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田 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吕 回 朱育帆
2022年北京冬奥会分为北京赛区、北京延庆赛区和张家口崇礼赛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育帆设计团队于2016年开始参与首钢冬奥规划设计工作,涉及西十冬奥组委办公区室外景观、办公区南侧秀池景观(配套地下停车场)和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的周边景观(群明湖景观设计)。随后相继有幸参与崇礼冬奥赛区的相关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主要涉及崇礼区整体景观规划、古杨树场馆群景观规划、张家口冬奥村和冬残奥村景观规划设计及崇礼国宾山庄景观设计。
2015年1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成立,随后决定入驻石景山区首钢园北部的西十筒仓。冬奥组委的入驻成为首钢园复兴的催化剂。以冬奥组委所在的西十筒仓办公区为基点,向南依次带动原有晾水池——秀池改造为配套的地下停车场,动力厂、五一剧场、单身宿舍及第五制粉厂整合改造为冬训中心,群明湖成为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的最终选址地。
在冬奥首钢片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中需首先了解场地的文脉,研究场地原有生产线逻辑,对场地工业遗存进行甄别和分类,确定其价值,并结合新建建筑布局、功能流线等因素,判断其是否留存与如何保留,尽可能整体地保留工业遗存。即基于原有场地逻辑,采用“最小干预”手法巧妙地转化,将新功能赋予场地中,结合原有复杂的信息层转化为新的景观结构,同时将工业遗存转译为新的场地、空间、构筑、小品及其他。种植方面尝试选择符合工业气息的植物,如片植观赏草、丛生自然形态的乔木等。
根据不同冬奥场馆及场地空间功能的不同,适地规划,在工业遗存和冬奥需求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协奏出一曲“冰与火之歌”。
西十曾是首钢重要的物料转运场,场地内包含南北筒仓、转运站、一号高炉和三号高炉料仓、除尘和泵站等,是整个钢铁生产的第一个流程,也是首钢最早建厂的区域。场地被新规划道路分为两个区,北侧是由南北筒仓及其转运站形成的线性空间,南侧由料仓、除尘、转运站和泵站环绕遗存的水渣池和天车、原有火车线,形成长条形空间。设计之初,沿生产流程“线”梳理场地信息,根据历史价值、钢铁工业特色、空间类型及安全性能评估将工业遗存分类整理,采用不同程度的干预措施。在冬奥组委的既定功能下,新功能的置入尽量不打断、隐藏或抹去原场地中潜藏的历史信息,但可通过遗存工业材料编撰与改写,从而实现历史基底特征的延续。
为适应冬奥组委办公中的集会、交流及升旗需求,将水渣池转换为天车广场多功能草坪,入口中轴预留仪式空间的升旗广场,通过草坪和绿篱来围合庄严肃穆的空间。天车广场东侧延伸出具有雨水收集功能的水系,通过沉淀、过滤、跌落等方式既模拟生产线的出水过程,又起到雨水回收利用的生态功能(见图1)。
图1 西十筒仓核心区改造前后对比
秀池始建于1919年龙烟铁厂时期,作为炼铁厂最早的蓄水池,1980年末被用作高炉炼铁中循环冷却水的晾水池。1950年初,秀池湖堤增加了许多绿化,首钢停产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秀池自身形成稳定的生境,湖中心的长堤柳树林立,四周乔木林相茂密,呈现自然的景观湖之景。
作为冬奥配套基础设施,秀池改造为地下停车场。为保留其自然属性,设计团队在与建筑设计前期配合时,综合现状树木点位、基部标高及施工所需避让范围,提供新秀池开挖的驳岸线,尽可能保留现状树木。为使其满足公共开放需求,团队在设计时规划了1条环湖景观步道。在步道沿线考虑秀池与周边用地的视线关系,如与西十冬奥办公区大门的轴线关系,远眺石景山功碑阁的需求,展望邻近地块的三高炉、热风炉甚至更远处的金安桥等东侧一系列的工业遗产天际线,分别设置不同的观景和亲水平台。在满足安全规范的前提下,通过限定水池深度及优化驳岸设计(台阶或草坡入水)解决亲水与安全平衡问题。
群明湖前身是首钢二、三、四号工业贮水池,始建于1943年3月,经过多次工业化改造,承载电厂冷却水池、晾水池和首钢园区水源等多种功能。20世纪90年代改造后,湖面缩减至20.6hm2,混凝土池壁围合的横平竖直的平面因满足工业生产逻辑而被保留,湖周边以密度高、体量大的工业建筑为主。经过花园改造时期,群明湖建起牌坊、拱桥、长廊、亭台楼阁等,并在宽7~15m的驳岸新栽植绿化8000m2,形成“群明湖公园”。“首钢大跳台”位于70m高的冷却塔南侧,并向东南延伸至群明湖一隅。其巨大而轻盈的姿态和周边敦实的工业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与远处的新首钢大桥并置拼贴,呈现复杂状态(见图2)。
图2 群明湖工业遗存改造前后对比
群明湖景观改造通过重新整合水面,强化对传统园林中昆明湖的隐喻,将象征南湖岛和长桥的湖心岛及其东侧入口的汉白玉桥堤坝予以保留,其余堤坝全部拆除,形成环绕湖心岛的连贯水域。控制水面面积,“退水还绿”,将现状滨湖绿地从8m扩至20~90m,极大地增加了群明湖的公共开放空间。结合海绵城市理念,适当降低常水位高度,使最高水位与常水位之间相差近1.5m,满足群明湖的雨洪调蓄功能。原有混凝土驳岸被改造为梯段式自然驳岸,分层入水以消解高差,满足亲水安全性,打造适合不同动植物的滨水生境。
群明湖作为首钢滑雪大跳台的绿色背景,起到缝合和融合周边的作用。同时,环湖路与基于各工业遗存改造的节点空间,为远望大跳台提供不同视角的全方位观景体验。如群明湖北侧工业遗留的喷淋式出水口改造为水中下沉栈道和喷泉矩阵,在回应“注水”“冷却”工业流程的同时,提供远眺大跳台的可能。
崇礼区地处冀西北山地,属中低山区,山连山、沟套沟,全区海拔高度为813~2174m①。植被类型分区属于温带草原区森林草原地带,因此景观呈现山地森林与草原草地相间的特色。
冬奥的落户为崇礼带来发展契机,在发展的同时需平衡与自然生态的辩证关系,基于现有自然基底完成景观规划。
三沟主要指长城岭沟、万龙沟及马丈子沟;两城即西湾子镇和太子城;两线指张沽公路延线和张承高速延线(见图3,4)。
图3 三沟两城两线景观规划
图4 节点规划策略
1)三沟 规划主要从生态控制策略、建设控制策略、视线控制策略、功能优化策略4个方面保障三沟生态基底,兼顾旅游,以生态为先,适度建设,控位控高控量,合理配置村落功能,激活一村一品。
2)两城 规划从风貌依据策略、变闲为绿策略、系统复合策略及公共优先策略4个方面进行考虑,现有西湾子镇和新规划的太子城新镇在保护原有文脉基础上,优化风貌,重新组织交通,实现生态低碳城市,变废弃地为公共绿地,兼顾小镇自身发展、冬奥临时需求等复合系统需求,适当增加户外休闲设施,改善现有服务设施,优化使用体验,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3)两线 作为进入崇礼的“形象”工程,在体现崇礼和冬奥形象的同时,兼顾山地景观,强调自然,见天、见山、见水,以高速及公路为线性基础,向两侧扩展和覆盖,在梳理交通的同时兼顾山、水、林、田、湖、河、草、村等元素。
古杨树场馆群毗邻太子城冰雪小镇东南边界,由空中环状步道“冰玉环”串联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和国家越野滑雪中心(见图5)。景观总体定位为延续山野气息,打造自然之境,景观功能分为赛时服务和赛后利用两方面。
图5 冬季两项赛道景观湖
场馆群位于山谷中,为保障其顺利运行,对水文和地质的梳理是重中之重,既要实现防洪减灾,防止水土流失,又要对建设的扰动进行生态修复。
按照国际雪联要求,场馆群建设需20万m3的总调蓄水池和5万m3的造雪水池。设计团队结合场地现状高差,放弃在半山建高位水池的设想,将5万m3造雪水池化解为5个小水池,相互串联。水池位置结合现状溪流,设置于山谷中,使水池在兼顾造雪的同时,起到雨水调蓄作用,并用生态手段,结合行洪要求解决冬季两项赛道的行洪排水问题。
其次,需重视各场馆间细节的把控,如停车场的布置、铺装材料选用、护坡挡墙栏杆形式、安全防护栏杆做法、造雪用水的兼顾等。结合场馆、服务设施、自然山林、长城遗址等形成冬奥人文十景,打造奥运遗产(见图6)。赛后利用则主要体现在景观材料的选用上,对临时性场地选用性价比较高的碎石等材质,便于后期再利用;临时性赛道采用土壤压实,保持其原生态,便于赛后复绿。
图6 冬奥人文十景规划
适地适树有限种植,结合造林措施,进行可视范围内的景观修复工作。基于阴坡乔木浓密,阳坡以灌木、草本为主等现有山体林相特点,修复时延续其特点,在重点奥运赛道、场馆等节点和赛道防风等功能需求点补植部分乔木,形成林相。在中景、远景骨干树基础上,通过前景的精细化种植形成近人尺度较细腻的空间层次感。优先选择冬季可观干、叶的树种,在白雪覆盖下呈微妙的色彩变化。适当加入不同季相的植物,丰富各季节景观效果,提高赛后夏季可观性,实现赛后的可持续发展。
“太子礼城,雪国之都”是设计团队对太子城冰雪小镇在景观上的规划定位。张家口冬奥村和冬残奥村位于太子城冰雪小镇东北隅,分为太子城遗址公园和奥运村居住区。
崇礼乃崇尚礼仪之意,而奥运村是礼宾的场所,古代外交中“九宾之礼”为外交最隆重的礼节。奥运村居住区的建筑布局以下沉广场为中心,外围环绕9个居住组团。以《体育颂》作为“体育之礼”,赋予9个居住组团以主题,结合雕塑表达“根基、美丽、正义、勇气、荣誉、乐趣、沃土、进取、和平”之意。通过地形梳理及本地植被林相模拟,重现崇礼的自然景色(见图7,8)。
图7 奥运村1号院“花样滑冰”美丽弧线雕塑及广场
图8 奥运村2号院硅化木“根基”雕塑及广场
中心下沉广场形似鱼形。太子城出土的文物——尚食局款白釉摩羯鱼纹碗(盘)有摩羯鱼②的形象。中轴的下沉广场以两条“摩羯鱼”为意,通过抽象的“鱼鳞”形绿地和铺装,合理规划入口的礼仪空间与下沉的集散广场。入口广场兼顾赛时功能,由迎客油松、通透的格栅“休战墙”以及模拟崇礼的高山草甸自然风貌等景观元素构成迎宾的仪式空间。仅调改入口南侧小片绿地,即可兼顾赛时与赛后需求。
通过坡道顺接下沉广场区,使两个空间无障碍衔接,下沉广场最端头设置大台阶,既作为垂直交通的转换,又作为下沉广场的收束。在“点睛”处设置冰雕墙,既呼应冬奥,又让下沉台阶实现多功能看台的作用(见图9,10)。
图9 冬奥村中轴下沉广场赛时方案
图10 冬奥村中轴下沉广场赛后方案
国宾山庄属于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的分项,位于新建京张高铁崇礼站后山沟。总用地面积约62.5hm2,其中一期用地约36hm2。国宾山庄赛时主要用于接待国内外政要和嘉宾,赛后则面向崇礼的游客发挥酒店接待功能。国宾山庄的景观定位是打造“云山胜境、雪国礼苑”。设计基于“山野背景下的局部精细化处理”原则,着重强调建筑入口与核心庭院等空间,而“野化”建筑外围及与山体相连的区域。根据场地性质可将整个国宾山庄片区划分为3个不同的景观序列。
1)第一幕“山谷林地、曲径通幽、野花草坡” 打造以密林围合的独立院落及以疏林草地为特色的室外活动区。根据各组团建筑不同特色,以避暑山庄七十二景的意境为题,古为新用,打造11个和而不同的现代山庄景观,如“松入风”“梨沁月”“青枫吟”“澄秀起”“延南熏”“千尺雪”“凌太虚”“林影错”“罨山屏”等。
2)第二幕“开阔湖面,清远天空、层林叠墅” 依山就势,以现状最低点作为雨水收集的汇水点,营造开阔的景观湖面,打造以澄观如意为主题的“沧浪屿”“如意湖”“倚望楼”。
3)第三幕“高山远望、山溪水韵、静谧安逸” 在山谷尽端的竖向最高点,高差和坡度较大,打造植被葱郁、云雾缭绕的高山仙境,利用山间的排洪渠形成山水链,营造空旷的疏林草地景观。
2022年北京冬奥会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涉及丰富多样的类型,包括场馆赛区、后勤办公、酒店服务、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和公共广场等。设计师需遵从场地伦理,强调场地自身历史的文化基底,同时满足奥运赛事的多功能需求,实现赛时赛后兼容性转换与可持续发展。
致谢:项目最终建成落地需要感谢各方的配合及团队的贡献,特此感谢业主方:首钢集团公司,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崇礼区规划局,张家口奥体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中赫太舞(张家口崇礼)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方: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盟工作室及建筑策划与设计分院等;以及其他各配合、施工方。
首钢项目成员
北京冬奥组委西十办公区室外景观设计:
朱育帆、姚玉君、孟凡玉、田 锦、赵佳萌、朱思羽、常湘琦、高露凡、易文静、孙宇彤、鲁键盈、于 淼、张瑾渝、张 皓、李 燕、许 愿
秀池景观:
朱育帆、姚玉君、田 锦、孙宇彤、佟思明、于 淼、鲁键盈、吕 回、张 皓、易文静、苏舜匡、李秀杰
群明湖景观:
朱育帆、姚玉君、田 锦、易文静、吕 回、朱思羽、孟凡玉、孙宇彤、张晓哲、邱柏玮、魏庭芳、黄 康、李正祥、王 冉、李秀杰、杨 希、赵佳萌、邓思红
崇礼项目成员
三沟两城两线景观规划:
朱育帆、吕 回、常湘琦、李正祥、张 宁、王 冉、魏庭芳、白若琦、刘启豪、梁妍璐、王 蔚
古杨树场馆群景观规划:
朱育帆、姚玉君、田 锦、吕 回、于 淼、鲁键盈、易文静、张晓哲、常湘琦、邱柏玮、刘启豪、佟思明、李见哲、董盼盼、郭一藩、朱思羽、宋恬恬、缴钰坤、孙宇彤、赵若思、张 皓、徐靖怡、张 莹、郭 维、董顺芳
张家口冬奥村和冬残奥村居住区(一期)景观:
朱育帆、姚玉君、田 锦、朱思羽、易文静、李 燕、潭 融、郭 维、鲁键盈、赵若思、缴钰坤、佟思明、孙宇彤、于 淼、张 皓、郭一藩、徐靖怡、辛昊儒、李丹宁、董顺芳、杨 亮国宾山庄景观:
朱育帆、姚玉君、田 锦、吕 回、孙宇彤、朱思羽、赵若思、于 淼、佟思明、缴钰坤、董顺芳、易文静、李 燕、鲁键盈、张 皓、郭一藩、张 莹、徐靖怡、郭 维
注释:
①崇礼区境内为冀西北山地,属阴山山脉东段到大马山群山支系和燕山余脉的交接地带,多为“东北—西南”“东—西”走向。地貌属坝上坝下过渡型山区,山势陡峻,山峰海拔多在1500~2000m,属中低山区。全区海拔高度813~2174m,最大高差为1361m。其地貌特征是“山连山,连绵不断,沟套沟,难以计数”;
②摩羯形象源于印度神话,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鱼”“龙”文化相结合,为佛教中的一种神鱼,龙首鱼身,身上有翅,其地位类似中国的河神。隋唐之后,摩羯纹成为一种传统寓意纹样,寓意高升昌盛、独占鳌头,辽金时期广泛流行。
图片来源:图1上,朱育帆工作室;图1下,陈尧;图2a左,首钢档案馆;图2a右,图3,图5,图6,吕回;图2b上,许愿;图2b下,图9,图10,朱思羽;图
4,梁妍璐;图7,徐靖怡;图8,佟思明,鲁键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