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洁 陈冯琳
近年来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1]。早期胃癌通常表现为消化不良和胃部不适,进食后感觉腹胀、轻度恶心、食欲不振,并伴有早期胃灼热;而晚期胃癌表现为大便带血、呕吐、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胃痛、黄疸、腹水和吞咽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可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2]。有研究报道,50%~90%的恶性肿瘤(尤其是鼻咽癌、口腔癌、胃癌等)患者体重减轻,可产生营养不良症状[3]。胃癌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约20%的患者会死于因恶性肿瘤导致的营养不良及其相关并发症[4]。营养良好患者与营养不良患者在生活质量上存在明显不同,因此临床上应更加重视对患者进行营养干预,从而改善患者日常营养情况以及生活质量[5]。本研究选取2020年1至1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胃癌根治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通过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的护理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心理状态、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
1.1 对象 选取2020年1至1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胃癌患者100例。纳入标准:(1)经入院临床诊断,其症状符合2020年发布的《CSCO胃癌诊疗指南》[6];(2)拟入院后行胃癌根治术者;(3)无认知障碍,不具有精神类疾病者。排除标准:(1)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者;(2)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3)研究期间治疗中断或死亡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 32 例,女 18 例,年龄 52~80(56.92±7.34)岁;对照组男 30 例,女 20 例,年龄 50~79(55.79±4.9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1)病情观察:胃癌术后2 h内每30 min测血压1次,2 h后每1 h测血压1次,同时对患者脉搏、呼吸情况、神志是否清醒、伤口恢复情况进行观察。(2)体位调整:术后调整患者体位为半卧位,待患者血压平稳后调整为低半卧位,可以有效减轻腹部伤口张力,减轻疼痛。(3)留置胃管护理:将留置管妥善固定,防止松动和脱出;保持胃管通畅,对引流液的性质和量进行观察。(4)常规饮食指导:术后常规通过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进行肠外营养,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胀及肠蠕动;当患者可以进食时应尽量少食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要求少食多餐。(5)镇痛处理:适当应用镇痛药物,并注意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了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的康复护理方法。(1)营养支持:术前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及基本干预,患者术前6~8 h禁食;根据不同胃癌患者术后情况,采用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进行营养支持。①肠内营养支持:每日总量按30 ml/kg计算,初始量为总量的1/4,第2天为总量的1/2,第3天加到总量;总热量为104.6~125.6 kJ(/kg·d),蛋白质为1.0~1.2 g(/kg·d),热氮比为100~150∶1,脂肪供给的热量占总热量的30%~50%;肠内营养为口服或管饲营养制剂,一般为术后肛门排气后立即给予肠内营养粉口服,如肠内营养乳清蛋白粉、益生菌粉等口服,若进食后未出现腹胀痛不适,可逐渐增加进食量。②肠外营养支持:利用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按照患者营养需求量输入营养物质(包括脂肪、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支持采用肠内与肠外营养相结合原则,优先选择肠内营养。(2)心理干预:①强化保健意识,首先,对胃癌患者术后抑郁状况予以评估,积极向患者及家属科普与胃癌以及胃癌术后相关注意事项等知识;其次,获知患者不同心理需求,帮助患者建立起正确的对疾病的认识及态度,针对不良心理状态及时采取调整措施,避免产生术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②心理疏导,对胃癌患者术后的情绪变化予以深入分析,针对性格内向、敏感、抑郁较为严重的情况,针对性展开安慰、劝导、理解等措施;另一方面,及时找到导致患者产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和劝导,从而消除抑郁情绪。③强化心理支持,胃癌患者术后抑郁与焦虑情绪心理支持措施可分为多种,比如护理人员良好的服务态度,家人的关心等;与此同时,通过陪伴、安慰及其它情绪疏导方式也可提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发生不良情绪。④人文关怀护理,可通过播放音乐营造温馨、和谐的范围,并不定时给予患者微笑、鼓励和安慰,从而消除患者负面焦虑情绪;完善术后康复指导服务,积极叮嘱患者术后需按时服药,避免不良反应出现。
1.3 观察指标 (1)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况[7];汉密顿抑郁量表正常为总分<8分,可能有抑郁症为总分8~20分,肯定有抑郁症为总分21~35分,有严重抑郁症为总分>35分;汉密顿焦虑量表正常为总分<7分,可能有焦虑症为总分≥7分,肯定有焦虑症为总分≥14分,有明显焦虑症为总分≥21分,有严重焦虑症为总分≥29分;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10天[8]两个时间节点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比较。(2)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比较[9]:采用巴氏(Barthel,BI)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状况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功能越强,对他人照护的依赖性越小;当总分为100分时表示其无需依赖;总分61~99分时表示其自理能力轻度依赖,少部分需要他人的照护;当总分在41~60分时表示其已有中度依赖,生活大部分需要他人的照护;评分≤40分为重度依赖,其生活全部需要他人的帮助;当患者不能达到项目中规定的标准时为0分。分别于术后第1天、术后第10天[8]两个时间点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1天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10天两组患者上述两项量表评分均较术前1天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上述两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BI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两组患者BI指数较术后第1天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巴氏指数比较
胃癌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当需要进行肿瘤切除手术时,其营养不良情况会更加严重[10]。营养不良是一项与免疫功能低下、炎症反应改变和应激反应夸大有关的影响因素。因此,胃癌患者术后常会出现较多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伤口愈合延迟、吻合口瘘等,住院时间较长[11]。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通过肠内或肠外等途径来补充营养,已经成为外科患者的一种必要的辅助治疗方法[12]。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每例患者的肠道功能和营养供应模式的耐受性。在外科病房,当患者肠道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对进行重大胃肠手术的患者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13]。Bishop等[14]在2015年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以评估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临床和免疫结果的影响,结果分析显示,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行手术切除胃癌患者术后的营养和免疫状况,能有效缓解机体炎症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另一方面,心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手段,可调节患者心理及生理状态,辅助医生治疗疾病,维护患者身心健康[15]。张慧等[16]报道,护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并且有助于患者各项指标的恢复,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1天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0天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该护理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以往常规的传统护理措施着重给予患者躯体性的关注,落实于患者手术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是否正常,缺乏对患者心理状态的了解,对患有癌症的患者难以做到疏导其负面情绪,减少其应激反应[17]。本研究采用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的方法,在采用营养支持提高患者自身营养水平,帮助患者更好恢复身体健康的同时,又通过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增加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消除产生不良情绪的因素,减轻心理负担,提高治疗积极性和依从性[1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0天两组患者BI指数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且观察组BI指数较对照组明显为高。由此可以表明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的护理方式具有显著优点,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采用营养支持指导方式可以帮助胃癌术后患者逐渐恢复较好的营养水平,养成良好、科学的饮食习惯,有效维持了患者身体处于健康状态[19]。(2)心理干预是一种具备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可结合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实施干预,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绪。与此同时对患者以及家属予以护理,由家属对患者进行安慰、鼓励,确保患者处于愉悦的状态[20]。通过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的护理方式可以有效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采用关心、安慰等心理支持有效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而营养支持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机体所需基本能量,让患者意识到营养干预对改善疾病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通过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的护理方式,可有效改善胃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