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总得去看看。
哪個城市曾留下你的足迹?你又曾站在哪片天空下遥望故乡的方向?
离开时,你舍弃了什么?归来时,你带回了什么?
你站在世界一隅,你仍然是你。你已不再是你——你看过的世界都成了你。
上期的马哥、这期的老孟,全是地道的天津人。连续几篇文章中满纸弥漫的津式幽默画风,不知道会不会让“天津人平均是相声演员”的评价板上钉钉,但说到遇事乐观开朗,天津的哥哥姐姐那是认真的!
老孟作为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70后”,在深知年近半百全家移民无异于一次 “人生大地震”的情况下,大大咧咧地率领着先生、儿子拎上四个行李箱,跑到加拿大一个非常“小众”的地方定居去了。
移民于老孟,原本始于一次“乌龙”事件,但她干脆将计就计地换场生活,“潇洒走一回”。落地后选房子、定学校、安家落户的系列操作,彰显了天津姐姐特有的麻利劲儿;一般人想想都要“头大”的各种操持,让英语不怎么灵光却心大无比的老孟举重若轻般定下了乾坤。她自己评价说,这是傻人有傻福,但她非凡的行动力却令人佩服有加。
中年时期事业有成,仍有勇气薅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虚名利益中拽出来,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洒脱。但文中未谈及此,而将讲述的重点落在如何率领全家努力开启一段新旅程的故事;看似絮叨的日常,藏着中国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坦荡自信,引人会心微笑。老孟以亲身经历说明,接纳、顺应、努力实现,才是上不封顶的人生。
作为“70后”,我对当年的唐山大地震或多或少还有印象。我至今还记得震发当晚,姥爷抱着我摇摇晃晃地跑进地下室,我的头撞到门框上,生疼;惊慌中看见从屋顶吊下来的电灯泡荡来荡去,大人的脸上惊魂未定……没想到30多年后,我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二场“地震”——我率领全家远赴加拿大定居去了。四个行李箱、两个双肩背包,外加儿子的一把吉他,是我们一家三口离开时的全部家当。但我着实不太确定,这一次我是否安全。
我们的定居地在加拿大东部,是毗邻大西洋的纽布朗维克省(英文名简称NB省,我们更爱叫它“牛省”)的省会城市弗莱德里克顿,简称弗莱。转机两次后,我们抵达弗莱,入住当地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牛省大学(UNB)招待所。这所大学是北美四所最古老的公立大学之一,校园里红砖绿树;没有围墙,也没有正式的大门。校园内几乎看不到人,当时我还以为是暑假的缘故,没想到后来发现,即便是开学季也一样没人,传说中的地广人稀是千真万确的。
牛省是加拿大最初建国的四个省份之一,历史悠久;也是唯一将英语和法语同时作为官方语言的省份,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使用法语交流。这里拥有北美大西洋海岸线上的第二大河流系统——圣约翰河,主要以林业、农业、渔业和采矿为主。面积大概有天津的7倍,人口却只有70多万,而省会弗莱市人口不到8万,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城市。
几乎所有人都会问我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出国定居?又为什么会选择弗莱?这的确是个好问题,我也无数次自问。其实,出国定居缘于一次“乌龙事件”:一个好朋友申请加拿大移民时非拽着我和先生“陪申”,我们就抱着凑热闹好玩儿的心态答应了,没想到竟然通过了。我觉得,那倒不如索性换一种“一家三口一条狗”的简单生活!至于为什么选择弗莱,那是我经过短暂考察后决定的。这个地方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满足了我的诸多偏好:四季分明,夏天稍短,冬季多雪(本人怕热,雪是最爱);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一条大河横贯市区(会让我想起故乡的海河);生活节奏舒缓,民风淳朴,街上迎面走来的陌生人总会面带微笑地招呼一声:“嗨,今天天气不错哦!”
顾不上舟车劳顿,我们迫不及待地拿上地图,去“首览”一下城区风貌。法国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在弗莱随处可见,因而这里素有“小渥太华”之称。以横贯市区的圣约翰河为界,北部原住民较多,至今保留着大片的原住民自然保护区。政府虽然陆续开发了一些新住宅区,社区配套也很齐全,但大部分区域仍显得偏僻荒凉。河的南部依山势走向而建,分为上城区和下城区,上城区以商业区为主,热闹繁华;下城区属于老城区,很多建筑的历史都超过百年,河边沿岸一整条街的河景别墅看上去像是一座座古堡,几乎全被用作民宿在经营着。下城区是文化教育中心,牛省大学就坐落在这里。除了剧院、美术馆、图书馆,这里还有不同国家风味的特色餐馆。正是夏天,我们就选了一家临河的餐馆坐下来,吃了落地加国的第一餐,算是为我们的异域新生活拉开了序幕。
初到弗莱定居的人,前期无外乎全是买房、买车、上学这“三板斧”。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毕竟有房才有家,有家才有鸡飞狗跳——哦不,是母慈子孝的生活啊。我和先生首先开始上蹿下跳地看房——上午搜地图,下午实地考察。我们决定先租个公寓住下来,毕竟对于除草、铲雪、收拾院子都一窍不通的我们来说,住公寓比较省心——有困难找物业嘛!直到此时,我都不太清楚自己这一腔“勇闯天涯”的豪情与自信从何而来。
儿子上学的问题似乎比较简单,就近入学么,我们已经给儿子选好了一所位于下城区中心地段的初中学校。可是当我们带着儿子兴冲冲跑去“认领”新学校时,才发现教学楼沧桑陈旧,学校不仅没有户外运动场地(此地段寸土寸金),旁边居然紧邻墓地,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虽然知道国外一些城市的中心地带会有墓地,但是紧挨着孩子们每天读书学习的校园,实在不符合咱们中国人的接受心理。和先生确认过眼神后,我们果断决定重新择校。
无巧不成书。晚饭后散步时我们看到一处红墙碧顶的二层楼房,居然就是一所中学!学校足球场、沙地排球场、垒球场、网球场、篮球场一应俱全,“就是这里啦!”我和先生异口同声地说。
接下来就是在学校附近选个住处。我们沿着学校前面的小路继续走下去,迎面看见一栋七层公寓楼,红白相间的外墙时尚又清爽,楼下绿草茵茵、花团锦簇,还有一个地下停车场——看来冬天也不必清理车上的积雪了。从学校到这里,直线距离不过300米,那叫一个便捷。
接下来,就是体现我超强执行力的时刻了!预约看房、签合同、付定金、购买房屋保险、置办家具和生活用品,我全部一手搞定!从飞机落地到拎包入住新家前后不到10天,我就凭着自己半瓶子都不满的英语水平,居然顺利安家了。
每天早上,我会和先生一起到公寓一楼的公共休息厅喝咖啡,用蹩脚的英语和新邻居们聊聊天。这个公共休息厅是业主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区域,也是邻里社交的重要形态。大家一边喝咖啡一边聊些生活琐事,新移民们会彼此分享初来乍到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经验教训。公寓的物业管理公司每逢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都会特意组织五花八门的主题活动,业主们的情谊就在各种信息交换与共度节日时光中连结在一起。
转眼到了9月,我们去给儿子报名入学,手续简单到校方只确认我们报英语班还是法语班,向我们要了在国内注射过疫苗的翻译件,就批准我们“到时来上课吧”。如此这般,我们在弗莱的新生活就水到渠成地开始了。
儿子终于开学了!我们把儿子送到学校大门口,殷殷地给儿子拍照留念,祝贺他顺利开启初中生活。
可开学后没几天,儿子突然问我:“妈妈,咱们现在还能回中国吗?”原来,儿子每天上课都是懵懵的,啥也听不懂。这确实怪我,在国内时我从没给儿子报过英语辅导班,只是在出国前两个月才应急式地三口一起突击了一下英语,能管多大用呢?不过,这也从某种角度刺激了儿子——爸妈已经指望不上,以后只能靠自己了!我安慰儿子:“别着急,初来乍到听不懂很正常,两三个月下来就没问题了!”儿子很争气,两个月后不仅听懂了大部分英语授课内容,还在数学上崭露头角,在数学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名次,此后又经过一番努力拼搏,居然当上了“学霸”,让为娘我甚感欣慰。
顺利安家、儿子的学习步入正轨后,我和先生迎来了又一道关卡——考当地的驾照。虽说弗莱面积不大,10分钟就能开出城区,但它地处山区,路面起伏很大,尤其是一到冬季雪天,开车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考驾照这一关让在国内号称“老司机”的我和先生着实不敢大意。
于是我们从交规开始认真学起,然后依次准备笔试、路考。交规和中国的基本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差别,但笔试中有一道选择题很有意思:如果在社区或非主路上,前面的车停下来和路上的熟人打招呼、聊天,你应该怎么做?选项有二: A.鸣笛催促; B.耐心等待。答案选B。多么令人费解啊,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怎么能耗费在等候上呢?可是待得久了我才发现,这根本不是问题:一来路上车辆很少,后面很少有车;二来加拿大人似乎从来没什么急事,一贯不紧不慢的。时间一长我也入乡随俗,经常停下车和邻车寒暄几句后才道别离开。
笔试简单,一考即过;路考则是一波三折,真的是经过三次考核才通过的,拿到驾照的我激动不已——这里的驾照含金量高啊!有了驾照等于有了身份证,很多事办起来立马方便很多:购买手机套餐、申请大型超市的会员、坐飞机、住酒店,全凭一本驾照就能搞定。人家能“仗剑走天涯”,我可凭“驾照游天下”。
开心之余,我和邻居们商量举办一场potluck聚会以示庆祝。potluck是这里流行的一种聚会方式,参与的每个家庭各自带上一两个拿手菜,菜量根据自家到场人数而定,“下有保底、上不封顶”。彼时已经进入12月,是当地的圣诞季,很多业主都开始呼朋唤友地搞起了各种庆祝活动,一楼的咖啡厅颇受欢迎,每天的客人络绎不绝。到了potluck那天,大家带着各自的拿手好菜聚在一起,边吃边聊……不过大家似乎全然忘记了庆祝我拿到驾照这个聚会缘起,都沉浸在喜迎圣诞和新年的无比喜悦之中。年近半百,在异国他乡还能遇见这些聊得来的朋友,是何等幸运!真希望时间就此静止,永远定格在这温暖而快乐的相聚时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