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美国阿斯特拉公司3.3版火箭在科迪亚克岛阿拉斯加太平洋航天港设施成功地将至少3件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包括1个不同上面级分离的技术试验装置。发射瞄准高525千米、倾角97.5度的圆形太阳同步轨道。这是阿斯特拉公司迄今第六次入轨发射。
3.3版火箭长11.6米,直径1.32米,被设计成能装入标准货运集装箱,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25千克,低轨运载能力100千克。升级型火箭将加长到13米,500千米高度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有望达到50千克。(江山)
3月19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使用猎鹰9-1.2型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进行了“星链”低轨宽带星座的第41次专项组网发射。火箭携带了53颗“星链”v1.5型卫星。本次发射采用了已用过11次的一级火箭,也是猎鹰9火箭首次实现单枚第12次发射,且再次成功海上回收。
自2019年5月组网发射启动到此次发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共发射“星链”卫星2335颗,仍能工作的卫星应不超过2086颗,已处于“工作壳层”内的有1579颗。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远期目标是部署多达4.2万颗“星链”卫星。(小默)
3月22日,由于通胀和物流等原因,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服务和终端均进行提价。原本在美国收费99美元的服务价格上涨了11%,升至110美元。原本在美国收费499美元的终端价格对已付定金的用户涨价到549美元,对新客户涨价到599美元,涨幅达20%。其他国家的“星链”用户也接到了涨价通知。
此外,该公司的小卫星拼单发射服务涨价,火箭把200千克以下有效载荷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新收费标准是110万美元,接下来,重量每增加1千克,要加收5500美元。此前的基础价和加价幅度分别是100万美元和5000美元。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还大幅提高了专享猎鹰9火箭和猎鹰重型火箭的发射价,从6200万美元和9000万美元分别涨价到6700万美元和9700万美元。(江山)
为部署拟由3236颗卫星组网的“柯伊伯”宽带巨型星座,亚马逊公司正在从欧洲阿里安航天公司、美国蓝色起源公司和联合发射联盟公司采购多达83次发射服务,合同额高达几十亿美元。这是史上最大的商业发射交易。
亚马逊公司将在5年内采用“阿里安6”“新格伦”“火神/半人马座”发射其组网卫星,但未明确将要发射的卫星数量。而且,合同不包括1年前该公司从联合发射联盟公司订购的9次宇宙神5火箭发射服务。本次签约涉及的3种火箭目前都未投入使用,亚马逊公司也没发射过“柯伊伯”卫星。(小默)
由卢旺达支持的巨型星座创企E空间公司同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签约,将在今年二季度发射3颗验证卫星。这些卫星旨在考核建设宽带网络卫星星座所需的系统和技术,将由火箭实验室公司的电子号火箭从位于新西兰玛希亚半岛的1号发射设施发射。
E空间公司通过卢旺达就“可能超过10万颗”卫星提交了频率申报材料,坚称该星座将会对空间环境产生正面影响,因为其卫星能捕获因太小而难以跟踪到的太空碎片,并使其离轨。虽然正在制造的验证卫星不具备这一能力,但该公司仍打算在明年启动卫星批量生产。(江山)
为降低任务的总体风险,美国宇航局和欧空局已同意修改把火星样品送回地球的任务规划和设计方案,将把这一任务拆分为两部分,“地球返回轨道器”将会在2027年发射,而火星样品则会在2033年被送回地球。
原本方案要求在2026年发射由美国宇航局牵头的“样品取回着陆器”和由欧空局牵头的“地球返回轨道器”。着陆器拟利用由欧空局建造的火星车,把毅力号火星车收藏的火星样品取走,并装到被称为“火星上升飞行器”的火箭内,由后者将其发射入轨。轨道器则会利用由美国宇航局研发的系统,把火星样品抓取过来,并在2031年送回地球。(小默)
美国导弹防御局已对在低地轨道上运行了12年多的2颗导弹跟踪卫星完成退役处理。这2颗“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卫星在2009年由德尔塔2火箭发射,每天在1350千米的高度上绕地球运行12圈,利用红外传感器采集导弹发射数据,并跟踪美国导弹试验。
美国导弹防御局在2022财年预算案中申请了1520万美元经费,用于退役2颗卫星,并开展项目收尾工作。据悉,2颗卫星去年9月已停止采集数据。美国导弹防御局安全地对2颗卫星做了“钝化”处理,并将其移入新轨道,意在防止其与空间物体发生碰撞。两者将在那里驻留6000年以上。(江山)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旗下的空间物流公司拟在2024年发射“任务延寿吊舱”,其配备的电推进系统近日成功进行了点火试车。
“任务延寿吊舱”拟安装到客户卫星上,属于辅助推进装置,有望让静地轨道卫星的服役寿命延长6年。空间物流公司计划在2024年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火箭把3吨重的“任务机器人飞行器”和3个约400千克的“任务延寿吊舱”发射上天。它们将在与火箭分离后各自独立部署,并爬升到静地轨道。入轨后,每个“任务延寿吊舱”都将由“任务机器人飞行器”捕获,并运送到客户卫星处安装。按设计,“任务机器人飞行器”能在轨工作10年。(小默)
由几家公司联合研制的“轨道礁”商业空间站已按美国宇航局合同要求,完成了一项初期设计评审。评审分析了“轨道礁”商业空间站的设计方案及其技术规格、运行方案、研制规划的可行性,有望获得美国宇航局1.3亿美元支持。
蓝源公司和山脉空间公司去年10月宣布要同波音公司、红线空间公司等一起建设“轨道礁”商业空间站,包括一系列实验室和居住舱。其中,蓝源公司负责研制核心舱,并用新格伦火箭提供发射服务;山脉空间公司将提供“大型综合柔性环境”充气式舱段,并用追梦者飞行器来开展人员和货物运输;亚马逊公司将提供供应链物流和“亚马逊网络服务”,为商业空间站飞行操作、研制团队提供网络连接、云计算和通信解决方案。(江山)
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最近提出了集静地卫星、“星链”低轨星座和蜂窝宽带于一体的托管网络服务的思路。该公司正在购买“星链”终端和服务,并作为包含静地卫星通信和蜂窝宽带连接的多层次、多轨道托管网络的一部分进行转卖。国际通信卫星公司运营着52颗静地轨道卫星,其卫星通信服务用户可选择与“星链”服务、蜂窝宽带捆绑合作,去年已验证了与一网公司星座联合测试。(江山)
3月31日,蓝色起源公司在西得克萨斯1号发射场进行了新谢泼德亚轨道飞行器的第四次载人飞行,任务代号NS-20。乘员舱在动力飞行段结束后同助推器分离,飞到了约107千米的最大高度,并在起飞约10分钟后借助降落伞软着陆。助推器提前约3分钟在附近平台上实施了有动力着陆。
本次飞行再次乘坐6人,这是“新谢泼德”继去年12月11日后第二次满载乘客上天。不过,“新谢泼德”每个座位价格仍未公开,其主要竞争对手维珍银河公司的单人收费标准是45万美元。(小默)
4月1日,火箭实验室公司的电子号火箭在新西兰北岛玛希亚半岛欧尼努伊站为美国遥感创企黑色天空全球公司发射了2颗卫星,编号“黑色天空16”和“黑色天空17”。卫星被部署到430千米高、倾角42度的轨道。这是火箭实验室公司今年第二次发射。
黑色天空公司的星座拟由30颗高分辨率多光谱卫星构成,计划不分昼夜地每隔30分钟监视地球表面某处。本次发射让该公司的星座在用卫星数量达到14颗,每颗卫星达56千克,配备成像系统,500千米高度轨道的地面分辨率0.9~1.1米,设计寿命3年。(江山)
4月2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1.2型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执行代号“运输者4”的太阳同步轨道小卫星拼单发射任务。本次发射采用了此前已用过6次的一级火箭,成功海上回收。火箭共携带了各类客户的40件有效载荷,其中德国政府的1颗对地观测卫星接近1吨。(小默)
4月4日,美国宇航局尝试对即将执行“阿尔忒弥斯1”不载人首飞任务的太空发射系统(SLS)重型火箭进行加注合练。因为地面设备阀门卡死,导致液氢加注装置无法顺利启动,合练被叫停。据悉,出故障的排气阀位于移动发射平台49米高处,当时液氧加注已完成了50%。美国宇航局被迫取消合练任务,试验队伍着手泄出已加注的液氧,正研究火箭为下次合练的准备时间。(江山)
4月9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第39A号发射台发射了载人龙飞船。本次发射采用了已用过4次的一级火箭,再次成功海上回收。
这是载人龙飞船的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其首次执行由私人出资和运作的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代号“公理1号”。飞船上乘有4人,分别是美国的拉里·康纳、以色列的伊坦·斯蒂比、加拿大的马克·帕蒂以及退役的美国航天员迈克尔·洛佩兹·阿莱格里亚。其中,71岁的康纳成为参加轨道飞行的年纪第二大的人,仅次于已去世的约翰·格伦。
飞船在国际空间站上停留约8天,4人在此期间参与数十项微重力实验,重点放在科学、教育和宣传上,包括研究太空旅行对衰老细胞和心脏健康的影响。因此,4人自称“私人航天员”,而非“太空游客”。业内人士估计,每人的飞船票价达5500万美元上下。(江山)
3月18日,俄罗斯联盟2-1a型运载火箭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了联盟MS21载人飞船,搭载3名俄航天员。飞船采用超快速两轨对接模式,于起飞约3小时后同国际空间站实现对接。这是联盟飞船2000年送2位俄航天员前往和平号空间站以来,首次全部由俄罗斯专业航天员乘坐该型飞船上天。国际空间站驻站人员一时达到10人。
3月30日,另2名俄航天员和美国航天员范德黑乘坐送他们登上国际空间站的联盟MS19载人飞船返航。(江山)
3月22日,俄罗斯联盟2-1a/弗雷盖特型运载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了“子午线M10”军民两用通信卫星。
“子午线”系列卫星发射质量2.1吨,寿命7年以上,采用近地点900千米、远地点3.9万千米、倾角65度的莫尔尼亚轨道。该轨道使卫星能在每圈飞行中在俄领土上空停留几个小时,并覆盖许多赤道上空轨道的普通通信卫星遗漏的极区。根据俄方规划,“子午线”系列大椭圆轨道卫星同“彩虹”1M系列静地卫星会共同构成综合卫星通信系统。(江山)
日本东京创企合成视角公司再度融资1亿美元,迄今融资总额达到2亿美元,已成为日本各行各业中最大的创企之一。合成视角公司计划利用所筹资金来加快建设由30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网的星座,预计将在2026年前部署完成。
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观测不受光照条件和云层遮挡等限制,其卫星图像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吸引了多家创企发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或星座。合成视角公司迄今已部署2颗卫星——2020年12月发射的“长耳鹰”α和今年2月28日发射的“长耳鹰”β,均由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的电子号火箭发射。(江山)
3月21日,为在年内恢复低轨宽带星座组网发射,一网公司宣布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达成交易,将由猎鹰9火箭发射其卫星,首次发射预计在今年进行,其余细节未公开。
一网公司星座现有428颗卫星,占规划总数约66%。今年初,一网公司曾希望年内再由俄制联盟火箭发射6次,完成648颗卫星组网,8月前实现星座全球覆盖。不过,俄乌冲突和西方制裁让这家英国低轨宽带星座运营商的计划成为泡影。(小默)
近日,巴林加入由美国主导的空间合作框架阿尔忒弥斯协议,成为第17个加入该协议的国家。不过,巴林尚未宣布参与涉及探月项目的任何空间探测计划。
巴林在2014年组建航天局,主要面向空间应用。该国借助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飞船国际空间站货运补给任务,发射了其首颗卫星。那颗3U立方星“光1”是巴林同阿联酋联合研制的,今年2月初从国际空间站上部署,设计用于研究大气层内产生的伽马射线闪光。(江山)
3月28日,新加坡官员在华盛顿签署了阿尔忒弥斯协议,成为加入该协议的第18个国家。新加坡涉足航天领域相对较晚,其航天产业只有约50家公司和1000名专业人员,从事设计制造航天部件、提供星基服务等。最近,新加坡宣布要投资1.1亿美元发展航天能力,希望利用阿尔忒弥斯协议来加强其刚刚起步的航天产业。(小默)
波兰航天局已同维珍轨道公司签署了意向书,计划最快从明年开始利用该公司的“运载器一号”空射型火箭系统来发射卫星。
波兰航天局局长罗克纳解释称,波兰航天产业成长很快,从波兰本土发射小卫星会缓解阻碍其进一步成长的瓶颈问题。为避免火箭掉到陆上有人居住区的风险,波兰无法开展经常性垂直火箭发射,而空射型火箭方案是可行的,载机从波兰机场起飞后飞过北海,能在万米高空以600千米/时的速度发射卫星。(江山)
由于通胀和供应链问题推高价格,加拿大卫星运营商电信卫星公司考虑减少110颗低轨宽带星座项目订购的卫星,并把星座完工时间推迟到2026年,以免超出50亿美元预算。
“光速”星座原计划包括298颗卫星,按照新设想,只需188颗卫星就能实现全球覆盖。其中,前78颗卫星将会部署到极轨道,另外110颗则将部署到倾斜轨道。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2019年宣布同蓝色起源公司、相对论空间公司分别签署了“光速”星座卫星发射合同,涉及次数未明确的“新格伦”和“地球人1”发射,这2种火箭还没发射过,都计划在今年首飞。(小默)
菲律宾将成为东南亚首个用上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星链”宽带服务的国家。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准备初期先在菲律宾部署3座“星链”关口站,并覆盖当前难以上网的地区,还要在菲律宾设立全资子公司。近日菲律宾法律允许公共服务100%由外资控股,鼓励向电信、运输等公共行业投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