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会梅,马鹏娟
(1.运城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部;2.运城学院 党委宣传部,山西 运城 044000)
红色资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命之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力量之源,是思政课的生动教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多措并举用足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1],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江山的守护者。目前学界在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研究、现状研究、路径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地方红色资源研究有待加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有待突出。山西红色资源内容丰富,种类多样,是高校思政课重要的素材库。本研究通过分析山西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梳理山西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优化山西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以期对盘活地方红色资源、深化思政课改革做出有益探索。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青年一代是否具有主流政治意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问题。当前,加速转型的社会环境、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迅猛发展的新兴媒体等因素,导致“青年群体中的部分人政治立场动摇、政治方向模糊、政治理论肤浅、政治观念淡薄、政治情感疏远、政治信仰弱化、政治态度多变时有发生”[2]。把山西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利用革命纪念场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1],有效增强主流政治意识对青年群体的感染力,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领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1],自觉增加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文化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围绕青年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历史使命等方面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把山西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青年大学生可以从山西红色人物身上学习小我融入大我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从历史事件中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从文物史料中准确把握党史上的重大事件、科学认识党史上的重要会议、正确评价党史上的重要人物,更加理直气壮地反驳历史虚无主义。盘活用好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把山西红色资源带进思政课堂,带入学生头脑,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守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神圣的使命担当、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锤炼高尚的道德情操、开展积极的社会实践。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3]。结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把山西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通过让具体直观的文物史料发言,让有血有肉的英雄模范发声,让有据可查的历史事件说话,变革枯燥的理论说教,拉近大学生和思政课的思想距离、感情距离,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通过走进红色文化遗址,聆听红色人物事迹,观看红色光影记录,变革单一的教学模式,打造立体、可观、可感、可触的思政课,提升思政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实现自身成长成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4]“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4]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载体,以及为展示这些精神文化和物质载体所建立的纪念碑、纪念馆等纪念设施或空间。”[5]在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山西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在山西地区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产生的红色人物、发生的红色故事、留下的红色印迹以及孕育的红色精神。我们可以从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信息形态和制度形态[6]四个角度对红色遗址、红色精神、红色经验、红色文艺等山西红色资源进行剖析,以高质量推进山西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
表1 山西省首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 单位:处
数据来源:2021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名录
山西红色遗址包括重要机构、会议旧址,重要人物故(旧、路)居,革命纪念场馆,革命运动、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纪念地等历史遗存。从总量上看,根据《山西省“十三五”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规划》,山西省现存不同时期党史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故居旧居、重大战役遗址和重大纪念设施等3400余处[7]。根据2021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名录,从类型和地区两个维度,山西红色遗址分布如表1所示。结合山西文物局发布的山西省省保单位名录,从时间维度来看,山西红色遗址主要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时涉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其中,更多的是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要在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传承好现有红色资源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山西“红色家底”,开发山西“精神富矿”,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源库。
山西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三晋儿女在各个历史时期孕育的精神财富。根据2021年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源于山西地区的红色精神是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根据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报告,“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刘胡兰精神”[8]。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太行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儿女形成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9]的精神;吕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吕梁儿女铸就的“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9]的精神;右玉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10];刘胡兰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信念坚定、敢于斗争、坚贞不屈、不怕牺牲”[11]。我们要在继承和弘扬太行精神、右玉精神、吕梁精神、刘胡兰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发源于山西大地的包括大寨精神、纪兰精神在内的其他红色精神的理论阐释,推出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加深青年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解和掌握。
山西红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特色制度和优秀(典型)做法。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山西实际情况,建立山西特殊形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在北方局和刘少奇的指示下,薄一波等共产党人接办牺盟会,以抗日活动家的身份,按照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和推动阎锡山抗日,有效地壮大了山西的抗日力量[12]206。1951年9月,中共中央在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上,肯定了山西“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点经验。1951年11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农业部关于《曲耀离棉花丰产成绩和技术经验的考察报告》,肯定了山西运城人曲耀离植棉丰产技术的经验[13]597。1964年12月,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大寨精神作了高度概括,第一次公开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1994年初,江泽民视察山西吕梁时肯定了山西“拍卖‘四荒’”的做法,他强调,“卖掉的是(荒山、荒坡、荒沟、荒滩)使用权,得到的是农民治山治水的积极性”[14]。我们要继续整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三晋儿女在山西热土的各种“首创”和“山西经验”,引导大学生在了解山西、读懂山西的基础上,凝聚发展山西的兴“晋”之力。
山西红色文艺包括诞生或取材于山西大地的革命歌曲、红色文学经典、红色影视剧、革命故事等图文、音频、视频资料。围绕“山西红色历史”创作的文艺作品包括:描述山西境内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歌曲《在太行山上》;描述英勇善战、机动灵活的游击队的歌曲《游击队歌》;描述山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取材于太行山农村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吕梁儿女抗日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以及以其为蓝本改编的影视剧《吕梁英雄传》等。围绕“山西红色人物”创作的文艺作品包括:讲述“太行奶娘”故事的红色歌曲《太行娘亲》、讲述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高君宇故事的晋剧《高君宇与石评梅》、讲述东北抗联将领魏拯民故事的上党落子《魏拯民》、讲述革命烈士刘胡兰故事的舞剧《刘胡兰》、讲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故事的上党梆子《申纪兰》等。围绕“山西红色精神”创作的文艺作品包括:礼赞右玉精神的话剧《右玉》、讴歌太行精神的话剧《太行》等。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我们要立足山西红色热土继续打造一批导向正、接地气、能共情的优秀文艺作品,引导大学生在艺术之美中传承思政之光。
《意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是“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把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红色基因融入教学目标,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要在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把红色基因融入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上,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大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共产党带领山西人民浴血奋战、发奋图强、锐意进取的光辉历史以及创造的辉煌成就。在能力目标上,通过山西党史中的成就和挫折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查阅、搜集、整理山西红色资源的相关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展示山西红色资源和参与红色实践,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价值目标上,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课外红色实践,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用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用红色资源补足精神之钙,切实做到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意见》明确要求,“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3]。把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用好山西红色资源这本“活”教材,有助于完善思政课教材体系,加强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具体来说,一方面,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其他教学院系,立足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成立山西红色资源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团队,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政课教学规律、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山西红色资源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与推进山西高质量发展相融合、与满足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相联合,编制山西各个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英雄模范人物教材图谱,制定山西红色资源辅助教材,有效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可读性。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把红军东征、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百团大战、“农业学大寨”运动等山西红色历史,徐向前、高君宇、张叔平、贺昌、马定夫、魏拯民、申纪兰、李顺达、刘胡兰等山西红色人物,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刘胡兰精神、大寨精神、纪兰精神等山西红色精神,对标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适时有效融入,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的教学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标准》明确强调,思政课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15]。思政课教师依托红色基地,利用“互联网+”、VR、AR等科技手段,做亮“实景课堂”,做实“网络课堂”。具体来说: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山西省1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31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在可以感景、观形的“实景课堂”中参观红色遗迹、走访红色人物、聆听红色故事,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引导青年大学生从山西红色资源中充分汲取红色精神力量,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利用山西党史网的“党史影像”“人物春秋”等板块、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数字展厅”、人民网微博推出的“红色云展厅”公益展播活动等网上数字资源,依托学习通、雨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等网络平台,在“网络课堂”中开展互动式、体验式、情景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标准》明确提出,思政课要“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准确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考核”[15]。思政课的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入脑”程度,还应包括学生对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的“入心”“入行”程度,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政治立场考察,把学生本学期中的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内外实践情况与期末考核结果挂钩,引入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相统一的红色实践完善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以评价倒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切实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思政课教师对积极参加宣讲红色故事、录制党史微课、参加党史竞赛等课堂实践;参加由英烈英模后代主讲的专题讲座、校园红色主题活动、红色社团活动等校园实践;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红色考察,参与红色资源科研项目,参加暑期“三下乡”和西部计划等社会实践的学生在考试评价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事实,体悟历史价值,切实把思政课的学习效果转化为青春向党、奋斗强国的实效。
山西红色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重要的素材库,思政课教师要立足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际,继续探索山西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路径,持续推进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