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伟
是的,我是从风光摄影入门,开启我的摄影创作之路的。我接触相机的时间比较早,读初中那会儿就有了一台小相机,那时候虽然不懂任何摄影知识,也受限于客观条件,所以只能乱拍一通,但也确实成为了一种启蒙。
这些年的拍摄历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摄影其实也是一场修行,翻越千山万水,看过了星辰大海,熬过了一个个不眠的拍摄夜,也能够明白许多人生的哲理。我认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也享受这种探寻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刀马旦》
风光摄影的学问很多,每一张优质的摄影作品,都离不开摄影师的辛勤付出。我看过不少作品,在现实中以路人的视角去看并无特别之处,可经过摄影师巧妙构思拍摄后,却呈现出令人惊艳的效果,这不就是一种创造力吗?
风光摄影最重要的是独特的创作思路,与后期影调色调的营造重塑。
风光摄影,首先应该发掘拍摄对象的独特性。换句话说,就是要探寻全新的拍摄视角与创作思路。一开始接触摄影,我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模仿,但现如今对于那种千篇一律类似打卡照的照片已不再能够满足我的需求。我更希望能够在寻常的风景里,去探索不一样的拍摄角度,传递全新的拍摄想法。
影调与色调则决定了画面给人的第一印象,决定了画面的明暗、冷暖、主次。精心的前期拍摄,势必也离不开后期影调色调的渲染。
《徽州秋色》
风光与人文作为不同的门类,没有哪个更难一说,因为两者的拍摄方式,活动范围乃至于传递的情感与内容截然不同. 但是想要把这两者都拍好,则都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与经验总结。
首先从两者的活动范围来看,风光摄影经常需要起早贪黑,跋山涉水,忍饥挨饿,熬夜修图,这是风光摄影师的常态。而且还要考虑天气、气候、光线等因素。所以我也时常调侃说“风光摄影,其实一点都不风光”。
人文摄影,重要的是情感的表达。人文作品与风光作品的不同是,在情感情绪的表达上、动作上有一定的偶然性与随机性,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决定性瞬间。在拍摄过程中,美好的画面时常转瞬即逝,正因为如此,在创作过程中也经常因为表情与动作的变化而产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遗憾。所以想要拍到一张表情、动作、环境俱佳的图片,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与预判能力,也需要缘分。
我一直都戏称自己是个怀旧青年,从小就对戏剧曲艺、民间工艺、地方民俗、古村镇等传统文化物件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有太多传承了百年的事物在新时代的滚滚车轮下轰然倒塌,荡然无存,或变得面目全非。越来越多的传统事物与乡愁记忆也随着时间,渐行渐远。虽然我不能以一己之力去“阻止”时代的变革,但我却可以用手里的镜头去凝固一个时代的记忆。
《你好!拉萨》
對于风光摄影的后期,我认为一张好的风光摄影作品除了前期的拍摄外,也离不开后期的修图调色,这也是我经常跟许多摄友提到的“五分拍摄,五分后期”。
前期的拍摄是摄影师创作经验的总结,而通过后期,我们能够让作品的影调质感,冷暖对比更加强烈,主题更加突出,也能让画面的色调更符合现代审美取向。
数码摄影时代,没必要再去纠结一张照片是否能去做后期,艺术本身就没有界限,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有新颖的创意与思路也同样了不起。摄影后期的目的,是为了让照片更好看。就好比是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两部小说的选择上,很多人一定是会选择更好看且更具故事色彩的《三国演义》。
而且在现如今各项大小型的摄影赛事上也同样有针对后期作品、创意作品开放的分类投稿渠道,诸如两年一次的国展,就有创意类与艺术类的类别供广大摄影师投稿。
《高速修到土楼前》
《飞跃巅峰》
《舞龙中国年》
这几年的疫情,不仅仅拍摄步伐受到了禁锢,我原本的工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深受其害,不过也还是或多或少的找时间出门创作。
当然,摄影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拍照记录那么简单,也不单单只是学一些基础的摄影知识就足够。要想拍出好的作品,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其他知识,诸如美学知识、美术知识、历史知识、地方风俗文化知识、气象知识等等,所以说摄影是一种修行,一方面也体现于此。
《冲呀,姐妹儿,看舞狮去哇!》
《过年》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摄影的基础比较薄弱,但好在现在的网络信息比较发达,在相机的操作上,可以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或者书籍,了解相機的基本功能与基础拍摄方法。
在拍摄上,可以先尝试着拍拍身边唾手可得的题材,多练练手多拍摄,逐渐培养拍摄的感觉。
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坚持多看那些优质的摄影作品,诸如500PX、图虫等平台都有许多国内外的优质摄影师入驻,可以通过欣赏学习他们的作品,从模仿开始,也是快速提升的方法之一。
同时,也要同步学习后期修图知识,双管齐下才能进步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