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介入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力提升与实践研究
——以白山市老岭村八里坡文化园为例

2022-05-24 14:52张世超张成龙赵宏宇吉林建筑大学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化园村落村民

张世超,张成龙,赵宏宇(吉林建筑大学)

1 引言

从“美丽乡村”的提出到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并且“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将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1],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需求为准绳,充分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乡村空间而言,村落公共空间是最核心的部分,它是承载村民集体记忆的重要场所[2],但目前由于老龄化、人口以及文化流失等问题,导致村落公共空间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然而艺术的注入就好比强心剂,在给乡村复兴带来动力的同时,也能激发当地乡村的活力以及提升村民的主体性,这对乡村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

2 艺术介入村落公共空间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乡村文化流失、老龄化严重、人口流失以及缺乏特色等现象比比皆是[4],已成为国家在乡村建设工作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乡建过程中,对于如何提升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力,艺术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是能激发村民对当地文化的自信心。乡村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中应有产业振兴,更要有文化振兴,然而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弱,艺术介入可以将乡村资源进行侧面挖掘和合理利用[5],使艺术与乡村融合在一起,让村民从中获得精神寄托。二是有利于城乡信息的交流。艺术的介入不仅能加强乡村文化的保护,也能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及提升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人更加了解乡村,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更多新一代的人投身乡村振兴这项百年大计上,也给乡村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三是改善乡村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的发展较为均质,且缺乏特色与活力,呈现出千村一面的现象。艺术在融入乡村后在给乡村带来全新元素的同时,也能进行创新性发展。通过艺术的介入,在乡村得到村民认可的基础上,使村民能够积极地参与乡村建设[6],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

3 艺术介入村落公共空间的实践研究

3.1 研究区域概况

八里坡文化园位于白山市江源区石人镇老岭村,距石人镇15km,距白山市32km,因老岭山脉西坡一段八里长坡而得名(见图1)。老岭村公共空间较为匮乏,并且民居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四面环山,文化园处于村内空间的核心位置(见图2)。本园基于艺术融合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展现了当地浓郁的乡土文化。园区总占地面积8万㎡,建筑面积1868㎡,园中每一处角落都充盈着地道的东北特色,例如,红砖红瓦的房屋;挂满黄苞米、红辣椒的屋檐;晾晒着形状各异的小南瓜等。尤其是文化园入口独具特色的“红牛”雕塑作品,已成为文化园的特有标志(见图3)。这种原汁原味的乡村环境和乡土文化不仅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进行创作,而且也使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吉林建筑大学等省内外20多所大学将这里作为写生绘画实践教学基地(见图4)。每年来这里写生的专家、教授、学者、学生、游客近万人,艺术的介入不仅能使每个参观者都能从园中某一角落找寻到乡村的记忆,并且通过他们的艺术作品,也增加了当地的知名度,提升了当地的活力,为老岭村这个省级贫困村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图1 八里坡文化园区位图1

图2 八里坡文化园区位图2

图3 八里坡文化园入口

图4 八里坡文化园信息墙

3.2 艺术介入村落公共空间的发展策略及成效

八里坡文化园的建设为老岭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老岭村这个贫困村发展带来了破题之法,所产生的效应不仅提升了当地的影响力,并且也给村民带来了直接收入。最重要的是通过艺术与乡村的融合,使乡村的精神支柱得以重塑,助力了乡村活力的提升。

3.2.1 校地合作,深化教产研融合

八里坡文化园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乡村的原真性与独特性,吸引了众多高校前来开展校外艺术教学任务。近年来,随着美育的提出,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加重视美育教育。八里坡开展的校地合作主要以艺术采风、写生、研学等校外实践活动为主(见图5),随着教育资源的植入,向村民普及文化知识,在提升村民的艺术素养的同时,也为当地产业的转型提供基础,最终得以实现教产研的深度融合并转化成社会产能。

图5 校地合作之艺术写生(图片来源:孙跃武摄)

3.2.2 艺术家的介入,激活乡村文化

依托当地乡村独特的自然条件与乡土文化,吸引了众多艺术家来此进行艺术采风与艺术创作(见图6)。在此过程中,艺术家创作了不计其数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使村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园,而且在观摩艺术家创作过程时,无形中也激发了村民的文化自信。通过艺术家的介入使外界透过其作品更加关注此地,形成一定的触媒效应,从而提高了乡村的影响力,重塑了乡村文化的魅力。

图6 艺术家创作作品图(图片来源:孙跃武摄)

3.2.3 塑造艺术场景,展现地域特色

八里坡文化园艺术场景的营造,是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材料,包括乡村随处可见的山野花、秋天树上掉落的果实、废弃的轮胎、干枯的树干以及破旧的木材等,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其全新地表达出来,应用于园内各处的空间装饰(见图7),使其既不失乡村文化特色,又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在此过程中,村民在园区的领导下也积极参与到艺术创作中,不仅拉近艺术与村民的距离,也为艺术介入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最大保障。

图7 艺术场景展示图

3.2.4 充分发挥村民主体性,提升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八里坡文化园整体采用自下而上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在园区艺术家与精英的带动下,政府及其他主体的支持下,形成以村民为主体的艺术乡建模式。通过艺术的介入,使村民与艺术家、游客及其他团体的互动得到加强,进而提高了村民的自主意识和乡村主人翁意识。在此过程中,园区为了发挥村民的主体性,还组织了艺术活动及手工技艺等培训(见图8),不仅增添了村民与外界的交流,而且调动了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使村民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整个村庄未来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图8 村民自主参加活动图(图片来源:孙跃武摄)

3.2.5 巧借外力,助力乡村建设

在结合地域优势的前提下,八里坡文化园充分发挥着当地发展催化剂的作用,以艺术为媒介,借助政府、媒体、游客和艺术相关的协会、社会团体等资源(见图9)扩大知名度,形成乡村发展的新生力量,为当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发挥这种新生力量的优势,既能促进乡村经济的增长,又能使村民在与多元主体互动中,激发其自主意识,从而助力乡村健康持久的发展。

图9 政府及媒体现场考察图(图片来源:孙跃武摄)

4 艺术介入村落公共空间的发展问题与挑战

1)村民的“主体性”未完全形成

村民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实践中最重要的主体,目前大多数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还是基于经济效益,这可以理解,但是始终将其主体性建立在经济收入之上,必然会产生诸多新的问题。

2)乡村人才匮乏

目前当地村干部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的现象,整体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匮乏,导致其在开展艺术乡建过程中,对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理性认知,致使执行力不足。

3)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不足

随着当地艺术乡建多元主体的介入,老岭村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众多的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来到此地进行艺术创作等活动,但目前乡村的配套设施缺失,无法满足当地艺术乡建的发展需求,也使来访者的乡村体验大打折扣。

4)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体系尚未建立

艺术通常作为一种桥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目前缺乏整体的统筹与引导,并且在现行用地分类中,缺少对其用地系统的分类体系,以及兼容性分析。

5 结语

艺术介入作为乡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根据老岭村实地调研发现,通过多元主体的融入,不仅使公共空间的活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增加了当地村民与多元主体的互动及交流,在此过程中,村民的主体性以及文化自信逐渐形成。虽然艺术乡建成果见效周期长,单从老岭村省级贫困村脱贫史来看,不难发现艺术介入下的村落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对未来乡村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但有两个问题仍是无法逃避的:一是老岭村艺术乡建是将特色资源与艺术家的介入作为发展前提,这并不是所有村落都具备的基础,使得这种模式的模仿性相对较弱;二是老岭村的村民具备一定的文化包容性,但其他乡村的村民未必能接受艺术呐喊。总而言之,只有通过乡村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的深度融合发展,以及在多视角、多学科、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充分激发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力,助力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园村落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路径探索
惠和石文化园
油画《村落》
为国而歌 逐梦前行 长沙县田汉文化园事务中心工作侧记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