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 (天津 30048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腹腔镜疝修补术和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疗效及其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腹股沟疝患者,以随机法分组研究,每组30例。对照组行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试验组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总有效率(96.66%)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试验组的术后恢复指标除腹股沟异物感消失时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情况也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突出。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病症,其发生原因与年龄、吸烟、肥胖程度等多种因素相关,多发生于老年男性群体[1]。据资料统计,我国腹股沟疝的病发率达3%~5%,对我国国民健康的危害较大[2]。临床实践也证实,腹股沟疝的病情较为危险,若不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可引发严重并发症。目前,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最为常见的两种手段,但哪种修补术更具优势仍是学术界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3]。本研究以60例腹股沟疝患者为例,通过对比两种修补术的手术效果及其术后恢复情况,进一步分析两种术式分别在腹股沟疝临床治疗中的优劣势,希望能为日后临床更加高效治疗腹股沟疝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具体如下。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腹股沟疝患者,以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n=30)包含25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52~78岁,平均(65.40±6.14)岁;按腹股沟疝类型分为24例斜疝、6例直疝;按部位分为26例单侧、4例双侧;参照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中的分型标准[4]分为9例Ⅰ型、15例Ⅱ型、5例Ⅲ型、1例Ⅳ型。试验组(n=30)包含24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52~82岁,平均(66.23±9.08)岁;按腹股沟疝类型分为21例斜疝、9例直疝;按部位分为23例单侧、7例双侧;参照分型标准与对照组一致,分为9例Ⅰ型、15例Ⅱ型、5例Ⅲ型、1例Ⅳ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已经临床症状、查体确诊为腹股沟疝;(2)年龄52~82岁;(3)均为Ⅰ~Ⅳ型的腹股沟疝患者。
排除标准:(1)合并脑、心、肺等脏器重大疾病患者;(2)中转开腹者;(3)无法耐受全麻者;(4)有腹部手术史或腹腔存在炎症反应的患者。
1.2.1 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
对照组行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具体如下:先予以硬膜外麻醉,呈平卧位,经常规铺巾消毒后,于腹股沟韧带上方距离1.8cm的位置取斜行切口(3.5~5.5cm),逐层切开患者的皮肤及皮下筋膜,切断腹外斜肌腱膜,男性患者需找到起提睾肌,切开疝囊,疝囊内容物需送回腹腔,后将精索吊起,找准疝环、腹壁下动脉的具体关系,确诊为直疝或斜疝,并予以对应处理。内环予以缝合结扎处理,将补片放置于薄弱区,与周围肌腱、组织相固定。后将合适的网片放置于精索的后方,包绕精索,并与腹股沟疝韧带、耻骨结节及相关组织固定缝合,术野范围内彻底止血,依照解剖学结构细致缝合切口。女性患者则将疝内容物送回腹腔,将子宫圆韧带吊起,后将补片放置在子宫圆韧带的前方,起上方覆盖锥形补片,下方、内侧与腹横筋膜相逢合,外侧与腹股沟韧带相缝合,术野范围内完全止血,依照解剖学结构细致缝合切口。术后积极行预防感染治疗。
1.2.2 腹腔镜疝修补术
试验组患者均行腹腔镜疝修补术。具体操作如下:全麻后取仰卧位(头低脚高),经常规铺巾消毒后,于脐下缘取切口(11mm),逐层切口患者的皮肤、皮下组织,穿刺Trocar,建立CO2气腹,置入一次性使用腹腔镜用穿刺器(厂家:杭州光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44751,型号:Ⅲ型,规格:10.5),后分别于左腹直肌肉外缘、右腹直肌肉外缘取5mm、10mm切口,穿刺Trocar,使用腹腔镜探查腹腔、切口下组织是否存在损伤。用超声刀将腹膜外的间隙、精索血管扩大,完全分离腹股沟区的血管及直疝三角区域。疝囊过大,切除腹膜予以保护;撕裂处完全分离,则用可吸收线结扎处理或修复腹膜。手术医师在拔出疝囊时,先游离阴囊的疝囊,近端切断疝囊并缝合固定于远端,后置入合适的补片,插入10mmTrocar。利用腹腔镜确认补片无卷曲或移位后,将腹腔镜取出,依照解剖学结构细致缝合切口。术后积极行预防感染治疗。
(1)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5]:术后腹股沟区症状全部消失,病灶完全修复,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年未复发,为显效;术后腹股沟区症状基本缓解,病灶均已修复,生命体征平稳,术后6个月未复发,为有效;术后腹股沟区症状仍存在,为无效。
(2)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腹股沟异物感消失时间、术后正常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
(3)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包括疼痛持续时间、腹股沟异物感消失时间、术后正常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
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腹股沟异物感消失时间等计量资料用采用±s表示,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表示,分别以t、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的手术总有效率(96.66%)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疗效对比[n(%)]
两组术后腹股沟异物感消失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正常活动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s)
组别 术后疼痛持续时间(h) 腹股沟异物感消失时间(d) 术后正常活动时间(h) 术后进食时间(h) 住院时间(d)试验组(n=30) 38.87±5.88 29.77±1.55 42.50±6.27 18.33±4.05 5.73±2.45对照组(n=30) 49.20±7.78 30.90±3.54 71.90±4.80 25.10±8.72 6.93±2.00 t 0.580 1.608 20.382 3.856 2.079 P 0.000 0.113 0.000 0.000 0.000
试验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n(%)]
腹股沟疝为普外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主要指人体腹股沟缺损导致腹腔内脏器向表皮突出的一类疾病[6]。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当前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手段,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该术式已有130多年的发展历程[7]。人们将腹腔镜疝修补术俗称为“钥匙孔”手术,该术式具备术野广、术野清晰、手术切口小、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8]。整个手术操作利用腹腔镜获得清晰的手术视野,解剖层次清晰,手术医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组织疏松、腹膜分离、止血等手术操作,同时能够避免伤及血管等重要区域,手术疗效及安全性均高,但由于操作复杂,对手术医护人员的要求较高[9,10]。而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是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基础,虽然可以有效治疗腹股沟疝,但其在切开患者腹壁、分离疝囊等过程中,往往会导致组织渗血,甚至大出血,其潜在手术风险较大,导致最终手术疗效欠佳[11]。张进等[12]学者的研究表示,无张力疝修补术所使用的人工材质补片对患者腹股沟管的后壁有着较强的修补作用,对腹腔内容物凸出起较好的防治作用。但该术式缝合后存在一定的张力,切口很难正常愈合,且术后复发率较高,与腹腔镜疝修补术相比,仍然稍显劣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腹腔镜疝修补术的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总有效率(96.66%)显著高于接受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对照组(80.00%),试验组术后恢复指标及并发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提示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手术疗效、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均明显优于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与 Dhawan N等[13]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整体应用效果优于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原因在于:(1)运用腹腔镜可获得清晰的术野,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2)腹腔镜直视下,可观察到“疼痛三角”“死亡三角”,有助于手术医师避免损伤神经、血管等,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少;(3)手术仅需三个分别为11mm、10mm、5mm大小的切口,对患者腹壁及相关组织的损伤较小,术后切口疼痛较轻,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术后恢复较快[14]。
综上所述,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