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健民 陈曦
古陶瓷鉴赏家、香港永宝斋主人及香港国际古玩展创始人翟健民先生
康熙青花可谓久负盛名。清代《陶雅》曾这样描述康熙青花:“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饮流斋说瓷》在“说彩色”部分中也曾提到:“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胎釉精细,造型多样,纹饰丰富且优美的康熙青花,在清代历朝青花作品中堪称巅峰。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历代皇帝中当政最长的一位。因其在位时间较长,我们通常把康熙青花传世品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前的作品,中期通常指康熙二十年到四十五年(1681年至1706年),这期间的作品最为精美,因此也称为盛期。晚期则是指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以后的作品。
景德镇制瓷业虽然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所幸官窑、民窑并没有停止生产。康熙初期应该是官窑生产复苏期。这一阶段,仍保留了顺治时期的特点,胎体厚重、粗率,而且不够规整,器口施酱黄釉,器底有跳刀痕、火石红,民窑器常有缩釉、粘砂等现象。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有的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
到了中期,制瓷工艺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胎体洁白硬朗,极少有杂质,重量较早期略轻,胎体薄厚适中。釉色呈粉白或浆白,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稍显疏松。这一时期非常注重修足,很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紧密,我们称之为“紧皮亮釉”。
从青花发色看,早期呈色深沉、灰暗。个别发色欠佳,器身纹饰显得浓重或蓝黑。到了中期,青花呈色娇艳青翠、雅洁清朗,有的呈宝石蓝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翠毛蓝”。画面具有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最多可以达到数十层。这期间所用的青料,要分“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也就是所谓的“墨分五色”。正因为有了这样精细的划分,所以不论画面是粗犷还是纤巧,都可以得心应手,将远山近水、阴阳向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的发色堪称历代青花之冠。
康熙晚期,青花呈色由中期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发色不够稳,有的泛晕散,有的偏灰蓝。淡描青花开始出现,但所占比重不大,多数为杯、盘、碟等小件器物。
图一 清康熙 青花棒槌瓶
康熙青花造型极为丰富,各种瓶、罐、尊、碗、盘、壶等等,变化有数千种之多。既有陈设器,也有大量生活用瓷及各类文具、茶具、佛前供器等。即便是明代瓷业发展最兴盛的宣德、嘉靖、万历三朝,与康熙朝相比也甘拜下风。可以说,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为整个清代开创了先河。如果再加上外销瓷,更是数不胜数。
瓶類是康熙青花造型花样最繁多的一类器物,大多为观赏器,如长颈瓶、梅瓶、筒瓶、锥把瓶、玉壶春瓶、葫芦瓶等等。除了沿用、改良前朝的瓷瓶造型,康熙时期还有不少创新,比如棒槌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等等。
图二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观音瓶
图三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观音瓶全景图
图四 清康熙青花山水纹缸
图五 清康熙青花山水纹缸全景图
比如这只山水人物棒槌瓶(图一),盘口、短颈、折肩,肩部以下垂直,圈足,造型非常挺拔,是清代棒槌瓶标准式样。胎质细腻坚润,釉面晶莹匀净,青花发色艳丽明快,层次分明。腹部有两位渔翁在闲谈垂钓,另一侧水面有一位渔翁立于船头准备张网,人物动作、神态十分生动,真实地表现出了捕鱼的场景。通篇以山石、树木、花草加以衬托,可以称得上是康熙盛期青花渔家乐图景的典型作品。
这只观音瓶(图二)也是康熙朝非常流行的一种造型。其口部微撇,短颈,颈部凸起一道弦纹,丰肩,腹部往下渐收,圈足外撇。线条非常流畅,挺拔而不失灵动。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凝润,白中泛青。青花发色沉稳,蓝色艳而不俗,是康熙盛期非常著名的“翠毛蓝”。
此瓶纹饰十分丰满,颈部有回纹和如意云纹各一周,器身是通景的山水人物。层峦迭嶂的山水中,有两间小屋,主人侧窗而坐向外观望。与小屋一水之隔的山石上,左边有一位老者,带着一名童子,似乎刚从小舟登岸。右边有四位老人正在交谈,其中一位的右手指向小屋,好像在告诉大家“我们要拜访的友人就在那里”。山石下方的水面上还有一只小船,两位士人非常惬意地坐在船头闲谈(图三)。整个画面意境幽远,人物形象朴实传神,每一组人物可单独成画,又有着相互之间的联系,可谓妙趣无穷。
值得一提的是,图中的山石是采用斧劈皴的画法,所以都呈劈开的片状,这是康熙时期将南宋画院派的风格移植到瓷器绘画的创新。同时,还采用了分水皴技法,所以景物看起来层次分明,有浓淡深浅的变化,特别富有立体感。
山水人物在康熙青花纹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再看这只小卷缸(图四),描绘的也是相似的题材。器身可见远山近水,中间有房屋,水面上有船只,船头有人在垂钓。画面极具纵深感,山峦的阴阳向背,树木的稀疏茂密,以及房屋、草石的布局,都曲尽其妙,让人不由自主地向往那种闲云野鹤的生活(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