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其美 知其美 美其美

2022-05-23 13:35杨莹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美的评价

杨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才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主题、社会的主题,当然也是我们教育的主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是文化自信第一次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被写入语文课程标准,可见培养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已然成为新时代赋予语文学科教育的重任。

具体来说,语文学科培养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指的是“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一、语文学科审美教育与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由此可见文化自信首先应该来源于对文化的认同,那么认同的前提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能感受到文化之美,才能使青少年发自内心地去热爱祖国文化、认同祖国文化。因为人只有在经历了美、感受了美之后,才能从内心深处自发生成对美的认同与追求,这样的美才能真正深植于人的心灵深处,继而外化为对优秀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而感受和体验文化之美、传播文化之美就是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初中语文学科审美教育包括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審美创造三个阶段,即从认识美到鉴赏美再到创造美。伴随着这三个阶段,学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一步步深入并最终内化为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精神,因此可以这么说,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是建立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二、文化自信视角下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策略

(一)识其美——激发审美感知能力,汲取文化自信力量

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审美感知,审美感知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诵读、想象、分析等,调动五官和大脑从文本中获得的愉悦感。这种审美的感知能力既是对语言文字符号(字、词、句、段、篇)所产生的语言外在形式美的感知,也是对文字所构成的美的意象、美的意蕴等语言内在美的感知。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课堂活动的参与来感受和体会祖国文化之美,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1.通过诵读经典,调动审美感官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了广大学者和语文教师的认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中也指出:“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鲁迅先生也曾经指出:“汉字有三美,一为音美以感耳,二为形美以感目,三为意美以感心。”诵读可以让学生同时感知这三美,因此诵读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必经之路。

教师要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诵读,诵读的形式也不能拘泥于整齐划一的齐读,应该在做好指导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有个性的朗读,这是学生亲近母语、亲近文本、亲近文化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调动自己的眼、耳、口等感官体验语言文字带来的形美、音美,进而透过文字感知意美。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甄选了很多脍炙人口、意蕴深远的经典作品,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我国语言文字之美,并透过文字感受古代先贤的思想之美,让学生识得文字背后的文化之美,进而萌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课堂设计,营造审美氛围

语言文字符号毕竟是抽象的,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文字背后深藏的内在美的感知能力尚需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搭建起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来感知蕴含在文本之中的美,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堂审美氛围的营造。

首先,进入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经过教师甄选的。语文学科是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并不是所有与祖国语言文字相关的内容都可以随意地进入语文课堂。既然审的是“美”,那么审美的对象一定是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或是富有时代朝气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花功夫去挖掘文本中“美”的内容,让学生沉浸在美的语言、美的文化之中,尽情感受着美、体验着美。

其次,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还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营造出良好的审美氛围,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得具体可感,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的内在美。这些美可以是诗歌中的意象美、也可以是古代先贤的人格美、亦可以是作品所反映的我国传统文化之美、先进文化之美等等。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整合设计创设出多姿多彩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式地去感知、去体验。比如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借助歌曲、视频等营造出苏轼中秋孤独赏月的情境来营造审美氛围,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二)知其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夯实文化自信基础

审美鉴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美进行评价、赏析和鉴别,这是学生在对美有了感性体验的基础之上,能对美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这也是从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理性的知觉的过程。如果说审美感知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文化是美的话,审美鉴赏就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的文化是美的,以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辨别哪些文化是美的,是需要继承和弘扬的。

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透过文本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悟,也有利于学生通过能力迁移,带着一双会审美的眼睛去祖国浩如烟海的文化瑰宝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会让文化自信这座大厦根基更牢固,建得更高大。

1.创新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审美过程

审美鉴赏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因此要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参与审美的机会。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则必须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这和目前很多学者、专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鼓励学生参与审美过程,就是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表达、多评价,把美的画面描述出来,把对美的感受表达出来,把为什么觉得美的想法表述出来……在这过程中,认同感慢慢建立,文化自信便在不知不觉间滋生。

语文课堂上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师生互动、小组讨论、主题演讲、话题辩论等等,有时候还可以让学生把感受、想法和评价写下来,这也是表达的形式。如在学生学习《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对于张岱的“痴”,教师不妨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张岱是否是‘痴人”,让学生在辩论中去体会张岱身上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文人清高孤傲的气质和怀念旧国的爱国情怀,这是祖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学生辩论的过程即是审美鉴赏的过程。

如果教师愿意尝试的话,还可以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确立好授课的主题后,教师在课前只做有限的信息传递,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就主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与鉴赏。

2.搭建學生活动平台,引导学生激活审美思维

课堂上的审美教育往往是通过典型的文本来给学生审美鉴赏以一定的范式,但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能力的固化和提高需要迁移运用到更广阔的生活实践中。换句话说,我们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需要把课堂拓展到课堂外甚至校外。

教师和学校要为学生搭建好活动平台,比如可以组织开展“诗词大会”“穿越千年——古代文人的生活”微戏剧表演、古风歌曲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甚至可以走出校园进入博物馆、各类名人故居、纪念馆等让学生体验当小小解说员、评论员、导游……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拓宽自己的审美眼界、激活审美思维,从而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

(三)美其美——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拓展文化自信空间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中,审美创造也已被列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所谓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审美创造力的广义范畴,它包含了前文所述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本文论及的审美创造力是狭义范畴的审美创造,即指学生在积累审美体验并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之后,能自发地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是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

近两年,我国传统文化就借由全新的创造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比如各类文创产品的研发、各种文化类节目的播出等等。他们让祖国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赢得了无数的“粉丝”。这些文化创新无不充满了设计者们创造美的智慧。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该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呢?那就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

1.丰富课堂写作形式,启迪学生创美智慧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追求语言文字和文化价值观的双重美。教师要跳出考试作文的藩篱,留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让学生把真实的感受、体验写出来,也许这样的习作不一定符合考试作文的要求,但是这样的写作体验是极富个性化的,也是极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创新的。

再者,课堂写作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教师不要拘泥于考试作文的体裁、题材要求,可以让学生写名人介绍、作品推介、话剧脚本、名人评述等等。甚至可以专门教学生如何写诗,虽然中高考作文中一般在体裁上都要求“诗歌除外”,但是笔者认为诗歌是最能体现美学价值的文学形式,它有着音律美、形式美、建筑美、意蕴美等多重美感,如果学生能通过训练写得一首好诗,我想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一定会得到切实的提高。

2.健全审美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大胆创美

评价体系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如果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师是很难有动力和精力去开发和实践审美教育的。学生如果也是唯分数论,那也很难静下心来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

在现行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中,对于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并没有硬性的或者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也正因为如此,尽管“审美创造”已经成为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一直都是语文学科知识教育的附属品,教师的不重视甚或忽视让这项学生亟待加强的能力被耽误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建议中提到:“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在语文审美教育的评价上,笔者认为要特别重视过程性评价,要善于记录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体表现,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等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文化自信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我们的语文学科审美教育能够真正做到并做好激发学生审美感知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让学生能识文化之美,知文化之美,美文化之美,那么他们对于祖国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将会与日俱增,文化自信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美的评价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打破平衡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