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阅读视域下学术图书的出版价值重塑

2022-05-24 16:21申永刚
出版广角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术图书数字

【摘要】深阅读是一种读者高度参与的阅读行为,在数字阅读和碎片阅读兴起的当下,如何使读者实现深阅读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热点。学术图书因其具备极高的知识含量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引导读者进行深度阅读的功能和属性。在深阅读背景下,学术图书的价值重塑有了新的视角和路径。文章以《新治理:数字经济的制度建设与未来发展》为例,从引领读者进入深度阅读的视角全面剖析学术图书的出版价值、多重功能和双效收益。

【关  键  词】学术出版;学术图书;深阅读;出版价值

【作者单位】申永刚,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7.9【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8.011

自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连续九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经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我国人均阅读量有了明显提升。2021年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高于2019年的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高于2019年的2.84本。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较上年均有所提升,深度阅读人群的规模持续扩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深阅读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依然是目前的主流阅读方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读者借助阅读载体进行深度阅读,已成为出版行业的“时代之问”。学术图书包含系统的知识体系和逻辑脉络,对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具有天然优势。重塑学术图书的出版价值日益受到出版社重视,出版社唯有对学术图书的出版价值进行全视角的剖析和挖掘,才能实现学术图书对读者阅读的引领。

一、 学术图书与大众阅读行为亟待融合

学术图书的特征与大众阅读行为之间存在亟待融合的空间,有三种典型表现。一是学术图书的生产周期较长,稳定的读者群体较小。学术图书本身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代表了最新的学术成果,社会价值大,但其自身有创作周期长、编校规范多、研究领域窄的特点,这就必然导致其与大众阅读亲和性较弱,目标消费者和读者较少。二是“重”书“轻”做,“厚”书“薄”做已经成为市场需要。当前,浅阅读成为大众阅读的主要阅读方式,在各大平台的纸质图书销售排行榜中,励志图书、职场图书、考试图书、单纯以娱乐为目的的图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现象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一些经典的名著开始以“图解”“漫画”等形式出现。三是学术图书的内容质量有待提升。部分不是单纯为了传播学术成果的学术图书进入市场,降低了读者预期。部分出版社整体吸纳高层次专业编辑人才较少,人才培养力度不大,导致一些编辑素养不高,影响了学术图书的整体质量。

二、深阅读需求与学术图书供给存在高度对应关系

1.学术图书的专业性能提升读者自身参与度

学术图书也被称为“学术著作”“学术专著”“学术性图书”等,英语对应的是“academic book”

“scholarly book”,“学术图书”是国内比较常用的表达方式。对于学术图书的界定,赵明节认为,学术图书不仅指学术专著,也包含具有较强学术性的一般图书,如高层次文化读物、比较精深的科普图书、科学家传记、哲学社会科学类的普及读物等。莫鹏燕认为,学术图书特点突出,学术一定是独立的,独立性是学术图书的基本品格,但学术一定不是孤芳自赏。学术图书的创造可能属于小众,但学术图书的面世一定是一小部分先知先觉者为了大眾而贡献的智慧,学术图书应具有前瞻性。即使是总结性的学术图书,也应该具有批判和分析成分,或者是对未来潜在的总结。学术图书的生命力一定是专业化、品牌化的创造。若各个出版社都以钻研学术、发表学术成果、繁荣学术著作为己任,那么学术图书的编辑一定是专业化的,学术出版也一定是专业化的。正是这种吸引读者高度参与的内容属性,保证了学术图书读者群的稳定性。

2.学术图书的学术性能扩大读者群体规模

肖贵飞按照图书的学术性、理论性的强度,将学术图书分为纯学术图书、一般学术图书、普及性学术图书。纯学术图书即学术专著,是学者长期在研究某一领域的基础上创作的理论性、专业性、创新性、系统性很强的图书,代表了该作者在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一般学术图书则以整理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形式或利用新的证明材料、论证方式,对某一已有理论、观点进行解说和论述,理论创新性较弱,文集、合集可归为此类。普及性学术图书通常是运用通俗化的语言,对某一研究领域已成定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介绍。

3.学术图书的系统性能丰富读者深度阅读体验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碎片化的信息、各种意见领袖充斥在人们接触的信息环境里。人们很容易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导致价值观失准或者被意见领袖所引导和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难保持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独立性。通过阅读具有系统性知识的学术图书,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与文本表达的思想进行沟通与交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从阅读中汲取养分,滋养心灵。学术图书可以使读者通过沉浸式体验获取图书文本中的知识和思想,获得更强的体验感,进而实现自我反思和自我约束。同时,深度阅读可以使读者通过与自身、社会、文本等方面的交流,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三、学术图书推进深阅读的参考路径——以《新治理:数字经济的制度建设与未来发展》为例

1.内容判断是打造深阅读产品的基石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部门印发的众多文件和领导讲话中都提及数字经济,不单鼓励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还探讨如何让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相对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是新事物。如今,数字经济已经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但走过野蛮生长的初级阶段后,数字经济如何健康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新治理:数字经济的制度建设与未来发展》(以下简称《新治理》)是一部有关数字经济制度体系建设的优秀理论性著作,脱胎于作者刘西友的一篇学术论文。作者在研究数字经济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不仅梳理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历史,还与当下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实践相结合。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作为一名青年学者,积极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无论是从内容深度来看,还是从研究结论来看,《新治理》都非常有高度、有水平、有见地。《新治理》的内容与近年来我国倡导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主题导向非常契合,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一部从数字经济制度体系建设角度创作的图书,不仅契合了社会主题,还基于实践往更深层次的制度依据和理论支撑角度去挖掘内容,学研价值非常高。FCE1347A-5BAD-4AD4-B1C4-89FE1E3FA550

2.大众表达是拓展读者群体的要素

从大众读书市场角度来看,《新治理》的原稿在题目、目录结构到行文方式体现过浓的“学术味道”。该书原书名为《数字经济制度》,目录按照学术论文的形式对“数字经济的起源”“发展实景”“逻辑图景”“面临图景”“国际情景”“运行前景”六大部分逐级罗列,条块虽然分明,但过于生硬,不仅削弱了各个部分的递进关系,还与当下的数字经济发展难以融合。在内容方面,作者论述得清晰且有见地,与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导向非常契合,但是过于严谨的学术风格让行文显得不够流畅,语言精练却缺乏情感,难以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也没能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一部供大众深度阅读的好书,读者范围一定要广,不单学术研究者、政策制定者能够阅读此书,在数字经济领域实践的众人也能够将此书读下去。编辑在确定《新治理》的价值、明确读者对象和市场方向后,开始着手修改书名和目录。书名不能脱离内容,而且要吸引读者翻开这本书。因此,在保留“数字经济”这个关键词后,编辑决定使用主副双书名。首先,编辑需要找到一个既契合当下社会主题,又能朗朗上口的主书名。在查找国家有关“数字经济”建设的资料后,编辑结合当下主题出版的市场化现状,拟定了“新治理”这个书名。“新”——是说这本书的内容新;“治理”——是说它的内容关于数字经济制度体系建设。“新治理”没有特别浓厚的学术气息,又以一个“新”来吸引大众。主书名拟好后,副书名就一气呵成了,“数字经济的制度建设与未来发展”紧扣本书内容。书名拟好后,编辑调整了作者的目录结构。原文的第一章内容不多,从数字经济体系着手,其实更像是一篇前言,于是编辑将此章改为前言。正文从原文第二章开始。编辑分别从“蓬勃发展实景”“经济与制度的关系”“任务与挑战”“竞争和合作”“激励与约束”五个方面来规划目录,使目录呈现层次递进,减少学术研究论文的痕迹。在后续的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弱化了作者语言的学术性,在改动原文最小化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助词柔化行文,使书稿读起来不那么生硬。

3.封面设计是展示内容亲和力的窗口

封面要给读者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广告语要能让读者一下子抓住要点,激发读者共鸣。首先,编辑想到的是这本书讲了什么,能给读者带来什么,读者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于是,封面的“探求数字经济发展的可行性,从制度层面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导读点明这本书的研究方向,然后从企业、机构、政策制定者、数字经济从业者的角度对这本书定性。即《新治理》的数字经济框架,大概率是未来数字经济运行的方向,企业及从业者可以依照此框架提前进行战略规划和事业规划,政策制定者可以依次对市场进行调研。鉴于《新治理》的主题方向,封面配色要简洁、清晰、抓人眼球。由于红白搭配能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因此封面配色以红白为主。如果读者从众多图书中看了这本书,内心产生了阅读的想法,那么阅读兴趣也没有彻底被激起。此时,这本书就需要名家推荐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针对这本书的不同读者圈,编辑从政策界和企业界分别邀请名人推荐此书,如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叶康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政企业务副总裁薛铭。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有了他们推荐的加持,这本书能够更顺利地与读者形成深层链接。

4.營销策略是收获市场反响的关键

推动大众阅读,离不开营销推广。鉴于当下的数字化营销转型,以及疫情下的社会流动性受限,编辑团队在图书策划之初,就制定了以网络平台销售为主,以实体店面展示为辅的营销策略。图书的上市时机也是经过编辑团队严谨策划的,根据今年的政策导向,团队预计今年两会的报告一定会有关于数字经济的内容。因此,编辑团队打通各个环节,决定在两会召开时将图书上架,并围绕两会相关话题对《新治理》进行介绍,让这本契合数字经济运转逻辑的图书能够真正展现内涵,为读者答疑解惑。确定好营销步骤后,图书一下印厂,营销工作便正式启动。社领导、营销部、发行部和策划编辑组成项目小组,将营销工作分为三个阶段有序推进。首先,项目小组与京东和当当两大平台进行前期沟通,为网站产品线负责人讲解《新治理》的价值和营销思路,争取网站的配合。首战告捷,项目小组在网站争取到了重要资源展示位。其次,项目小组根据媒体调性,提前给相关专家送去样书,邀请其大批量写书评,计划图书一上架就在各大媒体发书评,制造声势氛围,让更多的读者看到这本书,并进一步了解这本书。最后,项目小组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前期推进和后续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图书于两会召开5天后上架,如编辑团队所料,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了数字经济治理,与本书书名几乎完全契合。

有了前期的工作积累及两会话题热度加持,《新治理》立即登上当当网经济类图书热销榜,位列前三。同时,有媒体主动采访作者,请作者结合两会谈论《新治理》。至此,这本书正式成为料峭春寒中一抹温暖的红色。《新治理》于3月10日在网店上架,实体店面上架时间受疫情影响暂时推迟。有了网店销售的良好表现,实体店物流一开通,各大渠道便积极订购,此书库存迅速告罄。于是,出版单位于3月31日紧急下单加印。直到现在,《新治理》的营销工作依然在进行,市场反响热烈。很多企事业单位团购此书,举办相关学习讲座,或录制学习视频,真正实现了大众认可、读者喜欢的全民阅读。

四、学术图书重塑出版价值的新思辨

1.传播效果决定学术图书的出版价值

被读者阅读是学术图书实现出版价值的基础。出版活动从本质上说是精神内容借助出版物这个载体传递给读者的过程。学术图书实现其出版价值必须使自身被消费者阅读,使消费者和读者这两重身份重合。如果消费者只是购买了学术图书而没有阅读,没有理解、吸收、感知和认识出版物的文本,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在实现阅读的前提下,学术图书出版价值的大小由学术图书的传播效果所决定。我们可以从学术图书的传播度(包括共时维度和历时维度)、学术图书对读者思想认知产生的影响程度、读者对学术图书的接受程度、学术图书和读者之间的互动程度四个方面来衡量学术图书出版效果。FCE1347A-5BAD-4AD4-B1C4-89FE1E3FA550

2.品牌运营决定出版价值的传播范围

在大众出版领域,不管是社科经管类图书还是人文少儿类图书,品牌化运作都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学术图书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品牌化道路。目前,学术研究越来越精细化,交叉学科增加,产生了很多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门类,这必然导致学术出版的精细化。出版单位要适应这种变化,一方面要在选题源头和内容上把关,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编辑专业性建设。学术出版要在内容、编辑和营销各个板块共同发力,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形成出版品牌,增强用户黏性,使学术出版走向大众阅读。

3.大众表达决定了文本价值的实现可能

由于学术图书的创造可能属于小众,但学术图书的目标一定是一小部分先知先觉者为了大众而贡献智慧,因此,编辑要和作者一起,站在读者的角度对学术图书进行大众化设计,包括格式体例、排版装帧、语言风格等,尽可能降低读者的阅读难度。如果图书的专业度非常高,专业词汇较多,可能造成阅读障碍,难以做到通俗易懂,那么编辑和作者要尽可能地通过各种编校手段介绍相关背景,更好地辅助读者阅读,使读者实现有效阅读。

4.数字化决定了内容增值的程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读者阅读方式日益多元化,读者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平台、各种读书APP、专业数据库等渠道获得信息。学术出版单位应及时调整内容推广模式,以适应这种变化,打造更多元化、更专业的知识平台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将优秀的学术出版图书以多种形式推向大众。相较传统的纸质图书,数字化的出版产品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强的交互性,提高传播效果,实现出版价值。未来,学术出版单位的主要竞争将表现在如何提升学术图书的数字化附加值上。社交媒体为学术图书作者、出版单位与读者提供了直接建立联系的可能性,在这种直接联系的“圈子”里,学术知识本身、学术图书出版的消息都可以实现传播和互动。

|参考文献|

[1]程焕文,刘佳亲. 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与建设创新的重点和难点[J]. 图书情报知识,2020(1):9-14+31.

[2]赵明节. 学术图书路在何方?[J]. 编辑学刊,2002(2):17-21.

[3]莫鹏燕. 学术著作发行问题的探讨[D]. 开封:河南大学,2007.

[4]肖贵飞. 我国学术图书营销探析[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5]李桂华. 深阅读:概念构建与路径探索[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6):50-62.

[6]陈慧. 从课程标准看建国后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及实践的变革[D]. 重庆:西南大学,2009.

[7]巫芯宇. 基于移动终端的大学生深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21(24):80-88.

[8]刘晓力. 当代哲学如何面对认知科学的意识难题[J]. 中国社会科学,2014(6):48-68+207.

[9]超级宇论. 传播效果四度評价法公布品牌传播效果可量化评估[EB/OL]. (2020-06-29)[2022-04-01]. https://t. cj. sina. com. cn/articles/view/1425515352/54f7a35800100wqqm?from=tech&subch=internet.

[10]卓宏勇,晋雅芬. 多读一些好书智慧一个民族[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06-03-13.

[11]“四个坚持”,习近平对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提出新要求[EB/OL]. (2019-03-04)[2022-04-01]. http://opinion. people. com. cn/n1/2019/0304/c1003-30957117. html.

[12]姜南. 高等艺术院校对于文艺的使命与担当: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J]. 传媒论坛,2020(12):11-12.

[13]冯智勇. 学术图书出版基本概念研究综述[J]. 编辑之友,2011(10):26-28.

[14]王斌,张弢. 浅议专业图书的“圈子营销”[J]. 科技与出版,2009(7):4-6.FCE1347A-5BAD-4AD4-B1C4-89FE1E3FA550

猜你喜欢
学术图书数字
图书推荐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成双成对
学术
数字变变变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