里——在恒久变化的世界中寻找与构建自我,追寻安定与价值。

我长成自己期待的样子了吗?我找到安定感、价值感与人生的意义了吗?我不知道。我想写下每一个细节,记录那些迷惘与破碎,怯懦与勇敢。

我相信,每个大一新生在刚刚踏入大学校园时心中一定满载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我也一样。曾经,我以为自己是个很厉害的人,无论在学习、学生工作还是人际交往方面,我都能游刃有余。可是很快,我在现实的残酷中败下阵来。首先是学业,大学物理、工程制图等课程在我看来枯燥、晦涩、难以理解,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回顾课堂内容。其次是期末考试,靠刷往年试题和作业题混了过去,虽然拿了还不错的分数,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死记硬背,过几个月必然头脑空空。

我对过去的几个月产生了怀疑,于是,焦虑感和紧迫感随之而来。如果我继续留在本专业,每天抱着“上课如上坟”的心态走进教室,到了期末考试背一背题库,那我得到的将会是什么?无非两种情况:一是持续痛苦、迷茫。二是习惯于混日子,变得麻木、安于现状。也许第二种概率更大,因为人可以学会习惯很多事情,唯独不会习惯痛苦。

要摆脱麻木,我有三条路可选:一是与工科死磕到底,毕业后寻找相关工作;二是学习上以不挂科为目标,把精力放在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上,毕业后找一份对专业能力要求不那么高的工作;三是转专业,重新开始。思来想去,我选择了转专业,因为我不想把时间继续耗在令自己心力交瘁的事情上,也不想做一个毫无专业特长的人。

当然,做出一种选择的同时,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对于转专业,最坏的结果是把经历过的再经历一遍;中庸一点的结果,是来到一个谈不上热爱也说不上讨厌的专业,虽然同时学习大一、大二的课程会带来较大的压力,但是在压力和努力中能看到前路的光亮;当然,最好的结果,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这样算下来,至少值得一试,剩下的便是专业方向的问题了。实话实说,因为绩点的限制,可供选择的专业比较少。最后,我选择了实力较强的A+专业:植物保护。

现在回想起来,忽然明白这些权衡与取舍统统是我给自己转专业找的理由,目的是给自己和家人一个交代——这个选择可以让我在未来更具竞争力,以获得较高的生活水平。这当然很重要,但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不想让自己虚度时光。这两件事情看起来很相似,但本质不同,前者是为了生存以及满足他人、社会的需求;后者是为了自己,为了一颗心,好好地生活,就像用盘子端着一枚珍珠小心翼翼地走过漫长岁月。这两件事情不存在好坏之分,生存是一切价值的前提,脱离生存的所有意义都是空谈。而满足他人、社会的需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迎合期待,它是我们在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结构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好好生活是一个大的话题,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往浅了说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往深了说可以称之为一种价值感,让我们在某些时刻觉得生活很值得。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所有的选择和行为,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都有了解释。

大三的时候选择保研,那时当然存在困惑,一是面临农林行业普遍的就业低回报,苦恼于会不会读了三年研究生后薪资依然达不到预期,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二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做科研是一项考验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事情,这方面我对自己信心不足。我能够做好的事情是学习和理解已有的知识,创造类的工作对我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我那时直至现在都无法抗拒保研浙大带来的成就感。

与之相比,再次跨专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考研的巨大竞争压力对我来说都是极不可控的因素,我在权衡中告诉自己,即使就业形势再严峻,“双一流”学校的毕业生也是极具优势的。如果我对自己能力存在怀疑,那我可以用研究生三年的时间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即使最后发现自己仍然不适合,但至少在这条路上努力嘗试过,即使输了,也输得明白,输得甘心。这是我为今后生存所做的努力,也是对父母经年累月悉心培养的一个交代。当然,更是对自我完善的尝试,如果能发掘自己新的潜力,那会是一件多么令人惊喜的事情呀。

未来的两条路在我面前清晰地铺展开来:一是努力尝试科研的可能性。二是教书育人。而我也终于明白,我是一个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人,我害怕静止,害怕虚度时光。

性格中所带有的悲观与谨慎使我习惯于做最坏的打算。大四做完毕业设计后,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力不从心,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感再次袭来。

我又一次开始思考,如果我毕业后依然能力平平,就算我凭着浙大的学历暂时找到了相对满意的工作,那么入职之后呢?会不会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如果这样的话,即使考虑最好的结果,即使这个起点能够满足我的生存需要,但我在一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中体会不到任何进步的激励感,体会不到攀登高峰带来的满足感,那我今后几十年的时光,会不会再次陷入麻木的泥沼?因痛苦造成的麻木和因庸碌造成的麻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我满足了自己的生存需要,也承担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可是我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内心,我丢失了对我而言最为重要的东西——通过寻找自我带来的心安。

碰撞过后,再次出发。需要强调的是,我保留科研的可能性,只是放弃了保研后的部分闲暇与放松。不同于大一转专业时少得可怜的专业选择,这一次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优势与愿景。

这话说来可笑,但我发现我最大的优势就是读书、刷题和考试,那么教师便是与我自身能力切合度较高的职业。确定了这一点后,我开始做家教验证自己的选择,重新捡起我高中时的强项——数学。这是一项虽不轻松,但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我喜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拥抱更多的挑战。

自学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在网上给高三学生补习并收到了不错的反馈:针对基础好、吸收较快的学生,我会选择难度较大的题目,并讲授多种方法,拓宽思路;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会选择高考的基础题型,以条理清晰、方法易懂为目标,不仅仅讲授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入手,如何一步步形成解题思路……

我清楚地记得一个女孩儿发微信说:“高一的时候没听懂老师讲课,学不明白,也不愿意学,这种情况很久了……但是你讲课我能听懂,现在想再试一试。”她不知道这句话带给我多么大的鼓励,能帮助别人重拾信心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肯定,因为我知道在黑暗的日子中摸索有多无助和无力,我曾经拉过自己一把,现在也想试试发一点光,帮助别人。再者,我突然意识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在于他带出了多少能考满分的学生,而在于她帮助多少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实现自我超越。前者需要深厚的專业基础和高超的讲课技能,后者在此基础上,需要极强的信心、耐心与爱心。因为我的理想,是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至此,未来的两条路在我面前清晰地铺展开来:一是努力尝试科研的可能性。二是教书育人。而我也终于明白,我是一个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人,我害怕静止,害怕虚度时光,即使是西西弗式的攀登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安慰。我一直在寻找安定感与价值感,可做出这些选择后我才明白,安定的生存与恒久动荡的世界也许注定是矛盾的,那么在与现实世界的冲突、碰撞中寻找和发展自我、创造与构建价值感,也许会给灵魂带来片刻的安宁。

几年以后,也许我依然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忙忙碌碌,抑或是走上三尺讲台,在黑板上书写、传递梦想与希望,又或者我现在的视野太狭窄,未来还存在更多可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碰撞与寻找本身。最后想用两句拼接起来的诗作为本文的结尾:过尽千帆皆不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责任编辑:钟鑫

猜你喜欢
麻木专业学生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浮生一记
学生写话
无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