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湿地景观规划设计途径
——以江苏省常熟市沉海圩乡村湿地为例

2022-05-24 07:47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2期
关键词:景观规划生态

文/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王 玲

上海创霖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邵诏亚

0 引言

乡村地区的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高度重合,乡村生态系统兼具生产与生态两大功能,故乡村的生态可持续是产业可持续的基本保障,产业可持续成为生态可持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湿地作为生态较敏感的农业用地类型,生态与产业之间的关联尤为密切,对保护、恢复、重建乡村湿地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意义重大。这一特征决定了乡村湿地的规划设计必须以生态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兼顾生活及休闲等需求。

常熟市虞山镇沉海圩地区具有典型的湿地生态与圩田生产功能,水乡聚居空间穿插其中。该地区通过生态、生产与生活三位一体的乡村湿地规划设计,成为第10届国际湿地大会的示范案例之一。

1 乡村湿地的概念与特征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湿地达2346.93万hm2,另有水田3139.20万hm2未计入其中,但发挥了与湿地类似的生态作用。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水乡”闻名于世,乡村湿地资源丰富。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区域湿地面积307.46km2,占市域面积的24.33%。其中农业湿地约183.00km2,主要形式为稻田湿地与水产养殖塘,占总湿地面积的59.50%。

现有文献多用“农业湿地”“湿地农业”“湿地农业园”来界定在天然湿地基础上衍生或改造而成,以稻田、鱼塘、苇塘、小型水库等为主体的人工农业复合生态系统。长三角地区的农业湿地往往与大小村落、其他类型生态地交错分布,呈现多重景观要素相融合的水乡景观特色;湿地产业多元化,经济效益强;湿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环境一体化。因此对长三角地区的农业湿地研究必须考虑除农田湿地外的其他乡村空间及功能。

本文提及的“乡村湿地”概念是指以湿地型乡村生产空间为主体,以乡村自然河流、湖泊等水体为纽带,连接乡村生活空间(村落)与其他自然乡村生态空间(河流、湖泊、林地等)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此生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环境、湿地农业生产与滨水乡村生活融为一体。

2 长三角地区乡村湿地现存问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密集区域之一,人口密度高,村镇工业发达。快速城镇化导致乡村湿地不断被挤压,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3个方面。

1)高密度与快速城镇化导致农业用地持续减少,长三角地区乡村土地价值之高,让农业用地面临不断提升的土地成本压力。20世纪末,常熟市约20%的镇村级生产用河道消失,15%的水稻田转为其他用途。长三角地区高密度村落与水网使农业用地破碎化,难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

2)村镇工业密集发展,人口密度快速增长,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被排入水体,农田的过度开发与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造成水体面源污染,以上因素直接导致乡村湿地生态环境恶化。

3)乡村“城镇化”建设使乡村湿地逐渐失去传统“水乡”特色。随处可见欧式乡村别墅、棋盘状道路、集中广场、硬质水体驳岸以及城市化的植物景观等,缺少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半亩方塘一鉴开”的特色景观,江南传统的水乡历史文化无景可依,难以传承。

3 乡村湿地景观设计的多元化目标

乡村湿地需要实现乡村生态、乡村生产与乡村生活3个方面的融合及可持续发展,其规划设计需要以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修复、水景观营造为纽带,生态化、景观化的新型农村社区为内核,高效生态农业为基底,集生态、农业、人文与游憩功能于一体,极具地域文化特色。这一目标复合且多元,具体分解为以下几点。

1)保护水资源与水景观 通过水系规划与生态技术恢复与重建乡村湿地生态功能,建构生态栖息地,营造生物多样性。

2)将保护当地农耕传统与提升土地产值结合 利用农业产业的生态化、景观化与技术化,提高产值,降低污染。优化原有的农业湿地风貌,使其成为乡村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维护当地乡村社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及挖掘乡土文化特色与原水乡风貌,建设生态化、景观化的新型农村社区,使其成为乡村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核。

4)提供适宜乡村湿地生态环境的休闲游憩空间,为城乡居民提供湿地生态体验、环境教育和科普研究等活动,打造具有特殊生态价值的乡村湿地休闲旅游产品。

4 常熟市沉海圩乡村湿地景观设计方案

常熟市位于长三角地区核心地带,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常熟市志)。沉海圩占地122hm2,地处虞山镇,紧邻市中心城区西北。沉海圩是低洼、多水的圩地,基地内水体(含养殖塘)占21.75%,水稻田占41.10%,总计超60%(见图1)。基地内水体污染源包括3部分:农业生产活动的面源污染、规划区西南角顺河流进入的工业废水、规划区内村落的生活污水。项目组对规划区内24个样点进行水体取样调查,包括河流与水渠18个,养殖塘5个,生活污水处理站排水点1个。水质分析指标包括总磷、总氮、氨氮、COD与悬浮物5项。

图1 沉海圩土地利用现状

基于乡村湿地的多元化目标,提出常熟地区乡村湿地设计方案:产业与土地利用规划、水系规划、生态保育规划及景观优化设计。

4.1 产业与土地利用规划:提升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健康、可持续的产业是维持乡村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部分规划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分区布局,以及由此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与集生态、生产、生活于一体的空间规划。

4.1.1 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农业技术提升

为实现生态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沉海圩乡村湿地的规划产业定位为:“湿地生态种养结合的半自然农业”与“以乡村湿地为吸引力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的复合产业体系。以湿地农业“特色水稻、水生蔬菜与花卉”为农业主体,结合经济果林蔬菜,构建符合乡村湿地环境的农业产业体系。以乡村湿地的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共生为目标,以四季多变的湿地农田、林地、花卉为亮点,打造乡村湿地休闲旅游业,增加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

1)以有色稻取代常规稻,采用稀植、GAP法与泥鳅-鳝养殖、稻田养鸭结合,既提升了经济效益,丰富稻田的观赏性,又大幅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2)在地势低洼的临岸浅水区域种植“水八仙”,兼具生态、经济与景观价值,亦有传统农业文化保护价值。

3)依托村落周边空间,种植食用竹、传统水果等,恢复长三角地区自然村落“宅前花果树、宅后翠竹园”的传统格局。

4)根据《常熟市总体规划(2010—2030)》,将湿地自然环境、湿地农业生产、滨水乡村生活、休闲旅游观光融为一体,提供湿地生态体验与休闲游憩功能。

4.1.2 湿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及管理一体化

乡村湿地是功能复合的土地利用形式,在湿地生态功能上叠加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功能。为实现一体化空间模式,需对乡村湿地进行统筹协调,设置沉海圩乡村湿地管理机构,推行社区共管,建立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而对生态环境维育、生活活动引导、地区生态安全及水乡景观风貌保护等进行统筹协调。

4.2 水系规划:保护改善水资源

4.2.1 保护原有水体肌理、梳理贯通区内水系

沉海圩水网密度高,呈鱼骨状结构特征,规划完全保留了该水系的现状空间特征,仅对部分淤塞的河流水渠予以疏通,并串联局部尽端河流,以保证整个区域内的水体顺畅流通。

4.2.2 管理与改善水资源

为强化水体网络的整体循环性、连通性及自净能力,使水体成为兼顾防洪、自净与景观游憩的重要元素,规划采取以下措施。

1)将区域内水系与大区域水系规划相结合。在西北角设置引水泵站,通过丁薛河从望虞河引水;在东南角设置排水泵站,将区域内经过生态净化处理的水体排入城市排污河耿泾塘,并通过设置独立的河道、生态湿地与排水管,使西南角含工业排水的水体绕开规划用地,同样排入耿泾塘。

2)对现状水稻田进行技术化、生态化与景观化改造,形成“水稻田-生态沟-水生蔬菜-池塘/河流”四级农田湿地净化及水循环系统。实现灌排分流,通过泵站将水由低压管灌溉入稻田,稻田水排入具有初步净化作用的生态排水沟,再进入水生蔬菜种植区域进行二次净化,后通过溢水口进入水产养殖池塘或河道。河道水通过泵站处理后可用于稻田灌溉,进而形成区域内四级农田湿地净化及水循环系统。

4.3 生态保育规划:修复与重建乡村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保育规划总目标为保护、强化并重新诠释乡村湿地,以生态技术恢复农业湿地生态环境质量,重建栖息地,提高区域生态多样性。

4.3.1 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

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反映为生态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对当前区域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评价,可为预防和治理湿地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乡村湿地空间环境特征,规划选择水域、植被与建设用地三大因子进行单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分析。因子敏感性分为极敏感、高敏感、较敏感与弱敏感四级。其中水域因子依托27个样点的水质进行分析评价;植被因子依据种植区功能分布与17个样地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建设用地因子根据用地类型进行分析。

对3个单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图进行叠加,采取最大值叠加法计算综合指数,生成区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

4.3.2 划分生态保育区并制定生态保育政策

依据生态敏感性评价结论,结合规划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四级保育修复区。

1)一级保育修复区位于基地的中心水域,主体是生态极敏感区,对乡村湿地具有特殊修复作用。该区域内需取缔对生态环境有明显破坏性的农业生产行为,如养蟹池;加强环湖沿岸缓冲带和主次干河道缓冲带生态防护建设;迁离污染企业,隔绝污染物入湖威胁水质;严格控制游客活动类型与规模等。

2)二级保育修复区是对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具有重要建构作用的地区,主要是生态高敏感区,以及对进入一级保育修复区的水质有决定性影响的地区。该区域应采取的措施有:优化生态防护林和人工景观绿地植被结构,汇流区进行综合水生态治理修复等,提高生态环境效益。

3)三级保育修复区以农业用地为主,兼顾游憩功能。在保护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宜采用生态修复保育技术提升田地生态效益,改善河道水质,如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等。

4)四级保育修复区包括基地内村落及其周边地带,属于生态较敏感或弱敏感区。该区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区域,应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保护村落自然风貌,恢复乡土人文景观,维护乡村生活秩序与乡村文化特色。

规划同时依托区域内主要河道,建设生态缓冲驳岸带,以湿生植物,如水生花卉、水生蔬菜等种植带,形成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以加强滨水沿岸的生态防护,满足地表径流的生态过滤处理需求。

4.3.3 生态栖息地的修复与建设

生态栖息地位于一级生态保育修复区内,将该区域进一步分为人群的中密度活动区(公共活动场所)、低密度活动区(农田林地)、生态缓冲区(湿地林地)及生态保护区(动物栖息生态岛),分级控制人流密度。利用原有养殖塘及塘埂,建设独立于人类活动范围外的生态岛屿,配合周边湿地植物、沿岸滩涂,为动物尤其是涉禽提供栖息生境。最近的步道距鸟类栖息生态岛80~100m,中间以生态湿地、水体及林地进行隔离。

4.4 景观优化设计:保护乡村湿地、传承乡土文化

为保护乡村湿地,传承乡土文化,对村落、宅院、农田与公共活动空间的景观进行优化设计。

4.4.1 保护传统江南水乡沿水带状布局结构

传统江南水乡的村落一般依水而生、沿河而建,田环水绕。这一特征在沉海圩地区的村落空间布局方面尤为明显。规划保留原有水系,保护了依托水系的村落空间模式,是恢复传统水乡景观的最基本空间形态(见图2)。

图2 沿水带状布局结构

4.4.2 恢复传统水乡院落景观特征

传统江南乡村庭园一般“临水沿路”“宅前花果树、宅后翠竹园”,基于此,规划设计农民住宅的庭院景观。前院种植经济果树,如桃、梨、杏树等;后院种植食用竹,兼具观赏性、经济性与实用性。庭院临水处设置水埠头,种植水生草本植物,满足村民生活用水需求,同时营造亲水景观环境(见图3,4)。

图3 水乡庭院景观模式

图4 建成后的沉海圩乡村湿地

4.4.3 优化湿地农田景观种植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将传统水稻改为彩色稻,辅以油菜、紫云英轮作,果林选择开花景观效果好的梨、桃、杏等品种,既增加经济效益,又丰富景观季节性变化。河道、池塘的驳岸缓冲带以水生花卉与水生蔬果种植为主,兼顾景观、经济与生态效益。

5 结语

乡村湿地作为以农业湿地为主体,集乡村生态、生产、生活功能于一体的特殊湿地形式,分布广且生态意义重大。长三角地区的乡村湿地正面临总量不断减少、经济效益降低、传统水乡风貌与文化日渐式微等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寻找适合乡村湿地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尤为重要。本次规划设计考虑乡村湿地的空间、经济与景观综合性,兼顾乡村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乡村湿地的产业可持续、乡村社会稳定关系,通过生态分析,确立乡村湿地生态系统与生产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制定修复与重建乡村湿地的生态规划及技术措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用地整合及统筹管理,提升乡村湿地的土地经济价值。通过景观优化设计,实现保护乡村湿地、传承乡土文化的目标。

猜你喜欢
景观规划生态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景观别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景观平面图》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规划·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