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建策略

2022-05-22 06:13郑华邹庆华
人民长江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时代大学生

郑华 邹庆华

互联网时代语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转型面临着许多新机遇与新挑战,这是因为互联网时代有着独特的文化机制与信息环境,互联网给高校思政教育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正负方面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互联网与全媒体技术意义重大,借鉴互联网技术创新高校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利用互联网媒体共享平台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实现思政教育信息化和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利用互联网资源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公信力和吸引力,进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创新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要树立思政教育生态系统思想以创新思政教育理念,要不断完善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和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还要不断提升师生网络信息化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当下高校思政教育还存在知识生产碎片化、叙事主体多元化和话语下沉化等问题,因此,要结合高校思政教学实际,不断强化协同治理和创新研究,以生成高校思政教育新动能和打造思政教育硬通货;还要积极关注大学生多元化学习诉求和专业性要求,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效能;还要引入复杂性理论以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探索,为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需要不断优化高校思政教育主体系统和完善教育机制,跨界整合思政教育大数据素材,以营造出一个开放性教育环境;从微观上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与途径,从宏观上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整体范式,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从而促成高校治理能力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为此,由马云霞撰写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有助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解构与创新策略研究。作者着眼于“互联网+”时代新常态下的“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详细分析和梳理了“互联网+”背后所蕴含着的互联网思维,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的新机遇和严峻挑战,探究了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发展方向与途径。作者认为为契合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对象新特点,高校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地借鉴和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和策略。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放和有效利用“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环境,注重思政理论学习碎片化重构,发展思政课程动态生成和教学多元相融等网络化教育思维;积极变革大学生思政教学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拓展大学生思政学习空间,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式;针对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政课程变化,创设全时空网络高校思政育人环境;有效设计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和优化其教育路径,积极转变传统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积极构建信仰、信念和信心三位一体的理想信念体系;构建基于超星泛雅的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以增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总之,该书具有理论丰富、构思新颖、内容全面、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和方法多元等特点,为创新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也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创新,提供了较为广泛的范式参考和模式借鉴。

首先,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具体介绍了“互联网 ”从何而来,阐述了互联网的内涵、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时代的特征等。所谓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科技发展背景下的一种思考方式,是对教育、市场、产品和整个商业生态的一种重新审视;互联网思维是跨越各种终端设备的,具备大数据、零距离、趋透明、便操作和惠众生等特征。在阐述了互联网的技术特征、传播特征和文化特征基础之上,还进一步阐述了互联网技术带给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和挑战问题。互联网技术一方面大大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空间,扩展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和丰富了教育载体,创新了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和增强了教育实效;另一方面也使教育者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导致大学生面临价值和交往的选择困境,传统思政教育方式也遭受到冲击。

其次,论述了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变革。具体阐述了何谓“互联网教育”“互联网 ”时代教育变革及思政教育变革等问题。互联网教育就是把教育与互联网科技进行融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为教育公平助力;通过智能互联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很多学校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利用大数据分析推动教学效率提升,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僅改变了传统思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可以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为实现我国教育公平创造了条件。

第三,论述了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环境的优化问题。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开放性、可塑性和意识形态性,同时,还具有物质保障、价值导向、感染熏陶、行为约束和精神动力等功能。高校思政教育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异质性、虚拟性、隐蔽性和海量性的基本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海量信息挤占了高校思政教育时间,开放信息弱化了思政教育者权威,虚假信息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等问题。为此,作者进一步阐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优化问题,作者认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体现在高校的办学定位与思政理论课教学之中,体现在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建设与优化之中。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优化要遵循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立足主动构建的战略基点和坚持整体协同的基本方略等原则。还要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推进我国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利用经济社会成果促进高校思政工作资源整合,构建“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环境,搭建多方协同的大思政格局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营造清朗网络环境以共筑新时代的青年精神家园。

第四,论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学习革命。具体阐述了学习与学习理论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变革和大学生思政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优化进行了深入思考。还进一步论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及其转变,对思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进行了基本认识,探究了如何正确处理互联网时代下的师生关系。在互联网条件下要想改变传统师生关系,首先,要解放思想以转变传统师尊生卑的观念,转变传统师生“学本师授”的角色定位。在网络时代教师需要更加专业、创意和弹性地激发大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成为大学生对信息和知识学习的协调者、指导者和组织者;还要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形式,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而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灵活结合个别教学、小组教学和自学等形式,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利用网络功能和网络讨论使得教学生动活泼和妙趣横生,以实现个性化学习与个性化发展,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还要拓宽师生获取知识来源渠道、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转变老师管理学生方式等。网络时代下依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互联网时代下的师生关系仍客观存在,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将趋向多重性和间接性,互联网只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教学工具,可以很好利用而不是依赖它,教师依然要关心爱护学生,学生依然要懂得尊重教师,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网络条件下的师生关系。C85D383D-26EB-4970-9116-18584BAD565D

第五,论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变革。作者在阐述了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形态的变化,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政理论课程的设计原则。还进一步创新与探索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阐述了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瓶颈问题,具体阐述了基于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可行性、框架设计与探索。最后,论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的优化问题。鉴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如多数教师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思政教学体系和教育内容相对单一,缺乏互联网元素的有效融合,未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未能及时更新最新思政教育内容,师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因此,应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化创新。作者认为要坚守与优化思政理论课堂教学主渠道,做实与拓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搭建与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完善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促进知行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在互联网时代环境下的微博、微信和自媒体等微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和思政知识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同时,各种西方思潮无序传播严重干扰了马克思主义理念传播,影响了思政教育质量。“互联网+”教育呼唤着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与变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解构成为必然趋势,大学生美好精神生活的养成,也需要创新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互联时代教育主体的泛化,严重挑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传统权威;大学生网民的“群体极化”,也挑战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榜样作用;互联网快速发展挑战着高校教师的观念与自我提升;互联网的潜隐渗透与“信息茧房”,严重挑战大学生媒介素养和思维认知;互联网的虚拟隐蔽性,挑战着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监控监督。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重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以创新思政教育的系统化和创新发展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不断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网络环境下所涉及的各项要素,构建生动有趣的思政教育场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积极推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探索向教育内容、载体和话语的系统化创新转变,从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化的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系统化创新体现在由传统思想与道德教育、政治与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平台系统化地整合为国情与党情、素质与能力、价值观与生态、安全等教育,通过多样化内容构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教育。思政教育载体系统化创新体现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传统思政教育载体,如加强QQ、微信、微博和校园网站等建设,不断完善和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新载体,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思政教育平台,从而实现思政教育新载体系统化创新。思政教育话语系统化创新体现在语境、内容、结构、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积极构建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把政策话语的先导性与工作话语感染力、思政教育话语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为社会发展服务与为人的发展服务等方面有机统一起来。

笔者认为,要积极探究互聯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化创新的实现路径。首先,要树立教育生态系统思想,创新发展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创新高校科研与实践育人机制,提升协同育人功效,不断完善高校网络育人机制与体制保障,为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化创新提供保障。其次,优化思政教育主体系统以形成多元主体动态协调与协同攻关的整体格局,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思政教育氛围。第三,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网络意识和信息化素养,培养强有力的思政教育骨干和教育团队,不断创新和丰富思政教学方法以提升育人能力,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将价值认同融入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转变传统思政教育观念,促进思政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建设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把握住高校思政与意识形态引领的话语权,加强高校互联网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健全思政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以实现工作开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第五,完善慕课教学平台建设和运用情境微课教学,创设全时空网络育人环境,建立新的思政教学模式,打造有温度、有滋有味的思政课,完善思政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发设计有趣味和多元的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政教学与学生培养全过程相融合,为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化与创新发展提供新空间。最后,挖掘互联网时代蕴含的价值内涵,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时代育人环境以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多元优势以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全面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与价值力。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意识形态社会认同 ” (19BKS058)

书评人简介:

郑 华,女,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邹庆华,女,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C85D383D-26EB-4970-9116-18584BAD565D

猜你喜欢
思政时代大学生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