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困境与对策探讨

2022-05-22 17:02许朝双
南方农业·上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对策

许朝双

摘 要 渝东南山区应将山区农业发展推向生态化,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相协调。采用重庆市统计局、渝东南各县区相关官方统计数据,结合文献研究法、实地观察等方法展开研究,分析渝东南山区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困境,提出发展对策:加强宣传与交流,轉变农业生产观念;加强与企业合作,重视环境保护;设置相应岗位,招聘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 生态农业;对策;渝东南山区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7.041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这一目标载入国家根本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得到了强有力大保障[1]。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其不断地中国化,使其更接地气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服务。习近平的生态文明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的建设新思路,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局面。本文分析渝东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对策建议。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在渝东南山区农业中的实践

1.1  渝东南山区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

渝东南地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山高谷深,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水资源丰富,水利设施较差,土层薄弱,水肥保持能力较弱,山区农业发展条件受限,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传统单一,许多山区人民群众至今还保留着人力耕种的传统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种植效益不高,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式发展。在生态环境方面,山区群众对于自然界的依赖度较高,以木柴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农作物收获后就地焚烧秸秆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耕作方式不利于长久生态环境的保护。

1.2  渝东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1.2.1  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业

渝东南地区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积极招商引资,鼓励企业、个人参与,由企业或者成立的合作社为山区农户提供种子、种苗、家禽幼苗、猪崽等,发挥企业或者合作社拥有的合作关系的商贸、酒店、社区服务等单位,采购包销土鸡、土猪肉、土鸡蛋、蔬菜等特色农副产品。而农民投入土地和劳动力进行种植、养殖,收获后由企业或者合作社上门根据合同价进行收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了山区群众的收入,也合理地利用了渝东南地区优越的自然资源。

1.2.2  鼓励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种植经济林

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从1999年开始,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这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在全国次第展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推进中,渝东南各级政府积极做好资金投入,据《重庆日报》2019年8月6日报道,秀山县于2002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实施了两轮退耕还林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退耕还林实施之初的28.2%提高到2017年的50.9%,提高20.7个百分点;全县地质灾害、极端气候明显减少,水变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渝东南地区各区县大面积种植经济林,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林下种植养殖、旅游服务等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再现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秀山人的金山银山,促进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酉阳县依靠山多山大的独特地理条件,积极推进退耕还林,政府鼓励带动产业发展,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山区农民发展青花椒种植、青蒿种植,采取“政府+企业+农户”的模式,确保经济作物有人种,种了有人收,农民有钱进。据酉阳县扶贫办公室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酉阳青花椒栽种面积达到1.60万hm2,全县有35个乡镇187个村发展了这一产业;在全县的建卡贫困户中,有近1万户参与到这一产业中,预计2018年和2019年这两年时间青花椒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很大的增幅。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特色生态农业,解决了人地矛盾,减少了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很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荒山绿化,有效治理了困扰山区农民多年的石漠化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生动体现,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要求高度一致。

1.2.3  发展乡村旅游

渝东南各级政府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带领山区群众发展特色农业。渝东南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山高谷深,森林覆盖率居于重庆市前列,《酉阳自治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年末森林总面积3 210 km2,本年植树造林11 400 hm2,退耕还林还草总面积47 813 hm2,森林覆盖率63.1%[2];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在渝东南各县区都基本具备。政府大力发展林下种养结合,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积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兴办农家乐、农家水果采摘园、蔬菜采摘园,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中的调节作用,联动企业、农户、消费者,定期举办各类销售农特产品的文化节和展会,让消费者走进农村生活,刺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民增收,环境得到保护,让树叶子变成山区群众手中的金叶子。

1.2.4  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

在传统农村,特别是山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合理有效地利用山区农民手中的土地,才能更好地促进山区农业发展。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引导下,推进土地流转,渝东南地区农民土地流转也紧跟步伐,加快土地经营流转;在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的方式出让经营权,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流转,发展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3]。山区农民的土地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制约,流转时效相对于平坦的地方来说有所滞后,主要特点为规模小,集体土地流转资金短缺,企业主参与租赁很少。通过土地的流转,才能解决农民自身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也让科学种地、生态农业发展得以实现,农民自身获得实惠的同时,能够有更多时间多途径创造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为巩固全面小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2.5  政策支持、经济扶持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国家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最好例证。重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重庆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25万建卡贫困人口,2016—2017年,国家下达重庆市搬迁计划18万。渝东南山区原住地居民房屋多为年久失修的木瓦结构住房,许多房顶漏雨被腐蚀情况比较严重,住在这样的房屋下不仅危及生命安全,漏雨房屋潮湿的环境也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受自然条件制约,交通条件、水利、土地等不利因素也使得这里的居民无法更好地发展农业,同时对生态的破坏比较严重,需要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及农房整宗地收储后,人在自然界面前后退了一步,这也是给自己及子孙后代留出了一片金山,解决了人地矛盾,人的发展问题解决了,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2  当前渝东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劳动力数量、质量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2.1.1  劳动力数量缺少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渝东南山区群众原有土地面积不足以支撑其生存需要,同时生产技术升级,机械化的普及使得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更好地改善生活条件,大量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务工返乡人员务农意愿低下,耕地闲置等现象明显。同时,随着教育的普及,年轻一代人群在接受教育后,资源不富集的山区没有相应的就业机会,年轻劳动力流失,山区农业生产劳动力仅剩少部分青年劳动力,受技术、观念等影响,生产方式依旧带有浓郁的传统色彩。

2.1.2  劳动力质量堪忧

渝东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由于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山区剩余的劳动力多为体弱多病、年老体衰者,他们日常生活基本靠子女外出务工或者政府的救济,劳动能力低下,只能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健康意识较为淡薄,生活习惯影响着劳动者身体质量,嗜酒、饮食重油等都影响着山区居民的健康。良好的身体条件是进行物质生产劳动的先决条件,尤其对于山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来说,机械化普及难度大,自身健康水平成为从事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

2.2  山区群众的观念有待转变

2020年我国已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绝对贫困现象已经基本消除。渝东南地区作为历史上贫困连片地区,山区群众在长期发展中,受交通、文化等因素限制,与外界接触不方便,年纪较大的甚至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在的乡镇。注重传统文化的影响,生产方式改变较少,传统农业生产的经验延续时间比较长,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依旧存在,土地是他们的一切,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有土地自己就饿不死,同时也导致部分人满足于自己的生产能力,春播秋收,早出晚归,将自己的时间奉献给土地。在耕作方式方面,秋收结束后,多数采取就地焚烧秸秆、杂草,污染环境,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山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不强,土地利用不合理,因循守旧,新技术的应用自主自觉性较低,缺乏科学的生产技术而导致农作物产量低下,重复劳动,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2.3  自然条件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渝东南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山体岩石裸露严重,石漠化是一直以来最主要的问题。山区腹地耕地质量差且地块破碎,多分布在坡度较大的山坡山谷,由于传统农业中坡耕地占比大,地表土壤层稀薄,经济作物生长条件差,产量不高,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少,同时几经开垦的土地在雨季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造成地下岩石裸露、石漠化严重。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山区无法应用大型运输交通工具,道路狭窄弯道众多,交通工具通行能力低下。渝东南山区生态农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交通条件的影响,运输成本、运输时效都是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山区公路成为改善山区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山区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渝东南山区公路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带动和支撑山区农业发展,同时,随着山区居民居住形态变化和农业产业发展,山区公路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已经发生变化。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渝东南山區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产品运输、农业生产机械化等问题依旧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旧不理想。因此,渝东南山区公路基本实现行政村通畅,今后要向着支撑生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转移。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宣传与交流,转变农业生产观念

习近平生态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进一步中国化诠释,理解自然生态与人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依靠群众,一切发展为了人民群众[4]。在渝东南山区农业发展中,不断实践,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山区农业,在思想上、理论上重视发展创新。在多年的发展中,渝东南山区群众受自身教育水平、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对于政策理解的能力有限,导致国家大力倡导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际运行中效果不明显。这就要求基层工作人员在对山区群众引导、宣传过程中将国家政策及人与自然关系等观念用通俗的话语进行传达,日常工作中让群众感受到生态农业发展的魅力,从中获取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基层工作人员是党的政策方针的传达者,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提高,强化自身的“生态观”,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支持国家政策,进而在实践过程中转变农业发展观念[5-6]。

3.2  加强与企业合作,重视环境保护

在渝东南山区,耕地、农田位于半山坡坡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杂草、秸秆等残料,由于运输不便,使用价值在农户手里很小,往往选择就地焚烧,虽明令禁止,但在偏远山区,焚烧秸秆的方式是人们选择的最低成本处理方法。对于秸秆杂草的处理,可加强与造纸、养殖、饲料、化肥等企业的合作,从农户手中回收秸秆,增加收益,避免焚烧带来的污染以及火灾隐患。加强与企业开展合作,利用渝东南地区地形等天然优势,开展林下中草药种植、林下养殖等项目,努力搞好种植养殖销售,促进山区土地流转,充分发挥企业的带动效应,让群众出租土地收取租金,依靠林下种植养殖赚取劳务费或者参与分红[7]。

3.3  设置相应岗位,招聘高素质专业人才

国家每年都会安排专项资金招募“三支一扶”人员,支农人员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需求量大。由于山区条件艰苦,就业岗位少,很难招到人才,招到人才也很难留住。山区农业发展的转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更新观念,引进新方法,找准本地特色,山区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渝东南地区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离乡背井,集中向东南沿海、重庆主城等地流动,返乡就业人员数量少,人才呈严重的外流趋势。地方政府在招聘上应该更好地为人才的招聘及留下来的人才创造有利的政策与物质保障,让人才招得来、留得住。渝东南山区群众的农业生产,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引导,这既是当地群众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 酉阳县统计局.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youyang.gov.cn/bmjz_sites/bm/tjj/zwgk_104134/fdzdgknr_104136/tjxx/202108/t20210829_9633753.html,2021-03-23

[3] 阮文彪.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经验证据、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19(1):15-32.

[4] 李雪松,孙博文,吴萍.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6(3):14-18.

[5] 喻永紅,张志坚,刘耀森.农业生态保护政策目标的农民偏好及其生态保护参与行为——基于重庆十区县的农户选择实验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21(1):85-105.

[6] 刘维兰,赵博.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7(3):144-146,161.

[7] 赵童,彭光灿,刘玉珮.再现绿水青山 成就金山银山[N/OL].https://www.cqrb.cn/content/2019-08/06/content_203469.htm,2019-08-06.

(责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对策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