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露华
(华侨大学)
国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具备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花鸟画在其中也起着重大的作用。牡丹,作为花鸟画的一种绘画题材是大多数人都乐意表现的对象,因为牡丹有着美满的寓意和美好的象征。所以大多诗人与画家都借助牡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精神的寄托。
陆抑非与王雪涛先生创造了各自时期的艺术影响,引起了当代人的认可。但对于陆抑非先生与王雪涛先生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简单分析和整体分析上更不要提把二者相同部分单独加以分析了。所以该文章主要以此为着手点,重点分析二者在画牡丹上艺术特色的异同。
陆抑非,生卒年1908年—1997年。为江苏常熟人,先名翀(后改为排)字一飞,1937年后改为抑非。陆抑非自小便受到祖父的艺术熏陶,年少时,他跟随祖父去拜访李西山老先生,并随其学习。在此期间,他临摹了很多海派名师的作品,早期风格呈现出海派的特点。1929年,陆抑非去了上海,拜陈迦庵老先生为师,自此之后陆抑非的花鸟才算得上是真正进入了的海派。
1932年秋月,陆抑非经人推举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花鸟画科的教授,结识了潘天寿先生,并与吴湖帆结为师徒。在吴湖帆的“梅景书屋”中陆抑非欣赏学习了大量的历代名作,通过研习,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他也认识了张大千、黄宾虹与陆俨少等人,为后期的花鸟画的展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了二十世纪中期,陆抑非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同时自己的绘画理念和风格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同。后受潘天寿老先生的邀请担任浙江美术学院的教授。因为陆抑非擅长于没骨、兼工带写等手法所以正好弥补的浙江美院教资的不足。在这里,陆抑非的教学经验发挥到了极致,让中国传统花鸟画得到了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可以称得上是促进我国现当代花鸟画教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了。
陆抑非在浙江任教期间对浙江画派进行了学习,让自己清秀灵动的画风多了一丝浙江画派的沉稳之气。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陆氏花鸟风格并在牡丹这一表现对象上造就了很高的成就,所以获得了“陆牡丹”的名号。
王雪涛,生卒年(1903年—1982年)。王庭钧为原名(后改为王雪涛)字晓封,号迟园。王雪涛自小喜欢独自在田园间嬉戏玩耍,为之后的艺术学习奠定了基础,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生涯。
王雪涛经历了清代末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不同的时代绘画风格也各不相同。他出生于清代末期,受到的教育还是比较传统的。到了民国初期,王雪涛从学习传统到了着手创作的层面上。1918年,王雪涛考入了保定直隶高等师范的手工图画科进行学习,见到了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以及精美的珂罗版印刷品,之后又去了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国画系学习,在这里,他不但从王梦白、齐白石、陈师曾、汤涤等大师那里学习到了很多传统的技法而且还从珂罗多等外籍教授那里学习到了很多国外的知识,这种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对王雪涛的学习产生了作用,对他日后的绘画风格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七七事变之后北京沦陷,王雪涛不屈权贵卖画为生,表现出赤赤爱国之心。49年新中国成立,他与好友们成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强烈赞赏。正当这时,文化大革命来了,他在文化的激流中迅速调整心态,顶着巨大的压力仍然坚持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这时的绘画题材偏向于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花卉尤其是对牡丹的塑造。文革结束后,年迈的王雪涛也迎来了他创作生涯的最后一段历程,通过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三个时期的历练从而造就了一个作品多、题材广变革意识强的王雪涛,也使得其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剑走偏锋”的陆抑非。陆抑非的生活环境以及经历使他认为花鸟绘画风格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写意风格,与工笔应该是相互融通的,相辅相成。所以陆抑非从古出发,学习宋元时期的优秀作品尤其是继承了恽先生和华先生的没骨技法,与海派、浙派的艺术风格加以结合,浑厚古朴却又不失典雅,在当时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学院派”的王雪涛。王雪涛自小便接受“正统学院派”的教育,在绘画上虽以各种风格兼备但尤其擅长于小写意花鸟的风格。在绘画理念上,他主张“在其形似之中再去追求神似”。他一生经历的三个时期让他成长为一个堪称全能型的画家,花鸟、山水、人物信手拈来,并且中西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由于二人的生活环境以及经历使二者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有所异同。陆抑非的兼工带写以及王雪涛的小写意画风都成为各自独特的艺术特点。当然二者也有着相同的观点,二人都主张书画同源,认为练好书法对于艺术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他们都特别注重临摹写生的重要性,赞同对造型的准确把握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前提。
肆意洒脱的陆抑非。陆抑非的绘画立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首先在学艺阶段时,陆抑非的学习主要是由临摹古画入手,到了上海之后见到了更多优秀的近现代名家的作品从而打开了自己的眼界。为了更好地发展他又去了浙江,这期间从陆抑非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画中的立意是通过对大家们的临摹学习表现出来的还没有特别的生动人心。也正是因为经过了这个阶段的学习,陆抑非的心中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式,以工入手兼工带写,此时陆抑非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可以明显看出他在作画时带着自己的想法与理解所以画面也更加具有灵动感。晚年时期的陆抑非在绘画上可以说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以书入画,更加注重书画同源,把书法中的线条融入到画中,使画面充满酣畅淋漓的感觉,水墨的意味也更加浓重了。我们可以看出晚年时期的陆抑非在作画时的心境更加放松,也更在意画面本身所要表达的意境。
响应社会的王雪涛。王雪涛真正开始投入到对牡丹的研究准确地来说应该是从晚年开始的。年少时期的王雪涛接受的便是正规的传统的教育模式,所以他自小便是系统的学习绘画的相关知识,从早期到中期王雪涛着重学习先人的优秀风格,跟随老师潜心钻研,这段时期王雪涛画中的立意不是特别明显,临摹改写的意味比较浓重。到了中后期,王雪涛之前学习积累的东西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在绘画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建立起了具有个人风格的小写意花鸟画风。这个时期的作品也多半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愿抒发自己的情怀而作的。文革期间,王雪涛迎来了自己创作生涯的后期,这对于王雪涛来说是一个转变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到处都在宣扬社会主义社会,这给艺术家的创作也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迎合这个时期人们的精神所求,王雪涛把创作的题材多转向了牡丹、梅花等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东西并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是为了迎合时代而创作的,早期他所推崇的抒发传统文人之气的作品也大大减少。
古人说意在笔先,就是说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首先需要有成熟的构思,然后再开始创作,所以说立意关系着画面的整体效果。陆抑非在创作立意上一直秉持着能够抒发文人意气的构思,而王雪涛随着时代的更替与现实的无奈,导致后期的创作构思发生了一些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无论如何在创作前的构思都是基于能够表现自己内心情感的。
以书入画的陆抑非。陆抑非在一生的创作过程中尤其强调“笔为骨,墨为体,骨体两全”。他认为这是中国画的要害和精髓并且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表达出中国画的韵味,陆抑非提倡的“以书入画”是说无论是在写意、工笔等绘画技法上必须要做到把书法的笔势运用到作品中,不同的绘画形式要用不同的笔法去塑造表现对象。
设色方面,陆抑非早期在海派的学习给了他很多的启发,他接触到了西方的色彩,并通过学习颜料的特性来选择性地吸收。比如用水彩来表现清新、浅淡的事物,用水粉来表现艳丽、热烈的事物,由此来看他是比较注重颜色在画面中的重要性的。纵观陆抑非一生的作品,不管是写意还是工笔,设色在画面中还是占主要部分的。关于墨色在画面中的比重关系上他主张色彩之间要有对照和呼应,大色围绕小墨的关系才能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他借据“以色破墨”、“以墨破色”还有以墨助色等方法,对画面整体的色调与颜色的浓淡进行把握,从陆先生一生创作的作品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得出来。早期陆抑非的作品赋色给人以清净淡雅的感觉,到了中期随着越来越深入地学习,他的作品的赋色多了一丝成熟与稳重画面也不单单只是追求色彩的美丽,更多的是凸显了墨与色之间的关系,后期的时候他的作品不再是鲜艳明亮的色调,画面给人以古朴沉静的感觉,能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
中西结合的王雪涛。王雪涛一生创作无数,他的作品给人的第一感受常常是有雅俗共赏的。他在笔墨上要求自然流露,不能单一的追求技巧而忽略表现对象的生动,所以他在创作的时候用笔随意而不随便,笔触有抑扬顿挫而非拖拉硬拽,使得画面生动而不生硬。
王雪涛创作的题材无数,尤其是所塑造出来的牡丹形象更是人尽皆知,他笔下的牡丹既鲜艳美丽又不严肃夸张,要做到这一点取决于画面的色彩搭配,其作品在赋色上讲究以墨助色,在创作带有鲜艳颜色的主题物时如画牡丹花朵用颜色表现而画枝叶时则是选择用墨色的浓淡去表现这样既做到了画面鲜艳而又不显得俗气。同时,因为王雪涛先生后期在北京艺专学习的时候接触到了西方的色彩,所以他研究了西方的色彩搭配技巧并与中国传统的色彩技巧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在画面中他讲究画面的色调要统一,要有冷暖关系的对比,比如一幅作品中的花朵过于鲜艳,那枝叶就应该用淡墨或者加赭石来中和画面如果用浓墨则会显得用力过猛,颜色艳俗。所以王先生所画的牡丹既鲜艳又脱俗,不矫揉造作实在是更好地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色彩与笔墨在一幅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墨决定了画面的意境而色彩则代表了画面的艺术效果。二者在笔墨设色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陆抑非注重骨体两全强调墨与色的配合,王雪涛则注重笔触与色彩之间的搭配。当然二者也存在共同之处,他们都在后期受到过西洋色彩的熏陶,通过对西方色彩的学习,取长补短并在自己的画面中把传统的色彩观念与西方的色彩观念结合起来,使画面色彩表现得更加生动。
相互呼应的陆抑非。前面说到,陆抑非不管是在创作前还是在创作中都非常重视书法在画中的作用,所以说在构图上书法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题款上,陆抑非的作品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早期的作品中题款往往是在画面的边角,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中后期作品中的题款会跟着画面中的章法而变,会结合画面内容来增加字数,不但可以稳定画面而且还能使画面的节奏有所变化。在构图上,陆抑非一般是使用“围栏式”的方式,比如从画面的一角向画面中心延伸,枝叶纵横交错但不能呈现平行状,既要表现出枝繁叶茂又要带有章法,画中还要突出最高点,画牡丹的时候花卉要与周围有留白最后再依据画面的效果在相应的位置上题款。
结构严谨的王雪涛。从王雪涛的作品上看,所画的内容一般是以对角线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上,特别是在画有长枝干的植物的时候,而在画花卉或者景物等整体性画面时他往往会相对留白一个边角,使整体画面呈现一个半包围的形状,使画面既充实又有着开阔的视野。而当画面中有多种表现对象时,其构图会采用高低错落的方式并用颜色的浓淡来区分主次,这也是借鉴了西方构图方式的结果。
构图决定了作品的基本形式,不同的构图方式体现出了不同的画面感觉,陆抑非的构图方式主要体现在题款上,题款的位置体现了不同的作用。王雪涛的构图方式则是比较严谨的通常是对角线或者半包围的形式。二者通过不同的构图方式表现出了相同的感觉,纵使画面中要表现的对象有很多,也都是富有章法的。画面充实而不杂乱。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也掀起了对历史上的著名绘画大家们的再研究,但是对于那些在特定时期画家们的研究还是少之又少,本文以陆抑非与王雪涛在画牡丹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研究使我们在之后的学习中要更加具体性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