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
《多子多福》 杜君慧/作
我和书画家杜君慧虽然相识不久,但当我走进他的艺术世界,了解了他的艺术创作历程、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后,不禁为他丰富的阅历、执着虔诚的精神所感动。
杜君慧多才多艺,出生在崂山西麓,继承“周孔遗风”的他,从骨子里给人以忠实厚道、质朴坦荡的感觉。也许正是这种个性特点的融入,使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艺术的纵深发展。 从艺数十年来,他不仅对书法、篆刻、国画以及西画等皆有涉猎,而且都融入了他个人的认知和情感。
《冬韵》 杜君慧/作
然而,一个书画家的成功与否是与他的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的。杜君慧出身于书香家庭,早在五六岁时就开始了书画的初始学习,之后的少年时期他拜宋蕴玉先生为师,并在这位有着“即墨南乡一支笔”美誉的恩师的指导下,临帖十多载,由此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同时也为他日后从临摹走向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如果说临摹古代经典法帖使杜君慧走上了一条正统的学书之路的话,那么勤习《芥子园画谱》则又奠定了他的绘画基础。可是有趣的是,那时既要学习古诗文又要习练书画的杜君慧,时常因为贪玩而耽搁了习画。据他自己所言:“由于老师要求每天都要在临帖作业的右上角写上日期,所以,一次多日完不成作业,就一天写了好多张,并胡编上不同的日期。”可没想到的是,“小聪明”一下子就被老师揭穿了。于是,无地自容的杜君慧从此感悟到了诚实、严谨、兼顾、持续的重要性,并深深地影响了他日后为人、为艺和处世的风格。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杜君慧/作
因为对书法理论的渐悟和对绘画的酷爱,20世纪90年代,杜君慧赴京求学于中国书画人才中心、炎黄艺术馆,并在俄罗斯对油画进行过系统的研习。不仅如此,他还喜读诗书史册等。他注重观察生活,善于速写,喜欢摄影、音乐,在“用光”“取景”和“经营位置”时揣摩到了什么是“情感”“节奏”和“动态美”。
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天资和历练,在时间的推移中杜君慧的书画艺术才能够渐渐地走向成熟,并跃上新的台阶。
赏析杜君慧的作品,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均显示出较为深厚的传统功力和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无疑与他一直敬畏传统又勤奋好学密不可分,正如他自己所言:“学习和创作始终伴随着我,天天如此,逐步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无法割舍。”可以说对书画的喜爱,他是发自内心的,是一以贯之的。
《三香图》 杜君慧/作
欣赏杜君慧的中国画作品,即使你不懂,也能从他那些构图严谨、色彩和谐的画面中感受到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我们从他那些刚劲灵动的线条,那些彩墨相融、气韵生动的笔触中,又不难看出他以书入画的迹象和对西画的借鉴。
“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与当今一些画国画而不重视书法的人相比,我十分赞赏杜君慧。综观中国绘画史,我们不难发现董其昌、石涛、黄宾虹、吴昌硕、齐白石等无一不是书法与绘画的双修者。可以说书法是中国画的灵魂,没有书法的功力,很难成就一个绘画者。如此观照,杜君慧不仅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书法家。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杜君慧极为注重书与画相互交融、相互滋养,主张既要对造型艺术进行研究,又要加强对笔力的锤炼。在他看来,有笔力才能以形写神,才能摒弃滑、软、硬,重而滞,率而混,丛密而乱的现象。
与时下画坛一部分人因经济利益的驱使,甚至背弃艺术的初衷,一味追名逐利、恭迎世俗不同,杜君慧从不过问名利,他“只是喜欢”,只知埋头画画,传道授业。因此,作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城阳区老年大学国画教师的他,曾获得“德艺双馨艺术家”以及“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
杜君慧于书法,初入《乙瑛碑》,取法《张迁碑》《郙阁颂》《好太王碑》,后习《马王堆帛书竹简》并临史上名家行草,融入汉简笔意,既不尚时流,又古朴自然,柔中寓刚。
在多年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杜君慧用笔干净、准确,尤其是为体现线条的质感和美感,他极为注重灵活使用笔尖、笔肚和笔根功能,并利用顺锋和逆锋,轻重、疾徐、偏正、曲直、倒顺、翻转等笔法,在点、线、面上求方圆,求曲直,造意境。这种气象反映了杜君慧深厚的人文积淀和笔墨修养。
杜君慧的花鸟画作品,其笔墨虚实、收放以及枯湿、浓淡变化,不仅把握到位,而且在细节处理上也颇见匠心。作品既充满了生活情趣,又传达出他对自然的赞美之意。无论是小写意还是大写意,其笔下的鸟、雀、虫、鱼等均造型质朴自然,或色彩鲜明强烈,或淡雅清新,皆呈现出勃勃生机,彰显出他对高格调国画品格的追求。
品读杜君慧的山水画,那些林木泉石、亭台楼阁等无不鼓荡着一股股永不止息的生命力。创作中,他不仅着重于整体布局,而且注重意境与情感的表达。用笔严谨,皴、擦、勾、染,有条不紊,笔墨中体现出他对古法的深刻理解,同时展示出他眼中的自然之美。
杜君慧虽偶作人物画,但却有北魏宗教绘画的粗犷刚劲,大唐画风的飘逸、韵远,造型准确,形象动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时下杜君慧正以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心态进行着自身人格和艺格的完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必将带给人们更多的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