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心理化”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2022-05-22 08:11侯红卫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4期
关键词:情境文化学生

侯红卫

“教育心理化”思想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首次提出,他认为,只有教学过程与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相一致,在教育情境下,教育教学内容才会使人固有的内在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即教学内容与儿童心灵产生碰撞,儿童的天性和能力才会得到和諧发展。

何谓“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中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反思并理解文化传承,继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课中,笔者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以求教于同行。

二、课堂教学情境化的落实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15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造纸术的发明、司马迁和《史记》、张仲景和华佗、佛教传入、道教兴起,要引导学生通过两汉科技文化成就,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感悟文化自信。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教学内容虽然距离该年龄段学生非常遥远,但因为是文化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耳闻。课堂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获得思维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悟。“悟”就需要有情境创设,设法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故事情境中展开学习,让“那些人、那些事”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和身心发展。一堂精品课,必须有核心史观,在知识中渗透家国情怀,好课要体现在正确价值观上,即所谓“道”要正确。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课的学习目标和设计线索如下:

学习目标:1.知道秦汉时期的重要科技文化成就有: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司马迁和《史记》(熟知体例、内容、写作特点、评价);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事迹)。2.阅读材料,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理解佛教传播和道教产生的背景。3.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教学的实施上,先引用了文化学者李春阳的一段话:“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也。”“全球化的形势,不在于外来力量的咄咄逼人,而是面对国际资本压力的时候,我们是否失去了文化上的依托?”

【设计意图】张宏杰在《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一书中曾讲到,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华帝国分裂后总能统一,原因是制度高度划一和语言文字的统一;而罗马帝国一旦分裂,就无法复建,原因在于内部制度没有统一以及语言文字不统一。引发学生对两汉乃至中国文化的兴趣与自豪,通过人物事迹感悟中国文化。

在教学的流程上,以问题引领,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逐步深入达成目标。设计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一——创新与世界性:造纸术

在第一篇章“求知”“纸载春秋:造纸术的改进”这一环节中,通过情境设置和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读书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下问题:

1.在纸发明前古人用什么记事或者有哪些书写材料?这些书写材料有怎样的缺点呢?

2.结合课本叙述,蔡伦是如何改进造纸工艺的呢?他造的这种纸有什么优点?

3.阅读材料及相关数据和“造纸术传播示意图”,概括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

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总结: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求、文化传播需求的推动。造纸术的推广,不仅促进了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与繁荣,还先后传播到东西方,掀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因此,在美国人麦克·哈特所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前面。(前六位是:穆罕默德、牛顿、耶稣基督、释迦牟尼、孔子、保罗)

【设计意图】本题基于“教育心理化”的思想,引发学生共情共鸣是发挥学生潜力的自然有效的办法,能让所有学生保持积极状态,师生共同构建课堂文化,不仅能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能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比如,这个环节中,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讲述竹木简等的故事、教师讲述中学时代参观上兰村造纸厂的情景,通过情境创设感悟造纸工艺流程;同时教会学生阅读材料的方法及培养读图归纳总结和比较事件的能力,将“教、学、考”统一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面的素养,又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树立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课堂活跃,效果非常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二——反思与传承性:中医学

在第二篇章“求仁”“中医济世:张仲景与华佗”这一环节中,先设计了一个真实情境,即进行学情小调查:教师问学生,从小到大,你们去看过中医吗?比如,喝汤药、针灸、吃药丸、热敷或者拔罐什么的?呼啦啦——全班小手都举起来了。我说:“前不久,老师头疼的时候也是针灸扎好的,中医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着我们的健康。那么,什么是中医呢?中医贵在调理,通过调整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调动机体以良好的状态来对抗疾病。”

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1.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结合课本相关史事,归纳一下我国的中医成就(哪些人、哪些事)。2.有着千年传统的中医文化在当代应该如何传承?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张仲景和华佗的预防理论,与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提出的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的发现使全球数亿人受益,是为人类造福的具体体现。

中医药学还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都在研究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至今仍是国际社会治病救人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我们应当科学继承和创新优秀的中医药文化。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如下情境资料,反思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传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传承,我们不仅要热爱自己祖国的优秀文化,还要立志学习与传承,并发扬光大。

阅读下面资料:

现在日本人很重视研究中医药学,他们的权威医生表示:现在他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他们学习,他们不仅学习而且创新,在原中医药基础上添加成分,制成中药。中药材很讲究原产地,于是日本在中国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有人统计,日本的“津村药业”在中国建起了70多个药材种植中心,而北京同仁堂才有8个。“津村药业”把中国原料出口到日本,严格工艺生产片剂、颗粒剂等,卖到全世界。据说日本已占据世界中药市场九成的销售份额——中国中医药要加油!——《历史教学》2018年8月上半月刊

【设计意图】本题从“教育心理化”的角度出发,从学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出发,使其对中医的魅力感同身受,包括引导学生讲述“医圣”张仲景和“外科鼻祖”华佗的故事,体会医者仁心;使学生对我们祖国中医药文化充满自豪;结合中医发展现状,通过相关资料引发学生反思并立志学习,传承我们的文化。情感教育渗透其中,起到了预设的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三——求真与独立性:司马迁与《史记》

在第三篇章“求真”“史家绝唱:司马迁与《史记》”这一环节中,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公元前110年春,西汉洛阳城,一位父亲在弥留之际紧握儿子的手殷殷嘱托:“我们的先祖是周朝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有家学传统,祖宗的功业不可断在我们手里啊!我死之后你继续做太史,繼承先祖的事业,切不可忘了我修史的志向。”儿子听闻流着泪说:“我一定谨遵父命,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稍有缺漏。”这位守在父亲病榻前的儿子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教师所讲故事,谈谈他的成长经历对其成功有怎样的影响(家学、博闻强记、游历、深思,说明先天条件与后天积累的重要性)。接着,教师继续讲故事,正当以继承父亲遗志、复兴家族史官传统为己任的司马迁立志效法孔子,接续《春秋》,专心修史时,没想到突然飞来横祸,他因为李陵辩护而被打入大牢,接受了肢体痛苦且心灵受辱的腐刑。但他为完成著书而隐忍苟活,以余生的精力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此时要求学生回答,从司马迁身上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精神(忍辱负重、坚韧不屈),为什么这部作品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之后通过介绍和品评《史记》的价值,如体例、内容为什么被称为“实录”,让学生了解《史记》集编年、记事之长,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新体例,为以后历代正史所遵循。《史记》叙述生动,论理精辟,也是汉代散文的典范。其独立的精神和求真求实的态度,成就了其作品的不朽。同时,师生结合后世名人的评价展开互动学习。

【设计意图】本题站在“教育心理化”的角度,通过真实任务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理解他的不幸遭遇、内心极度的愤懑和痛苦之情,感受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种生死观。让学生了解为实现自己的著书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是其可贵的思想价值。认识历史学的价值就是求真求实,坚持独立思考,因而其著作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至今仍有人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四——包容与互鉴性:佛教与道教

在第四章“求善”,“讲经论道:道教和佛教”这一环节中,基于新课标要求了解这两支宗教的背景,所以,我运用材料、数据等引导学生概括当时的社会现状,由教师归纳分析来突破难点。

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生活极度痛苦的百姓需要寻找精神寄托,这是宗教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它源于古代神仙信仰以及占ト看相、求得长生不老的方术。因为信仰者以“道”为最高信仰,所以称为“道教”。道教认为,人在现世通过修行可以得道成仙。东汉末年出现的道教教派,一是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以治病来传道,发展信徒;二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佛教的传播: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又被称为释迦牟尼。它强调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到中国。佛教不仅在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方面,而且在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课堂上,引导学生做活动,找找我们身边的宗教文化的例子。

【设计意图】本题试图通过“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理解中华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尤其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筑艺术,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中包容互鉴的内涵。

教师小结之后,再拓展延伸环节:结合单元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推动两汉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因素有哪些?(提示: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个人因素等方面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学生:人民勤劳、交通便利、中外交流……

认识: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

教师最后落脚到文化的内核是价值,求知、求仁、求真、求善、继承与创新,文化的强盛体现在我们对这些价值的信仰和践行。而华夏文明自古以来就是无数仁人志士薪火相传,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是文明火炬上的一环,我们努力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也就有了华夏文明的传承与灿烂!结束全课。

【设计意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人文精神是我们民族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傳的一分子,我们应身体力行,从我做起,把几千年来祖先为我们积淀的精神家园传承好、保护好。

三、反思——收获与体会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足点,通过对两汉科技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充分认识我国对人类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

张宏杰在《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一书中曾讲到一个故事情境。他说,事实上,如果一个汉朝人在今天醒来,他会发现,这个民族的心理和处事习惯,与汉朝大体相同。也就是说,几千年来,中国文明总体上是独立发展的,一直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

中国文化的类型集中在“求善“与”重德”,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进而学会提取信息;关注学生心理,让历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注重过程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格物致知”,历史教学不能变成死记硬背。

教学过程中,通过再现历史场景或想象历史情境是培养历史理解能力的必经之路。通过对过程的教学与能力方法的引导,将“教学考评”统一起来,通过了解历史过程引发自己的思考,逐步引导学生把思考变成习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能减负又能提质,最终实现目标的高质量达成,这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孜孜以求的理想。

猜你喜欢
情境文化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