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胡 牮 毛奇静
浙江瓯立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杨 驰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陈 枫
浙江省丽水市作为首个地级市“中国长寿之乡”,老龄人口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针对老年人的切实需求,为其日常生活提供便利[1-2]。居住小区是老年人活动的重要载体,提升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适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所辖居住小区为例,对室外环境适老性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为居住小区适老化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建议。
岩泉街道位于丽水市莲都区东北部,东邻黄村乡,东南、南与紫金街道毗邻,西与白云街道衔接,西北连仙渡乡,北与双黄乡相接,辖区总面积52.59km2。本次调查对象为岩泉街道辖内的城中公寓、城中花苑、春风佳苑、东苑小区、海潮花园、金龙长运花苑、蓝天花苑、丽东二村、龙都丽园、龙都悦嘉公寓、水木清华南苑、天和苑、天宁二村、同心新村、香蜜园、正达阳光城等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小区。
研究采取实地踏查、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实地踏查地点选取岩泉街道辖区内的16个居住小区,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居住小区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书面形式编制问卷,当面填写作答。共发放问卷208份,回收208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约96.20%。每天调查的时间段为6:00-22:00,共用时14d,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与老年人深入交流,了解居住小区适老性的实际情况。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3个部分:①老年人的基本信息;
受调查人群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以60~69岁为主,其次是70~79岁,在职人数高于丽水市莲都区其他街道,占比14%,因岩泉街道位于城乡接合部,具有较多务农人员。老年人居住情况以与老伴同住为主,受教育情况以初中和小学居多。
老年人日活动频率2~3次居多,活动时间多为2~3h,主要集中在6:00-9:00、9:00-12:00、18:00-20:00等时间段,最喜欢的活动是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由此可知,老年人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使用频率较高,有相对集中的使用时段且活动类型多样(见表1)。
表1 居住小区室外环境中老年人主要活动情况
老年人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服务、照明、健身、休憩、卫生、娱乐设施及指向性标识均较满意,其中照明设施的不满意度较高,为22%;其次为健身设施和卫生设施,不满意度均为18%;服务设施的满意度最高,为95%;娱乐设施满意度为91%。老年人对居住小区的服务管理满意度尚可,仍有提升空间。老年人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总体满意度较高,但仍有诸多方面有待改进:其中最显著的需求为提供充足的休息空间,其次为增加文化氛围,也有部分老年人认为需增加场地便利性。在半结构式访谈过程中,老年人指出居住小区室外环境适老性设计不佳等问题,如部分小区内衣物回收箱因未续约而无法正常使用,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小区指向性标识老化,图文识别困难。建议正常使用衣物回收箱,更新指向性标识。
宅旁空间指附属于住宅建筑的公共空间,具有交往性、半公共性等特点[3]。宅旁空间是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对居住小区起到美化和点缀的作用。经实地踏查,某些居住小区宅旁空间的植物缺少整体规划和养护管理,存在植物长势凌乱、草本植物叶缘锋利等现象,影响美观的同时给老年人带来安全隐患;缺少无障碍设施,如住栋出入口的无障碍通道及扶手等。建议宅旁空间选用无毒无害的植物,通过植物造景,设计美观实用的绿化景观;增加无障碍设施方便老年人使用。
公共空间是指居住小区内供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空间[4]。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不仅具备交通功能,还应注重文化性、娱乐性和交流性,保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尽量增加其开放性,为人们提供充足的休息与交流场所。某些居住小区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机动车和行人共用一套交通系统,“人车混行”对老年人造成安全隐患。随着私家车数量急剧增长,居住小区内闲置空间早已饱和,少数居民选择占用公共空间停车,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建议居住小区内尽可能实施人车分流,合理设计停车场地,适当增加路面停车面积以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的问题。
灰空间即建筑和室外景观交接的模糊地带[5]。灰空间在居住小区内的常见类型有阳台、入户花园、居住建筑入口及底层架空等,可起到避雨、防热、通风、隔湿等调节作用,且具有标识性,对于空间具备导向作用。灰空间具备良好的“过渡机制”,有一定的隐私保护功能,可使人感受到轻松的氛围,成为居住小区较受老年人欢迎的休憩、娱乐和交往的场所[6]。建成年代较近的居住小区注重灰空间的利用,在灰空间内增加健身和娱乐设施,使其与建筑相得益彰,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年代较远的居住小区因未注重灰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其周围及内部车辆停放多且不规范,影响老年人正常使用。
居住小区的出入口空间是连接小区与城市的过渡地段,根据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要求,居住小区至少应有2个出入口,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7]。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需求提高,出入口空间的设计不仅需有导向性,还需注重文化性,可适当添加文化小品,提升小区的文化氛围。岩泉街道老旧小区存在诸多问题:出入口空间较狭窄;未实施人车分流;汽车行驶速度较快时存在一定视野盲区;出入口空间植物景观较薄弱,美观性和文化性稍显不足。建议出入口空间实施人车分流,适当延伸或拓宽出入口道路,难以改造时增设路障或指示牌;优化植物景观设计,适当增加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小品,以提升老年人出入小区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
景观小品体量虽小,但在环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乡土景观元素可使景观贴近自然,更加原生态[8]。在居住小区设计具有乡土情怀的景观小品,使老年人有归属感和亲切感。岩泉街道居住小区的景观小品数量较少,部分小区甚至未设置;在造型上存在雷同现象,少有耐人寻味的文化韵味;后期养护未跟进,造成老化或损坏现象。可设计具有乡土情怀的景观小品,在小区的核心空间或节点部位增加数量,后期及时跟进景观小品的养护管理,以提升老年人在居住小区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居住小区地形总体上要求较平坦、连贯,铺装完好不破损,有较好的防滑性能。岩泉街道居住小区的地形总体上处理较好,局部区域因地形凹陷,雨后易积水,某些区域高差较大;铺装多以花岗岩规整铺设,少数地方铺装破损未能及时更新,无形中增加了老年人摔倒的几率。建议在居住小区竖向高差较大处设置台阶,加大地面的防滑处理,及时更换破损的铺装,不仅提升美观度,还可增加老年人的安全保障。
水体灵动美观、赏心悦目,有调节温湿度的功能。亲水空间受到老年人的青睐。岩泉街道居住小区多应用水体,但水体周边的防护设施设置较少,且安全警示牌设置不足,若老年人不慎失足跌入水中,后果不堪设想。此外,不重视水体周边或其中的植物搭配,整体美观程度有待提升。建议评估水体周边活动空间的安全系数,在必要位置增设防护装置及安全警示牌;结合水体景观,选用合适的植物种类,如滨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等,提升水体的景观效果。
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设施可分为服务、照明、健身、休憩、卫生、娱乐设施及指向性标识等类型。岩泉街道居住小区内的设施总体上布局合理、应用效果良好,但某些地方仍存在问题,如有挡雨功能的休憩设施较少、健身器材种类雷同且吸引力较低、设施的管理维护力度不足等。建议增设有挡雨功能的休憩设施,如亭子或有顶盖的廊架等;丰富健身器材的类别,除常见的小型运动器材外还可增加棋类、小球类设施;加强管理维护力度,及时维修或更新损坏的设施,保障老年人正常使用。
研究表明植物具有康养功效,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促进作用尤为显著,可预防或减缓各种老年疾病。岩泉街道调查的16个居住小区共有园林植物128种,隶属于63科113属。其中,乔木47种、灌木46种、草本24种、藤本6种、竹类3种、水生植物2种。上层植物主要有银杏、枫香、黄山栾树等,中层植物有香樟、桂花等,下层植物主要由常绿灌木及草本植物配植而成。总体而言,运用的乡土植物种类较多,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且整体季相效果良好,四季皆有可赏之景。不足之处在于局部空间植物层次较单薄,部分植物长势偏离最初的种植意图,建议加强对局部植物的层次设计,整体上强化养护管理。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模式将是我国现阶段乃至未来很长时间内的主要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下居住小区内的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居住小区室外环境成为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9-10],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打造健康、安全、舒适、参与度高的居住小区室外环境,提升环境的适老性。针对不足,故提出以下3点建议:①加强对设施的维护管理,设施老旧或破损不仅影响美观和正常使用,给老年人的安全也带来不可避免的隐患,须及时维护或更新老旧破损的设施;②提高场所的安全系数,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如水边、出入口、道路转角处,根据评估的安全系数,合理增加防护装置及安全警示牌,切实提升场所使用的安全系数;③增添环境的文化品位,有文化品位的居住小区室外环境可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加其归属感和幸福感,如在居住小区内设计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小品,增加报刊栏、信息窗等满足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