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云 曾娟娟 江秋兰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部,江西 吉安 343000
课程质量是保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近些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信息化技术更加推动了线上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大部分教师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取代了原有的、单一的线下授课方式。基于此,对线上线下课程质量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这类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亟待探究与完善。
一些学者对高职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质量评价指标进行过探索和研究,但是其设计的指标体系过于全面,系统地对教师、学生和课程进行了评价。高职院校的课程质量与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不同,学生因水平总体偏下或参差不齐,学生对课程质量的影响是难以控制的。“既然高职教育应当确立狭义的课程评价概念,那么其评价的指标范围就应当确定在课程本身,而不能扩大到教学评价与学习评价。[1]”本文研究的指标体系是相对独立于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用来衡量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职课程的优点与不足,以便科学、全面、独立地衡量课程质量,有利于提升课程质量、教学水平,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服务。
本文的混合式教学概念属于狭义范围,指的是将线上平台和线下教学两种学习环境相融合,并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活动中,同时借助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形式的资源、活动和评价方式的混合[2]。
高职院校课程,指的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当下高校教育系统中的两大类型,两者在人才培养模式、手段、途径、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课程与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其明确的定位,即令学生习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体所需要配备的实际能力,培育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3]。
劳顿在《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从课程决策的角度把课程评价归纳为三项内容:1.关于课程改革的决策:什么教材和教法使人满意,哪些需要改革;2.关于学生个人方面的决策:在拟定每个学生学习计划时,确定他需要什么,在进行选修课程和分班分组时,判断他的学习成绩,使其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和存在的缺点;3.关于学校行政规程的决策:判断学校制度良好的程度,判断每个教师良好的程度等等[4]。这一界定与目前对狭义课程评价概念的理解基本吻合。
评价体系是对评价对象、评价内容或评价特征的真实反映,评价体系的组成包括各个层次的各种指标、指标权重和相应的评价标准[5]。塔状结构是评价系统的层次结构:首先对评价目标进行分解,构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指标分解到可以测量,无需再进行分解即可。其次,需要给出每项指标分别赋予大小不同的参考数值,用于表示各项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程度的数值,这个称为指标权重。
本文的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客观、科学地反应高职教育、课程质量的性质与特点,要结合主要影响因素、指标与权重客观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建构后,要能科学地评价一门高职院校课程的质量,提升教师建设课程的水平。
本文的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围绕“混合式教学”和“高职”进行建构。就“混合式教学”而言,即要充分考虑线上线下课程的影响因素。就“高职”而言,因为“高职教育应当确立狭义的课程评价概念,那么其评价的指标范围就应当确定在课程本身,而不能扩大到教学评价与学习评价。”另外,指标体系也要避免简单罗列出所有的影响因素,而是要筛选出有针对性的关键因素。
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结合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影响因素、指标等要素要围绕“线上线下”“产教融合”“德技并修”“立德树人”等课程建设思路进行选择。构建出的指标体系符合大部分课程的评价需求,具有普适性和通用性。各级指标要求精准、简明,大部分课程可以使用。
高职院校的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与国家总体育人需求之间的传承关系,体现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高职育人理念;其次职业教育要紧密与地方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体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育人理念,课程目标要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最后,课程目标的出发点和根本仍在于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要体现出学科的先进性、前沿性和内在知识能力体系。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类型、各要素和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是课程总体知识的框架,精当有序的课程结构是保证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首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要结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结构,运用项目化教学法;其次要注意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与科学性,经过一定逻辑顺序编排呈现的结构是否能够体现完整的课程内容,且达成课程目标;最后,能否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能否区别于本科、中职的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是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首先应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反映相关领域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劳动教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其次课程内容要有效支撑课程目标的实现,科学严谨、容量适度、结构清晰、衔接有序;最后,要结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高职教育的高度,选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教材。
课程资源,一般可以理解为支撑课程具体内容和实施的各种条件和材料。条件方面可以为师资、实训设备、软件等等,材料可以为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平台、课程资源课、教材、教参、对接企业、社会实践点等。混合式教学的高职课程质量的资源,首先应构建丰富的课程平台,以便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的丰富资源;其次,要凸显职业特性,充分体现行业和岗位的新需求;最后,要提供先进、适宜的实训设备,专业对口的企业和社会实践点。
课程实施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一般可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本文而言,不全面评价教与学的总体过程,而将关注点放在教与学的初步准备状态,即教师的教学投入状态和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教与学的具体落实为涉及教学评价或学习评价。
依据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总体目标,结合“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以高职课程基本要素及影响课程质量的因素为基础,筛选与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为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评价标准。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指标的一级指标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下设14个二级指标,评价主体为专家、相关课程专任教师、企业代表等。具体如表1:
表1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指标量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高职课程呈现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特点,为课程、教学和学习赋予新的内涵,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混合式教学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科学的评价,提升课程质量,有助于教与学的双向实施。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是对高职课程质量的初步假设和构建,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价量表应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对指标、评价标准和权重进行商榷,同时,构建的量表也应测评大量的课程进行实证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