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探寻语言的奥秘

2022-05-25 17:08李志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志向语文课堂文本

李志芳

【摘 要】语文课堂应该给足每个学生“潜心会文本”的时间,抓住文本这个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积累内化语言,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表达,真正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静”读 “悟”读 “研”读

新学期,有机会走进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评课,从听评课的实际情况来看,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仍没有得到彻底改观。语文课堂应该给足每个学生潜心体会文本的时间,抓住文本这个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积累内化语言,使其真正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使阅读更有效?特别是在当前“双减”的背景之下,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各类经典、美文名篇等,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系统有序,具有赏心悦目、益人心智、怡人悦性的作用。因此,师生可以一同走进文本,培养阅读兴趣,利用阅读期待,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效“讀”,唤起生活感知,扣住情感脉搏,由表及里地感悟文本,获得情感体验,享受读书的快乐。

一、“静”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一项语文训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对于学习之重要。朗读是一种有声读,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共同参与,将由视觉传达的文字转化为语言,在以声解义、以声传情中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语文课强调书声琅琅、情意浓浓,但不能以此忽视或者排斥冷静的思考,一堂表面热闹的课,往往缺乏深度思考。

目前课堂上常见的现象是齐读,代替了学生的个人朗读,甚至用朗读代替默读。其实,课堂上不能总是热热闹闹的,也要有沉静的时候。教师在强调书声琅琅的同时,不能忽视鸦雀无声,要让学生潜心读书,静思默想,要有“静悄悄的精彩”,那时就会有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闪烁。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在静心默读中思考,感悟语言文字中的深情,领会语言文字外的深意。特别对于经典课文,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语文世界里耳濡目染书香之气。静读就能引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里倾听文字的声音,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徜徉、欢悦、启思、悟理。教师要重视默读的作用,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个人的静思默读,走进文本,与文字情感互动,使其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一课,讲述了村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来临时,镇定有序地安排村民转移,而自己和儿子却都牺牲了的故事。文章为小说题材,短小精悍,但是情节跌宕,意味深刻,把老支书和其儿子无私、勇敢、不怕牺牲的高大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震撼。

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让学生初步熟读课文之后,品味语言,默读第7~23自然段,静思默想文字勾画出的一幅幅画面,并提问:“你心中想的最多的是什么?”让学生深入思考,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想。

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情境想象画面,写下感想,集体交流。

生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句话中“盯”字可以读出老汉的镇定。在危险来临之际,老汉沉着应对,观察判断,作出决策,疏散人群。

生2:人们乱哄哄,乱作一团,而老汉冷静地“盯”,通过对比,看到老汉不惧危险,无畏生死,沉着冷静,镇定如山。

生3:“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三个感叹号,三个短句,可以看出村支书的命令不容违抗!

生4:“你还像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明知生死攸关,可是老汉还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儿子。体现了他的大公无私。

…………

理解这篇小说内容并不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中体会情感,渐悟精神。教师运用了“静场”的方法,静读和默想,让学生独立思考、想象,走进文本,进入课文角色,在共情中揣摩、酝酿和赏析,生发感想,从而读懂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蕴。

二、“悟”读,触摸文字的情感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语感,提升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堂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为“纬”,把基础训练、语感培养及想象思辨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从读对、读懂逐步走向读活,读出感受、读出内涵、读出智慧。以下是精读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穷人》第7自然段的教学片段。

师:重新再读的时候,你发现有哪些细节深深地触动着你的心。

生1:我读到的是“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从“蜷缩”和“紧紧靠在一起”,我可以读出这个屋子里面十分阴冷,母亲把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出他家比桑娜家还要穷,他们连被子都没有。

生2:我想先补充一下去。她说“他们紧紧地靠在一起”,为什么要紧紧地靠在一起?因为他们太穷了,只能紧紧地靠在一起,要不然他们就活不下去了。

师:的确,抱在一起相互取暖。

生1:“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说明母亲很爱孩子,这里看出了伟大的母爱。还有后面“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正香正甜”。他们睡在稻草铺上,又盖着旧衣服,他们竟然还能“睡得正香甜”。

师:这个伟大的母亲临死前的一个小动作,也许会带给你很多感动。

生:我也发现他们的屋子非常小,“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说明屋子特别小,对着门就是一张床,旁边就没什么家具了。但是,两个孩子却非常温馨地靠在一起,呼吸非常均匀,睡得也非常香甜,说明他们感到非常温暖,没有感到异常。

师:也许母亲平时一直这样悉心照顾他们,他们才会这样适应。同学们,在这段话当中,张老师留意到一个细节,我们来看“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这句话,你觉得这个母亲想要抓住的是什么?

生1:母亲想要抓住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自己的孩子。

生2:想抓紧两个孩子身上的旧衣服,让他们更温暖一些。

生3:她还想抓住这些孩子,她想摸摸这些孩子,最后一次再摸摸他们,让他们更加幸福。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不断思考、质疑、发现和想象,唤醒认知,拓展思维空间,成为有个性的读者,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阅读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悟读能力的开启,尤其需要教师的引领与点拨。这样,无声的教材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叶澜教授曾说:“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和能力。”

语文阅读是理解文本和体悟情感相融合的一种活动,需要学生深层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要促进悟读,就要求教师研读文本,个性化地处理教材,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和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不断形成冲突,让学生处于“在思”状态,自读自悟,促进思维进阶。

三、“研”读,激发心灵的火花

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研”读,就是深入读,与作者对话,思考研究作者“为什么写”。要求在再读过程中,关注重点章节、情节,思考解答悟读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困惑,深入研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引发深度思考,得到新的领悟。

笔者在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引领学生学会概括这篇课文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再重新阅读“立志”这件事,聚焦人物,读懂志向。

师:当魏校长问同学们的志向时,周恩来和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生1:同学们的志向都是为了自己。

生2:有的同学的志向是为了家族的荣耀。

生3:周恩来的志向是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老百姓的生活。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准确。那魏校长的心情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生:魏校长很欣慰。为周恩来有这样远大的志向而感到高兴、激动!

师:对啊!同学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周恩来,为什么要写同学们的回答和魏校长的话语呢?

(生沉默思考,接着有人举手)

生1:这样写是通过比较,让读者看到周恩来心里装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感受到他的志向远大,品格高尚!

生2:把周恩来的回答与同学的回答做比较,突出了周恩来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

师:是啊,周恩来的心里装着国家的未来,具有远大的抱负!他胸怀宽广,忧国忧民,为了国家的命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人民的好总理!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这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提的三个问题有机整合、逐步深入,让学生深思“研”读,领会文本主旨。言为心声,学生从人物语言中感知人物思想;在前后的比较中,深刻领会周恩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周恩来这个人物形象逐渐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他的爱国爱民的伟大精神得到升华,在学生心中永久驻留。通过“研”读,学生不仅领会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更是掌握了学习方法。与文共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智能发展,让教师重获教学灵感,學生重拾学习动力,让教与学都朝着深入、有效、多元发展,实现师生“内部深沉的愉悦与外部深沉的渴望交融在一起”。

学起于思,思解于问。语文学习是一项丰富而充满创造性的劳动,期待教师有更贴心的关怀、更扎实的付出、更智慧的拓展整合。“读”作为语文课堂基本常用的教学手段,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教师要善于运用“读”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读思结合,情智相生,真正创造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切实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J ].校长阅刊,2002(5).

[2]杨九俊.构建“润泽的课堂”[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3(Z1).

猜你喜欢
志向语文课堂文本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谈志向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确立适当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