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开放是否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溢出效应
——基于“陆港通”的准自然实验

2022-05-20 10:38
经济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银行信贷标的决策

刘 程

(东莞行政学院 经济学教研部,广东 东莞 523000)

一、引言

银行信贷决策,一直以来都是金融领域理论研究和实务界的重要命题,如何改善银行信贷决策和提高间接融资效率的问题,引起了实务界人士和理论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已有文献主要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企业的内外在特征因素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但未考虑资本市场制度变化的影响。本文实证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

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资本市场开放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在2014 年与2016 年分别实施的“沪港通”与“深港通”互通互联机制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两大重要举措(以下把这两个机制合并简称为“陆港通”),由此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效应问题备受人们关注。资本市场开放直接为国内资本市场引入境外投资者,他们是资本市场中重要的知情交易者。一方面,引入境外投资者会改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外部信息环境,进而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息风险;另一方面,境外投资者具有较为强烈的监管主动性和熟练的专业管理知识,以及独特信息优势,去监督和限制经理人的私利行为,进而降低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以“陆港通”制度实施作为切入点,使用2007—2019 年我国上市公司新增单笔银行信贷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本文关注资本市场开放对标的企业市场以外主体的影响,即“陆港通”的溢出效应,实证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丰富了研究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效应的文献。(2)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是金融领域的重要话题,本文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扩展了现有研究的内容。(3)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金融监管当局和实务界提供政策参考和决策依据。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银行信贷决策,一直都是金融领域高度关注的重要命题。银行信贷决策主要考虑贷款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包括信息风险和信用风险两个方面。基于此,本文认为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重要作用。

首先,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国内市场直接引入了专业成熟的境外投资者,能够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降低银行面临的信息风险。境外投资者信息优势理论认为,境外投资者具有较专业化的投资和信息处理能力。为迎合这些境外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一些公司会主动改善企业信息披露水平,这会对银行面临的信息风险产生影响。与新兴股票市场的国内投资者相比较来说,那些来自发达股票市场国家的境外投资者往往具有熟练而丰富的实操投资经验、拥有强大的投资顾问团队,以及具备专业化的技术分析能力,他们十分善于收集和整理公司信息、能够较为精确地判断公司价值和解读相关研究报告并作出专业性技术分析结论,他们普遍被认为更具有信息优势和监管主动性。所以,在资本市场开放之后,境外投资者的进入使得国内投资领域更崇尚价值投资理念和更关注企业市场信息,这将促使上市公司改善信息披露质量,并有助于银行降低信息风险。

在“沪港通”政策刚开始试点的时候,我国证券监管当局预先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强和完善相关标的股票企业重大事项和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及相关事项的意见和法规条款。其中,部分内容特别明确指出,所有被纳入“沪港通”股票范围的上市公司应高度关注且积极适应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做好完善和加强公司对外信息披露工作。这也意味着随着“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我国上市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会有所提高,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得到显著的改善。而一些学者如Armstrong et al.、梁上坤等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较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能够有效缓解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显著降低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风险。因此,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降低借款企业与贷款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缓解银行与贷款企业的信息风险,促使商业银行作出更为积极的信贷决策调整。

其次,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实施会通过改善外部信息环境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息风险。证券分析师是股票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在改善上市企业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有助于银行获取贷款企业信息。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施后,境外投资者进入将对更高质量的投资研究报告产生需求,这促使证券分析师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解读和传播等服务,有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外部信息环境,进而降低银行的信息风险,有利于银行放松贷款约束。

最后,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境外投资者的监督作用,抑制企业高管因私利损害利益相关者权益的行为,降低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境外投资者监管理论认为,境外投资者具有较为强烈的监管主动性和熟练的专业管理知识,以及独特信息优势,去监督和限制经理人的私利行为,能够在有效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境外投资者来自于那些资本市场制度更为完善和成熟的国家时,这一公司治理优化作用将会更加显著。具体而言,一些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境外投资者能够通过干预董事会治理渠道来达到干预企业经营决策的目的。例如,提高独立董事比例、构建完善的董事会制度或者建立独立董事交错任期制度等方式来实现优化公司治理的目的,这会对公司经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看,部分学者实证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管理者个人主义倾向,避免损害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改善公司委托代理问题和经营管理决策,进而提升公司的投资效率和创新效率,公司运营状况的改善有助于进一步降低银行贷款违约风险。此外,境外投资者更为专业的信息收集和解读识别能力也会增加公司违规被揭发的概率,增加违规成本,这会抑制公司高管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使得公司利益被其侵占的概率和程度降低,公司价值得以保存,这将有助于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面临的信用风险。

但是资本市场开放存在一些负面效应可能会进一步恶化银行信贷决策所面临的信息风险和信用风险。Chan et al.认为,由于国内外会计财务制度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国内资本市场制度的相对不完善,导致境外投资者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所以,资本市场开放并不一定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同时,资本市场开放会增加境外资金的流动性,一些公司管理层出于稳定股价的目的,存在较为强烈的动机去采取策略性信息披露行为,以掩饰公司的负面信息,这会提高商业银行贷款的信息风险。同时,纪彰波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会造成标的股票股价崩盘风险的显著上升,这将给企业的市场价值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贷款违约的概率,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这将导致商业银行增强信贷决策的审慎性,收紧贷款约束。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互为竞争的研究假设:

假设1a:资本市场开放能够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

假设1b:资本市场开放对银行信贷决策不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

三、研究设计与样本来源

(一)研究设计

1.基准实证模型设定。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部分上市公司先后被调入或被调出“陆港通”名单,本文参照褚剑等模型设定的方法,建立以下渐进双重差分实证模型来实证分析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

借鉴现有文献的衡量方法,本文基于以下四个维度来反映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调整(

bankloan

),具体包括贷款利率(

rate

)这一价格条款以及贷款金额(ln

bankloan

)、贷款期限(ln

term

)、贷款担保(

collateral

)这些非价格条款。其中,具体变量定义如下:贷款金额,用银行贷款金额(以万元为单位)的自然对数来表示;贷款期限,用银行贷款期限(天数)的自然对数来表示;贷款利率,用银行贷款利率来表示;贷款担保,用是否需要担保的虚拟变量来表示,如果一笔贷款要求担保则取1,否则取0。在模型(1)中,解释变量

treat

主要衡量的是,该上市公司标的股票在样本期间是否被纳入“陆港通”名单,如果被纳入,那么该上市公司样本取值为1,为处理组,否则为0,为控制组;

open

表示“陆港通”实施的虚拟变量,当该上市公司进入“陆港通”名单之后的年度样本取值为1,否则为0。

treat

的回归系数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对处理组和控制组公司的信贷决策差异;

open

反映的是“陆港通”实施之后商业银行对处理组和控制组公司信贷决策的差异。由于资本市场开放对银行信贷决策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以及为了缓解反向因果关系的干扰,在此取滞后一期的

open

。如果回归系数

β

显著为正,则意味着资本市场开放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反之,则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银行信贷决策不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参考相关文献的实证研究思路,本文在回归中考虑如下公司个体层面的相关控制变量:公司资产规模(ln

size

),由公司总资产合计的自然对数来表示;上市年龄(ln

age

),由该年为止的上市年数加1 的自然对数来表示;财务杠杆(

lev

),由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来表示;总资产收益率(

roa

),由本年度的净利润与上年度的总资产合计的比值来表示;公司未来增长潜力,用公司股票市值与账面所有者权益比(

q

)表示,由市值与账面股东权益之比来衡量;有形资产比例(

tangibility

),由固定资产与总资产之比来表示;现金波动(ln

cashvol

),由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波动率来表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情况(

largest

),由第一大股东持股数占公司流通总股数的比例来表示;国企性质(

soe

),如果实际控制人为政府时,该值取1,否则该值取0;贷款银行性质(

bank

4),属于我国“工农中建”四大行时,该值取1,否则该值取0。此外,本文在实际模型回归估计中,还控制了行业和年度虚拟变量。2

.

作用机制检验的实证模型设定。检验资本市场开放是否能够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和改善外部信息环境,并通过降低信息风险的渠道来影响银行信贷决策。利用模型(2)和(3)来检验资本市场开放是否通过影响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进而作用于银行信贷决策。

模型(2)的被解释变量为基于修正Jones 模型计算的应计盈余管理

DA

,主要被用于衡量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为负向指标;如果

DA

数值越大,则表明该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越差。如果模型(2)回归系数

α

显著为负,则意味着资本市场开放降低了标的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这意味着改善了财务信息质量。同时,如果模型(3)回归系数

β

显著为负,则意味着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改善财务信息质量,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反之,则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不能通过改善财务信息质量,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

另外,利用模型(4)和(5)来检验资本市场开放是否通过影响外部信息环境,进而作用于银行信贷决策。

模型(4)的被解释变量为分析师跟踪人数

analyst

,主要用于表示企业外部信息环境,

analyst

数值越大表明外部信息环境越好。如果模型(4)回归系数

α

显著为正,则意味着资本市场开放增加了标的股票的分析师跟踪人数,即改善了外部信息环境。同时,如果模型(5)回归系数

β

显著为正,则意味着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改善外部信息环境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反之,则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无法通过改善外部信息环境,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检验资本市场开放是否通过降低信用违规风险影响银行信贷决策,具体建立以下中介效应模型。

模型(6)的被解释变量为公司是否违规

fraud

。如果模型(6)回归系数

α

显著为负,则意味着资本市场开放降低了公司违规概率,即降低了信用风险。同时,如果模型(7)回归系数

β

显著为正,则意味着资本市场开放通过降低信用风险,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反之,则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无法通过降低信用风险,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3

.

资本市场开放、银行信贷决策与银行绩效的实证模型设定。如果资本市场开放会显著影响银行信贷决策,那么银行信贷决策的相应调整是否会给这些商业银行带来更好的经营绩效。采用2007—2019 年为样本区间,以银行-年度为样本观测,从CSMAR 数据库中收集银行财务数据进行检验。基于商业银行向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新增发放的62 289 笔贷款加总至每家银行,得到样本中平均每家银行贷款额约为3 940 亿元,建立以下实证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模型(8)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商业银行盈利状况指标,用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

roa

)来表示;模型(9)中的被解释变量为银行不良贷款率(

lr

_

nonperf

),ln

loan

_

total

为银行给“陆港通”名单企业的新增贷款总额加1 的对数。同时,模型估计中还控制了银行规模ln

size

、银行上市年龄ln

age

、银行资产负债率

lev

的影响,以及控制了企业个体固定效应和年份效应。

(二)样本来源

与Kim et al.、梁上坤等以及褚剑等类似的样本选取标准,选择2007—2019 年我国商业银行向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新增发放的62 289 笔贷款作为实证研究的观测样本,其中部分贷款期限、利率或担保要求条款缺失。使用的上市公司新增单笔银行信贷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上市公司董事会公告。另外,上市公司和银行层面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表1 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中可以发现,观测样本中贷款金额的自然对数(ln

bankloan

)均值为4

.

830,即单笔贷款的金额约为12 521.1 万元。贷款期限的自然对数(ln

term

)均值为6.137,即单笔贷款的期限为462.664 天。贷款利率(

rate

)平均值为6

.

620

%

,有52

.

4

%

的上市公司银行贷款被要求提供担保,数据特征与褚剑等相似。此外,样本期间平均有32

.

7

%

的公司进入了“陆港通”名单。

表1 样本描述性统计

四、资本市场开放与银行信贷决策: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实证结果与分析

表2 列示了资本市场开放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实证结果。(1)列为关于贷款金额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变量

open

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促使银行提高标的公司的贷款金额,经本文换算可得,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施使得标的企业贷款金额大约增加113.1 万元。(2)列为关于贷款期限的模型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变量

open

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施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增加了标的公司的贷款期限,经本文换算可知,期限平均增加1.043 天。(3)列为关于贷款利率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变量

open

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施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贷款利率,换算可知,降低了0.255

%

。(4)列为关于贷款担保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变量

open

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施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降低对标的公司的贷款担保要求,经本文换算可知,担保概率大约降低2

.

57

%

。上述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对标的公司的贷款约束有所放松,具体体现在对上市公司的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有所增加,另外贷款利率以及贷款担保要求有显著的降低,这证实了资本市场开放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积极的作用,促使银行放松贷款约束,即假设1a成立。

表2 资本市场开放与银行信贷决策的回归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出于实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的考虑,本文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还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由于篇幅有限,回归结果省略,但备索。

1.自选择的影响。因为我国并未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其银行贷款信息,所以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自选择问题,从而影响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参考梁上坤等以及褚剑等的处理方法,采用Heckman 模型估计。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构建我国上市公司是否进行银行贷款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模型作为第一阶段模型。

根据模型(10)估计结果计算出逆向米尔斯比率(Inverse Mills Ratio);然后加入到模型(10)中,对原有样本重新进行检验,此为第二阶段模型。在控制了自选择导致的偏差后,该实证结果仍与本文结论一致。

2.使用配对样本。“陆港通”标的公司和非“陆港通”标的公司存在较大差异,这极大可能会影响上述实证结论。因此,本文试图借鉴褚剑等的实证检验做法,利用最相邻倾向匹配法进行控制组的选取和匹配,并基于PSM 样本进行重新回归,发现该结果验证了本文主要结论。

3.平行趋势分析。为了检验平行趋势,本文绘制了处理组与控制组企业ln

loan

、ln

term

rate

collateral

四个指标在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趋势图。总的来说,资本市场开放之前的数据表明,两组企业的各项指标趋势基本一致,意味着构建DID 模型所需的平行趋势假设是成立的,本文采用 DID 方法具有合理性。

五、资本市场开放与银行信贷决策:作用机制检验与分析

(一)信息风险

表3 报告了基于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视角的信息风险机制检验的实证结果。(1)列展示了资本市场开放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实证模型回归结果,变量

open

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施降低了标的公司的盈余管理,即资本市场开放带来了标的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显著改善。(2)列展示了应计盈余管理与商业银行贷款金额的实证模型回归结果,变量

DA

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商业银行对应计盈余管理越高的标的公司的贷款金额越低。(3)列展示了应计盈余管理与贷款期限的实证模型回归结果,变量

DA

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银行会缩短应计盈余管理较高的标的公司的贷款期限。(4)列展示了应计盈余管理与贷款利率的实证结果,可以发现变量

DA

的系数为正,表明商业银行对应计盈余管理较高的企业的贷款利率较高。(5)列为应计盈余管理与贷款担保的实证结果,可以发现变量

DA

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银行对应计盈余管理较高的标的公司的贷款担保概率较高。总的来说,上述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之后,标的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下降,并且我国商业银行对应计盈余管理较高的标的公司的贷款金额、贷款期限减少幅度较大,而且对贷款利率、贷款担保要求增加较多。这一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标的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改善,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产生积极的作用。

表3 基于财务信息质量视角的信息风险机制检验的回归结果

表4 报告了基于外部信息环境视角的信息风险机制检验的实证回归结果。(1)列展示了资本市场开放与分析师跟踪人数的实证结果,可以发现变量

open

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提高了标的公司的分析师跟踪人数,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开放带来了标的公司外部信息环境的改善。(2)列展示了分析师跟踪人数与贷款金额的实证回归结果,变量

analyst

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商业银行对分析师跟踪人数较多的标的公司的贷款金额显著增加。(3)列展示了分析师跟踪人数与贷款期限的实证回归结果,变量

analyst

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商业银行对分析师跟踪人数较多的标的公司的贷款期限显著增加。(4)列展示了分析师跟踪人数与贷款利率的实证回归结果,变量

an-alyst

的系数为负,表明分析师跟踪人数越多的标的公司,商业银行对其贷款利率降低程度越大。(5)列展示了分析师跟踪人数与贷款担保的实证回归结果,变量

analyst

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分析师跟踪人数越多的标的公司,商业银行对其贷款担保概率下降越大。上述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施之后,标的公司分析师跟踪人数增加,并且银行对分析师跟踪人数较多的标的公司的贷款金额、贷款期限增加较多,贷款利率、贷款担保要求降低较多,这表明标的公司的外部信息环境显著改善,从而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

表4 基于外部信息环境视角的信息风险机制检验的回归结果

(二)信用风险

表5 报告了信用风险机制检验的实证结果。(1)列展示了资本市场开放与公司违规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变量

open

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降低了标的公司违规的概率,这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降低标的公司信用风险。(2)列为公司违规与贷款金额的回归结果,变量

fraud

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银行对违规公司的贷款金额减少。(3)列为公司违规与贷款期限的实证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变量

fraud

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银行缩短了违规公司的贷款期限。(4)列为公司违规与贷款利率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变量

fraud

的系数为正,表明银行提高了违规公司的贷款利率。(5)列为公司违规与贷款担保的回归结果,变量

fraud

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银行对违规公司的贷款担保概率提高。上述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之后,标的公司违规概率下降,并且我国商业银行对存在违规记录的上市公司的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有显著减少,贷款利率、贷款担保要求有显著增加,这表明标的公司的信用风险行为显著改善,从而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

表5 信用风险机制检验的回归结果

(三)影响机制的横截面特征分组检验

前文的分析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银行信贷决策带来影响,其背后的传导路径体现在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和改善标的公司外部信息环境,以及抑制公司违规行为方面。为了缓解中介效应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并进一步验证影响机制的稳健性,本文还进行了分样本的实证检验,主要的思路是如果前文的实证结果可靠,那么资本市场开放将对政策前后财务信息质量提高较快、外部信息环境改善较好、违规行为减少较快的企业的影响更强,回归结果表明作用机制成立,由于篇幅有限,回归结果省略,但备索。

六、扩展性研究

(一)企业规模的异质性影响

表6 列示了资本市场开放、企业规模与银行信贷决策的实证模型回归结果。(1)列为关于贷款金额的实证回归结果,交互项

open

×

small

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对比大型企业样本而言,资本市场开放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增加对标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2)列为关于贷款期限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交互项

open

×

small

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对比大型企业而言,资本市场开放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增加对标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3)列为关于贷款利率的实证模型回归结果,交互项

open

×

small

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4)列为关于贷款担保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交互项

open

×

small

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对比大型企业而言,资本市场开放促使我国商业银行明显降低对标的公司的贷款担保要求。

表6 资本市场开放、企业规模与银行信贷决策的回归结果

上述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施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对标的中小上市公司的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有所增加,同时贷款利率、担保要求有所降低。对比大型上市公司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上市公司的贷款决策有了更为积极的调整。

(二)地区制度环境的异质性影响

表7 列示了资本市场开放、地区制度环境与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实证模型回归结果。本文利用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的制度环境好坏进行分组回归,具体而言,根据王小鲁等的市场化指数将样本分为制度环境较好组(

gie

_

dummy

=1)和制度环境较差组(

gie

_

dummy

=0)。(1)列为关于贷款金额的回归结果,交互项

open

×

gie

_

dummy

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对比位于制度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而言,资本市场开放促使银行增加对标的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的贷款金额。(2)列为关于贷款期限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交互项

open

×

gie

_

dummy

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对比制度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而言,资本市场开放促使银行增加对标的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的贷款期限。(3)列为关于贷款利率的实证模型回归结果,交互项

open

×

gie

_

dummy

的系数为正,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4)列为关于贷款担保的实证模型回归结果,交互项

open

×

gie

_

dummy

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对比制度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而言,资本市场开放促使银行降低了对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的贷款担保要求。上述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对位于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上市公司的贷款决策的作用更为显著,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的贷款金额和期限有较大增加,同时贷款利率、担保要求明显降低。这一实证结果表明“陆港通”政策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实施效果与所处地区的制度环境状况存在替代关系,也就是说资本市场开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环境的缺陷,有助于信息风险和信用风险较高地区的企业获得更好的银行信贷条件。

表7 资本市场开放、地区制度环境与银行信贷决策的回归结果

七、资本市场开放、银行信贷决策与银行绩效

本文进一步实证分析资本市场开放、银行信贷决策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对模型(8)和(9)进行估计,但由于篇幅有限,故回归结果省略,但备索。该回归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之后,对相关标的公司发放贷款金额较多的银行,其利润率显著提升,其不良贷款率有显著降低。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开放对银行信贷决策具有积极的溢出效应,即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八、结论

本文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银行是否存在溢出效应,以“陆港通”制度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7—2019 年我国上市公司新增单笔银行信贷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回归结果发现:第一,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施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对“陆港通”标的上市公司发放数额更大和期限更长的银行贷款,同时这些贷款的利率更低,以及贷款担保要求更为宽松,即资本市场开放机制对商业银行存在溢出效应。第二,资本市场开放使得标的公司财务披露质量有所提升、分析师跟踪数量有所增加,以及抑制了标的公司违规行为,这说明资本市场开放通过降低信息风险和信用风险,从而影响银行信贷决策。第三,资本市场开放之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和那些位于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作出积极的信贷调整。第四,银行将更多贷款给标的公司,其经营绩效随之明显上升,而且不良率显著下降,这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制度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银行信贷标的决策
做决策也有最佳时间段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红周刊绩优指数100只标的股一览
红周刊绩优指数100只标的股一览
红周刊绩优指数100只标的股一览
红周刊绩优指数100只标的股一览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管理就是决策:第一次就把决策做对》
银行信贷规模、结构、效率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