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碳酸盐岩油气领域的耕耘者
——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沈安江

2022-05-20 08:37祝传海
科学中国人 2022年4期

祝传海

沈安江在办公室看岩石薄片

沈安江是一个“逆行者”。他不追逐潮流,对名利看得很淡,大家都热衷的东西,他甚至会主动与其保持距离。2004年,沈安江从中国石油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调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工作,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工作调动,但1年后他却主动要求从北京调回到杭州的科研岗位。201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双序列”改革试点,沈安江又成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第一个辞掉所长职务去竞聘首席技术专家的人。当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久攻不破转入低潮,很多人转向热门的陆相碎屑岩油气勘探研究时,沈安江依然坚持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研究的道路上。

无论专业冷与热,待遇高与低,沈安江对自己想做、热爱做的事情,却始终专一。科研是他的热爱,工作几十年,沈安江深有体会,人生最幸福的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方面深入钻研。作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沈安江带领科研团队,为公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的理论技术创新成果助推了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发现。如今,虽已近退休,但沈安江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研究工作的热爱一如当初,对未来怀抱美好愿景。坚持理论与技术创新,沈安江一直在笃定前行。

一战成名:从职场新人到“红人”

因为父亲是浙江金华地质大队的一名地质员,从小耳濡目染,沈安江不可避免地对地质产生了亲近感。1983年高考,在成绩可以报考更好高校的情况下,沈安江第一志愿选择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层古生物专业。

当时选此专业,虽是地质队叔叔阿姨们的建议,但学进去后沈安江很喜欢。在系里,沈安江是“学霸”,不仅入学时分数高,而且在整个求学期间成绩也名列前茅。大学毕业考研究生,地质系6个班180多人,只有他成功报考上了地学泰斗王鸿祯院士的研究生。

跟随王鸿祯院士求学,沈安江收获很大,这为后来他在研究方向上的转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硕士毕业,带着王院士亲笔写的推荐信,沈安江到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现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的前身)参加工作,从此便与石油结缘。

一直学地层古生物的沈安江对石油地质一窍不通,为了尽快适应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系统自学了石油地质课程。因基本功扎实,个人又用功,跨学科对他并不难。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把别人喝酒、看电视、打牌、谈恋爱的时间都用在补课上,并很快进入角色。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沈安江通过努力学到的石油地质知识遇到了展示的机会。1993年,在山东泰安召开的南方海相油气地质研究汇报会需要人作成果汇报,原来的汇报人有事去不了,沈安江被临时派上场汇报。虽从学校毕业不到3年,但那次汇报很成功,汇报完,与会的老专家连连称赞沈安江后生可畏。

“一战成名”,沈安江从一个寂寂无名的职场新人成了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的“红人”。他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各种机会接踵而来,出国进修,成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的骨干力量。32岁,沈安江便成为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海相地质研究室的掌门人。

机遇让沈安江获得迅速成长,但其背后的努力是他获得成长的坚实根基。扎实迈步,在爱岗敬业中,沈安江完成了一次次蜕变。

回归科研:两次出人意料的选择

沈安江本可以很早离开科研一线,稳稳待在管理岗位上,但几次面临选择,他都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

2004年,沈安江从科研一线被选调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工作。很多人对这样的机会梦寐以求,但他在机关工作1年后,还是决定回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对沈安江来说,这个想法不是一时兴起。“我觉得总部机关对个人而言可能更有前途,但却并不适合我。因为在那里,我真不知道两手怎么放了,把科研扔掉我觉得很可惜。”沈安江说。

回到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沈安江一如既往在科研岗位上发光发热。2015年他被评为中国石油集团“劳动模范”、2019年他被评为中国石油集团“科技领军建功人才”。2007年,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杭州院”),沈安江也从高级工程师,逐步成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杭州院海相油气地质研究所所长。

2017年,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的安排,勘探开发研究院试点“双序列”改革,在当所长和做专家之间沈安江只能选一个,他毫不犹豫地选了后者。杭州院的领导,甚至总院的领导都找他沟通,嘱咐他要考虑好,因为在其位谋其职,辞掉所长职务,今后可能就不好实现自己的科研抱负了。但沈安江并不担心这些,他相信,不管谁当领导,只要自己踏踏实实做科研,为单位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一定会获得同事和领导的支持。事实证明,沈安江的自信没有错,不当所长,只做专家,把业务做精,把团队带好,他的各项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我这一路走来很有意思,到集团公司又回来,当了所长又不干了,走专家路线,一门心思做科研,还是回到了起点。说到底,是因为我喜欢做科研。”沈安江说。

其实沈安江的选择里也有他的价值观。他觉得做科研、做行政都很重要,最关键的是一个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看到一些业务能力很强的年轻人到了机关工作,把科研丢掉,他觉得很可惜。“凭他们的业务能力,其实可以做出更有成就感的事情。”沈安江说,“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真的要有正确担当意识,虽说行政、科研岗位哪个都很重要,但在一个科研单位,大家都想去当官,这个单位的科研就没有希望了。”

“担当”二字,在沈安江看来,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定要尽全力为单位作出最大贡献。如果单是因为某个岗位耀眼而去选择它,就需重新考虑。单位开会时,也会安排沈安江为年轻干部讲几句,他的发言直白又真诚:“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有当领导的抱负是好的,但要问问自己有没有能力挑起这副担子,如果可以为单位、为部门作更大贡献,就去积极争取。但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1个团队80个人,不可能个个都适合当领导,如果没有能力,即使当上了,这个部门、这个单位也会被你毁掉。”

沈安江(左一)带队在四川龙门山开展野外考察

也经常会有年轻人因不知该选哪个岗位找沈安江聊天。沈安江认为,岗位都很重要,选择了哪个就好好干,不能都想沾边,这山望着那山高,哪边都不扎实。“坚持做一件事,一直走下去,能不成为专家吗?”沈安江的语气充满笃定。

执着前行:熬过寒冬就是春

从职场新人到成为令人信服的首席技术专家,为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学科建设和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海相大油气田发现作出重要贡献,一路走来,沈安江的经历就是他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最好注脚和佐证。

虽然全球油气储量的50%和产量的60%来自碳酸盐岩,但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就被国内外专家下了海相贫油的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勘探的久攻不破、川中会战的无功而返,似乎都在证实“中国海相贫油”的认识。即使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相继发现了华北任丘油田和鄂尔多斯靖边气田,但从事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研究的科研人员还是纷纷转向做陆相碎屑岩油气勘探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沈安江依然选择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研究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跋涉的过程是艰难的。沈安江记得,研究所在1996年时几乎没有项目,日子很难熬。但这对他来说既是坏事也是好事,虽没能在项目中得到锻炼,但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习,他的基本功练得却很扎实。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间,工资都很难发出来,大家都跑到外面找项目,沈安江也不例外,在塔里木、大庆等油田接了不少横向课题,而且都完成得很不错。

沈安江的第一个横向课题,是在机缘巧合下承担的。1998年他到中国台湾参加海峡两岸油气交流会,塔里木油田研究中心主任王招明与他同乘一趟航班,在飞机上两人相识。交流会上听了沈安江的报告,王主任邀请沈安江到塔里木油田做研究工作,于是他便承担了“塔里木盆地牙哈-英买力地区碳酸盐岩储层评价”的课题。

承担横向课题,凭的是好口碑,把活干好,自然会有更多项目找上门。此后沈安江又相继承担了“塔里木盆地塔中良里塔格组礁滩储层综合评价”“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第三系藻灰岩储层综合评价”等课题,并出色完成了攻关任务。2000年后,带着团队,在塔里木、吉林和大庆油田,沈安江又开展了大量技术服务工作。

在这段时间,虽没有大项目,但在油田的锻炼,却让沈安江的各项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为后来承担大项目积蓄了经验和力量。随着改革、发展、壮大,杭州院被纳入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团队里,一些大项目也接踵而至。沈安江承担起了国家和集团公司层面的碳酸盐岩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最辉煌时,他曾1个人承担了8个项目,而且各大油田的横向课题也未曾减少,难熬的日子过去了。

在大项目中的历练,让沈安江的业务能力获得进一步提升,在业内他渐渐有了名气。在自我获得提升的过程中,他的团队也在壮大,成为业内的拔尖团队。一路走来,从不知道怎么干,到边学边干,再到慢慢追赶国内外先进水平,到现在团队所做工作已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内外都处于引领地位,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团队的工作获得了油田的认可,也获得了集团公司的认可,一些成果相继获奖。

沈安江在讲课

沈安江在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观察岩心

“杭州院第一个集团公司二等奖,是我们团队2011年获得的,获这个奖难度很大,我们真的是十年磨一剑,2015年又获得了集团公司的第二个二等奖。2019年集团公司的基础研究奖一等奖,也是我们团队获得的,而且这个成果还入选了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到2020年,我们的应用研究成果又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冲刺国家奖,我很有信心。”沈安江说。

拥有近40项专利,技术与应用创新程度都很高,尤其“定年、定温和定流体属性”技术,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一步步走过来,不管是沈安江的成长,还是团队的壮大靠的都是积累,所以沈安江常说,不要着急,什么事不是一年两年能成的,熬过寒冬总能迎来春暖花开的一刻。

一流平台: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

凭借多年的沉淀与历练,沈安江及团队在碳酸盐岩储层领域相继出版专著9部、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论文130余篇、发布行业标准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授权和受理专利近50件。在科研这条路上,不管理论、技术创新、团队发展还是平台建设,他和团队都收获颇丰。

在沈安江的带领下,团队针对中国小克拉通台地碳酸盐岩面临的台内、深层、内幕、古老层系油气勘探潜力评价难题,提出4项创新认识,助推了油气发现。

一是针对中国小克拉通台缘大多被俯冲到造山带之下,亟须评价台内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的难题,建立了与台内裂陷演化伴生的“两类台缘”和“双滩”沉积模式,揭示台内同样发育规模优质储层和生储组合,使勘探领域由台缘拓展至台内,助推了川中古隆起龙王庙组万亿方大型气田的发现。

二是针对深-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复杂,亟须评价储层规模与分布规律的难题,指出深-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仍具相控性,孔隙主要是对原生孔和表生溶蚀孔洞的继承和调整,储层有规模、可预测,使勘探领域由浅层拓展至深层,助推了四川盆地深层多层系风险勘探突破。

三是针对中国碳酸盐岩潜山面积小和勘探范围局限,亟须评价碳酸盐岩内幕油气勘探潜力的难题,指出除潜山岩溶储层外,内幕还发育顺层、层间和断溶体规模优质岩溶储层,受内幕岩溶面和断裂系统控制,使勘探领域由潜山区拓展至内幕区,助推了哈拉哈塘、富满和顺北10亿吨级大油田的发现。

四是针对中国前寒武纪古老微生物白云岩分布广,亟须评价储层发育潜力的难题,提出微生物碳酸盐岩除符合碳酸盐岩共性的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外,高初始孔隙度富微生物有机质碳酸盐沉积、微生物有机质生酸、易于发生早期白云石化的特殊性是优质微生物白云岩储层规模发育的关键,拓展了前寒武纪勘探新领域,助推了川中古隆起灯影组万亿方大气田的发现。

除地质认识外,在实验技术开发与应用创新上,沈安江也投入了大量精力。试点“双序列”改革,毫不犹豫放弃所长岗位,选择走专家技术路线后,沈安江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实验技术。如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年龄、团簇同位素温度、微量稀土元素激光面扫成像、微区/激光锶同位素、激光碳氧稳定同位素、Mg/Ca稳定同位素等特色测试技术,解决了碳酸盐成岩矿物的定年、定温和流体属性示踪的难题,推动了成岩年代学学科发展,为储层成因、油气充注前有效孔隙判识、油气成藏过程重建提供了利器。

沈安江在实验室

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中,一支近60人的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发团队被沈安江打造出来,并于2019年被评选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优秀研发团队,他领衔的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也跨入国内外一流实验室的行列。

作为沈安江带领团队开展科研的关键平台,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2010年正式运行。为稳定东部油气资源、发展西部油气资源,碳酸盐岩是继碎屑岩之后的重要勘探对象,其重要性逐渐提高。在此背景下,杭州院基于长期从事中国南方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研究的基础,在集团公司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以打造中国石油在碳酸盐岩沉积储层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研发中心、人才培养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为定位,搭建国内一流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理论与技术研发平台,整合资源,引领科技创新;广泛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培养一支国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有效服务生产,为中国石油碳酸盐岩油气的增储上产提供支撑为目标,确定了碳酸盐岩前沿实验分析测试技术和储层预测地球物理特色技术攻关;层序地层与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层序格架中储层成因和分布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建模、表征和评价研究;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和领域评价5大研究方向。

自2008年成立以来,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高歌猛进,实现了飞速发展——2011年以牵头单位实现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2016年第一轮评估获得优秀评价,名列前茅;2018年新增大庆油田分室;2021年新增成都理工大学分室,整合了全国优秀的碳酸盐岩油气研发团队;2021年被集团公司推荐申报国家能源碳酸盐岩油气研发中心,向国家级平台努力。碳酸盐岩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也是“双碳”目标下不可替代的能源选项。目前勘探开发还面临诸多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难题,组建国家级平台,对整合科技资源和增强创新能力,解决制约我国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关键理论技术难题,更好地实现国家能源“十四五”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规划,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重点实验室主任,沈安江的科研经验及他的个人抱负为实验室跨入国内外一流实验室行列贡献了不可忽略的力量。他严把实验室理论技术研发方向,注重成果的有形化,抓论文产出,在团结和利用好国内外优质资源上,他更是非常重视,并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做法。

沈安江认为搭建一个平台,不能单靠中石油内部的力量,而吸引外部力量加入也不能单是形式上的一体化。联合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一起搭建平台,他们真正实现了一体化。杭州院是基础研究和市场应用之间很好的桥梁,而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则侧重于基础研究;西南油气田、塔里木油田、长庆油田、大庆油田4家油田侧重技术应用。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一条龙的闭合研究体系。

为让大家一起实打实干事,“公平”是沈安江坚持的原则,从报奖到项目经费分配,到买仪器设备,他会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绝对不会出现好处全让杭州院占了的情况,哪个分室发展什么,我们都有规划,根据规划购买设备、分配经费,什么事都放在桌面上说,什么事都可以讨论。”正是因为公正、透明,大家都很愿意为这个大团队作贡献,一起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

在与国内优质资源合作的同时,沈安江也在选择国际上最好的伙伴进行合作。通过加入国际工业合作组织,研究遇到问题时,团队有了咨询的对象。将集团公司支持的国际合作项目资金用来合作开发技术、合作培养人才,沈安江带着大家到国外的高水平实验室,了解国外的设备、技术,了解国际前沿在做什么,从而决定结合实际自己要做什么。通过互派访问学者,不仅团队的人才素质得到了提高,团队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升。

高原逐梦:立志开创油气地质新理论

说起自己的团队,沈安江语气中满是肯定与自豪。团队不仅成果多,而且大家很团结,凝心聚力,不只院里对团队认可,集团公司也很认可。一些年轻人一毕业就想加入到这个团队工作,以能在这个团队工作为荣。沈安江知道,团队如此受欢迎不是因为收入有多高,而是大家喜欢团队的氛围,感觉在这个团队里有奔头。

为团结大家拧成一股绳,作为领头羊,沈安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大家作好表率。他不贪功,极力做到公平,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他经常说:“个人有多大成就,那是因为在这个团队里。在杭州院,我虽然是一个首席技术专家,那是因为杭州院得有个首席技术专家指标,不是说我多么了不起。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重,不是团队离不开你,是你离不开团队。自己是鱼,团队是水,离开了水谁也活不久。”

沈安江引导大家要有为团队作贡献的大格局。“工作还没干,就开始想到各种利益,这不行。没有凌驾于团队之上的个人。没有和谐团队的支撑,个人将一事无成。吃亏是福,多干活不吃亏,吃亏的是不干活的人。能打败你的不是挫折和困难,而是你自己,挫折和困难只能使你变得更加强大。”沈安江说。

有沈安江的鞭策和以身作则,团队中每个人都愿竭尽全力为团队的发展贡献力量,坚定自信地迎接每一个科研上的挑战。团队里年轻人需要进步,把机会给年轻人,有些事情沈安江已放手让他们去做,但事关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沈安江仍在为他们审慎把关。有几件事,一直萦绕在沈安江心头,因为它们不仅事关团队未来的发展壮大,更有可能为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研究带来颠覆性影响。

围绕古老、深层、碳酸盐岩-膏盐岩沉积组合、储层、烃源岩、成藏开展研究是一方面。开展实验技术和地球物理特色技术攻关是一方面。在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研究上,沈安江也有一些计划,目前他和团队正在做碳酸盐岩薄片的人工智能鉴定技术开发。“我感到人工智能技术不能替代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研究的全部,但开发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让机器去做,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去搞创新研究,但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归根结底还要靠人的智慧。”沈安江说。

海相碳酸盐岩研发团队合影

对团队,沈安江有小目标:几个拳头技术能成为国际一流,能够实现在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上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除此,沈安江还有大目标,而这与开展的羌塘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相关。

这是一项完全开创性的工作。松辽盆地大油田的发现,催生了陆相油气地质理论。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发现催生了海相油气地质理论。“羌塘项目做完,会有什么理论出来?高原强改造盆地油气地质理论。”介绍这些时,沈安江语带兴奋。

“前面说的油气都在海拔以下找到,在羌塘,如果找到油田了,是在海拔以上,这些油气怎么成藏?跟陆相油气地质理论有什么不一样?跟海相油气地质理论有什么不一样?高原强改造盆地油气地质理论会成为一个新理论,意义很大,这是从零开始的创新。在我退休前可能实现不了,但没关系,还有年轻人。”在石油地质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57岁的沈安江虽已接近退休的年纪,但他还是用大庆的“三老四严”精神要求自己,带领项目团队弘扬铁人精神,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顽强斗志,向羌塘盆地油气勘探进军。新时代,大庆精神被赋予新的内涵,沈安江不会因为自己是老同志就丧失了创新的意识。只要在岗一天,他就会拼搏一天。

对荣誉,沈安江看得很淡。退休时,有人说一句“沈安江对杭州院是有贡献的”,在他看来就已经足够了。而对于年轻人,他认为,机会是公平的,但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只给加倍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