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娜 天津市滨海新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天津 30027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盆底肌肉康复器对产妇行盆底康复辅助性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2月~2020年2月择取80例产妇,将其按照入院时间予以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研究组基于常规产后盆底康复训练采用盆底肌肉康复器予以辅助性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并对两组产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尿失禁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从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分析,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从产后不同时间段尿失禁发生情况分析,产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研究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两组夜尿次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个月研究组夜尿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产妇来说,通过盆底肌肉康复器进行盆底康复辅助性治疗可以取得显著效果,避免尿失禁发生,减少夜尿次数,临床价值显著。
临床中,产妇分娩后通常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还可能导致严重症状,如尿失禁等,这主要是因为在产妇分娩期间,盆底肌肉受损,神经萎缩,加上阴道神经受损,进而损伤骨盆肌肉,另外分娩次数在2次以上、胎儿较大、会阴撕裂、第二产程时间长、胎儿头围大均可能导致尿道横纹肌损伤和盆底肌损伤,进而导致盆底功能障碍[1]。常见临床表现为阴道前后壁膨出、尿失禁等,这将会对女性产后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其产后身体状况恢复。对于此则需要做好盆底康复训练,改善产妇预后情况[2]。临床中,对于盆底功能障碍,通常采用盆底康复训练的方式进行预防与治疗。常规盆底康复训练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效果一般,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恢复效果不理想[3]。近些年,伴随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盆底肌肉康复器在产妇产后盆底家庭康复中应用广泛,可以使康复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4]。本文从2019年2月~2020年2月择取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盆底肌肉康复器对产妇行盆底康复辅助性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从2019年2月~2020年2月择取80例产妇,将其按照入院时间予以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18例初产妇,22例经产妇,年龄22~36岁,平均(28.99±3.63)岁,新生儿胎龄38~41周,平均(39.10±0.23)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556~4300g,平均(3381.63±130.55)g,产次1~3次,平均(1.23±0.34)次;研究组中17例初产妇,23例经产妇,年龄21~37岁,平均(28.88±3.59)岁,新生儿胎龄39~41周,平均(39.15±0.28)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550~4350g,平均(3379.99±131.43)g,产次1~3次,平均(1.24±0.32)次;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对比无意义,P>0.05。纳入标准:单胎,经阴道分娩,恢复后立即出院,产后42d复查盆底状况,经检查盆底肌力在1级及以上,并未出现产科合并症、并发症,对本次研究知晓且同意参与。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胎儿异常、产妇神志或智力异常、合并心肝肾等病变、合并严重妊娠期并发症与合并症、阴道手术史、精神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不配合、便秘史等。
对照组实施常规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开展阴道及肛门收缩训练,先收缩阴道及肛门,并维持3s,之后放松10s,重复进行收缩和放松,每组30次,每天3组。
研究组基于常规产后盆底康复训练采用盆底肌肉康复器予以辅助性治疗,训练之前对产妇盆底肌力情况进行评估,基于产妇盆底肌力分级对康复训练器型号进行选择,包括68g/57g/45g/32g/20g五个总量不等的阴道哑铃,待恶露排净之后开始,而且无炎症症状,先从最轻器械开始,将其洗净并置于阴道中,将盆底肌肉康复器大头端置入阴道中,置入深度控制在3~4cm,指导产妇收紧并提起会阴、肛门,尿道夹紧,确保盆底肌肉康复器所处部位维持不变,维持时间应在1min及以上,同时随着训练时间延长,维持时间也将逐渐增加,首先从在室内进行活动,如简单站立活动等,之后逐渐向行走等较难的活动转变,如上下楼梯等,待最轻器械夹紧时咳嗽及跳动无掉落状态下,可改用32g器械,直至最重器械。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使产妇保持愉悦状态。
①盆底肌力改善判定标准[5]:临床症状消失,盆底肌力达5级,盆底解剖结构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改善,盆底肌力达3级以上,阴道前壁膨出以及子宫脱垂程度减轻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盆底肌力未及1级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2];②产后不同时间段尿失禁发生情况:分别在产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予以评估;③对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夜尿次数进行统计与对比。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均通过SPSS17.0予以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按照(n/%)方式展示,检验方式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分析,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对比(n/%)
从产后不同时间段尿失禁发生情况分析,产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研究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后不同时间段尿失禁发生情况对比(n/%)
治疗1个月两组夜尿次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个月研究组夜尿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夜尿次数对比(±s,次)
表3. 两组夜尿次数对比(±s,次)
组别 治疗1个月 治疗3个月对照组(n=40) 3.44±1.06 2.88±0.93研究组(n=40) 3.50±1.08 2.10±0.74 t 0.251 4.151 P 0.401 0.000
从整体理论分析,对于盆底障碍患者来说,其发病原因与阴道有关,同时也与阴道支持韧带组织损伤有关系,而组织损伤通常是因先天性胶原缺失、妊娠以及分娩等[6]。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阴道受到过度牵拉作用,这也使得盆底肌膜、肌肉以及韧带等在强烈牵拉作用下会产生功能及结构改变,使盆底肌肉与筋膜发生撕裂问题,对血管、神经造成损伤,同时盆底支撑结构也将在功能、形态上出现不可逆变化,尽管这一改变存在不可逆性,但妊娠以及分娩所引起的盆底损伤可以得到改善,这就需要早期盆底功能康复训练,通过有效康复训练可以促使已经收到损伤的盆底支撑肌群得到改善,进而提升其肌力,使已经受损的盆底神经得到改善,使其运动单位提高,同时也提高其兴奋频率,增强肌肉张力和收缩力,增强膀胱尿道支撑作用,促进尿道肌肉收缩功能的恢复,使尿道收缩能力得到改善,避免尿失禁等现象发生[7,8]。但若未及时予以有效恢复,则可能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与此同时,发病后功能障碍的程度与产妇分娩年龄有关,产妇年龄越大盆底功能障碍也越严重,这将会对其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予以重视,做好产后防治工作[9]。
盆底组成主要包括肌肉、筋膜,如同吊床,在会阴部、肛门托起膀胱、子宫等盆腔器官,可以确保排尿、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正常。而盆底的弹性纤维、结缔组织由弹性蛋白、胶原蛋白组成,可以使盆底功能与结构维持完整[10]。但妊娠以及分娩会对盆底肌肉产生损伤,使盆底组织表现为松弛状态,进而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如果障碍轻则表现为阴道松弛,同时伴随小腹坠胀,若障碍严重则会导致子宫脱垂以及尿失禁,使患者痛苦程度加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11]。
阴道分娩的产妇若无异常,则会在产后几天内出院,待产后42d再复查,了解盆底状况。为防治盆底功能障碍,医生通常会指导产妇开展盆底功能训练。常规盆底康复训练是医生指导,产妇自行练习,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效果一般。近些年,在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中,盆底肌肉康复器的应用愈加广泛[12]。盆底肌肉康复器作为新型盆底肌恢复设备,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作用持久,可以反复使用。产妇复诊过程中,医生以产妇盆底肌力情况为准对盆底肌力进行分级,再选择对应的康复器型号,对其实施个体化指导,使产妇对训练方法予以掌握[13]。在训练期间,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选择增加盆底肌肉康复器的使用时间,降低盆底肌纤维疲劳度,避免子宫脱垂与尿失禁,促进盆底功能恢复。盆底肌肉康复器在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能够让生殖器部位肌肉得到主动收缩训练,使已经发生损伤的肌肉收缩功能得到活化,改善神经主动性,提高腹部肌肉收缩力,进而对尿道关闭予以有效控制[14]。本次研究中,通过盆底肌肉康复器开展盆底康复辅助性治疗的患者盆底肌力改善效果更佳,产后12个月内尿失禁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夜尿次数明显减少,说明盆底肌肉康复器的应用效果确切。盆底肌肉康复器作为一种盆底功能训练器具,又被称为阴道哑铃,形状类似于健身哑铃,但其材质不同,均为高级医用无毒硅胶,作为一种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无创性的康复器,其主要是利用哑铃的重量下坠迫使阴道肌肉收缩,可以脱离生物反馈仪,可在家中自行进行训练,并配合哑铃震荡作用,对盆底肌肉与神经产生刺激作用,促使盆底肌力增加,对神经恢复有促进作用,使触觉感敏性增加,使控制膀胱的肌肉功能得到改善,促进膀胱神经等组织恢复,使盆底结构恢复正常,膀胱储尿与排尿功能得到改善,使尿道恢复正常状态,进而改善尿失禁,减少夜尿次数。阴道哑铃为产后阴道肌力降低产妇阴道肌肉锻炼提供辅助作用,可以实现对盆底肌力的自主收缩及控制,特别是提肛肌,同时对肛门括约肌、尿道有改善作用,使尿失禁发生率降低,同时也可以使产妇慢性疼痛、便秘等得到改善,使盆腔内淋巴回流、血流循环维持稳定,进而使盆底肌肉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对其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应用,可以让产妇盆底肌功能得到改善[15]。
对于产妇来说,通过盆底肌肉康复器进行盆底康复辅助性治疗可以取得显著效果,避免尿失禁发生,临床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