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芙蓉,陈 婕
(1.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一分院,江苏盐城,224002;
2.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二分院,2240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1]艺术教育属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范畴,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审美、情绪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宗旨是促进学前教育师范生了解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学前教育师范生艺术教育的科学理念,从而合理有效地开展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
笔者自工作以来一直承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授课工作,也参与了近四年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的校内辅导工作。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江苏省师范生教育的品牌赛事,至今已举办十届,在引领师范生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师范生在备战大赛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探讨课程教学的提升策略,以期践行大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理念,为学前教育专业其他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大赛顺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浪潮,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学前教育法规文件精神,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其多样化的考查特点也逐渐成为全省师范教育的风向标和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具体考查特点如下。
每届大赛的赛题都富于变化,尤其是在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方面,重点考查选手的应变迁移能力,大赛的考查内容如图1所示。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四项考查都强调“即兴”,即选手需根据给定题目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即兴表演和创作。以即兴幼儿故事表演为例,选手需要研读故事,分析故事主题、主人公、主基调,设计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和相应态势语,灵活运用故事表演的技巧。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项目考查灵活,仅仅熟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纲要》等法规文件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选手需要仔细观看幼儿园活动视频,迅速记住目标对象、事件、场景、时间等信息,并调动头脑中的理论经验解读目标对象行为。模拟授课项目考查选手的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如果选手只是照搬“模板”,不根据活动特点迁移经验,那么很难在大赛中脱颖而出。
图1 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的考查内容
大赛对每一项目的考查并不止于该项目内容本身。例如,环境布置设计项目不仅考查选手的绘画技能,也考查选手的教育理念,还考查选手对幼儿园各类教育资源的熟悉程度与利用情况。这就需要美术技能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相互配合,在教学中传授技能技法的同时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理念。又如,即兴幼儿舞蹈表演项目不仅考查选手的即兴舞蹈能力,而且考查选手对幼儿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有些选手过于看重舞蹈表演成分,一味施展舞蹈基本功,没有凸显幼儿主体性,缺少童真童趣的表现,最后并未得到满意的分数。同样,辅导模拟授课项目也需要其他课程教师参与到活动设计讨论中,如体育活动中某一动作的规范性演示、科学活动中某一实验的操作步骤、音乐活动中歌曲的即兴伴奏等,都需要合作完成。因此,院校在辅导选手参赛时,既不能对每一项目进行分科式训练、辅导教师各自为政,又不能简单地认为“技能项目由技能课教师辅导、专业项目由专业课教师辅导”,而应注重课程之间的融通,促进选手综合运用已有经验。
在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项目考查中,选手虽然“眼前无生”,但要做到“心中有生”,选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体现“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模拟授课项目为例,选手需要将自己视为真正的幼儿园教师来组织教育活动,其视线遍及范围、教学肢体动作、师幼互动方式、环节衔接语言、场地活动范围、语言表达节奏等都应立足幼儿教育现场。有些选手模拟提问时仅面向个别方位,在幼儿回答后未给予适当反馈,在模拟操作时忽视了幼儿的自主性,所提供的教学具不适宜该年龄段幼儿操作,教学语言节奏过快,等等,这些都反映出选手只关注活动设计本身,缺乏儿童意识。儿童意识就是教师能够始终注意到幼儿的客观存在,意识到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认识到幼儿与成人一样是独特的生命体。[2]实际上,儿童意识不仅应是选手进行活动设计的起点,而且应是选手展示各项专业技能的起点。缺乏儿童意识的表现,无异于干瘪的“技能秀”。只有具备儿童意识,选手才能彰显其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身份和教育情怀,展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这也是大赛在考查内容和评价维度上不断强调“幼儿”的重要原因。
从图1可以看出,大赛考查内容全面,包括三大板块、八个项目,其中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两项为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内容,考查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教育理念、文化素养、语言表达、信息加工、逻辑推理以及专业知识与能力等。总体来看,大赛项目覆盖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大赛的考查形式包括纸笔测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笔试、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活动设计)和技能展示(模拟授课、四项专业技能)。从大赛各项目及分值比重来看,基础知识与应用从之前占比50%(第四届)改为30%,专业技能从最初占比70%(第一届)下降到40%,通用技能从最初占比0上升到30%,美术技能从最初考查蜡笔画(第一届)到考查环境布置设计。近十年来大赛对项目及分值比重的调整,反映了大赛对师范生专业能力的重视。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专业理论课,美术、声乐、舞蹈、弹唱等艺术类课程为前导课程,内涵丰富,也具有一定复杂性,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取向。而以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常常忽略了课程的独特性,在教学内容、课程衔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存在一些问题。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和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均会有所考查。在教学过程中,受考试通过率和编制上线率的影响,师生往往会追求艺术教育活动的设计模板,以不变应万变。例如,绘画活动的设计思路通常是“欣赏作品、了解特征—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展示作品、交流评价”,这样的思路看似万能、稳定,却没有真正结合活动内容本身来构思设计,更没有凸显设计者的教学理念。又如,歌唱活动的设计思路通常确定为“欣赏歌曲—学唱歌曲—表演歌曲(创编歌曲)”,但在幼儿园实际活动中,学唱和动作表演往往是密切结合的,而学唱和歌曲创编也是互相融合的,这几个流程之间并没有明晰的界限。
在没有变通创造的教育中,学生是难以有所成长的。杜威说:“如果我们采取近视的方法,求助于机械的常规和反复的联系获得习惯的外表效率,没有思维的动作技能,那就是蓄意束缚生长。”[3]这种模式化教学虽然让学生掌握了某一设计技巧,却打击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无法使学生获得内在的生长力量。“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的生命。”[4]片面追求技能技巧的功利式学习很难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力,会为学生树立错误的目标导向,对其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一般围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基本理论、目的与任务、内容与方法、设计与实施展开。其中,设计与实施是该门课程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的授课重点通常是指导学生设计与实施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然而,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是艺术活动和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教师不仅要从教育的视角指导学生学习该课程,还应从艺术的视角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出一定要求。如果学生自身缺乏艺术素养,感受不到艺术的精彩魅力,又如何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呢?倘若教师只关注艺术教育活动设计本身,忽视了衔接幼师美术、乐理与视唱、幼儿歌曲弹唱、幼儿园环境创设、儿童舞创编等课程,那么活动设计就会缺乏艺术的灵魂。
例如,在设计绘画活动时,很多学生会选择设计油画棒绘画活动,这与教师最初提供的“设计范本”及油画棒简单易操作有关。教师可以以开阔的美术视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油画棒画、棉签画、手印画、纸版画、水墨画、印染画等不同类型的绘画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视角进行设计。例如,如图2所示,在歌唱活动《火车呜呜叫》中,歌曲共四句,从三四句“我”所指示的不同对象可以看出,歌曲可以进行“小火车”和“小朋友”之间的对唱,也可以结合F调和二四拍节奏特点,演唱时应注意把握音高、节奏欢快。在设计活动时,学生需要分析歌曲特点,尝试视唱、弹唱歌曲,进而把握歌唱活动的重难点。在组织活动时,学生要能独自清唱、弹唱,并能够创编匹配歌词和旋律的动作。可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不应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艺术教育的指导方法,更应关注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融通,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渗透活动设计指导,让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够真正点亮幼儿的艺术世界。
图2 《火车呜呜叫》简谱
教学方法是将知识的教育价值转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手段。[5]教无定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具有理实结合的特点,然而,一些实际教学却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指导的现象。例如,在教学“国外儿童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时,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将知识点“灌”给学生,仅从教师视角厘清了这些理论的含义、特点、方法等,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课程教学过程都缺乏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学生依旧分不清柯达伊、达尔克罗兹、奥尔夫、铃木等教学法的基本规则。有些教师在讲解四种音乐教学法之后,会让学生归纳或讨论这些音乐教学法的异同。虽然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某种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性,但“知识被视为目的本身”[3],学生获得的仍然是静止的、冷藏库式的知识。还有些教师会播放这些教学法的活动视频,这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具体的学习方式,但是其实较学生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中运用还有一定距离。
除了理论教学方法呆板,教师对实践教学方法的理解也比较单一。例如,教师通常认为教案练习、模拟授课是帮助学生掌握艺术教育活动设计的有效方法。教案是一种相对程式化的教学设计方案,体现了设计者精心预设的较为完美的活动流程。过于看重教案撰写,容易拘泥于形式,为写而写;过于依赖教案,容易陷入设计者主导活动的境地,在真实教育中很难应对千变万化的教育现场。而模拟授课展现了静态教育场域中授课者的自编自导自演,尽管比教案练习多了“实践操作”的外壳,但同样没有反映“活”的教育。同时,如果学生没有经历、感受过真实的幼儿教育情境,只是从理论上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活动特点,则很难建构幼儿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也就无法在模拟授课中做到“眼中有幼儿”。因此,这两种常见的实践教学方法都不能给予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指导。
近年来,我国教学评价研究日益丰富,“评价对象应全面、评价主体应多级、评价标准应多样、评价方式应多元”[6]已成为教学评价研究者的共识。然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仍存在简单化、片面性的评价。以笔者所在院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该门课程考核成绩为“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或“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主要来自课堂表现(发言、汇报等)、课后作业,期中、期末成绩为纸笔测验得分。我校近四年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期末考核题型与分值比例的雷达图如图3所示,考核题型较多,其中活动设计题分值比重均为30%,其余题型分值比重不一。
图3 近四年课程期末考核题型与分值比例的雷达图
从内容上来看,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考查学生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基本理论及《指南》《纲要》等法规文件的识记情况,目标设计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和活动设计侧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尽管后者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但实质上指向的仍是低阶能力,即运用低阶思维完成记忆任务、解决良构问题。[7]
课程要深化改革,教学质量要提升,评价机制革新是关键环节。尽管很多师范院校已经认识到实践学习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并未践行合理的评价机制。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纸笔考核是规范化存储评价资料的有效形式,便于督导检查。而实习实训考核的自主空间较大,评阅具有主观性,学生临场表现也具有不确定性,考核资料(视频、实习实训手册等)也不如试卷文本易于收集。另一方面,若实习实训考核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开展,则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若教师自主采用过程性实习实训考核,则考核的随意性较大,督导很难“监管”教师的评价行为,难以发挥作用。
基于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的考查特点,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大赛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如下启示。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过程。[3]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告诉学生怎么做,学生就只能按部就班地接收教师输出的信息,缺乏主动建构经验,由此产生的千篇一律的模板是无法应对大赛灵活多变的赛题的。基于大赛辅导经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应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以“幼儿园歌唱活动设计”章节为例。幼儿园歌唱题材多样,仅以一首歌曲探讨活动设计略显单薄。教师可以对歌唱题材进行归类,如按照歌曲主人公可分为人物类(《买菜》)、景物类(《柳树姑娘》)、动物类(《蜜蜂做工》)、事物类(《鼓上的小米粒》)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初步的设计想法。若受模板的影响,学生最初的思路相对固化,教师就可通过两种方式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一是引入图谱法、游戏法、情境法、创编法等新的歌唱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活动中运用以上方法。二是以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引入一个全新的歌唱教学活动(教师作为幼儿园教师,学生作为幼儿),引导学生对比该活动与传统活动之间的异同,从而让学生从中习得新方法、建构新的歌唱活动。待各组重新设计活动后,小组分享点评,并尝试归纳不同类型歌曲的设计特点,最后由教师对歌唱活动设计进行经验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支持学生主动学习。
如前所述,大赛对每一项目的考查都涉及多门课程内容,并且每一门课程本身也涵盖了其他领域知识。因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也需要注重相关课程的衔接。以“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设计”章节为例,学生需要在掌握美术欣赏活动设计之前了解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心理过程、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基本方法,并具有欣赏作品的美术经验。这就需要教师之间相互协调、统整美术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以“有趣的节奏”音乐课为例,教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节奏引出歌曲中的节奏,如“齐步走”对应“×××(切分音型)”,再以此引出变奏的专业学习。这样的“幼儿园韵律活动设计”中对节奏活动的教学正与此不谋而合。此外,对于一些含有复杂节奏型的儿歌,教师同样可以用语言节奏复述。例如,《学做解放军》的“|353| 6 5 |2·22 3|2 0 |”一句的节奏容易混乱,教师就可用“嘀嘀嘀”喇叭声引导幼儿倾听模仿。詹姆斯·比恩认为,教师必须先扮演娴熟统整主题的通才,然后才扮演学科内容的专家。[8]
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会或多或少地与其他课程有所联结。教师的视野越广阔,就越能跳出本领域的局限,在不断的反省自中发掘新方法,建构本领域的新经验。课程衔接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思维,这种思维打破了原先教法课仅由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完成备课、磨课、授课的固定性,使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以从自身学科视角提出教学建议,形成协同教学团队,共同研讨课程教学改革。
大赛十分注重选手的幼儿意识,这也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应当借鉴的内容。幼儿意识源自对真实幼儿及其特点的熟悉、对真实教育现场的了解、对真正幼儿园教师身份的建构和认同。仅通过书本教学和理论灌输很难使学生获得幼儿意识的内化,势必需要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课程教学的场域不能囿于教室。学生要提升专业性,就要实地接触幼儿。学生每学期都应有走进幼儿园和社区的机会,观察幼儿,学会与幼儿游戏,为后续开展活动打好基础。其次,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目前,越来越多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撰写厚厚的实践手册,内容包括园所介绍、师幼名册、主题记录、听课记录、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实践感悟等,这种做法将工具与目标本末倒置,呈现了教育的“麦当劳化”,即追求高效性、可计量性、可预测性和可控性。[9]最后,实践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反思与发展。在实践教学前,教师可结合已授课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将在实践中观察什么、了解什么、学习什么,而不是一味告知实践任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观摩学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讨论。在实践教学后,教师应组织学生结合最初的探究角度汇报实践感悟。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在教育现场锻炼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知识的途径,更应该成为培育学生幼教情怀的有效契机。
师范生幼儿意识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认知和专业能力的重视、对专业情怀的忽视。教师应在实践教学之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激励学生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自己,以幼儿为本,以师德为先。在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通过“什么事情让你感动”“说说你和幼儿之间的开心事”等话题引导学生分享爱幼儿、爱幼师、爱幼教的相关心得。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也指明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内涵。大赛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内容和精神,通过纸笔测验和技能展示综合评价选手的专业素养。以往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评价机制较为僵化,过于注重标准化考试成绩,不仅背离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还忽视了专业理念与师德的浸润培育。以大赛辅导为抓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应进行如下评价机制改革。第一,改革评价方式。纸笔测验题目可用于课堂发言、讨论、汇报及课后作业,纳入平时成绩;期末考核可调整为模拟授课(含答辩),考查学生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若本学期有实习实训,可增加实习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工具性学习。第二,改革评价主体。很多教师注意到课堂教学应“以生为本”,却忽视了评价体系中的学生主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完全由教师一人进行评价的方式显然违背了“以生为本”理念。因此,在模拟授课考核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互评、组间互评,也可邀请多名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同时,学校对教师课程教学的评价也需相应调整,应摒弃“全景敞视主义”[10],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第三,改革评价指标。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评价应着眼学生的个性化表现,体现开放性和发展性。教师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方法,师生共同收集教学过程中能够反映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艺术教育观念更新、艺术活动设计进步、艺术素养提升及艺术活动实践成长的资料。钟启泉认为,档案袋评价有可能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激荡师生智慧的艺术。[11]因此,建立档案袋能够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真实的学习过程而非偶发的学习事件。总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应聚焦学生专业素养发展,避免简单划一的评价体系,真正让评价引领课程教学,助力学生专业成长。
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是江苏省教师教育的品牌赛事,近年来也辐射到了周边省市,如长三角(苏浙沪皖)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目前已举办两届)。大赛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风向标,对提升师范生教育质量、推动师范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各高校及其大赛辅导教师切勿“为赛而赛”,应以参赛为契机,重新审视自身的专业课程教学,克服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视野狭隘、教学方法呆板、教学评价单一等顽疾,积极提升课程教学策略,真正践行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理念,以构建更高水平的师范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