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毅诚
关键词 高考作文 考卷复盘
2021年浙江卷依然延续了近几年浙江高考作文特色,选用了带有思辨色彩的材料作文。纵观近几年浙江高考作文,思辨似乎一直是主旋律,2017年是个体与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之间的思辨,2019年是个体与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倾听读者的声音之间的思辨,2020年是个体与人生坐标、家庭期望、社会角色之间的思辨。而2021年选择了个体的人生得失与“起点”“重点”“过程”之间的思辨,这无疑体现了浙江高考“稳中求变”的命题理念——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的核心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许多教师都在备考上选择了家国情怀的大方向,准备了大量的正能量家国素材。而浙江卷作文巧妙回避对建党百年、袁隆平、一带一路等热点事件的猜题押题,而是基于历届浙江考生的学情,沿袭了浙江卷重思辨、重认知、重人文的命题风格,侧重对考生人生体悟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引导考生将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结合起来,说真话,道真情,写出带有情感温度的“有我”之文;反对脱离生活讲道理,唱高调,空话套话连篇。这样剑走偏锋的做法,其实并不和“唱主旋律”相悖,反而可以视为一种语文素养的回归。
一、材料的“显”与“隐”
笔者将2021年浙江卷作文题类型概括为“较为典型的带有任务驱动性质的话题指向性思辨类材料作文”。它的驱动体现在“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两处文字要求上,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解决问题。说他“典型”,是因为诸如“你有怎样的思考、看法、体验”这样的要求出现在几乎每年的各地高考作文中,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任务驱动表述方式。
话题指向则主要体现在所给材料的话题性,“得失”与“起点终点过程”这两组主次概念有一定的话题度与探讨价值,可以让学生对这个话题有话可说,并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从阅卷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指向“得失即过程”这一最为妥帖最合常理的观点,也是最为好写的观点。思辨性体现在对“得失”这一主概念与“起点”“终点”“过程”三个次概念的不同组合论证上,这既是本次高考作文的显性条件,也是隐性要求,因此可以说,2021年的浙江卷作文难度值是偏低的,因为它的隐性要求不那么“隐性”,这虽然不利于考生横向的创新生发,但是却有纵向深入思考的大空间。总体来说,本作文题在设置上基本符合新课标高考命题建议中“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
浙江作文题的编制表述方式上,依然是传统的以文字为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的全国新高考二卷出现了图片形式(书法漫画),这或许会改变未来各地高考作文编制表述方式上纯文字表述的格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的浙江高考作文虽然也是典型的材料作文,但是它不同于其他地区材料冗长的特点,而是像历年浙江卷作文一样,一如既往的简洁凝练,如2017年“人生三本书”材料只有42字,2019年的“作家与读者”材料只有60个字,而2021年的浙江作文材料只有33个字。字数一少,学生审题的时间就可以减少,而且担心离题的顾忌就会变小,不用担心因为材料过多而忽略了材料中的某个核心关键词。此外,字数少了,就如海明威冰山理论一样,可以在文字下深挖的东西就可以更多,更利于思维的纵深。
二、思辨的“浅”与“深”
思辨性作文无疑要最大程度的体现它的思辨性,但是事实上2021年的作文题从思辨角度看是不完美的,因为它潜藏着一条思辨的鄙视链——过程>起点>终点。因为以“得失即终点”立论,也很难有找到有说服力的素材。以“得失为起点”虽然能找到具有信服力的论据,但是欠缺了一丝辩证,而如果考生此三者面面俱到,则显得有些杂糅,让阅卷老师难以找点论点的主次。因此“得失为过程”无疑是最讨巧的写法,事实上是钻了题目的漏洞,是最为省力的辩解,也可以通过“厚过程薄起点终点”来体现一定的思辨性,如果文笔老练、材料得当,较容易拿高分。“过程论”这也是阅卷老师钟爱的观点,因为它观点鲜明,并且论据普泛,因而不会出现例证牵强、不贴切的情况,但从思辨的角度来说,“过程论”易流于表面,思辨的价值性不高,较难有新的生发。当然,这不是考生的问题,而是命题人对题目的指向性缺乏一定的预估造成。
不管是起点终点论,还是过程论,都需要与主概念“得失”相结合。将得失主概念与三个并列的次级概念相结合是主要导向,也是是评卷的基准分区间,分数在36—49之间。以内容为导向的理想化分档应该是:第一档50分以上,在基准之上,在中间段基点提炼发展,形成新的概念。第二档42—49分,对主次概念进行论证,论证合理,体现出一定的分析和思辨。第三档36—41分,论证基本合理,观点正确,但是例证的匹配度不高,不贴切,泛化。 第四档则是36—30分,只围绕主概念或者次概念。这一档其实是最难判断的,很多学生的作文中哪怕只论述一组概念,另一组概念也多多少少也会关联到,这就非常考验阅卷老师对裁量的判断能力,因为这一档的的评分往往最具差异性,仲裁卷出现的最多也在这一档。第五档29分以下,完全偏题,抄袭,套作。典型的任务驱动指向作文,基本都可以以采用这样的评分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辩证能力、素材积累量、语言文字水平等情况对适合自己的分档进行定位,然后通过框架搭建开始构思。
三、题目的“小”与“大”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总体可概括为一个“大”字。这个“大”主要体现在方向与层面上。如全国甲卷的作文素材是建党百年,全国乙卷是青年与理想,新高考I卷则选用了毛泽东的《新青年》素材,天津卷是不忘初心……主旨一“大”,学生的文章就容易空,容易虚。而2021年的上海卷和浙江卷作文则“小”得多,上海卷是“沉淀与价值”,浙江卷是“得失与起点终点过程”,相较“大”的作文题而言,作文题一小,学生反而更有话可说,或者说是有自己的话可说。更贴合新课标“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理念和“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观念”的要求。
浙江高考作文历来较为青睐“小”层面的话题,从2017年的“人生三本书”,到2019年的“作者与读者”,到2021年的“得失与过程”。浙江卷都选用了短小精致的作文材料,语言具有文思与哲理,可谓浙江卷作文一大特色。2021年浙江语文高考阅卷作文组组长、浙大汉语言文学博导陶然评价历年浙江考生作文整体特色为“文笔情思有余而理性思辨不足”,这是基于数据得出的客观評论。因此,2021年的浙江卷作文素材选用可以说是带有一定的学情思考,选择了文字简秀而孕慧其中的材料,无疑可以给学生选择多文体表述的空间,哪怕是在任务驱动导向下的议论文写作,这样的小而具有情思的的材料也在议论文框架下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文笔的平台,能真正实现文笔与思辨并重。
四、命题的“优”与“缺”
2021年浙江卷的优缺点其实已在上面有所提及,在此再做一个总结,优点:第一,题目有弹性,虽不利于考生横向的创新生发,但是却有纵向深入思考的大空间,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辨能力。第二,题目具有普泛性与指向性,大多数学生不会将论点总结成得失是终点,而是指向得失是过程和新起点,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比例极高。第三,因为作文材料可以挖掘的内容比较少。因此降低了审题审题难度,缩短了审题时间,有利于学生将精力放在写作本身和文字表达上。
缺点,第一,作文题欠缺对学生人生阅历的考量,对得与失的看法容易脱离学生实际,一不小心就容易写成鸡汤文、假大空文。第二,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不高,可能初中生水平就可以解题,无非是对把得与失看成起点、终点、过程的分条缕析,不利于创新生发,思维难度略低,不利于体现浙江考生的水平。
基于这样的优缺点分析,抛开“文笔差”“不会点题”“不会利用材料”等常规共性问题不说,可以预见的是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首先是在讲“得失”这一主概念与“起点终点过程”这三个次概念组合时,容易出现结构混乱 、主次不清的情况。其次是由于人生阅历的浅陋而导致的论据空泛、不贴切,进而导致论证不严密。再次从论证的合理性与容易度上讲,由于存在着过程>起点>终点这样一条链条,学生在主旨确定上可能会存在一边倒的情况,进而加剧“主旨内卷”,因为某个主旨一旦量大之后,无论是论据还是引用,都容易重复,进而使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在2022年的作文备考中,一定要加强以下几点的教学,一是要加强学生提纲挈领的能力,加强在作文之前的结构布局与构思能力,学会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明确的观点。二是要积累方方面面的语用材料,充盈自己的知识库,让自己不论面对什么话题都能引经据典,针砭时事,有话可说。三是要增强解题能力,能从材料的细微处发现新的切入点、生发点。不走寻常路,必能更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