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红色气质

2022-05-21 11:41张岩
今古文创 2022年19期
关键词:语言风格研究

【摘要】 红色经典小說《青春之歌》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平学生爱国运动为背景,以林道静的革命成长史为主线,描绘了当时各类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道路。小说细致叙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从懵懂无知的少女到真正理解革命真谛,从而成为优秀的革命者的曲折过程,真实而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在当时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结合的创作主流的影响下,孕育出了这部红色经典真切细腻又热烈奔放的别样红色气质。

【关键词】 红色气质;红色激情;语言风格;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9-00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9.007

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红色文学课程群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共享研究”(项目编号:2019-R-77667)。

中国新文学发展进步的历程与党成长壮大的历程始终相生相伴、相互呼应,可以说,中国新文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伊始就拥有强烈的红色基因。革命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发展到成熟,审美风格是很纯粹的“红色激情”。

杨沫的红色经典《青春之歌》是一部自传式的小说,浸润着作者个人的独特生活体验和经历,小说凸显了女性独特的一种精神表达;同时它又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与革命人生来反映当时的时代面貌,传达红色精神,小说也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解放探求人生意义的心路历程,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一、别样的红色气质:双重叙事下独特的语言风格

《青春之歌》是当代第一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以诗性的语言写林道静的成长与爱情,激情的笔调描写革命的场景与态势,使得小说中高昂的革命激情与炙热的情爱气息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独特的语言风貌。另外,作为女性知识分子代表的杨沫,她的笔触是细腻的,对于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心路历程的摹写都是细腻真切的。因此,小说的语言风格就在红色激情的基调上融合了女性的细腻真切,比如小说中情感的奔流、个性的涌动,都使得这部红色经典显现出别样的“红色气质”。

本文以杨沫的《青春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为语料来源,梳理并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小说在双重叙事下的两种自然交融的语言风格,并从主客观两个角度探讨小说语言风格的成因。

(一)红色抒写——激情热烈

革命历史小说的“红色激情”是指作品中的群体精神和人格魅力,及其中包含理想信仰、崇高奉献、集体主义等意蕴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红色”是它的鲜明气质。《青春之歌》中这种“红色激情”表现得很明显也很富代表性。小说文本中革命者的语言及其精神风貌的描写都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富有特色的红色景观和激情风貌,红色抒写主要集中在人物语言及革命英雄形象的刻画与革命场景的描写上。

1.“红色”语言:激昂澎湃 鼓舞人心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少不了对于词汇的斟酌与考量。小说《青春之歌》的语言之所以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词汇的巧妙排列与组合。丰富多彩的口头语、态度鲜明的褒贬词汇、主观性强烈的程度副词等的运用,都让小说语言更加丰富与充盈,富于美感。

《青春之歌》中常出现或气壮山河式的豪言壮语,或慷慨激昂式的乐观论调,这种激昂的小说语言尤为明显。

“打倒反动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是不可战胜的……声音开始是林红一个人的,以后变成几个人的,再以后变成几十个、几百个的了.这口号声越来越宏大、越壮烈、越激昂,好像整个宇宙全充满了这高亢的英勇的呼声”

林红在临刑时刻高呼革命口号,震慑人心,用自己的行动驱逐狱中难友们的悲伤心情,形成一种强大的革命洪流,势不可挡。这种充满激情的语言是革命者共有的个性语言。

2.“激情”:革命的精神和信仰的力量

在信仰的旗帜鼓舞下,无论革命者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他们总是斗志昂扬,乐观坚强。

“林道静同志,组织上看了你的自传,审查了你的全部历史,今天正式批准你入党了。”大姐握着道静的手,细眯着眼睛,郑重而热烈地低声说。

她扬起头来,南面灰暗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山水画,她望着这些画,神色庄严,呼吸急迫。一霎间,那些迷蒙的山水画变了,它变成了一面巨大的红色旗帜—— 上面有着镰刀铁锤的红色旗帜。这旗帜那么鲜艳,那么火热地出现在她的眼前。

“从今天起,我将把我整个的生命无条件地交给党、交给世界上最伟大崇高的事业……”她的低低的刚刚可以听到的声音说到这儿再也不能继续下去,眼泪终于掉了下来……

林道静这种发自内心的声音和眼泪表明了如同仪式洗礼一样的入党宣誓对她是多么重要。这种感慨不仅传达出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更是通过仪式洗礼来表达对革命新生的神圣感和幸福感。作者正是通过这种个性化的语言艺术与红色抒写准确的表达出了党和信仰对青年的引领和感召作用。杨沫写革命青年,大多用简短有力而饱含热情的语言,这些描写虽然简短,却足够深刻,将每一个人的面貌、性情以及所蕴含的红色激情清晰地传达给读者,无不流露出作者的热情与赞誉。这群革命青年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人格垂范、火热的革命激情与不朽的精神力量——这些因子跳跃于作家充满红色激情的叙述语言中,直观而热烈。

(二)爱情描摹——细腻真切

《青春之歌》紧扣书名中的“青春”二字,摹青春人,记青春事,抒青春情,青春气息特别浓郁。情爱是文学表现的永恒主题,根植于不同时代中的情爱的具体内涵自然也是不同的。小说记述了林道静三段爱情,在同时代作品类型化的红色光辉下流露出儿女情长与“人的生活”的观念。对于男女主角的感情交流与心理变化的刻画都详尽又妥帖,笔调真实而细腻,使得全书弥漫着一股浪漫色彩。

对林道静与余永澤的相遇相知相爱,杨沫以诗性的语言悠悠写来,有一种令人期许的浪漫。

“余永泽望着道静悒悒的愁闷的眼睛,望着秋风中她那微微拂动着的浓密的短发,情不自禁地感到了一阵心跳。”

“她冻僵了的心遇见了这温热的抚慰,死的意念,突然像春天的冰山一样坍倒下来。”

杨沫写林余二人的初恋,多用情调缠绵的笔调,写眼神的交汇激起的心悸、心灵契合化去的坚冰,都如抽丝一般轻细柔婉而真实生动。志趣相投的亲近,诗意温存的恋爱,再到生活考验下思想裂缝的滋生,道路抉择后最终的分道扬镳。这些环节的衔接都是自然流畅毫不生硬的,源自青春萌动时的少年心动,结束于信仰坚定后的成熟理智,其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经由作者细腻的描摹,一一生动地展露出来。

在写林道静与卢嘉川的相遇时,杨沫又用了不同于余永泽时的语言,但依旧保持着细腻的风格。

“道静立刻被他那爽朗的谈吐和潇洒不羁的风姿吸引得一改平日的矜持和沉默,她仿佛问熟朋友似的问他……”

“顷刻间,她的心头充溢着一种幸福的、欢乐的感情,这感情是这样激越和有力,竟使得她忘掉了刚才的紧张,紧紧把提包搂抱在怀里,眼睛燃烧似的瞅着卢嘉川。”

此时字里行间不再停留于小情小爱的悱恻,而更有一种灵魂共振带来的新鲜与豁朗感。卢嘉川的个人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林道静,他是林道静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激越有力”“燃烧”似的双眼,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林道静被爱人信任并交以革命委托时流露出的快乐。她深爱着热爱革命的卢嘉川,卢嘉川的热血与激情也深深浸入她的骨髓与灵魂,化作一股永不衰朽的理想信念,贯穿她的一生。

作家的爱情叙事始终保持着细腻的风格,对恋爱的心理描述浪漫而真实,没有被革命叙事淹没,而是完整而实在地存在与向前着,让小说中的人物不是纯然的政治化身,而是有思想,会爱的“人”。革命面纱下欲望的书写,让人情不被政治淹没,小说人物就避免流于麻木板滞与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化。

小说后半部分江华的出场,脱离了最原始的情爱模式,更趋向于一种纯粹的现实考量。

“……像江华这样的布尔什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

江华的出现处在林道静革命的瓶颈时期,卢嘉川被捕后林道静因失去了引路人而焦虑痛苦,对革命再次陷入了迷惘,而此时江华恰好出现了。他具有和卢嘉川相同的革命热血,能给予她新的指引。他们更像是一起并肩作战等待曙光将至的战友。身体与性逐渐退出爱情的存在范围, 代之而起的只是纯粹的革命理想。因而此处对林道静心理状态的直观呈现又是非常理性与真实的。

作家的爱情叙事始终保持着细腻的风格,对恋爱的心理描述浪漫而真实,没有被革命叙事淹没,而是完整而实在地存在与向前着,让林道静、卢嘉川、余永泽这些人物都鲜活起来,拥有了浓郁的浪漫情感,不是纯然的政治化身,而是有思想,会爱的“人”,给读者的心灵留有一隅人情之美带来的震颤。

二、《青春之歌》语言风格的成因

风格是作者语言特色的直接呈现,是独创的、个性化的。作品间风格的差异往往体现在其不同的语言结构与表达技巧之中,这是最表层的区分。而风格的发展与最终形成是有更深刻的根源所在的,如不同时代风气的浇筑、不同创作主体的经历。对《青春之歌》小说的语言风格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其创作时代,以及同处于那个时代的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

(一)时代的客观因素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地位,指明新中国文艺的新方向,亦即首先要站在革命者的立场,创作出符合意识形态的观念高扬之作。

《青春之歌》塑造了积极正面的知识分子形象,契合了当时的“觉醒知识分子对光明的追求”的创作主题。林道静的积极进取、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同出走的娜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小说呈现了林道静成长过程中纷繁的心理变化,将人物的矛盾、感化、成长的“改造”全过程鲜活而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在当时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结合的创作主流的影响下,孕育出了这部红色经典真切细腻又热烈奔放的别样红色气质。

(二)作家的主观因素

法国文艺理论家布封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创作主体之间精神的差异导致了风格的不同,而精神差异正源自作家在这各自的生命体验下形成的迥异的个性,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青春之歌》是作家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而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具有自传色彩。出生在封建腐朽又缺少温情的家庭的杨沫,青年时代为了排解苦闷她阅读了很多书籍,也因此生发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理念。为了反抗父母强制性的包办婚姻,逃脱被摆布的命运,她勇敢地独自出走谋求生路。与初恋同居后开始厌倦琐碎的生活,时常陷入空虚与苦闷。而一个偶然除夕夜让她开始接触到革命,从而一步步踏上新的道路。她在结识的爱国青年的带领下阅读了很多革命理论的书籍,同时为了保持经济独立而四处奔波工作,期间也不忘坚持去北大旁听学习。

林道静的身上就有着非常清晰的杨沫本人的影子,她们的人生经历是高度重合的,性情也格外相似,并不完美但足够真实——孤勇背后有怯懦,柔弱表象下也有刚烈,有着冲动与莽撞的一面,也有一些幼稚的幻想、莽撞的尝试,而正是这些或好或坏却专属于青年人的真实的气性可以引起读者的灵魂共颤。林道静因童年遭际而早熟与纤细的内心、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对革命与事业的热忱,也都是杨沫所具备的,可以说林道静就是杨沫自己的化身。甚而林道静的几段爱情中的男主角,也有着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所以在对林道静成长过程中挣扎与波动的心理、新旧思想碰撞出的欣喜的阵痛、呼之欲出的情愫,甚而是在爱情中纤微的神态等诸多方面的摹写,都因作家杨沫的感同身受而变得格外真切与细腻。

杨沫的文字与语言都是颇具真情实感的。她能以激昂与亢奋的语调来摹写革命英雄们的事迹,记述热血沸腾的游行现场,是因为她本人就结交了一群身体力行参与革命、指引她了解革命的共产党员,也眼见过真实的革命。

杨沫在时代风气与文艺政策的作用下遵循体式,经过借鉴与学习逐渐形成了热情奔放风格的雏形,又在自身的真实经历中形成了个性化的文风,即真实的笔触与女性特有的细腻,最终达成主客观的和谐统一,得以自成一家。

三、结语

《青春之歌》的语言通俗易读,情感的宣泄直截而炽烈,不晦涩不生硬,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独特的革命爱情的双重叙事模式,使得革命热情昂扬的主基调上,又有浪漫的青春气息交织,从而让小说有了可供私人感情盛放的空间。较为板正与单一的革命模式中糅杂了真实可触的人情与羁绊,因而小说更富有人情味儿。爱情描摹与红色抒写呈现出真实细腻与热情奔放两种语言风格,二者的融合使平实凝练的语言具有了率真的情感,带给人独特的阅读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无疑是一脉相承的。经久不衰的《青春之歌》在思想上、艺术上的成功都有力地证明了其作为红色经典的品质的优秀,也生动细致地彰显了延安文艺精神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文辉强,陈梨梨,罗海强.浅谈《青春之歌》的躯体修辞[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12).

[2]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 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10-211.

[3]徐洪军.显文本与潜文本之间的建构与解构——论《青春之歌》中的革命与爱情[J].曲靖师范學院学报,2012,(01).

[4]赵延红.《青春之歌》的跨文本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79-81.

[5]宋丽娟.《青春之歌》:爱情话语和政治话语[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14-16.

[6]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7]王一川.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9-11.

作者简介:

张岩,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语言风格研究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语用表达本位的实践思考
艺术语言学视角下方言节目分析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