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幼飞
万木争荣的山川、蜿蜒流淌的碧水、绿色盈溢的城乡……春日的巫溪县,目之所及,四处充满着绿色发展的勃勃生机。
生态,是巫溪浑然天成的画布;绿色,是巫溪发展的最美底色。
借山水之灵气,绘发展之胜景。近年来,巫溪县抢抓历史机遇,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绿色经济,特色生态产业优势渐显、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殊荣,成为巫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
陡崖植树,上演“点石成绿”
其实,天生丽质的巫溪也曾“伤痕累累”。曾经,县内四分之一的土地都出现过被喻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现象,宁厂镇便是其中的重灾区。
宁厂镇有着4000多年熬盐历史,被誉为“上古盐都”。但卤水熬制成盐,需要大量柴火。为此,当地人砍光了周边的森林后,又找来作为替代燃料的煤炭。而为了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他们又从周边挖来泥土,与煤炭进行混合。
“自我记事起,四周的大山就全秃了,基本看不到什么树。”在宁厂镇生活了60余年的居民贺言修回忆道,“就连石头缝里的泥巴,也被人掏出来卖给制盐厂。”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宁厂古镇经常发生山体滑坡,甚至造成人员伤亡,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搬迁……来自大自然的反噬深深地刺痛了巫溪人,他们决定开始还这段跨越千年的“生态债”。
2017年1月起,宁厂镇的山崖上,出现了一群背着背篓的“壁虎人”。他们踩着陡峭的山崖,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爬,背篓里装着泥土、水泥、树苗和种植工具。每找到一块能落脚的巴掌地,他们便搭起水泥坑,往坑里填上土,最后种上一株小树苗。
宁厂镇官山林场职工林云喜是这支队伍的“带头大哥”,虽已年过六旬,但他仍精神抖擞。
在近30年的植树生涯中,林云喜坦言有一次的经历最让他后怕:眼前是几乎寸草不生、难以落脚的陡峭悬崖,身下几百米是湍急的大宁河,如果有人不慎脚下踩空,或者手掌打滑,后果难以想象。
为了让工友们安心,林云喜带头踩着最窄处不足一个巴掌宽的山路前进;有些种树的点位几乎垂直于河面,必须绑绳索吊人下去,他率先示范,“第一次被吊下去种树时,因找不到着力点,我全程都在哆嗦”。
有惊无险,经过一年的种树行动,6万棵新树让秃山重新换上“绿衣衫”。
一鍬一铲种下一草一木,“十三五”期间,巫溪累计完成营造林162万亩,累计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近1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7年的65.6%增加到2020年的69.7%。
如今的宁厂镇,两岸青山重现、鹰鸟纷飞,山间清水跌宕,与仍在奔涌的千年盐泉,达成了最好的生态默契。
管护并重,筑牢绿色屏障
4月,一场春雨过后,氤氲的雾气逐渐散开,崇山峻岭尽显苍翠。
“今天天气好,是个巡山的好日子。”巫溪县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山管理站内,护林员黄泽飞穿着迷彩服,攥着一把柴刀向山里进发。
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保存了大量珍稀濒危物种,被誉为“天然物种基因库”,保障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每天清晨5点,伴着鸟鸣,黄泽飞便起床准备工作。巡山途中,危险无处不在,他曾经历过山洪、雷电、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也被黑熊追过、被野猪撵过、被毒蛇咬过,多次险些命丧深山。
但这些危险在黄泽飞看来,却是平常之事。等伤好之后,他又踏上了巡山的道路。
这样的日子,黄泽飞坚持了35年,一个背包、一个水壶、一把柴刀成了他巡山时的“标配”。他说:“我的父亲是第一批入行的护林员,我们全家人都以林场为家。”
而如今,令黄泽飞欣喜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保护区配备了红外监控摄像机,不仅可以随时监测各种野生动物的迁徙变化,查看森林防火重点部位,还可以有效震慑不法分子。“巡山比以前要轻松很多,而且儿子也选择回来,同我一起守护大山。”黄泽飞称。
一家三代用自己的坚守,换来大山的安宁。
“巫溪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视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大力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加强林地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有效维护了林业生态资源的安全。”巫溪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开展“智慧森林”试点,运用视频监控、红外成像等手段,实现森林监控网络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投入专项资金1700万余元,选聘2160名生态护林员、339名天保护林员;通过宣传栏、横幅、公益广告、微视频等新老结合宣传方式,广泛发动群众,普及林业法律法规知识……截至目前,巫溪县已连续43年未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
培育产业,释放生态红利
在巫溪县鱼鳞乡,连绵成片的核桃树给大地披上绿毯。
眼下正值核桃树春季管护的关键期,村民王正东漫步其间,脸上洋溢着喜悦。
“企业不仅采取‘托管’模式对核桃树进行集中管护,还会教我们科学种植技术。”王正东乐呵呵地说。以前,他靠着种红薯维系生活,现在,在公司搞核桃树管理每年能增收1万元,再加上自己用土地入了股,年收入增长了6万元。
“山高峡深一线天,九山微水一分田”是巫溪县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曾经,由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鱼鳞乡的乡亲们只能依靠种植红薯、土豆、玉米“三大坨”生存,甚至还有部分人在温饱线上挣扎。
而今在巫溪,像王正东一样依靠核桃产业增收的村民越来越多。
“近年来,巫溪县调整农业发展结构,大力扶持村民种植耐寒、抗旱、抗病能力强且对土壤和水肥条件不挑剔的核桃树。”巫溪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7年,巫溪县林业局开展全县核桃产业发展情况调查,发现全县核桃产业普遍存在发展质量不高、管护不到位、技术跟不上等问题,“只栽不管”“重栽轻管”等现象普遍存在。为了让核桃产业增产达效,巫溪县林业局针对各区域核桃不同发展水平,分类施策,确定了乡镇主体模式、自有基地奖补模式和“托管”模式。
所谓“托管”,就是对农户自主经营、核桃树进入挂果期或初果期、农户管理能力差且能集中成片的核桃基地,采取“租赁、入股、分成”等方式,委托给具有良好核桃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企业,进行集中管护。
截至2021年,巫溪全县在地核桃树种植面积达27.7万亩,其中新种植面积19.7万亩。同时,巫溪还不断发展智能化养蚕、积极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等,不断释放生态红利。
“十四五”期间,巫溪县委、县政府将坚持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打生态牌的路子,做大做优“绿水青山”生态本底,做通做实“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各方面,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