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a
福道,即福州城市森林步道,曾獲2017年“国际建筑大奖”、2018年新加坡总统设计奖等多个奖项。采用全国首创钢架镂空设计,环线总长约19公里,贯穿福州五大公园,串联起十几处自然人文景观,如杜鹃谷、樱花园、紫竹林、摩崖壁、兰花溪等,除了满足市民休闲健身的需求,也是览城观景的好去处,现已成为代表福州的标志建筑。
烟台山一景。福州,亦称“榕城”,枝繁叶茂、根须强壮的榕树随处可见,烟台山以弯道小巷、西洋建筑、树木绿植交织成景,极具风情。
1. 涌泉寺为闽刹之冠,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
2. 三坊七巷。自晋、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文脉昌盛之地。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冰心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3. 烟台山的石厝教堂。仿哥特式建筑,当时外侨们的聚会地。教堂门前的银杏古树,每年岁末年初吸引无数游人,因此,自2020年起,烟台山也设立了银杏节。
4. 烟台山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曾汇聚了17国领事馆(办事处)、33家洋行、8座教堂、3家教会医院、11所教会学校,随着历史风貌区的升级改造,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圣地。骑单车卖咖啡的小哥也成了网红。
1. 福州茶馆外景。茶馆被设想为休憩于岩石之上的房屋,连绵山丘般的铜制屋顶高架于夯砼墙体之上,既表达了对当地传统土楼民居的现代致敬,也强调了原始的凝重感。走近建筑时,观者可以看到茶馆的两幅图像:建筑物的直立轮廓,以及周围水池中的倒影。
2. 福州茶馆内景。如恩用福州的历史文化作为画笔,将这座茶馆描画成了一件城市文物。茶馆内的古代木结构是一栋清朝古宅,典型的徽派建筑。其上充斥着丰富的装饰木雕,复杂而精美。
3.2021 年,对桂湖美术馆首任馆长林林峰(右)来说,是一个人生的“战点”,他与设计师何华武(左)一致认为,物理空间的改变并不是建筑改造的核心,而是空间精神指向的进化。11月27 日,民营非企业公益性美术馆—桂湖美术馆在经历了近一年的筹划、建设、转型和升级后正式对外开放,致力于深度挖掘福建本土文化内涵,长期扶持福建新生代艺术家,与本地的艺术爱好者、文化乡建团体展开紧密合作,也定期以驻地的方式邀请福建省外以及世界各地的艺术团体、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和作家等来到福建展开驻地创作。4. 桂湖美术馆外景。设计师何华武别出心裁地将美术馆入口设在一座“天梯”的尽头,希望观众在步入美术馆的同时完成一次心情的整理,营造出“艺术圣殿朝圣”般的体验。
5. 马尾船政书局。设计以“船”为元素,借由传统船舶的空间布局,书局中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空间组合。船首、船舱、船尾,都被抽象化为不同的室内空间,而开放的甲板、半开放的舱室等象征性的船舶空间,也以现代化的方式,在这艘方舟上被重新演绎。
6. 经营中古家具的冠西父子自建大楼,将收集的老民居、古旧民俗物件归于一处,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7.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闽江计划系列展览闽江计划第三回《沙茶面和大红袍》现场。参展艺术家沈也行为作品《弥漫在这一刻开始》,以青红酒为媒,回忆历史。8. 三艺术空间。福州第一家商业画廊,极简的水泥灰设计,弧形走廊引向3 个独立的展览空间,具有强烈的纵深感。平均每一个半月推出一次新展览,推介当代艺术新锐艺术家。
孙文佳在工作室一楼。他的作品将漆这一传统技艺,通过作品去呈现更加当代的一面。他的创作糅合对时间、自然、生死、宇宙、人的生物性等多重思考,收藏有佛像、动物骸骨等。背后墙中央悬挂的《物演M02》是一件完成于闽江漂流的作品,从福建三明建宁县均口镇台田村闽江源顺流而下,最终到达福州马尾入海口。漂流总计45天,行程577公里。作品试图探讨福州、闽江、漆三者之间的关系。
1. 福建有深厚的饮茶文化,八九年前,陈吉树注意到喝茶这件事可以有更高的追求。他的老师是利休、谷崎润一郎、冈仓天心、坂田和实,是茶,是古人,也是福州街巷中的生活旧物。他围绕茶道具收集旧物,慢慢放下设计工作,以金属为主要材料来制作东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造型语言和审美趣致。
2. 陈吉树在自己主理的工作室内,这里不仅陈设着他设计的生活道具产品、手作金工作品,也会不定期举办微型器物展。从收藏老物件起,他的设计领域从平面渐渐转入器物设计、室内设计,也成长为一位金工作家。最新设计“今日宜”已成为福州新晋网红茶室。
3. 孙文佳工作室二楼书房。油画系毕业后研读漆艺研究生,后成为以漆为创作媒介的当代艺术家。油画描绘的是西北部旅行时见到的风景,这个房间是他画小稿、做小样的地方。
龙一在工作室。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漆艺专业,在开拓漆艺品牌“无论”的同时,从事个人艺术创作。“守破离”是龙一的座右铭,“象征着一个手艺人到艺术家蜕变的必经之路。”他说。现在他与中国设计师合作共同研发产品,成为中国原创设计与大漆这一传统工艺的桥梁。
1. 龙一自创的龙鳞纹漆艺产品系列。2. 黄群生在工作室。因漆艺扎根福州,最近的创作借助所居北峰山上特有的石皮肌理,用大漆脱胎的技法转化成肌肤,对自身身体重塑、修改、组合等以获得不确定的特征,从而思考现实与虚拟、人自身生长变化、记忆、死亡等的反思与重构。3. 陈如山在他的漆园“汐山兰若”。他采用锡做胎,将“大器至极,则简”的极简美学理念,融入传统髹漆技法,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及使用习惯的大漆实用器物。
4. 由于漆因批次、年份、产地、品牌不同,每次都有微妙的差别,陈如山坚持自己调漆,作稳定性试验等,历经数月或数年的上色、打磨才能完成作品,感叹作为漆艺人之不易。
福州,在所有的省会城市里,大概是最没有存在感的几座之一,这从餐桌上就可以看出来:江浙沪以浓油赤酱见长,川菜主打麻辣鲜香,粤菜追求鲜嫩爽滑,而福州菜呢,似乎很难用一个关键词来提炼。主营精致闽菜、隐于华侨新村六十年代独栋老宅的宣和苑的主理人高峰执箸略顿,他说:“就我个人而言,它代表着极致的简单和极致的复杂,简单莫过于鸡汁汆河蚌,复杂莫过于佛跳墙。”
福州,确实有着复杂的面相:本地人觉得它“安逸但不上进”,外来人认为它“冷漠但也包容”;它的简单,在本土原创歌手郝刚用方言创作、传唱度颇高的《福州百姓歌》里也许有迹可循“天刚蒙蒙亮,日头照天井,三坊七巷的依姆依伯都起早去做操。早头吃什么,鼎边炸蛎饼,炸桧(油条)芋粿菜头粿,肉松配饭粥。男界(男人)去上班,女界(女人)粘厝供囝(在家带娃),逛街跳舞谈恋爱的都是后生囝(年青人)。福州老百姓,生活没快也没慢,有福之州的老百姓,生活之味像橄榄。”橄榄清甜,简单滋味,需要细品。
福州,以境内的福山而得名。历史如同一口深井,投入的石子在坠落约一个世纪之后,弾掷在今日的水面上才发出清脆的回响:走出了林则徐、林觉民、林徽因和冰心的三坊七巷,来自琅岐的方碧峰走进文儒坊,怀揣着开一家书店的梦想,运筹五年,以临盆的凸肚为logo,磨去老匾额上的原文,从弘一法师书法中找到灵感,挂牌“无用空间”,只为这一方“好地气”,只为这一隅“如入子宫般无时间感的幸福沉浸”;1866年,左宗棠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马尾船政学堂,如今位于学堂旧址的船政书局以“船舱和书局”呼应百余年前的“造船与造才”;苏格兰旅行摄影家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1871年沿闽江逆流而上,他的摄影集《福州与闽江》里的金山寺是如恩设计福州茶馆的灵感源头—河流之上的古寺,岩石之上的古宅。
在当代的时间轴上,福州,没有什么“名片式地标”,它的“名片”亦是带有古意的—“漆都”。陈如山,将工作室从厦门搬到了鼓山北峰之巅、一条汽车几乎无法掉头的泥路尽头,“理由很简单,”他说,“一方面,整个产业链的配套福州最齐全,做事情方便;另一方面,传统的根在这里,我需要根的滋养,我们都只不过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树叶。”“树叶们”散落在城市不同的边缘:北部宦溪,师从“东方漆艺第一人”唐明修,2015年毕业于国美的黄群生和雷禺在离老师的“漆园”不远处的村屋里修整了共用的工作室,以各自的触角探索着漆在当代语境下的N种可能;西部荆溪,龙一希望做一个“两条腿走路”的成功范本——一边推进“无论”品牌高品质漆艺产品,一边以漆为媒介,专注个人创作;南部闽侯,孙文佳将漆作为“时间胶囊”的凝固剂,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已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这些“树叶们”正催生着这棵“老树”抽枝吐芽焕发新貌。
1. 林清韵在工作室。作为非遗项目、福州三宝之一的软木画,从业人员不到30人,她是最年轻的软木画传承人。她尝试将软木画与台灯、茶盘、灯罩、花瓶、饰品等现代生活物件嫁接,将软木画拉入当代语境,以便这项技艺的普及及传承。
2. 雷禺用漆艺创作的以女性身体为主题的系列艺术作品,同时它们亦是“可穿戴的”,是戒指,是胸针,是耳环等。
3. 喜欢北峰山里的安静,雷禺和师兄黄群生在山里的清末老宅中共建了工作室。最近创作的作品从尖锐的自然形态开始,探讨其自身和外界的一些分寸感,再到人为有意识无意识地效仿自然界尖锐化形态,增加了一种距离感。“我想珍惜山里自然给予的信息。”她说。
4. 林清韵创作软木画最常用到的工具。目前,她和从事中医的丈夫一起探索,尝试使软木画与中药材结合,辟出一条蹊径来,让软木画走入更多人的生活。
6.19年前租下华侨新村内这栋老宅,高峰在院中自建了茶室,打开室门,沉香味扑鼻而来。
主理人方碧峰在无用空间门前。以商养文,她坚守着这家主营文史哲、艺术、建筑、考古类书籍的书店,并致力于推出各类名家公益讲堂以及《福州爱故乡》系列沙龙等,还亲自打理着花园里的一草一木,她说以“自私”的悦己方式做着“三坊七巷的点灯人”,欢迎所有的过客,“褪去社会标签,来到无用,都只是爱书的人”。
1. 川索餐廳。无界设计的设计师从透着远古的冥想与传承力量的日式极致简约中获得启发,演绎川蜀层峦叠嶂的雄壮形态与人类自古的求索之心,使食客不被限于一桌一椅一场一景的对视当中,让空间变成一种艺术体验。
2. 川索餐厅料理,将新派美学川菜精细化制作,在口味、菜品搭配、器皿及菜品名称等各方面均颇下功夫,打破传统,融入创新,食材新鲜的同时让口感更加细腻美味。
3. 永和鱼丸店创建于1927年,创始人是三坊七巷人刘二弟,是福州现存最老的鱼丸品牌,2001年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2008年,其鱼丸制作技艺被认定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图为鲨鱼丸和鳗鱼丸,汤里加入胡椒粉,味道独特;肉燕也是不可错过的当地小吃之一。
福州的“新貌”,是近期的事。有人揶揄:这两三年福州才有了“都市”的样子,才“配得上”初来乍到时感觉到的“高冷”气息。“2016年,福州第一座当代艺术美术馆威狮国际艺术中心成立之前,”孙文佳回忆道,“我们看展览都要跑到上海去,所以我对上海非常熟。”福州的变化,在艺术界,是最为显性的。艺术家林林峰联手设计师何华武打造的桂湖美术馆于2021年11月27日揭幕,开业3个月以来以小几十的人均票价创造了30万的票房;同期福州第一家商业画廊三艺术空间落成,“每场展览都有不错的成交,购买者几乎都是年轻人,”艺术总监杜荣坤对未来充满期许。
“福州的好是‘包裹于内’的,可能不像厦门那么‘浮于面上’,”从江西移居福州二十余年的郑芳分享自己的心得,“我家小区对面,时髦的面包店和三十年来好像都没换过门脸的自行车修理铺比邻而居,这种风景和‘附近性’的生活便利在其它大城市很罕有;福道就在咫尺之遥,晚餐后一家人出门散个步,是很实实在在的小确幸。”宜居性和城市的新活力正吸引着一批年轻人回流,成为一股蓄势的暗涌。法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在担任外交官期间,曾旅居福州九年,他在散文诗集《认识东方》中赞美这是一个有着“玫瑰和蜜的颜色的地方”。玫瑰,需要绽放;蜜,需要酝酿;福州,迈着自己的步调,不欺岁月,不欺时光。
福州泰禾凯宾斯基酒店大堂。接待台后方的巨幅漆画屏风《江山祈福图》,是目前福州最大的漆画屏风,曲婉灵动地描绘了福州的秀美风光及城市古建,包括了城(福州城)、湖(西湖)、江(闽江)、山(鼓山)四个主题,体现了八闽之都深厚的文化内涵。红色的路易威登旅行箱,与漆画传统艺术相映成趣。
船长之家。位于福州连江县黄岐半岛东北端,由建筑师董功及团队为船长的四口之家设计改造,经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播出后一炮而红,新近获得了2021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国际优秀建筑奖。每年春夏季开放为民宿。位于悬崖之上,凭海临风,欣赏海景绝佳地。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自2018年12月起,以每年一届的速度推出《闽江计劃》系列展览,策展人孙晓枫层层递进,第一回《闽江:关于水的想象》,第二回《山海、神祇与乡愁》、第三回《沙茶面与大红袍》,从地域的母亲河之“水”引申而出“滋养”、“栖息”、“变迁”等关键词;到地理上特定的山海形态,使闽人具有“山地意识”兼“码头意识”极其矛盾的合成,塑造出福州乃至福建保守与开拓的内在张力;直至回归身体记忆,回到生活中最具烟火气的现实细节。从这三个维度切入福州,也许不是它的全部,却仍较为精准地映射出这方水土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描摹出这座城市兼容和排外、开放和保守、神秘主义与实用主义混合驳杂的精神画像。
连江,福州五区八县之一,与台湾马祖列岛隔海相望。北茭村码头、古城、北茭鼻、茭南平流尾地质公园、洋屿无人岛、黄岐后沙沙滩都是值得一玩的景点,加上连江为全国第二水产大县,素以新鲜的海鲜出名,当地有许多特色小吃,如黄岐鱼丸、连江肉燕、鱼面、黄岐碗糕、锅边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