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的互动:历程、问题与策略

2022-05-21 09:08杜燕锋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理工类产业结构广东

杜燕锋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一、广东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互动历程

(一)计划经济下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被动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这一阶段,工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广东经济产业结构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一时期广东经济发展历程共包括四个阶段:1950-1957年的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63-1965年的“三年调整期”、1966-1978年时期[1]。其中,1950-1957年是广东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农业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工业方面,重点发展了地方工业和轻工业。1958-1962年间,受“大跃进”运动及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广东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挫折。1963-1965年间,广东省贯彻执行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1966-1978年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广东经济建设发展缓慢。从广东产业结构来看,这一阶段广东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重工业高度倾斜发展、轻工业比例失调、与工业配套的其他产业相对薄弱的产业结构。

从这一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所需人才结构来看,广东的经济建设急需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工业建设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了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工业发展需要的大量人才,广东省贯彻实施中央提出的院校调整政策,即“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地调整全国公私立高校或其某些院系,以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2]。广东十几所高校原有的系科按照文科、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和师范等类别集中起来,分别调整为综合、工、农、医、师范等五所院校(即将广东原有的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广东法商学院等十几所公私立学校分别调整为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和华南医学院等五所高校),使全省高校呈现出综合性大学与专门学院并存发展的特点。从调整后各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来看,学科专业更加细化,更能适应产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如华南工学院的院系调整,将之前的6个院系、29个专业,调整为5个院系、13个专业,调整后的专业有机械制造、无线电通信和广播、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学、糖品物工学、植物织维造纸等[3]。由这些院系调整的学科专业可以看出,院系调整使广东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呈现出精细的特点,所调整的学科专业更加注重与经济产业密切结合,能够培养适切广东产业发展需要的机械制造、化工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二)改革开放下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主动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1979-1999年),我国对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东抓住改革开放契机,提出优先发展轻纺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变,家用电器、汽车等进入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广东开始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呈现出从轻型化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广东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即第三产业开始得到发展,并于1985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促使广东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主要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带动转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由之前的“二一三”格局转变为“二三一”格局,进一步推动广东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合理方向发展[4]。

广东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高校也开始主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其时广东针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增设了一些急需专业,合并或撤销了一些适应性差的专业。同时,重点发展计算机、电子、轻纺、财经等广东产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发展。二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在知识经济发展与科技革命大发展背景下,广东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形成了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一些高校为了适应产业变化对学科专业提出的新要求,主动优化调整自身学科专业结构,增设了一些新兴学科专业,如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工学类学科专业。同时,通过跨学科研究等形式推动学科交叉发展,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以此发挥学科发展对产业的引领作用。

(三)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适应引领

这一时期(2000年至今)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广东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十五”规划时期,广东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升级,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在2002年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47%)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产值比重(45.5%)。到2005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发展趋势。“十一五”规划时期,广东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仍然呈现出“二三一”的发展趋势。广东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处于比较健康的发展状态。进入“十二五”规划时期后,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化: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于2013年再次超过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成为第一大产业;第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更趋高级化、合理化方向发展;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这一时期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发展趋势[5]。“十三五”规划以来,广东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与此同时,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转为生产力的速度愈来愈快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成为各国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培养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各高校的重要任务。广东高校面向省域产业重大战略需求,尤其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新材料、生物医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环境与能源等理工类学科专业,加强对理工类学科专业的重视。在大力发展理工科的同时,注重跨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向学科、综合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使高校学科门类不断增多的同时,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又产生新的学科,适应并引领产业发展需要。

二、广东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有助于培养合理的人才结构,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反之,则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互动历程看,广东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互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工类高校发展不均衡

改革开放后,经过近40年的发展,广东已经成为制造业大省和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随着广东制造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变,依靠知识、技术和大量高级技术人才的战略新兴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等逐步成为广东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广东产业结构在优化升级的同时,对广东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能够提供高层次、高质量创新科技人才的理工类高校和理工类专业提出了高要求。

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广东省理工类高校分布不均衡,多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如广州、东莞、深圳等城市,在广东其他地区分布较少。从理工类高校的层次水平来看,高层次高水平理工类高校相对较少。如表1所示,与江苏省相比而言,江苏省经济实力仅次于广东,但是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其共有15所高校入选“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而经过两轮“双一流”建设,广东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从原来3所增加到8所,但仍落后江苏;且从高校类型上看,广东“双一流”高校仅有华南理工大学等2所理工科高校。虽然广东省新增南方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几所高校开展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但是这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数量与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满足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表1 广东省、江苏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二)高校理工类学科专业设置趋同

广东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上,也体现在具体的产业内部。一方面,从制造业来看,逐渐从低级向高级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技术创新人才,重视研发。另一方面,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迅速,不仅为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服务和支撑,促进了工业内部的分工,也进一步提升了广东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广东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与之适应的学科专业作支撑。

就广东高校理工类学科专业而言,在满足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同时,出现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主要表现在:受1999年高校扩招影响,广东高校整体规模得以扩大,学科建设不断增强。随着广东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社会对理工类人才的需求量呈现出大幅增长趋势,促使高校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才。除广东原有的理工类高校以外,一些其它高校受规模扩张思想影响,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对市场需求缺乏科学的预测和判断,盲目跟随市场需要,出现哪门学科热门就开设哪门学科、哪个专业招生好就申报哪个专业招生资格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理工类学科专业设置的趋同问题。如,在全省62所普通本科高校中,布局计算机类专业的高校有55所,布局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有47所,其中,在25所民办和独立学院中,布局计算机类的高校达24所,布点率分别达96%[6]。由此可知,随着广东对理工类学科的重视程度加强,在大力发展理工类学科的同时,出现了理工类学科趋同、重复设置等问题,进而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发展,加剧了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影响了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发展。

(三)高校理工类学科专业结构滞后产业发展

从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相关度来看,根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知,广东省本科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最好的学科是艺术学、医学、教育学,相关度最低的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从就业专业相关度与广东省主导产业的适切度来看,本科专业相关度最高的20位专业中,与广东省主导产业发展相关的理工类学科专业仅有3个,即土木工程、建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相关度最低的20位专业中,与广东省主导产业发展相关的理工类学科专业有9个,即轮机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统计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就研究生层次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排名情况来看,在十二大学科门类中,理学和工学学科专业相关度排名分别是第6位和第7位[7]。由此可知,研究生与本科生就业专业相关度最高的学科专业与广东省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理工类学科专业不相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培养的理工类学科人才结构未能较好地与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切。

就高校理工类学科内部结构而言,存在着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之间的失衡问题,即传统学科在高校中仍占主导地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发展缓慢,且与传统学科之间比例失衡,致使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无法跟上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不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

三、广东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互动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政府层面:加强引导与服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政府在协调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宏观政策和经济手段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进行引导服务与调控。一是通过政策文件明确优先支持建设的重点学科,通过资金支持的形式,加强对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完善学科发展规划,避免学科发展的趋同竞争。二是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紧缺程度,及时发布区域人才需求和学科专业设置方面的信息,指导高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减少学科过度重复和资源浪费现象,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使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三是鼓励高校完善学科培育机制,在鼓励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大力扶持一些比较有发展前途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助推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加强对本区域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引导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各类学科专业协调发展、互为支撑、相互补充,同时又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要的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四是健全与完善学科准入与退出机制。一方面,加强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性,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高校已有的学科设置基础上,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性学科设置,设立一批适应地区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学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注重完善学科的退出机制。即高校依据自身发展需要,根据国家对学科、专业、学位点等的评估要求,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社会服务以及与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是否相适应等方面,对学校学科进行监督与管理,以定期考核结果为依据,对那些未达到要求的学科(学位点)采取退出措施,实现学科的动态管理,进而保障学校学科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学科专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二)高校层面:遵循学科规律,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从学科发展动力来看,无论是陈變君[8]等提出的学科发展内外部动力机制,或是冯向东[9]等人提出的学科发展的三种动力系统,以及周进[10]等提出的影响学科发展的四种力量,均说明了学科发展以及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受到内外部动力的影响。其中,外部动力主要指社会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国家政府政策支持、高校内部相关制度等。就内部动力而言,主要是指高校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及自身发展规律。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适切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应在遵循学科规律上下功夫,一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学科专业增设或删减,而要依据不同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与社会产业需求的适切程度,以及高校自身学科专业的基础,进行学科专业评估与论证,科学地做出调整。二是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涉及到一些新学科或优势学科等的建设。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成长阶段、发展阶段、建设阶段和发展规律。有的学科建设周期短,其建设效应短期内就可以显现;有的学科建设周期长,需要几年、十几年才能看到明显的成效。因而,高校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时,既要发展一些能够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也要发展一些在未来时间内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学科。三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鼓励多样化的学科发展与建设模式。就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与发展模式来看,有的是跨越式发展,有的是循序渐进式发展,也有一些是厚积薄发式,没有一个可以涵盖且适用于所有学科的发展模式。因而,在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时,应该鼓励和支持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依据自身的办学优势选择最符合自身学科发展的模式去进行学科建设。在遵循高校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科发展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以社会需求、产业需求为导向,适切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三)学科层面: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形成“专业-学科-学科群”体系

一是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断调整,一些学科逐渐消亡,一些新学科不断产生。整个现代学科就是沿着“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轨迹在向前发展[11]。高校学科发展基本上遵循了四个基本趋势,一是学科专业结构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方向发展;二是政府通过合并高校,调整、重组学科资源,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提高高校的学术水平和规模效益,促进高校由原来的专门院校向综合院校转变;三是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形成学科发展的动力;四是高校根据发展的目标和校情不同,在学科组织结构方面进行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学科组织结构[12]。因此,依据学科发展的不同趋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需从学科链、学科共生和学科网络的相互联系等方面进行考虑,并依据自身现有条件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有所侧重地建设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培育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在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组建交叉、创新、综合化的研究中心,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知识渗透,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

二是形成适切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学科-学科群”体系。高校学科专业能够为产业链中企业的生产与创新提供相应的智力、知识和技术等支持,而产业也可以为学科专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等,二者之间存在着互动与双赢的关系[13]。因此,可以说区域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是实现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切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一般而言,针对区域内相关产业集聚的发展需要,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依据自身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形成多层次的“专业-学科-学科群”体系,以适应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理工类产业结构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数说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广东舆情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