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伟
【摘 要】批判性思维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素养发展至关重要,古诗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很好载体。教师要打破传统单首诗精讲串讲的形式,巧妙融合“自主成长”课堂“IAS”教学范式,进行主動学习·巧设预习、精讲多“炼”·确定议题、积极探究·合作分享、归类整理·同构迁移等的应用,使学生在有效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古诗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自主成长 批判性思维 古诗教学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小学高年级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起步阶段,而占教材一定比例的古诗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载体。
批判性思维主要包括批判性精神、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的自我调节与监控能力,其具有明显的分析性、独立性、反思性和全面性。培养批判性思维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先学后教·自主成长”教学范式下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群文学习,自主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不断反思与建构。
一、建构“自主成长”课堂教学范式
“自主成长”课堂是基于“先学后教”的“自主成长”课堂,统称为“先学后教·自主成长”。“自主成长”课堂是教师从关注如何“有效教学”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有效学习”。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不是教知识,不是教人,而是教学生学。“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最大特点是用教材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主动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学会学习,自主成长。笔者建构了“先学后教·自主成长”课堂的四个核心和基本的教学范式,具体如下:
(一)“自主成长”课堂四个核心
1.自主预习
在“自主成长”课堂中,预习是重点。就教而言,要求教师将知识转变成问题,将问题设计为预习作业,促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就学而言,则着眼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预习作业的设计,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以及学科特点,围绕核心知识进行,使知识目标明确,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进行主动学习,以学定教,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为例,设置了有效的预习。
2.精讲多“炼”
在“自主成长”课堂中,精讲多“炼”是关键。“讲”要针对学生的认知难点,“炼”要精准解读,“炼”目标;紧扣难点,“炼”内容;讲透内容,“炼”内核;灵动扎实,“炼”实践。教师通过“讲”“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掌握知识、形成方法、提升能力。
以《古诗三首》为例,笔者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精“炼”了目标、内容,把握内核,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成长。如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对比求同,探究《石灰吟》《竹石》中的“石灰”和“竹子”的磨难,异同归一,探究“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3.归类整理
在“自主成长”课堂中,归类整理是核心。对于教,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积累以及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对于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学生在每节课学习中,容易人为地将完整的知识体系碎片化。因此,归类整理要求学生从个人认知的角度将碎片化的知识建构为具有一定内在逻辑结构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进行持续性的有效学习。
《古诗三首》中的三首诗都是托物言志的诗,对于学生课堂学习而言,属于碎片化的知识积累,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教学的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自主探究,收集这一类“托物言志”的诗,并进行归类整理。这样,学生就能够建构关于“托物言志”诗的整体知识网络,从而有效地进行古诗归类学习。
4.互动交流
在“自主成长”课堂中,互动交流是保障。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再相互交流讨论,这样人人都成为“小先生”。学生用一些时间自主探究,寻求可能的答案,继而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做出猜测、进行判断、产生疑惑,同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达到真正的“学”、真正的“思考”。
以《古诗三首》为例,各种合作分享始终贯穿于问题探究的全过程。教师用分享给学生搭建一个成长的平台,使学生在分享中学会学习,共享智慧,“自主成长”。
(二)“自主成长”课堂“IAS”教学范式
课堂如何减去低效学习时间,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自主成长?笔者建构了“先学后教·自主成长”“IAS”教学范式,即主动学习(Initiative)—积极探索(Action)—合作分享(Sharing)。(见图1)
主动学习:任何教学都能基于学生主动预习、主动学习,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积极探索: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完成自己的探究过程,得到自己的结论,并通过归类整理,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合作分享:课堂上,学生互相分享智慧,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做自己所说,说自己所做,在做和说的转化中,学生内化素养和能力。
二、“IAS”教学范式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偏好在单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无法有效贯通诗词组群,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笔者借助“自主成长”课堂,优化古诗教学方式,与学生一起展开阅读个性化建构,在自主对比、思考、分析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主动学习·巧设预习:批判性思维前置奠基
有效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就无痕使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将《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进行比较阅读与思考,为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奠定必要的基础。
以《古诗三首》为例,教师立足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围绕古诗核心知识,设计了有效的课前自主预习作业(见下表)。
(二)精讲多“炼”·确定议题:批判性思维起点导航
议题是群文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密钥,一个合适而恰当的议题会给教学实践的展开夯实基础。笔者将《古诗三首》中的《马诗》《石灰吟》《竹石》进行了整体解读,和學生确定了一个议题:托物言志·抒发真情。
笔者立足精讲多“炼”,聚焦目标,重点“炼”教学内容,确定了议题,重组了三首古诗的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设具体的内容情境。一个议题下,整合古诗教学内容,不是三首诗的简单叠加,而是要超越教材本身所提供的线性内容,以一种自觉的群文阅读课程理念,去观照和发现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整合。因此,笔者采取“合—分—合”的教学方法,将古诗教学内容整合起来。(见图2)
具体来说,在教学初始,整体感知后,笔者先将两首古诗《石灰吟》《竹石》同时呈现,对比异同;再走进两首诗的具体诗境,引导学生逐一感悟石灰和竹子的磨难,分析其背后的特点,并异同归一,领悟诗道,将两首诗再次同时呈现,结合诗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体悟两首诗相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手法。在两首诗的对比中,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群文阅读方法,并迁移运用到《马诗》的自学上,提升能力,进一步培养批判性思维,最后再回归整体,进行托物言志诗的拓展归类与积累。
(三)积极探究·合作分享:批判性思维无痕渗透
在“自主成长”的课堂中,古诗群文阅读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润物无声,学会渗透,而渗透需要借助合适的教学手段,要紧扣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深处。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中,进行问题的自主探究。在教学中,笔者采取群文阅读“互文对比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一个个任务探究中,自主揭示不同文本间的各自特质,使学生学得精准,使课堂提质增效。
以《古诗三首》为例,“互文对比探究”,即让教学中一首古诗成为另一首古诗的解读背景、解读参照、解读线索等,它们既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语境,又各自成为对方的某种语境。在“互文对比探究”中,学生进行各种对比、思考与分析,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习古诗的能力。(1)对比探究诗中所言之物。针对诗中石灰和竹子都经历了磨难,各自磨难有什么相似和不同?对此进行探究。(2)对比探究表达手法。《竹石》《石灰吟》的两位诗人为什么要写石灰和竹子?仅仅是赞颂它们吗?进行托物言志表达手法的探究对比。(3)对比探究思想情感。结合石灰和竹子的形象,联系诗人的资料,进行对比与联系。它们表达的志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两首诗的感悟和品读,不再处于割裂状态,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文境界,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在对比中,合作分享贯穿于探究的全过程,无痕地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归类整理·同构迁移:批判性思维内化显现
学生在“古诗互文对比探究”和合作分享中,经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进一步习得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这时候,教师需要进行归类整理和同构迁移,让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进一步得到提升,以便实现“自主成长”课堂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以《古诗三首》为例,《石灰吟》《竹石》两首古诗的写法是同构的,即先写磨难再写品质,托物言志。因此,这两首古诗的学法也是同构的,即先读懂写磨难的诗句,体会磨难,再读懂言志的诗句,在此基础上领悟两者之间的关系。课上经历了“同中求异,感受磨难”—“异中求同,体会志向”—“异同归一,领悟诗道”这三个基本教学环节,写法同构,学法同构,学生在对比中习得了一些鉴赏“托物言志·抒发真情”这一类诗的方法与能力。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自主学习教材中唐朝李贺的《马诗》,用课上习得的方法和思维模式,去对比探究,看一看《马诗》和《石灰吟》《竹石》在“托物言志·抒发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课外拓展阅读托物言志诗《墨梅》等,让学生在自主迁移学习中,归类整理,建构出自己学习托物言志古诗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让批判性思维内化显现,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古诗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打破传统单首精讲、理解、背诵的教学形式,巧妙融合“自主成长”课堂教学范式,对古诗进行组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确定议题,引导学生同时学习多篇古诗,在古诗文本异同对比分析中掌握学习古诗的技能和方法,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提升其批判性思维品质,实现学生古诗学习的自我发展,“自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