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陈一竹
翻开历史的篇章,你会发现,从家喻户晓的清扫运动到习以为常的卫生习惯,我国的爱国卫生运动迄今已走过70 年光辉岁月。70 年来,爱国卫生运动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它真正实现了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目的。从小小的卫生习惯到自我的防病意识,再到公共的市政环境,它带来的种种改变,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世界卫生组织将之称为“新中国的卫生奇迹”。2017 年,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政府颁发“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对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作出表彰。
但很多人对爱国卫生运动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比如,“卫生”前面为何冠以崇高的“爱国”二字?又为何以声势浩大的“运动”方式展开工作?这些“运动”都有哪些具体措施?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说有关爱国卫生运动的那些事儿。
新中国成立后,卫生工作成为了中央的工作重点之一。1950 年8 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确定了全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
1951 年9 月9 日,毛泽东主席对贺诚上报中央的《二十一个月来全国防疫工作的综合报告》作出批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
批示还强调:“必须教育干部,使他们懂得,就现状来说,每年全国人民因为缺乏卫生知识和卫生工作引起疾病和死亡所受人力畜力和经济上的损失,可能越过全国人民所受水旱风虫各项灾荒所受的损失。因此至少要将卫生工作和救灾防灾工作同等看待,而绝不应轻视卫生工作。”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对卫生工作亲自拟稿批转的第一个文件,为新中国的卫生工作给出明确定位,也为此后的爱国卫生运动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1952 年1 月的朝鲜战场,大雪纷飞。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何世长和他的战友们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美国人的战机低空飞过,既不投弹,也不扫射,只是来回“巡视”,直到中午才施施然离去。战士们不知道美国人又在酝酿着什么样的阴谋诡计。
只见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地面上,不少深色小点在白色背景下突然成群出现,十分明显。何世长奉命靠近查看,发现了令人胆战心惊的一幕:竟然是成群的苍蝇、跳蚤和蜘蛛。不仅如此,他甚至发现了一袋正在活蹦乱跳的老鼠。战士们陷入沉思。按理来说,这样冷的环境里,不可能会出现这些动物,这是违反常识的。几天之后,美国人的阴谋逐渐显露,志愿军中有人开始陆陆续续患上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要知道,自从志愿军来到朝鲜北部战场,可从未爆发过类似疫情。在持续的调查后,我国志愿军确认了这是美国发动的一场卑劣的细菌战。
不仅在朝鲜战场,随后在我国的抚顺、新民、安东、宽甸、临江、青岛等地也发现了美军作恶的端倪。他们在这些地方撒布了大量染菌的动物,企图用这样的手段削弱中朝军民的战斗力。
传染病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先人们已经从上千年与传染病搏斗的历史中汲取了有效的应对方法。还好,我们发现得不算太晚,还有很多机会将传染病扼杀在摇篮之中。志愿军在中央领导下迅速开始了反细菌战防疫工作。
1952 年3 月1 日,以邓华为主任的总防疫委员会成立了。随后,各军、师、团均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各营、连成立了防疫小组,纷纷进行环境消毒,搞好个人卫生,控制水源,消除垃圾,捕灭老鼠、苍蝇、蚊子、跳蚤、蜘蛛等。
何世长曾回忆道:“我们连队发起了大扫除运动,扫除之后每天在室内和被子上洒药水,以保持清洁卫生。接着祖国又运来大批预防药品,派遣医务人员给每个志愿军战士打预防针……”每个战士都发了预防注射证,正面用来记录疫苗注射情况,背面则印着详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反细菌战个人卫生条约》,上面写着如“我自己或同志有病,不论轻重马上报告”“我的口罩要清洁,常烫洗,不借用,不反戴”“我保证饭前烫碗、筷和洗手”“我不吃、也不用手碰飞机撒下的可疑的东西”等内容。
有了志愿军的经验,全国各地也随之行动起来。1952 年3 月14 日,政务院召开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总理为主任的中央防疫委员会,号召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开展防疫卫生运动。一场规模空前的防疫卫生运动,在全国城市和乡村广泛地开展起来。
由于这场群众性的防疫卫生运动是为了粉碎美国的细菌战而发动,是保家卫国的一项政治任务,是在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指引下而开展,所以它被人民群众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并很快得到党中央的认同。这也就是“爱国”前缀的由来。1952 年3 月24 日的《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首次使用了“爱国的卫生防疫运动”一词。
在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下,美国的细菌战最终以失败告终,但爱国卫生运动并未就此结束。当年12 月8 日,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在北京开幕,毛主席为大会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会上总结了爱国卫生运动经验,并提出了卫生工作四大方针,增加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一项。
中国人爱喝热水那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不拿个保温杯装些热水带上,出门都不踏实。很多人认为,喝热水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实则不然,喝热水是在爱国卫生运动中培养出的新习惯,并没有很长的历史,下面就来给您详细说说。
我们都知道,生水,也就是未经烧开或未经消杀过的水。生水中可能含有大量细菌,这都是肉眼不可见的。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人们的饮水来源都是井水、河水等,没有消杀的条件。
同小区的一位爷爷曾说过,他们小的时候,喝生水的很多,那时候非常容易生病,尤其是得蛔虫病。有的地方甚至淘米、洗菜、刷马桶都在一条河里。长此以往,随着饮水进入人体的细菌、寄生虫有多少可想而知,抵抗力弱的人群染上痢疾、蛔虫等肠道传染病也就不足为奇。
很多人问,那为什么古人不把水烧开了再喝呢?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能源支撑所有人都喝得上烧过的水。要知道,在古代,只有贵族阶级才有随时享用热水饮茶的权利,直到明清时期,民间的富商们才开始有饮茶的习惯。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中国饮用热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属于少数人的特权。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年出版的一本《除害灭病爱国卫生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讲究个人卫生的“五不”和“十要”卫生习惯,其中“五不”的第一条和第三条分别是不喝生水和不随地吐痰,因为喝生水会得痢疾等肠胃传染病,随地吐痰能传播肺结核和其他呼吸系统传染病。“十要”中有两条是要常洗澡、常剪指甲、常理发;衣被要常洗、常晒。
因为不常洗澡和洗晒衣被,不但容易引起各种皮肤病,也容易生虱子,虱子能传染回归热、斑疹伤寒等病。除了这些,《手册》还循循善诱地进一步解说:“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洗过澡、换了干净衣服,就觉得身上十分舒适,满身有劲;理过发以后,也会感到轻松愉快。”
中国人民自此有了喝热水的习惯。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的大量宣传其实都是号召大家“不喝生水”,喝熟水而非一定要喝热水。但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种种误解,“喝热水”反而变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群体性特点。
让人意外的是,爱国卫生运动早在上世纪50 年代就提倡过一些在今天看起来也十分“超前”的理念。比如这两年因为抗击新冠肺炎,被频频提到的“分餐制”“公筷”。只不过,这些倡议因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像喝开水那样完全普及。
1955 年冬天,毛泽东主席起草的一个通知写到:把爱国卫生运动和除四害讲卫生结合起来,对防治人畜疾病、保障健康起到很好的作用。
1956 年1 月12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除四害》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
很多老一辈还记得那场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除四害可以说是爱国卫生运动中最有代表性、开展最普遍的内容之一。
前文提到,美军就是利用一些害虫及动物为媒介试图散播传染病的。那么消灭这些媒介就可以阻断传播,瓦解美军的策略。
1952 年爱国卫生运动刚刚兴起之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灭传播媒介。当时有一个口号很多人都听说过:“打死一只苍蝇,就是消灭一个美国鬼子。”
许多老人讲述过,当时人人手拿一把苍蝇拍,不仅要打死苍蝇,还要用火柴盒收集起来上交。但凡在灭鼠、灭蝇等消灭四害上有些不凡成就,那可是要被大张旗鼓报道学习的。一本1958 年12 月出版的《除四害讲卫生先进单位和能手的经验介绍》中就提到,延庆辟破石村有个捕鼠能手王世朝,能在野外准确地寻找鼠洞,利用翻、挖、熏等方法灭鼠。村里的青年纷纷向他学习,随他到外村消灭野鼠,结果周围十几个村的果木和庄稼近几年都没有遭到鼠害。
在一段时间里,“四害”也包括麻雀,但麻雀实际上并不会传染疾病,只是因为会吃粮食因此被列入“四害”之列。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人们发现麻雀偷食的粮食其实没有那么多,而且麻雀还会食用害虫。1960年3 月18 日,中央发出《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传达毛主席的最新指示:“麻雀是益鸟,不应该再列为四害之一,不要打了。”半个月后,负责农业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作报告,特地对麻雀问题作了说明:“以后不要再打麻雀了,《纲要》所说的除四害中,应当把麻雀改为臭虫。”从此,麻雀从“四害”中退出。后来,由于蟑螂逐渐成为主要的家庭害虫,臭虫又被蟑螂取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四害”的界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果现在前往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应该还能看到露天、恶臭、蚊虫聚集的“旱厕”。虽然现在这样的厕所已不多见,但是在清末时期的北京城内,连这样条件恶劣的公共厕所都难得一见,以至于在当时有“京师无厕”的说法流传。
由于没有公共厕所,胡同口、街道两侧,或者任何一个比较宽阔的地方,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大小便场所。齐如山著、鲍瞰埠编的《故都三百六十行》一书曾描述早年人们随地排便的场景,“天旱道干,行人尚可在中间过往,遇落雨则必走旁边,行人之腿往往摩擦便者之脸,便者亦恒尿湿行人之鞋。”
清末民初时期,公厕才逐步出现,老百姓叫“官茅房”,但随地大小便的现象并没有随之消失。
正因如此普遍的随地大小便行为,因此“不能随地大小便”成了早期爱国卫生运动中另一个最常见的口号。修建公厕、整治户厕是当时的重要举措。以北京为例,1949 年比较像样的公厕只有83 座,1959年增加到了1049 座。
仅仅多修建厕所,并不能完全解决随地大小便引起的系列健康问题。据严镜清《回忆解放初期的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一文中写道,上世纪50 年代,“北京城内除一些机关、学校和少数住户有抽水马桶外,大多数居民都用粪坑,用人工掏粪。”
掏粪也不是随便能掏的,过去粪场都由私人经营,开粪场的叫“粪霸”。在“粪霸”眼里,粪便是能卖钱的肥料,至于怎么掏对环境卫生影响小当然不会考虑。于是,没有掏干净的粪便、到处遗撒的污秽物、大大小小的晒粪场,就成了蝇蛆繁殖的绝佳场所。
解放后,为取缔“粪霸”现象,政府全面接管了私人粪场,过去被轻贱的掏粪工,由此转变为新中国清洁工人队伍中的一员,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就是一位掏粪工,他说过一句感动全中国的话:“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为了让人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普及基础防病知识,曾经一度卫生宣传基本做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据1952 年《北京市卫生局关于三年来卫生工作总结》记载,仅1952 年,就制造了大批幻灯片、唱片、图片、照片,编印了许多传单、标语、连环画和小册子,仅传单标语便印发了69 万张。
除了政府工作人员,当年还涌现出大量主动无偿工作的卫生积极分子。当时,在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之外,全国各地的小区、大院都纷纷成立卫生小组。以北京为例,早在1949 年清洁古城时,北京就开始在居民中建立基层卫生组织,到1951年全市16 个区已有11000 余个卫生小组。爱国卫生运动开始后,卫生小组的积极分子身体力行,检查宣传并进,带动群众讲卫生。如龙须沟一带差不多每条街都有一个卫生委员会,每10 户人家有一个卫生小组,规定每星期检查卫生3 次。在卫生小组长和积极分子带动下,过去胡同两边堆满的垃圾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就连最偏僻、最小的胡同也没有一点垃圾了。
卫生检查不仅大街小胡同要参与,连中南海也一视同仁。上世纪50 年代任职西单区(1958 年撤销)区长的杜若曾回忆,区里一年会搞几次轰轰烈烈的卫生大检查,有一次,甚至还到中南海去检查!记得当时她带着副区长和几个专管卫生工作的干部走进中南海,“一路上看到不少人在登高爬低地擦办公室的大玻璃……陪同检查的人说:‘这些人都是十一二级的司局级干部。’后来走进干部饭厅,没有发现一只苍蝇,连放筷子的瓷筒内底部都干干净净。”
正是在这种各部门全都重视、党政干部带头、老百姓主动参与的全民动员下,各种良好的卫生习惯才得以广泛形成。
在爱国卫生运动的种种措施下,各种传染病在仅仅几年内就得到了有效控制。曾经在全球范围里肆虐的烈性传染病天花、鼠疫、霍乱几乎在我国绝迹;1952 年发病率达70%的疟疾在仅仅4 年后就下降至6%;1956 年的斑疹伤寒发病率比1951 年下降80%;回归热发病率下降91%……成绩举世瞩目。
1952 年,调查细菌战的国际科学委员会来到北京,考察了北京的卫生措施和卫生教育后,毫无保留地给予肯定:“今天在中国正在进行着一个伟大的运动,在促进个人和社会卫生。这个运动是受五万万人民全心全意支持的,这样规模的卫生运动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这个运动已经发生了作用,使得由于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大为减低。”
除了疾病,很多地方的环境面貌也因爱国卫生运动而改换新颜。仅在1952 年,全国就清除垃圾、粪便1.6 亿吨,填平污水坑4000 余万立方米,修下水道3.3 万余公里,疏通沟渠28 万余公里,新建及改良水井130 余万口,捕鼠1.2 亿余只,消灭了大量的苍蝇、蚊子、臭虫等害虫。
2014 年12 月13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就做好新形势下的爱国卫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是国务院时隔25年又一次专题印发指导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文件。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围绕爱国卫生相关工作,多次作出过重要指示。
2017 年10 月18 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爱国卫生运动从讲卫生升级到注重全民健康。
回眸70 年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尽管爱国卫生运动是在经济、卫生条件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诞生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中国卫生事业的一项创举,造就了新中国的卫生奇迹。作为新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并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群众性运动,爱国卫生运动针对不同时期的突出卫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了移风易俗、改造国家。
全国爱卫会第八次委员会扩大会议提出,从1989 年起,在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的同时,将每年4 月设立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月,目的是强化大卫生观念,集中时间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解决群众意见最大又可能解决的一两个社会性卫生问题。
也是这一年,由全国爱卫会组织卫生部、建设部、环保部等共同发起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活动。2021 年,围绕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推进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推动健康中国行动落实,全国爱卫会对创建标准作了新的修订。
人间四月天,爱国卫生运动忙。今年的4 月,我们迎来了第34 个爱国卫生月,今年的主题是“文明健康 绿色环保”。时逢又一轮疫情来袭,如何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长期坚持下去,筑牢疫情常态化防控安全线至关重要。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戴口罩,讲卫生,分餐公筷,拒食野生动物,不乱扔乱倒垃圾,绿色低碳出行,让新的文明生活方式保障我们的健康。
历史常常以惊心动魄留下深刻印记,也常常以波澜壮阔写下厚重篇章。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危机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彰显着一个国家和执政党的初心使命和勃勃生机。
如今,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我们期盼着更多关于人民健康的国家战略出台,也期盼着爱国卫生运动这项事关民生的运动能够持久地开展下去。因为,它承载着14 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